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欣
(上海大學 上海 201900)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東歐國家由于在國內重重矛盾和國際和平演變的雙重壓力下,其改革的性質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最終導致社會主義制度的瓦解。探究蘇東劇變的根本原因就是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受到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侵蝕,在思想文化陣地里大搞“非意識形態(tài)化”“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 推行“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最終拋棄了社會主義。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用四十多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甑默F代化進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從蘇東劇變的經驗和教訓中認識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指導地位的重要性。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有兩個地方提及到了意識形態(tài):一是在社會意識中,社會意識按層次可以劃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心理處于低層次的社會意識,而社會意識形式則處于高層次的。進而社會意識形式還可以劃分為意識形態(tài)和非意識形態(tài),這里的“意識形態(tài)”則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和哲學。二是在上層建筑中,上層建筑分為意識形態(tài)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和政治組織,也就是觀念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
由此,可以把意識形態(tài)的基本內涵表述為:由一定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并與一定政治結構相適應的觀念上層建筑,反映了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經濟政治利益,是這個階級或社會集團政治理想、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的理論表達。
從意識形態(tài)的具體內涵中,可以歸納出意識形態(tài)主要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意識形態(tài)具有階級性。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意識形態(tài)時,始終將其視作是“階級意識”,所以階級性是意識形態(tài)的基本特征。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tài)被統治者們用來引導和控制人們的思想和文化,進而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以實現特定階級或階層利益,這給意識形態(tài)打下了深刻的階級性烙印。列寧也繼承了馬恩的這一思想,在揭露資本主義丑惡面目時,講到“只要階級還沒有消滅,任何關于自由和平等的籠統議論都是欺騙自己,或者是欺騙工人,欺騙全體受資本剝削的勞動者,無論怎么說,都是在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1]。
其次,意識形態(tài)具有依賴性。意識形態(tài)是依賴于社會經濟基礎的結構及運行過程的,是對其進行反映的社會意識形式總體,所以意識形態(tài)依賴于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比如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的性質就決定了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資產階級的性質,經濟基礎的變更則會引起上層建筑包括意識形態(tài)的變革。
最后,意識形態(tài)具有相對獨立性。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意識形態(tài)會對國家的經濟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相反,如果意識形態(tài)不適合本國的經濟基礎則會對其起著阻礙作用。同樣,意識形態(tài)具有相對獨立性,意識形態(tài)不總是與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同步,有些經濟發(fā)展迅速的國家,其統治階級的可能還尚未具備先進的意識形態(tài);而有些“經濟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2]。
改革開放在具體實踐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國內和國際的復雜環(huán)境都對此進程產生極大的挑戰(zhàn),這使得加強意識形態(tài)教育顯得尤為必要。
馬克思說過:“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階梯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3]。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強調意識形態(tài)對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另外,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一方面,在工人階級進行革命之前,無產階級政黨或者先進分子通過理論灌輸的方式對工人階級施加政治影響,為之后實現全人類解放的實踐斗爭奠定思想理論的根基;另一方面,在工人階級覺醒后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時,面對之前不科學的意識形態(tài)殘留的現象,無產者們既需要不斷進行自覺教育,又要對社會中少數人的落后思想及時糾正以便更好地開展意識形態(tài)工作。
20世紀80和90年代,以西方“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為代表的社會思潮在國際盛行,這些思潮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利用自己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對其他意識形態(tài)薄弱的國家內部施加政治壓力,進行思想滲透,最終讓其變成發(fā)達國家資產階級的附庸。新自由主義向世界描繪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迅速、政治體制的健全、價值觀念的先進以及生活方式的自由化。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袒露過:“盡管我們與蘇聯在軍事、經濟和政治上進行競爭,但意識形態(tài)是我們爭奪的根源。如果我們在意識形態(tài)斗爭中打了敗仗,我們所有的武器、條約、貿易、外援和文化關系都將毫無意義。”[4]
隨著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人們接受各種思想文化的途徑也日益增多,市場經濟帶來的“拜金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思潮,導致了西方自由主義思潮在國內都傳播和滲透更為猖獗。另外由于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兩極分化、官員腐敗以及食品安全和道德滑坡等問題引發(fā)的群眾不滿。國內出現的這些利益訴求甚至是不同的政治訴求,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站穩(wěn)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立場,就可能發(fā)展為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
