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坪山區(qū)湯坑小學 吳娟娟
跨學科融合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是基于現(xiàn)實情境、問題解決、體驗探究的跨學科研究性學習,主要目標是指導學生掌握從多學科視角解決問題的方法,發(fā)展學生的多元認知能力、溝通交往能力、綜合思維能力與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我們確定了以一個主要學科——語文的習作教學為中心,在習作教學中選取主題,圍繞這個主題的內容在同年級的科學、美術、音樂、道德與法治、體育等不同科目中尋找有關聯(lián)的學科內容,結合學生的學情,將各科教學與習作有機融合在一起。學生在各科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著主題,完成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最終能完成一系列習作的過程。
“觀蠶與寫作”是根據(jù)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習作——寫觀察日記所確定的主題。在觀察的過程中,能把蠶的形態(tài)、色彩、美感和特征用畫畫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會給學生增添更多的學習興趣,圖文并茂的形式更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動力。因此,我們確立了“觀蠶”這個主題,確立了科學、美術作為融合課程。
1.仔細觀察蠶的變化,在觀察中認識蠶的一生要經(jīng)歷的4 個階段,會用數(shù)據(jù)、測量表、拍照、錄視頻等方式記錄蠶每一階段的變化,培養(yǎng)對生命的珍愛之情。
2. 在觀察蠶一生的變化過程中,閱讀相關的繪本、書籍,根據(jù)自己的觀察所得,能完成一篇童話、寫3~5 篇觀蠶日記。
3.能通過小組合作制作手工蠶房,畫出蠶各個階段不同的形態(tài),會用超輕黏土制作蠶的作品;
4.能獨立或通過小組合作創(chuàng)作小繪本《蠶的日記》;
5.能通過小組合作分享《蠶的一生》,進行匯報展示。
在以上總目標的基礎上,根據(jù)各學科的教學目標,我們設計了14 課時的教學活動,以此達到教學目標。
以第六課時《我的觀蠶日記》教學設計為例:
1.談話導入:“同學們,我們經(jīng)過前面的學習、觀察和記錄,現(xiàn)在你們手上已經(jīng)有不少記錄蠶生長變化的資料了吧?那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小組交流交流大家手上的這些素材吧。”
2.交流分享現(xiàn)階段的觀察和記錄,回顧觀蠶過程
(1)引導學生明確觀察、記錄了哪些內容;
(2)引導學生分享自己是怎樣觀察的;
(3)引導學生回憶在觀察的過程中是否有印象深刻的事情。
3.指導整理方法,寫出蠶的變化
(1)示例說明觀察記錄與觀察日記的不同,要注意觀察日記的格式,要交代清楚觀察的時間;
(2)通過閱讀自己的觀蠶記錄,把表現(xiàn)蠶每個階段最主要的變化的語句勾畫出來,要清楚寫觀察日記主要是把蠶的變化寫清楚;
(3)相機出示《昆蟲記》中的《松毛蟲》一篇的片段作為示范;
(4)小結:從多角度、多方法具體描寫蠶的變化。
4.學生梳理資料,初步形成日記。
按照融合學習活動表以及每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學生在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進行科學、美術、語文三科的自主探究,他們真正的成為了課堂的主角,每一節(jié)課都是真實的體驗,因此他們的習作就有了“源頭活水”。當有了詳細的觀察過程、豐富的觀察記錄、自主的質疑探究,學生筆下的習作就會變得色彩斑斕起來。
我們的課程既像開放性的習作課程,也是一個幫助學生構建整體訓練的一個過程。同時,降低了寫作的要求,寫觀蠶日記的最終評價標準就兩點:①語言要準確,把觀察所得清楚準確寫下來;②內容能抓住一兩個特征,從不同角度進行描寫。字數(shù)不局限,學生愿意寫多少就寫多少,但往往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下寫作,反而越寫越具體。
基于跨學科融合下的習作教學課堂具有真實性和開放性,學生的學習體驗也是真實、豐富和愉悅的。學生面對的是一個綜合開放的主題任務,他們要獨立地觀察、記錄、思考,自主探究的時間更多,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與靈感,因此他們的習作或者作品更有創(chuàng)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