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昊 劉先群 朱吉鳳 張恒術
瘢痕疙瘩是外傷或手術后成纖維細胞大量增殖, 細胞外基質(zhì)和膠原蛋白過度沉積于真皮層所致的皮膚纖維化疾病[1-2]。 瘢痕疙瘩好發(fā)于胸前區(qū)、肩胛、 四肢及耳部, 是具有瘙癢、 疼痛、 充血等臨床癥狀的腫塊樣組織, 超出病損邊緣向周圍正常皮膚浸潤性生長是其主要特征[3-4], 嚴重者可出現(xiàn)局部組織畸形, 位于關節(jié)部位者還可導致局部功能障礙, 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5]。 目前, 臨床上治療瘢痕疙瘩的方法較多, 但臨床療效較差, 且極易復發(fā), 是整形外科研究的重點及難點。 為提高瘢痕疙瘩的治療效果, 自上世紀80 年代開始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整形外科應用手術切除聯(lián)合鍶-90 (90Sr) 同位素敷貼治療瘢痕疙瘩, 雖然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 但同位素劑量不足時遠期復發(fā)率較高、 劑量過大時放射性皮炎發(fā)生率較高[6], 如何在達到有效照射劑量的同時避免放射性皮炎的發(fā)生成為臨床亟待解決的難題。 本研究筆者鑒于濕潤燒傷膏 (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 MEBO) 能夠有效防治放射性皮炎的發(fā)生及發(fā)展[7], 將其應用于瘢痕疙瘩90Sr 同位素放射治療后的局部處理, 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的79 例瘢痕疙瘩患者 (共99 處瘢痕疙瘩) 作為研究對象, 并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38 例 (46 處瘢痕疙瘩) 和對照組41 例 (53 處瘢痕疙瘩)。 兩組患者性別、 年齡、 體重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對比,P均>0.05,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 (表1)。 本研究經(jīng)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且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瘢痕疙瘩患者一般情況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keloid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納入標準: 臨床診斷及術后病理均證實為瘢痕疙瘩; 年齡≥16 歲; 能夠按要求完成定期隨訪;對本研究知情, 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合并有惡性腫瘤、 糖尿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影響本研究結果的全身性疾?。?合并有心、 腦、肝、 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 入選前3 個月服用過激素、 免疫抑制劑等可影響本研究結果的藥物; 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成分過敏; 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
所有患者瘢痕疙瘩均予以手術切除, 切除后使用2-0 至4-0 可吸收縫線行皮下縫合及皮內(nèi)減張縫合; 繼而, 使用6-0 單絲尼龍線縫合皮膚, 縫針邊距控制在0.2 ~0.3 cm, 針距控制在0.5 cm (無法直接縫合者行局部皮瓣轉(zhuǎn)移覆蓋創(chuàng)面)。 術后48 h內(nèi)開始行90Sr 同位素照射治療, 非照射部位皮膚覆蓋6 層錫箔紙進行保護, 距切口邊緣0.5 cm 內(nèi)暴露并使用90Sr 同位素照射治療儀 (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生產(chǎn), 有效照射面積為2.0 cm×2.0 cm) 貼于皮膚表面逐步移動進行照射, 每次照射時間控制在150 s, 每周照射 1 次, 治療 4 次后調(diào)整為每 2 周照射1 次, 連續(xù)照射治療8 周。
治療組: 術后及放射治療后, 切口及照射部位均勻涂抹MEBO, 厚約1.0 mm, 涂抹范圍超過照射邊緣1.0 cm, 每天換藥2 次, 直至放射治療結束后1 周。
對照組: 術后及放射治療后, 切口及照射部位應用碘伏常規(guī)換藥, 每天1 次, 直至放射治療結束后1 周。
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 囑患者保持照射區(qū)域皮膚清潔、 干燥, 避免撓抓及陽光直曬; 放射治療前拭凈殘余MEBO, 禁止使用其他乳液或乳霜。
對比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 治療期間放射性皮膚損傷情況及療程結束后瘢痕評分、 瘙癢與色素沉著情況。 放射性皮膚損傷情況采用美國腫瘤放射治療協(xié)會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RTOG)急性放射損傷分級標準[8]進行評定, 0 級: 照射野皮膚無變化; 1 級: 照射野皮膚出現(xiàn)濾泡樣暗紅色斑、 脫發(fā)、 干性脫皮、 出汗減少; 2 級: 照射野皮膚出現(xiàn)觸痛性或鮮紅色斑, 片狀濕性脫皮及中度水腫; 3 級: 照射野皮膚出現(xiàn)皮膚皺褶以外部位的融合性濕性脫皮及凹陷性水腫; 4 級: 照射野皮膚出現(xiàn)潰瘍、 出血、 壞死。 治療結束后, 采用溫哥華瘢痕量表 (Vancouver scar scale, VSS)[9]對治療部位進行評分, 量表共包含色澤、 厚度、 血管分布和柔軟度四個方面, 總分為0 ~15 分, 分值越高說明瘢痕越嚴重。 瘙癢癥狀按照患者自身感受分為無瘙癢、 輕度瘙癢和重度瘙癢。 