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油天然氣實驗研究論文為例"/>
于佳
(西南石油大學,四川成都 610500)
如何使自己的學術觀點“言之有據、言而有信”正是言據性理論(Evidentiality)探討的核心。言據性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言據性僅說明信息的來源,屬語法范疇;廣義言據性則包含“信息的來源”和“對信息可靠程度的評價和態(tài)度”兩個方面。言據性在語言中的呈現方式被稱為據素(Evidential),其中信念據素是指作者自己的觀點、想象或臆測的東西。在學術論文中,作者需要借助信念據素表達個人觀點,傳遞個人信念,建構自己的學術身份。本文擬從廣義言據性視角考察中美學者石油天然氣實驗研究論文中信念據素的使用情況。
國內外對學術語篇中言據性資源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于語篇中各類據素使用情況的調查分析。Chafe對比分析了英語會話和學術寫作兩種語類的言據性使用特征;Barton 對比分析了100 篇專家的評論和100 篇大學生的議論文中據素的使用情況。近年來,國內學者也對學術語篇中的言據性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徐昉、陳征聚焦于同一語類不同話語使用者的言據性使用特征;俞碧芳對同一語類不同學科的言據性特征進行了匯報;水無砥、楊佑文就學術語篇的言據性資源進行了跨語言研究。以上研究均表明,學術語篇中信念據素的使用頻率雖不高,但選擇適恰的信念據素表達有助于提高作者的權威性及可信度,幫助作者完成學術身份構建。
目前關于信念據素的研究存在研究深度不夠、自建語料庫庫容較小等問題,尚未有專門探討信念據素的對比研究。基于此,本文以中美學者石油天然氣實驗研究論文為語料,探索兩國學者在信念據素使用上的異同并深入分析其原因,旨在為我國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本研究語料選自2015 年—2020 年國內石油天然氣領域知名期刊Petroleum Science 和美國同一領域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AAPG Bulletin,各150 篇。所選語料僅限于論文正文部分,刪除正文中直接引用部分。凈化后,中國學者語料庫(后簡稱CC)總形符數為623122,美國學者語料庫(后簡稱AC)總形符數為719324。
本研究采用王淑雯提出的信念據素語言呈現方式分類:“第一人稱+心理動詞”結構、“It+情態(tài)動詞+be+動詞過去分詞+that 從句”結構以及介詞短語結構(如表1 所示)。
表1 信念據素語言呈現方式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首先參照信念據素語言呈現方式,用AntConc3.5.7.0軟件對語料庫進行標識檢索(檢索后的據素將進行人工篩選),再用Excel 進行統(tǒng)計(為避免統(tǒng)計誤差,本文采用千詞頻計算信念據素的相對頻率),最后通過實例分析,探究中美學者石油天然氣實驗研究論文在信念表達上的異同,并深入分析其反映的文化差異。
將整個博弈過程表現在二維坐標上,如圖2,(0,0)和(1,1)為兩個均衡點,是政府與購房者演化博弈的兩個穩(wěn)定策略,達到哪個均衡點取決于博弈的初始條件。當初始條件位于區(qū)域1時,此時政府不釆取激勵對策,或者激勵無效,購房者選擇購買普通房,最終博弈達到均衡點(1,1),該博弈處于帕累托劣均衡;當初始條件位于區(qū)域3時,此時政府采取了激勵政策并且有效,購房者選擇購買被動房,最終博弈達到均衡點(0,0),該博弈處于帕累托優(yōu)均衡。
本研究嘗試回答以下問題:
(1)中美學者石油天然氣實驗研究論文中信念據素的使用特征是什么?
(2)中美學者石油天然氣實驗研究論文中傳遞個人信念的異同及其反映的文化差異是什么?
