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毛玉潔
自2008年出現的那個穿漢服上街的人開始,到如今每逢節(jié)日慶典便能看到三五成群穿著中華傳統(tǒng)服飾在街上游玩的人,漢服的再社會化越來越顯著。為何這種古代中華文明特定環(huán)境下產生的服飾能夠在中國現代再次社會化?現代的服飾中也有流行的造型款式,也有美麗的外在,可是為什么那些人會更喜歡“漢服”這個歷史久遠的服飾?這不僅是因為其秀美典雅的外在,還在于中華兒女心中永恒存在的血脈傳承和傳統(tǒng)家國牽念。在中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上,少數民族參會代表身著少數民族服飾,而放眼望去漢族卻沒有代表服飾。影視劇中,中國古代服飾使用不規(guī)范也容易引起觀眾的誤會,認為古代的人們的穿著就是那樣的,明朝的服飾卻出現在清朝的宮廷劇中,更是對中華歷史的不尊重。我們作為中華兒女,要對自己國家自己民族的文化、演變了解,也要知曉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所蘊含的內涵,傳統(tǒng)服飾的演變也是需要了解的。否則在看到歐洲中世紀華美的服飾時,就只能贊嘆、傾慕歐洲中世紀文化、經濟的繁華,卻想不起自己的民族也曾在古代有之盛世繁華,甚至對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一無所知。而這些身著不同朝代、不同形制的“漢服”行走在大街上的人,用自己的身體作為衣架,將自己作為傳播的載體,希望喚醒我們民族對于自己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服飾的認知,希望將漢服中蘊含的血脈傳承、優(yōu)良美德傳承。這是一個民族的民族自信的崛起的前兆,是時代的呼喚。
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合格的階級接班人,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要完成以上的目標就要對人民進行合理的思想引領和規(guī)范行為的訓導。我黨自建立起便有著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并且經過實踐和歷史的檢驗證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國走向勝利的道路上是極其重要的。而隨著我國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人們生活狀態(tài)的改善,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也要與時俱進,著力于當前人們的需求,包括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如今“漢服”掀起的浪潮中,表明了我國民眾對文化方面的情感寄托、文化自信正在覺醒,這是人民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順應人們的需求來引導大眾正確對待“漢服”和“漢服文化”。要堅持黨總領正確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結合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抓住藏于人們內心的文化感召力,在滿足人民內心情感需求上結合當代社會生活,充分發(fā)揮漢服在當代的育人功能。近些年來,網絡上不乏一些論斷,歐美國家在對中國進行文化輸出,比如漫威系列、星球大戰(zhàn)系列等電影主題表達的一些個人英雄主義,中國部分青少年可能會被影響,導致思想觀念出現偏頗。在漢服興起的這個時機,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要求進行創(chuàng)新,與漢服興起的熱點相融合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往今來,一個大國的崛起,少不了人們向著同一個目標合作與努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么使眾多人朝著一個方向使力,那就要歸功于一個國家的文化建設,即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崛起助推一個國家的崛起。軟實力,最初是由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是同國家軍事、經濟力量等組成的“硬實力”相對應的一個概念。通俗來講,“軟實力”指的是能夠影響他國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價值觀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謂的軟要素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1]現在全球化加劇的情境下,各國紛紛聚焦自身文化軟實力,增強整體綜合國力。幾十年前,我國青年對于歷史英雄人物、名人大家非常崇拜,如毛澤東、周恩來、華羅庚、趙九章、魯迅……而現在,我國的那些在科技文化方面真正為民族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英雄卻較少被青年一代記住。我國也有人在努力為中華文化、中華民族英雄吶喊,而部分人也逐漸意識到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相比較其他國家還較薄弱。“漢服”這個詞,近幾年來頻繁登上微博熱搜,由于我國歷史上朝代更迭也引發(fā)了爭議,但是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我國民眾認同并維護這個國家,在大多數人的眼里我國除少數民族一直傳承著自己民族的服裝外,其他人也都認同魏晉南北朝、漢朝、唐朝、宋朝、元朝、明代、清代的服飾是民族傳統(tǒng)服飾。如今的民族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千百年的各民族的融合。如何引導大眾擺脫“漢服”的爭議,將人們的關注點從服飾的形制歸屬表象轉而到民族文化深遠厚重上,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凝聚民族力量,增強文化自豪感,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去填充中國文化軟實力。通過對歷代民族服飾的文化背景、內容的探究這一途徑,將漢服文化用來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及形式。
