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社會學院 李敏
清朝道光年間,水患嚴重,受災面積廣,各省水災頻發(fā),災荒呈現(xiàn)出愈演愈烈的態(tài)勢。道光元年,京畿直隸地區(qū)連續(xù)發(fā)大水。道光三年,蘇浙皖等省發(fā)生較為嚴重的水災,其余諸省亦有災情,受災范圍幾至全國,史稱“癸未大水”,此后水災持續(xù)發(fā)生。揚州府道光年間屬江蘇省管轄,地處平原,水網密布,大運河溝通南北水系。由于氣候溫暖、降水豐富,常受水患侵擾。中下游地區(qū)地勢低洼,易形成淤塞,每逢汛期,高郵湖漲水,揚州府境內民居多被淹沒。而揚州府作為兩淮鹽商的主要聚集地,經濟繁華,頻發(fā)的水災使官府采取了多種措施。
清道光時期,揚州府屬江蘇省,領江都縣、甘泉縣、儀征縣、高郵州、興化縣、寶應縣、泰州、東臺縣,俗稱“揚八屬”本文所指揚州即以上地區(qū)。晚清時期,長江水災日益劇烈。道光三年和道光十三年的兩次特大洪水就發(fā)生在長江流域,使清王朝元氣大傷。道光三年“泰州大雨,平地水深數(shù)尺,禾稼盡淹”。馮桂芬有言:“至道光癸未大水,元氣頓耗,商利減而農利從之,于是民漸自富而之貧。”道光二十年至道光二十四年,長江湖北段水患連續(xù)發(fā)生,道光朝最后三年即道光二十八年至道光三十年,東南各省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連續(xù)三年發(fā)生特大水災,其中以江蘇省災情最重。《道咸宦海見聞錄》中有言:“接南中家信,金陵、儀征一帶……哀鴻遍野,百姓其魚?!钡拦舛拍?,長江中下游流域三江(江蘇、浙江、江西)、兩湖(湖南、湖北)、安徽大水災。時江蘇巡撫傅繩勛在奏折中稱:“本年江蘇省入夏以來,陰雨連綿,低洼積水無從宣泄……其江、淮、揚等屬,亦因疊邇驟雨,兼之江潮盛漲,水勢有長無消,比之上年尤甚?!?/p>
道光年間,清政府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水患賑濟程序,若地方上遭遇水災,地方官員要逐級上報災情,上報后還要查核受災程度與成災分數(shù)。部分地方官更是倡導州縣官要親自調查,以防里保從中舞弊:“一家而分為數(shù)戶,書吏又藉詞折算數(shù)口而只給一人?!背蔀姆謹?shù)即清朝規(guī)定,受災是分等級的,五分至十分者算成災,五分以下不算。地方官還要審查受災民戶,劃分等級,最后才是中央政府按照這些憑據(jù)進行賑濟。當然,水災救濟措施不僅僅局限于賑濟,道光年間揚州水災官方救濟措施還有蠲緩、賑濟、調粟、安輯等。
蠲緩是指遇災蠲免或者緩征錢糧,這是清代重要的救災措施,即將全部的征額分為十分,蠲緩的數(shù)量和緩征的時間是由受災的分數(shù)決定,受災五、六分的免十分之一,受災七分的免十分之二,受災八分的免十分之四,受災九分的免十分之六,受災十分的免十分之七。若有災情異常嚴重的,進行特殊加免。各省隨地丁征收的耗羨,也可按照受災分數(shù)進行適當免除。緩征錢糧與蠲免有根本區(qū)別,受災程度略輕的地區(qū)一般采取緩征的措施,對應征的地稅、丁稅等暫緩征收,若該地區(qū)連年歉收,可延長緩征期限或者將緩征稅一并蠲免。道光十一年十月十七日,又“加恩將揚州府屬之高郵、泰州、東臺、江都、甘泉、儀征、興化、寶應,太倉州屬之崇明等二十六州具衛(wèi),查明極、次貧民戶口,分別給賑。貧生、兵屬、饑軍一律查辦。概以折色散放,照例每大口給銀一錢五分,小口給銀七厘五分,小建扣除”。上述各州、縣成災分數(shù)為五分者,本年應征收的地稅、丁稅等按分蠲免,這些地區(qū)中有經核查后不成災的地方,本年應征之雜稅,緩至來年秋后再征。
賑濟意思是用錢糧賑濟災民,如何分發(fā),分發(fā)數(shù)量多少由成災分數(shù)決定。賑濟的形式主要有錢糧賑濟、煮賑、以工代賑等。且應賑不應賑之人是詳細分清的:“有微本經營與手藝得以資生者不入賑濟之列。”關于錢糧賑濟清朝有定例:地方上遇有水旱災害,先進行普賑,不論成災分數(shù),不分極、次貧民,須先普賑一個月口糧,也被稱作正賑或者急賑。經過地方官員核查受災程度與成災分數(shù),審查受災民眾,劃分極貧、次貧民眾后再加賑口糧稱之為給賑。受災分數(shù)為六分且為極貧戶的加賑一個月口糧,與七、八分次貧戶加賑情況相同;七、八分極貧戶、九分次貧戶加賑兩月口糧;九分極貧戶加賑三個月口糧。受災分數(shù)為十分的次貧戶加賑三個月,極貧戶加賑四個月,此為大賑。大賑過后,若民生依然艱難,地方官可上達中央,奏請再加賑濟,是為展賑?!俺嫉炔?,道光六年被災二十余州縣,共用過展賑口糧銀五十六萬余兩?!笨梢姷拦饬暌颜官c過五十六萬余兩,然道光十一年情形更加嚴重,十月水災,大賑過后又展賑六十萬兩。此外還有抽賑,遇災之時抽老弱孤寡難以存活之人賑濟。