一個國家要想走得更長久,意識形態(tài)領域方面的工作一定要做到、做足、做好,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要想構建馬克思所構想的未來社會,實現共產主義,就要抓牢社會主流思想,用與本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人們的頭腦。十九屆五中全會分析了我國面臨國際形勢錯綜復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改革發(fā)展之路走得并不順暢。但是實踐證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旗幟,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最終戰(zhàn)勝了重重困難,“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5]所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遠目標必須要加強意識形態(tài)建設。
從全球范圍來看,每個國家在經濟政治上都獨立自主,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制定出發(fā)展戰(zhàn)略和政治體制,但是如果在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輸出中仍采用由其他國家主導的那一套模式,從本質上來說仍然是其他國家的附庸。所以加強意識形態(tài)建設就要構建屬于本國特有的話語體系,在這個體系內部講好自己的故事,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對群眾進行理論灌輸和引導,才可以在人們心中產生共鳴,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坝弥袊厣捳Z體系深刻解讀中國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導人們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切實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6]。
首先,正確對待黨的歷史和社會主義實踐。蘇聯東歐國家共產黨正是落入了西方國家費盡心機設置的陷阱中,社會出現了弊病之處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丑化,甚至是懷疑社會主義制度的深淵,最終導致自我垮臺。因此,正確地全面地評價黨的歷史和社會主義實踐,充分肯定所取得的成就,同時對所犯的錯誤、弊端及其根源要恰如其分地分析,因為這是關系黨和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原則問題。
其次,堅持黨指導思想的一元化。改革開放進程中始終堅持十一屆三中全以來的路線方針不動搖,排除意識形態(tài)來自“左”和“右”方面的各種干擾,保證了改革的順利進行。如今,改革開放邁出了新步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了最新的成果,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對黨員和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對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和錯誤理論能有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
最后,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為了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就需要組織開展實踐活動,尤其是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實踐,這有助于人們全面了解國家的歷史,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就會油然而生。一方面,將本國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深深根植于人民群眾的心中,使他們認識、理解、牢記,進而尊重、欣賞、發(fā)揚它們。另一方面,要引導廣大群眾重新認識西方社會的政治結構、價值體系、生活方式,提高他們在相關問題上的分析和判斷力,這樣充分了解國內外的實際情況,那么自覺抵制各類文化思潮的意識和行動也會應運而生。
首先,強化黨的執(zhí)政能力最關鍵的是黨自身要站穩(wěn)正確政治立場,信仰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強調無產階級政黨是工人階級的政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他們必須首先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才能掌舵好社會主義國家繼續(xù)乘風破浪的船只。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干部工作會議上也多次強調,廣大黨員要帶頭學習,持之以恒地學習,劃清與社會不良思想的界限。毛澤東抗日戰(zhàn)爭時期也曾說過:“在擔負主要領導責任的觀點上說,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zhàn)斗力量,并加速我們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工作?!盵7]
其次,黨要始終保持先進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不同時期都對指導思想不斷補充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也是社會主義區(qū)別于并高于資本主義的價值追求。
最后,黨要引導大眾輿論,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能夠及時發(fā)現社會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善于運用輿論工具,勇于揭露任何“西化”中國的圖謀,針對問題迅速制定出解決的方法和決策,確保黨在問題的處理和進一步引導上居于主動權。比如,針對國內出現的“政治風波”,黨員比例出現大幅下降的情況,黨中央于1987年1月28日發(fā)出《關于當前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若干問題的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充分認識但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斗爭的重要性和長期性,切實對廣大黨員進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全面、正確理解和貫徹執(zhí)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8]
“意識形態(tài)的應有戰(zhàn)略地位和功能不可忽視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不可松懈,意識形態(tài)領域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對人民群眾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必須予以科學教育和正確引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重在創(chuàng)新的基本思路必須牢記。”[9]從實施“改革開放”這一舉措到如今又提出新的五年規(guī)劃這四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社會飛速發(fā)展,既保持了經濟增長速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不斷成熟完善,這表明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總的發(fā)展路線是正確的,我們還需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國際化大環(huán)境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威脅,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恐怖主義仍然存在,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兩大問題還沒有完全實現。面對復雜環(huán)境,我們既要與其他國家和平交往與合作,又要善于明辨是非,在國內加強意識形態(tài)建設以鞏固政權,有著強烈政治認同和愛國情感的人民群眾是國家自身發(fā)展和對外交流的強大支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