高校漢服文化類社團是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自發(fā)申請、學校備案審核后準許設立的學生組織,設立社團組織的初衷在于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發(fā)展學生能力素質,培養(yǎng)綜合素質人才。每個社團在申請之初就制定有章程,高校學生依據興趣愛好按所屬社團的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繁榮校園文化?,F今各個高校的學生社團蓬勃發(fā)展,多數含文科類專業(yè)的高校都設立了有關漢服的社團組織,最直接的如漢服社,身著漢服的社團如漢文化協(xié)會、國學社,這些社團成立并存在的要求之一便是每年舉行社團組織規(guī)定的基本次數的活動,但有的社團干事或因學業(yè)繁忙、或因活動籌辦資金不夠等因素,應付基本次數的活動后便再無舉辦其他活動。
由于這些社團為自發(fā)申報設立的,舉辦的各類宣傳、活動、比賽面向的群體大部分為社團內部人員,且主動了解漢服及漢服文化的人偏向文科類專業(yè)、女生偏多,對于理工科類專業(yè)學生、大部分男生的輻射度弱。社團活動宣傳方式,集中在線上宣傳,也大多為以個人為中心的輻射;線下宣傳主動性不強,線下宣傳效果不夠理想。由此會造成活動或比賽參與者較單一,活動的影響力小。
有關于漢服類容的活動大多由學生社團舉辦,大多數漢服社團都會聯(lián)合古樂器社團元旦舉行表演活動,以身著漢服的形式朗誦詩歌、表演古典舞以及演奏古樂為主,一些社團會增加一項類似于時裝走秀的漢服秀節(jié)目。這些表演形式和表演內容于觀眾來講是不貼近生活的,看一次兩次還好,看多了就失去了新鮮感和興趣。這類活動的策劃與舉行都缺乏熟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了解漢服服飾中蘊含的文化內涵的老師指導,在表演內容上停留在漢服服飾之美和古典樂器音韻之表象上,與漢文化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也沒有創(chuàng)新呈現的內容和形式,對學校其它同學的吸引力度不夠,而這類活動漸漸地就變成了自娛自樂式的活動,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即對漢服文化和中華幾千年文化底蘊感興趣的人沒有吸引力和包容力。
在高校中,教育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很少將漢服納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載體。思想政治教育在當今時代,大多與紅色文化、革命文化結合,與社會熱點問題結合,但是卻鮮少與漢服結合。漢服熱潮的掀起,證明了漢服在當代也是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而近年來“漢服”這一關鍵詞頻繁登上微博熱搜,也成為當代的社會熱點問題。那么“漢服”沒有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來發(fā)揮其文化育人作用,根源在于高校中的教育者沒有重視“漢服”在當代的文化育人作用,也就沒有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一致“漢服”在教育中處于邊緣化地帶,導致其文化育人作用不明顯。社團干部、干事的思想覺悟素質參差不齊,也未能將“漢服”和“漢服文化”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
高校教師要充分挖掘傳統(tǒng)漢服文化價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借助近些年興起的“漢服潮”熱點,引入一些“漢服事例”進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興趣出發(fā),挖掘漢服的時代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了解并傳承中傳統(tǒng)服飾中蘊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
學生社團的干部和干事處于懵懂實踐時期,其策劃發(fā)動的學生社團活動缺乏專業(yè)教師的有效指導,舉行的活動停留于表面,未能將漢服中承載的文化內涵表達出來,對漢服及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效果甚微。確定專業(yè)的指導教師,教師對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對漢服服飾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活動策劃方面、活動內容方面提供更有效合理的建議。
大多高校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服飾了解不深,甚至停留于服飾華美的外在,開設中華傳統(tǒng)服飾演變課程有利于學生了解我國傳統(tǒng)服飾的演變全貌,有助于系統(tǒng)地了解蘊含在服飾上的中華文化,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將學生從表面的服飾之美,引導到思考漢服在當今的時代意義。
學校要重視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培養(yǎng)學生,對學生社團組織給予必要的支持。為漢服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和活動場地,便于活動定期開展和順利舉行,擴大在校園中的輻射廣度和長度,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傊?,在漢服文化興起的時機上,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既滿足了當代青年人內心對傳統(tǒng)文化的呼喚,又可以很好地對青年人進行思想上的引導,增強中國新一代人的民族凝聚力、文化自豪感,助力打造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