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俊
為獲得字形完美之藝術(shù)效果,部首偏旁之合理配合方法,歷代書家論述甚多,其見解亦大同小異。清王澍、蔣衡總結(jié)前人之說著《分部配合法》,是清代書論中論述結(jié)構(gòu)的經(jīng)典之一,以偏旁部首為中心,講解另外部件與之的關(guān)系。在教學應用中,教學內(nèi)容有四個方面:筆畫的形態(tài)鞏固、筆順關(guān)系、偏旁部首中每個筆畫之間的構(gòu)成關(guān)系(教學重點)、影響構(gòu)成關(guān)系的因素(教學難點)。
十、山字旁
《分部配合法》曰:“山在上者,左右須收束向里。中豎亦可微斜,豎折可左出,左長以載之。”
山字旁在字的上方作字頭時,左右兩豎須收束,不能太長,呈開合之勢。中豎可直,也可微向左下斜。豎折要豎短收束,橫較長且上斜,也可分筆寫成,筆斷勢連,橫伸左接右,承載上部兩豎,如“巖、崩”等字。
1.構(gòu)成關(guān)系
山字旁由豎、豎折、豎三個筆畫構(gòu)成,外形呈扁狀為主,從長度上看,橫最長且上斜,中豎其次,或直或斜,右豎一般比左豎略長,大致相當,有不同的斜度,如“岑”字。
影響相成關(guān)系的因素:
(1)山字頭的字都是上部小而下部大,上收下放,所以中豎不宜太長,為了使三豎有長短變化,往往豎呈斜狀,以延伸其長度。下部呈長方形時,如“豈、崗”等字,上部的寬度與下部的平均寬度相當。如“崗”字,山字頭的寬度與兩豎相當。
如“豈”字,底部長橫最長,山字頭比下部的第一橫稍寬。
(2)下部呈梯形時,有斜鉤或捺畫向右下伸展的字,如“歲、嶷”等字,上部盡量趨扁,不能占據(jù)太大的空間,間距宜小,豎折分筆寫,橫向左伸,上收下放。
(3)下部有橫鉤或撇捺組合,整個字的中間左右伸展,如“崇、峰”等字,上部不宜太寬,上密中間疏。山字頭的三堅之間也有疏密關(guān)系,一般右疏左密,如“崇”字。
(4)在行楷中,中豎往往略長,有上昂之勢,如“歲、岳”等字,也有收束下部豎鉤而伸展上豎的,如“崇”字。
(5)行書中,山字頭有呈上開下合狀的,如“岸、歲”,也有呈上合下開狀的,如“嶺、歲”等字。
(6)行書中山字頭也有用草法的,其構(gòu)成關(guān)系則呈現(xiàn)左疏右密,空靈飛動,如“豈、岸、峰、崇”等字。
《分部配合法》曰:“山在旁者,缺一角,以讓右,左收上靠?!?/p>
山字旁在字的左邊時呈長形,右豎短而向左下斜,橫短且上斜,下部左底右高,這樣右下角留空,形成“缺一角”的狀態(tài),目的是留出空間以讓右邊的筆畫,整體稍偏上,左收右放,如“岫、崐”等字。
《分部配合法》曰:“山在下者,中豎直,左宜出,以載上?!?/p>
山在字底時,橫可以伸左,使下部較寬,以承載上部重量,中豎宜直,如“密”字。也可以將豎畫的間距處理得較大,下部寬扁,如“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