信念據素是指來自說話人個人意志的信息,具有主觀色彩。檢索結果顯示,CC 中信念據素檢索頻數為238 詞,頻率為0.382/千詞,AC 中信念據素檢索頻數為313 詞,頻率為0.435/千詞。由于學術語篇的客觀性,作者會有意識的減少信念據素的使用,所以檢索到的詞頻偏低(千詞頻<1),這表明兩國學者均有較好的語類意識,能夠合理把握學術論文語類客觀性的特點。
另外,雖然兩國學者在信念據素資源的使用頻率上沒有顯著性差異(P=0.129 >0.05),但美國學者的使用頻率略高于中國學者(0.435/千詞:0.382/千詞),這表明在實驗研究論文寫作時,美國學者更愿意發(fā)出學術聲音、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
在信念據素語言呈現方式上,兩國學者既表現出共性又有一定的差異性。共性表現為帶有主觀性和較強口語色彩的介詞短語結構均未被使用,這可能是中美學者為突出學術語篇書面語語類特征,有意識規(guī)避的結果。
在“第一人稱+心理動詞”結構和“It+情態(tài)動詞+be+動詞過去分詞+that 從句”結構的使用上,兩國學者卻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美國學者比中國學者更傾向于使用“第一人稱+心理動詞”結構(57.51%:42.86%),該結構強化了作者在觀點表達時的作用,作者需要對所述信息的確定性負全部責任,這有利于學術觀點的推銷,卻也可能危及到作者的學術面子。中國學者則更愿意使用“It+情態(tài)動詞+be+動詞過去分詞+that從句”被動結構(57.14%:42.49%),作者不需要將自我呈現于學術語篇中,而是隱性地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這有利于弱化作者對信息確定性的責任,卻也淡化了個人在表達觀點時的作用。例如:
例1:In this case,we believe that the limiting factor to increase the film thickness was the viscosity of the heavy oil...(AC106)
例2 :Thus,it can be believed that some interactions occurred between the kerogen and extract oil during their gas generation for the mixed samples.(CC15)
同樣是對研究結果命題的陳述,例1 中作者使用“we believe”直接主動地表達個人觀點,彰顯出作者的學術信心,這在無形中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有利于學術觀點的推銷;例2 使用被動結構“it can be believed that”委婉間接地表達個人立場,使信息看起來更加客觀,有效避免了作者與讀者觀點產生正面沖突,有利于保全作者的學術面子。
信念據素語言呈現方式分布狀況表明,受含蓄、謙遜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學者更傾向于委婉間接地表達個人信念,而受西方海洋文明的影響,美國學者更愿意大膽地表達自己,強調自己在學術研究中的主導地位。
檢索發(fā)現,CC 中使用信念動詞13 個,AC 中使用信念動詞20 個。相較而言,美國學者信念據素的詞匯儲備量更為豐富。作為本族語者,他們對英語語言更為熟悉,因而在寫作中表現出有效詞匯量充足,這對我國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學有借鑒意義。
高頻詞匯能夠直接反映作者寫作時的選詞傾向,是探究兩國學者信念表達異同原因的有效途徑,如表2 所示:
表2 中美石油天然氣實驗研究論文中前5 個最高頻信念動詞
中國學者在石油天然氣實驗研究論文寫作中所使用的5 個高頻詞均為中性詞,且都能表明作者的信念源于研究實踐,符合學術語篇嚴謹客觀的語類特征,如:
例3:Consequently, it can be concluded here that the catalytic activities decreases dramatically in the initial reaction step due to ...(CC26)
“conclude”表明作者的信念源于對研究結果的總結,在個人信念表達時較微弱,減弱了研究人員個人的學術聲音,但也避免了與他人學術觀點產生直接沖突。
美國學者所使用的5 個高頻詞匯在語義上均有主動建構的過程,在信念表達時更為積極,特別是高值信念詞的使用,能夠凸顯自己的學術信心,發(fā)出自己的學術聲音,如:
例4:We argue that the search for the best surfactant formulation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purposes has to ...(AC55)
“argue”表示“to persuade by giving reasons”,個人信念表達較為強烈,在辯駁了他人命題的同時,極力推銷了自己的學術觀點。
高頻詞匯的檢索結果反映了中國中庸文化下的集體主義趨向和西方文化中坦率直白的個人主義導向。中國學者在學術論文寫作時更傾向于建構和諧的人際關系,保全他人和自己的學術面子,而美國學者表達信念時更多元化,勇于挑戰(zhàn)前人的研究觀點。
研究表明,中美學者在石油天然氣實驗研究論文寫作中使用信念據素的頻率較低,說明兩國學者都有較好的語類意識,能夠正確使用信念據素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受不同文化影響,中國學者在信念表達上更為含蓄,在語言呈現方式和信念詞匯選擇上均表現出隱性特征,疏遠與所述命題之間的距離,保全自己的學術面子;美國學者表現出更強烈的作者意識,語言呈現方式更顯性,更為大膽地發(fā)出自己的學術聲音,把握自己在研究中的主導地位。
本研究有助于發(fā)現中美學者在使用英語語言進行信念表達時的共性規(guī)律和差異性表現,能夠為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