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盈盈
澄邁縣人民醫(yī)院,海南 澄邁571900
皰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是兒科常見病,病原體多為柯薩奇A組病毒,屬自限性疾病,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經(jīng)糞-口途徑傳播,其傳染性強,播散快,全年均可發(fā)病,但常見于夏秋兩季,患病人群中以7歲以下兒童發(fā)病率最高,癥狀以咽峽部黏膜皰疹、咽痛、突然發(fā)熱、流涎、厭食為主,病程一般在7天以內(nèi)[1-2]。本病屬中醫(yī)學“口瘡”“喉痹”范疇,認為其多由風、毒、濕、熱等相互搏結而發(fā)病,以消疹利咽、祛風解毒、清熱化濕、清肺健脾為治法[3]。目前西醫(yī)治療以抗病毒及控制并發(fā)癥為主,療效不一。本研究探討在基礎治療的同時應用百蕊顆粒聯(lián)合干擾素霧化吸入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將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澄邁縣人民醫(yī)院就診的皰疹性咽峽炎患者18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0例,對照組中男48例,女42例;年齡6個月至7歲,平均(3.25±1.62)歲;病程3~7天,平均(4.31±1.55)天;體溫37.9~39.4℃,平均(38.45±0.87)℃;病情:輕度62例,中度26例,重度2例;發(fā)病部位:咽腭弓48例,懸雍垂31例,軟腭11例。治療組中男43例,女47例;年齡6個月至7歲,平均(3.32±1.57)歲;病程3~7天,平均(4.64±1.71)天;體溫38.0~39.6℃,平均(38.52±0.73)℃;病情:輕度50例,中度31例,重度9例;發(fā)病部位:咽腭弓47例,懸雍垂33例,軟腭10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諸福棠實用兒科學》[4]制定:1)年齡6個月至7歲;2)病程5~10天;3)突然發(fā)熱,咽喉痛,流涎,拒食或嘔吐;4)咽腭弓、軟腭、懸雍垂處黏膜可見2~4 mm皰疹,呈灰白色,周圍有紅暈,數(shù)個至數(shù)十個不等,易破潰而形成潰瘍;5)局部淋巴結無腫大;6)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計數(shù)正?;蚱?,淋巴細胞無異常。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兒科學》[5]制定,1)主癥:發(fā)熱、不惡寒或微惡寒、咽痛、咽峽部皰疹、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指紋浮紫;2)兼癥:流涎、咳嗽、拒食、嘔吐、便干、小便黃赤等。
1.3 納入標準1)符合皰疹性咽峽炎中、西醫(yī)診斷標準;2)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能積極配合治療。
1.4 排除標準1)年齡<6個月或大于7歲者;2)合并其他原發(fā)性疾病或應用其他藥物影響本研究者;3)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4)接受本研究前已行抗病毒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物理降溫(患者體溫≥38.5℃時服用布洛芬混懸液,劑量:0.5 mL/kg,每日不超過4次,最長連用3天)補液并補充多種維生素等對癥處理。
1.5.1 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利巴韋林注射液[貴州光正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52020799,規(guī)格:100 mg/(mL·支)]10~15 mg/(kg·d)加入250 mL 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滴速≤40滴/min),每日2次,共治療7天。
1.5.2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沖服百蕊顆粒(柏美星,香港九華華源集團滁州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規(guī)格:5 g/袋,國藥準字Z20090694)聯(lián)合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賽若金,深圳科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chǎn),規(guī)格:10 μg/支,國藥準字S10960058)霧化治療,其中百蕊顆粒每次5 g,溫水沖服,每日3次,3歲以下幼兒每次用量減半;干擾素每日10 μg加入生理鹽水中混勻配制成10 mL霧化液,置入超聲霧化儀中進行霧化吸入,每日1次,3歲以下幼兒每次用量減半。共治療7天。
1.6 觀察指標1)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療效及皰疹、退熱、疼痛、流涎消失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2)免疫因子測定: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試劑盒由本院檢驗科提供)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水平。
參考文獻[4]制定療效標準:1)顯效:治療后1天患兒體溫降至正常范圍,治療后3天咽部皰疹、疼痛、流涎消失;2)有效:治療后3天患兒體溫降至正常范圍,治療后7天咽部皰疹減少,疼痛減輕、流涎減輕;3)無效:治療后7天患兒各項臨床癥狀改善輕微或無改善。
1.7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顯效、有效、無效及總有效率觀察組分別為76例、12例、2例及97.78%,對照組分別為47例、33例、10例及88.89%,總有效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治療后觀察組皰疹、退熱、疼痛及流涎消失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緩解時間(±s) d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緩解時間(±s) d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
2.3 免疫因子水平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IgA、IgM、IgG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免疫因子水平比較(±s) g/L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免疫因子水平比較(±s) g/L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表示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皰疹性咽峽炎是兒科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起病急,甚者可誘發(fā)高熱驚厥或合并心肌炎、腦炎等疾病。中醫(yī)學認為小兒稚嫩,形氣不充,肺為嬌臟,脾有不足,易受外邪侵襲,宋代《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中云:“風毒濕熱,隨其虛處所著”,故本病以風毒濕熱為標,肺脾失和為本,治療時標本兼顧,宜消疹利咽、祛風解毒、清熱化濕、清肺健脾。
利巴韋林是臨床常用廣譜抗病毒藥物,有研究認為利巴韋林通過靜脈給藥后其有效成分被紅細胞大量吸附,轉運至肺部抑制呼吸道流感病毒及合胞病毒等的生長,從而達到治療目的[6]。干擾素是一類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的廣譜抗病毒蛋白質,如果體內(nèi)缺乏干擾素,會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7],由于幼兒免疫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內(nèi)源性干擾素生成不足,因此易發(fā)生病毒感染[8],所以在治療時通過外源性干擾素的補充提高機體干擾素水平,增強免疫細胞清除病毒能力[9],有研究認為,使用干擾素時應注意“聚射效應”[10],即將干擾素直接作用于發(fā)病部位,能最大限度發(fā)揮其抗病毒作用,因此本治療采用霧化吸入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不僅能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灶,而且使用方法簡單,無創(chuàng)傷,易于患兒與家長接受。百蕊顆粒是將檀香科植物百蕊草經(jīng)現(xiàn)代化制藥技術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百蕊草始載于《本草圖經(jīng)》,其性平味苦澀;現(xiàn)代藥學研究[11]發(fā)現(xiàn)其主要含黃酮類、生物堿、多糖類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鎮(zhèn)痛、止咳等作用,田穎采用百蕊顆粒治療皰疹性咽峽炎患兒23例,總有效率達91.31%,認為百蕊顆粒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療效顯著,服用方便且口感好。IgA、IgM、IgG是臨床常用來判斷體液免疫水平的指標,IgA是呼吸道分泌型抗體,能反映局部感染程度,IgM是機體在感染初期所產(chǎn)生的免疫球蛋白,而IgG是保護性抗體,其對蛋白質多肽抗原可產(chǎn)生免疫應答[12],因此本研究選用IgA、IgM、IgG作為觀察指標,以此判定治療方案的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皰疹、退熱、疼痛、流涎消失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治療后患兒免疫因子水平上升程度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基礎治療的同時應用百蕊顆粒聯(lián)合干擾素霧化吸入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療效確切,能有效改善癥狀,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