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娜老師,你好!我是一個16歲男孩,剛經(jīng)歷一段失敗的戀情。在補習班,我遇到了比自己大兩歲的女孩,一見鐘情,但她對我并沒有好感。我很難過,覺得自己不帥,成績也是忽高忽低,可能也不太容易被女孩喜歡吧。從小父母就把我管得很死,這回發(fā)現(xiàn)我情緒不對,也一直在逼問我,他們360度無死角的關(guān)心和絮叨讓我特別煩躁。我該怎么做?
你好!
你把被女孩拒絕的原因歸結(jié)為:自己沒有別人帥。其實,在進入青春期后,很多少男少女對自身的探索會呈現(xiàn)加速的狀態(tài),而身材相貌就是其中之一。但別人不喜歡你,不代表你就是錯的、羞恥和卑微的。我反而要恭喜你,戀愛的滋味對你而言,意味著成長,意味著你已然不是那個依偎在父母懷里的小寶寶了,而是長成了充滿青春活力的小男子漢。
在這個階段,你要通過一系列與人的交往來完成自我認同。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的發(fā)育,都處于一個朦朧的建構(gòu)階段,我們稱之為:自我認同。簡單來說,就是“我要認識我自己”。
自我認同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在12~20歲。自我認同是在社會群體中、家庭中、與同齡人的交往中發(fā)生的,因為要認同自己的社會角色,比如,我在朋友或老師、同學面前是個怎樣的人? 比如,父母怎么看你,都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你怎么看自己。所以,通過尋找喜歡的異性,一方面是在了解異性有多喜歡自己,以此來完成“性別認同”;另一方面,這個時候你所需求的不僅僅是被喜歡的人喜歡,更重要的是尋找自我。所以,早戀的正確解讀應(yīng)該是:早練(早點練習與異性相處)。
我可以偷偷地告訴你, 根據(jù)自然規(guī)律,即便是為人父母的中年人,在初、高中時肯定也多多少少有過喜歡誰或被誰喜歡的經(jīng)歷,不信的話,你可以偷偷問問你爸爸,上學時有沒有偷偷喜歡過哪個女生。
早戀固然不是洪水猛獸,但也要遵守一定的界限。比如,校園不能成為談情說愛的場所,不能影響自己現(xiàn)階段的主要任務(wù)——學習,不能有身體親密接觸甚至是性行為等,這是底線。
至于你父母的態(tài)度,我想引用主持人楊瀾的一段話:“早戀是一種朦朧的、單純的、相互的愛慕和欣賞而已,它油然而生,非常純潔。作為父母,不能橫加阻止,這是在逼她走向極端,并且這種感情不就是人生中應(yīng)該追求的嗎?孩子需要的只是正確的引導(dǎo)?!?/p>
你的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你,他們很愛你,但是不會表達。很多時候,他們將關(guān)注點放在你的吃穿用度和學習上,而放大了在交友、戀愛這個想象層面的不安感,縮小了戀愛可以帶來的正面效應(yīng),這很可能和他們的認知態(tài)度和成長體驗有關(guān)。這樣的愛,因為出發(fā)點是好的,所以讓你不忍心責備;但也如武器般具有殺傷力,因為愛的濃度太高,你體驗到的就是不信任和對你獨立空間的打擾。
不得不承認,父母沒有那么無私和強大,你也沒有那么渺小與脆弱。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緣分就是一場旅行,相逢、相識、相愛、相離,這其中有愛、有怨、有感恩、有背叛、有哀愁……
在這段旅途中,如何體驗和修煉自己愛與被愛的能力,需要靠自己去摸索和嘗試。父母有自己的人生,你也有自己的舞臺,長大成人意味著某種程度上與父母的“切割”,你不屬于任何人,你的舞臺在天空、在叢林、在大千世界,在遙不可知的未來。
也許在回信中,有些話題我們沒有機會做深入的探討;也有些不那么清晰的方向,希望你可以在和自己相處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并且找到一些對自我進行探索的機會。結(jié)束是成長的開始,再次感謝你對我的信任。
今天就到這里, 我們后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