色素沉著由醫(yī)生進行評定, 按實際情況分為無色素沉著、 輕度色素沉著和重度色素沉著。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偏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shù) (四分位數(shù)) 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 Wilcoxon 秩和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 采用卡方檢驗或等級資料的秩和檢驗; 均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及療程結束后瘢痕評分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 (P均>0.05), 而放射性皮膚損傷、 瘙癢及色素沉著發(fā)生情況均輕于對照組(P均 <0.05), 詳見表2。
表2 兩組瘢痕疙瘩患者治療情況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condition of patients with keloid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瘢痕疙瘩是皮膚創(chuàng)傷愈合后過度生長的異常瘢痕組織, 易發(fā)生于外傷或手術后, 多伴有局部不適、 瘙癢、 疼痛等癥狀, 若位于關節(jié)部位還可導致局部功能障礙, 嚴重影響患者的美觀及生活質(zhì)量[10]。 目前, 雖有研究證實瘢痕疙瘩是成纖維細胞的過度增殖及膠原的過度沉積, 并伴有新生血管大量形成及局部組織內(nèi)炎癥因子表達水平明顯升高,但具體的形成機制尚不完全明確。 因此, 目前瘢痕疙瘩的治療多以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增殖, 下調(diào)白細胞介素-1 (interleukin-1, IL-1)、 腫瘤壞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等炎癥因子以及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 等促纖維化細胞因子的表達為主[11-12]。
臨床研究證實, 單純行手術切除治療瘢痕疙瘩的復發(fā)率可達45% ~100%[13-14], 而手術切除聯(lián)合電子線、 淺層X 線或同位素等放射治療可將復發(fā)率降至 10% ~ 23%[15-16]。 如 Laskar S 等[17]的研究顯示, 放射性同位素90Sr 發(fā)生衰變釋放的射線作用于真皮網(wǎng)狀層后, 可通過降低成纖維細胞活力、 破壞細胞功能、 誘導細胞凋亡而抑制瘢痕疙瘩的形成,進而明顯降低瘢痕疙瘩的復發(fā)率。 但臨床研究顯示, 當90Sr的使用劑量達到生物有效劑量時, 可出現(xiàn)皮膚紅斑、 色素沉著、 傷口感染、 切口不愈、 瘙癢、 疼痛等一系列不良反應[18]。 因此, 對90Sr 同位素照射部位進行積極干預, 在有效抑制瘢痕增生的同時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尤為重要。
MEBO 是由黃連、 黃柏、 黃芩、 地龍、 罌粟殼等中草藥提取物制成的軟膏制劑, 具有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 減輕創(chuàng)面炎癥反應、 緩解創(chuàng)面疼痛等多種作用, 在燒傷、 創(chuàng)傷、 糖尿病足等多種急慢性創(chuàng)面的治療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臨床療效。 且有研究顯示, MEBO 能夠有效防治放射性皮膚損傷的發(fā)生及發(fā)展[7]。 鑒于此, 本研究筆者對治療組患者瘢痕疙瘩術后切口及照射部位采用MEBO 換藥治療, 結果顯示, 治療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及療程結束后瘢痕評分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 而放射性皮膚損傷、 瘙癢及色素沉著發(fā)生情況均較對照組輕微。 可見,MEBO 內(nèi)含有的脂肪酸、 維生素、 碳水化合物、 氨基酸等成分可為局部組織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加速上皮再生和角質(zhì)層成熟, 促進皮膚生理屏障功能修復, 提高局部組織的免疫功能, 減少皮膚損傷的發(fā)生[19]; 可在皮膚表層形成一層纖維隔離膜, 從而避免衣物對局部組織的摩擦, 將局部皮膚置于生理性濕潤環(huán)境內(nèi), 減少皮膚損傷的發(fā)生; 且纖維隔離膜還可隔離外界空氣對創(chuàng)面裸露神經(jīng)末梢的刺激, 降低創(chuàng)面瘙癢程度[20]。 另外, 創(chuàng)面的炎癥反應可刺激表皮基底層產(chǎn)生色素細胞, 加重創(chuàng)面的色素沉著程度, 而 MEBO 可抑制 TNF-α 與 IL-1 等炎癥介質(zhì)的產(chǎn)生與釋放, 減輕局部與全身炎癥反應,從而防治創(chuàng)面因炎癥反應而導致的色素沉著[21]。此外, El-Hadidy MR 等[22]的研究顯示, MEBO 內(nèi)含有的有效成分還可抑制成纖維細胞過度分化增殖, 防止膠原蛋白黏多糖過量合成與分泌, 促使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修復早期上皮細胞和纖維細胞即按1∶4的比例生長, 從而減少瘢痕組織形成。 但本研究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瘢痕評分無明顯差異, 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 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綜上所述, MEBO 可減輕瘢痕疙瘩切除術后90Sr同位素放射治療所致的放射性皮膚損傷及色素沉著程度, 緩解瘙癢癥狀, 療效顯著, 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