煮賑這一形式即遇災之時賑粥,一般來說是以粥為主,但也有米糧不足兼以糊面代替的情況?!安閺膩砭然?,每多煮粥,然粥廠需費較重。今擬兼用糊面,以濟不足。一廠之中,多設鍋灶,天明舉火燒水令沸,先將白面調以涼水,俟湯沸入面于鍋,隨入隨澆,即已調熟。隨煮隨給,不稍停留,此鍋甫罄而彼鍋又熟矣。事省費輕,亦以備隆冬煮賑之一法?!痹O立粥廠是清代煮賑的主要形式,且道光十一年提出設立粥廠要以民就廠和以廠救民兼行。另一種比較常見的賑濟方式是以工代賑,以工代賑這種方式比較特殊,可官方組織,也可民間鄉(xiāng)紳組織。官方組織的以工代賑,一般都是官方興辦工程,募民勞作,按日給以米糧或者錢財,多是從事水災過后補堤修壩等工作。“是秋,洪湖水漲灌入運河,大吏促啟東岸黃浦各閘,以資宣泄。云力陳其不可乃止……興修各壩,以工代賑,俾免流離?!薄捌涓哙]、馬棚灣一帶,據(jù)朱士彥奏,災民搭棚居住,挑土趁工,以資糊口,惟其中老幼婦女不能工作,環(huán)繞求賑?!笨傊?,以工代賑可說是最為優(yōu)良的賑濟方式,既可節(jié)省米糧,又可利用民力修繕因水災毀壞的堤壩,實是一舉兩得之策。
調粟指的是調度糧食救濟災民,以維持災民基本的生活,常見的有異地調粟和調各個儲備倉里的糧食救援?!暗拦馐荒昶咴露諆乳w奉上諭:陶澍奏請借支各營餉銀一折?!薄扒敖涀嗝骰I項委員分赴鄰省采買米麥,已于河南省買得麥三萬石,米一萬五千石,現(xiàn)飭分撥災重各州縣,設廠平糶?!笨梢?,調粟之策主作平糴之用,賑濟之策多用于救濟百姓口糧。然調粟一般就近先使用附近倉儲之糧食?!皳?jù)江寧府屬之高淳縣詳請平糶谷三千石,淮安府屬之鹽城縣詳請平糶谷一千五百石,揚州府屬之高郵州詳請平糶谷一千五百石,東臺縣詳請平糶谷一千七百五十石,常州府屬之靖江縣詳請平糶谷四千石。各就六七等月折報糧錢價值,按照災地平糶章程,每石減銀三錢核實出糶?!钡拦馐荒辏K省地區(qū)屢發(fā)大水,揚州地區(qū)自不能幸免于難,所屬高郵州與東臺縣因多次發(fā)生水患緣故,糧價頗高,米糧昂貴,百姓舉步維艱。江寧布政使林則徐等查看情形奏報,請求用常平倉谷減價出糶,以濟民生。調粟不僅限于水災之后,有時也可預先調運,起到一個備荒預防的作用。
安輯指的是安頓災民,主要是指安頓流民。嘉慶道光年間災害頻發(fā),揚州倚靠運河,經濟基礎雄厚,不少流民聚集于此。而流民良莠不齊,一旦聚集,容易滋事。道光帝明令要求地方督撫妥善安置流民,一般是就地安置或者是發(fā)給流民路費,遣其回鄉(xiāng)。一般先要查詢流民戶籍,令其回鄉(xiāng)等待賑濟,如果沒有戶籍村莊依托但是別處有親的,暫時可令其居親友處。對于年輕力壯之人另有政策:“年力壯強,愿往各處傭趁者,現(xiàn)飭地方官酌給錢文,派差押送下站,收取回照。下站亦照上站遞送,總令隨到隨行,分散其勢,不使停留滋事。俟田廬涸出,仍資送回籍復業(yè)?!背酥?,還有撫恤等。
道光年間揚州因地理位置、治水遺留問題之故,水災頻發(fā)。然而盡管水災不斷,卻少有武裝起義、流民暴動之事,一方面基于朝廷的重視與官方賑濟的效率、地方官的得力,另一方面與民間救濟力量也分不開,政府力不能及之處民間多有救濟。這些救濟措施極大程度上緩解了水災帶給百姓的痛苦,緩解了燃眉之急。然而,由于晚晴吏治的腐敗,還是出現(xiàn)不少官員利用賑濟之機,行中飽私囊之事?;蛞蛎皥鬄膽纛I賑濟糧,或官商勾結,牟取暴利,“每逢平糶之處,即有奸丁蠹吏勾通商販乘機竊賣”??偠灾?,道光年間揚州府水災救災活動中也是弊端叢生。
注釋
①《乾隆江南通志》卷6.第507冊.第273頁。
②《清實錄》.宣統(tǒng)元年.第60冊.第217頁。
③馮桂芬.請減蘇松太浮糧疏代作.《顯志堂稿》卷九.光緒二年校邠廬刻本。
④[清]方濬頤(修).《續(xù)纂揚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