李彥紅
(江蘇省睢寧縣凌城鎮(zhèn)綜合服務中心,江蘇 睢寧 221200)
稻茬小麥是在水稻收獲后對土壤進行適當翻耕處理,直接進行小麥播種的種植技術。水稻收獲后田間濕度較大,對栽培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如果沒有做好管理工作,容易影響小麥健康生長,造成產量嚴重下降,甚至可能絕產。水稻收獲后,土質相對較差,尤其長期灌溉,土壤的淋洗作用十分明顯,犁底層較厚,土壤較為黏重,孔隙度較小,透氣性較差,容重較大,耕作難度較高。播種前如果不能營造虛實結合的土壤環(huán)境,小麥播種后普遍不能正常出苗,或者出現種子腐爛,造成稻茬小麥產量不理想。需從影響稻茬小麥生長的因素入手,構建針對性栽培管理方案。
稻茬小麥播種難度較大是影響到小麥產量和品質的主要問題。睢寧縣直播水稻仍有一定種植面積,在小麥播種期內水稻不能夠及時收獲。一般直播水稻的收獲期在10 月中旬到12 月下旬,與小麥的播種期重合,甚至會出現時段倒掛問題,播種和收獲期沖突,影響了小麥的科學播種[1]。
近年來,睢寧縣高度重視發(fā)展稻茬小麥種植產業(yè),從財政當中劃撥出專項資金,并出臺了相應鼓勵政策法規(guī),有效加強睢寧縣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但是,基層地區(qū)普遍存在水利設施嚴重老化的問題,加上氣候因素影響,連續(xù)陰雨天氣田間積水難以及時排出,導致土壤含水率過大,不利于小麥生長。此外,小麥生長關鍵階段如遇連續(xù)干旱,由于農田水利設施不到位,難以及時灌溉,也會造成田間麥苗生長發(fā)育不良,出現嚴重的缺苗斷壟問題。
由于不能及時播種,播種時間相對較晚,嚴重影響小麥的生長周期,成熟季節(jié)易受干熱風影響[2],需要農田水利設施確保水分供應,滿足小麥生長所需。地方政府部門資金投入有限,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善,影響了小麥的正常生長,甚至有絕產絕收的可能,嚴重打擊了農戶種植稻茬小麥的積極性。
農民在種植中不注重品種選擇,往往會種植多個小麥品種,或某個品種大面積種植,加大了田間管理難度。很多農民一直沿用傳統(tǒng)栽培管理模式,管理較粗放,田間雜草生長旺盛。同時,在小麥生長發(fā)育關鍵階段,由于不科學用藥,造成了病蟲害防控效果普遍下降,耐藥性顯著增強,嚴重影響小麥生長。
整地是稻茬小麥栽培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整地質量的高低,將會嚴重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播種前應及時將水稻秸稈還田,使用水稻專用的秸稈粉碎機,將秸稈切成5 cm 以上的小段,均勻拋撒到田間,然后利用翻耕機翻到土層以下。通過一段時間腐熟發(fā)酵后,可以釋放秸稈中的營養(yǎng)物質,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種植前還需進行淺旋耕處理,使用機引旋耕犁進行淺旋耕松土,然后開溝作畦,畦面寬1.5 m[3]。
稻茬小麥栽培中,品種的適應能力與抗病性直接決定著種植效益,應選擇品質優(yōu)秀、適應能力較強、生產潛力相對較大、抗逆性能優(yōu)良的小麥品種。睢寧縣推廣應用較好的小麥品種有淮麥20、徐麥35 等。
確保所選擇的品種經過國家級或者省級種子單位審定,種植前應對種子進行篩選,篩除發(fā)霉變質、染病和干癟種子,然后進行曬種,利用陽光殺滅種子表面的致病原。
做好種子的包衣處理工作。根據稻茬小麥栽培中常見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與規(guī)律,選擇相應的種衣劑進行包衣處理,預防苗期病害,確保出壯苗、全苗。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浸泡處理,提高種子的含水率。
播種日期一般在10 月上旬,最晚不能夠超過10 月下旬。10月上旬外界溫度相對較高,播種后種子萌發(fā)能力較強,土壤墑情充足時播種后能夠快速出苗。
稻茬小麥一般采取機械化播種模式,嚴格控制小麥播種量,一般每畝控制在8~10 kg,保苗量控制在15~18 萬。如果播種日期不恰當,需要通過調整播種量來保證田間出苗率,一般每晚播種1 天需要畝增加播種量1.0~1.5 kg。如果播種時間相對較適合,田間墑情適宜,土壤生產能力相對較強,應實施精量播種,確保播種均勻,下籽深度一致,不存在重播、漏播問題。機械化播種后及時鎮(zhèn)壓,確保土壤和種子充分接觸,預防播后凍害。
如果水稻收獲時間相對較早,騰茬及時,有充足時間對土壤進行翻耕處理,應確保土壤含水率控制在80%以上。如果騰茬時間相對較晚,播種時間延遲,應從爭取播種日期角度入手,確保小麥適期播種。
稻茬小麥抗逆栽培要求氮肥、磷肥高效配合,堅持有機肥為主、化學為主的施肥原則,整地時施足底肥。土壤較為黏重的地塊,可將生育期1/2 的氮肥作為底肥施入土壤中,一般畝施30 kg 復合肥。砂壤土則將40%氮肥作為底肥施入,一般畝施復合肥40 kg。另外每畝追施完全腐熟的有機肥3500 kg 為基肥,然后追施鉀肥和磷肥各10 kg 為底肥。
在小麥倒3 葉期進行第1 次追肥,倒2 葉期進行第2 次追肥,每畝追施尿素15 kg。為了預防小麥早衰,在生長中后期還應噴施液面肥,使用1%尿素溶液和0.1%磷酸二氫鉀溶液混合后葉面噴施,每間隔半個月噴施1 次,連續(xù)噴施2~3 次,具有很好的防早衰效果。
稻茬小麥生長發(fā)育階段常見病蟲害主要有白粉病、紋枯病、赤霉病、小麥芽蟲等。應堅持農業(yè)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當田間病蟲害達到防治標準后,合理用藥進行針對性防護。
小麥白粉病紋枯病可以使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 g 或20%三唑酮乳油35 mL,兌水45 kg,田間噴霧;也可使用30%井岡霉素粉劑800 倍液進行防治。
小麥赤霉病可以使用50%戊唑醇1500 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間隔7~10天使用1次,連續(xù)使用2~3次。
小麥蚜蟲可以使用30%高效氯氰菊酯3000 倍液或者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 倍液,噴霧防治效果顯著。
為確保稻茬小麥高產穩(wěn)產,需結合當地小麥種植情況,積極推廣抗逆高產栽培技術。要針對遂寧縣稻茬小麥栽培中存在的問題,從保證小麥產量和健康生長角度入手,加強種植地整理,選擇最佳播種日期,做好田間管理,加強病蟲害防治,確保小麥的產量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