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強, 阮為文,陳 路
(金華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19)
教師是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關鍵力量,事關教育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成敗。促進教師綜合素質、專業(yè)化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yǎng)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是中共中央 國務院就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確定的2035年發(fā)展目標。實現這些目標,既需要大力加強師范教育以及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吸引力和招聘門坎,讓優(yōu)秀的人才進入到中小學教師隊伍,更需要強化教師立足崗位的專業(yè)成長與發(fā)展。而通過專業(yè)性的培訓機構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專業(yè)化的培訓則是一條十分重要的路徑。作為當地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三教融合”的專業(yè)化、綜合化、現代化的校長和教師培訓基地的地市級教育學院,是我國教師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織部分,是專業(yè)的教師職后教育的專門機構,對促進我國教師職后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然而,現在的地市級教育學院在教師教育的體系中呈弱化的趨勢。筆者試圖通過對全國地市級教育學院歷史沿革的梳理、現狀調查及分析,提出推動地市級教育學院發(fā)展的若干建議,希冀對地市級教育學院的發(fā)展提供裨益。
目前,地市級教育學院仍然是我國教師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20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中,仍然有28所省市級教育學院列入“成人高等學?!狈秶?。這些具有高校性質的“教育學院”,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沿海的省域。而在全國三百多個地級市中,絕大多數的地市雖然沒有高校性質的教育學院,但都有從事教師職后培訓的機構或類似于教育學院的地市級教師發(fā)展中心。
新中國成立以來,承擔教師職后培訓任務的教育學院的發(fā)展大致可分為萌發(fā)受挫、學歷補償教育為主、轉向職后非學歷教育、全員培訓等四個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建立了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的教師培養(yǎng)體系和由教育學院等培訓機構負責的教師職后繼續(xù)教育體系。教師的職前培養(yǎng)與職后培訓處于各自獨立的狀態(tài)。
20世紀五十年代,教育部高度重視中小學教師的在職培訓與進修,先后頒布了《教育部關于中小學教師進修問題的通報》《教育部關于舉辦中小學教師輪訓班的指示》《中學教學研究組工作條例(草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使我國中小學教師培訓基本實現制度化和系統化。在政策的引導下,全國省級、地市級教育學院應運而生,相繼建立。但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受社會因素影響,許多學院處于停辦狀態(tài)。因此,這一階段教育學院發(fā)展具有了“萌芽”“受挫”兩個不同的特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教師教育工作重新受到了重視。各地根據教育部于1978年頒布的《關于恢復或建立教育學院或教師進修學院報批手續(xù)的通知》精神,紛紛恢復或建立地(市)級教育學院,到1982年,教育部確認的地市級教育學院達到247家。
1980年開始,教育部先后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在職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教育學院建設若干問題的暫行規(guī)定》《關于加快中學教師學歷進修培訓步伐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對教師的職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重點是讓廣大中小學教師成為學歷合格的教師,在滿足中小學教育所需要的中小學教師數量的前提下,開始向提高教師的質量和水平邁進。地市級教育學院還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教材教法考試合格證書”和“專業(yè)合格證書”的培訓輔導考試,建立了函授、衛(wèi)星電視教育、自學考試“三溝通”培訓,提升在職中小學教師學歷的辦學模式。
1993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出,要制定教師培訓計劃,促進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不斷進修提高,使絕大多數中小學教師更好地勝任教育教學工作。于是,我國的中小學教師職后教育從學歷補償教育向職后的非學歷教育轉變。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以及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頒布,則為教師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1996年,在全國第五次師范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提高質量、優(yōu)化結構、提高效益”的教師教育工作核心,此后,我國的教師教育政策逐漸開始更加重視質量和效益,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1999年下半年,教育部先后印發(fā)《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規(guī)定》和《中小學校長培訓規(guī)定》,將中小學教師的繼續(xù)教育用法規(guī)的形式固定下來,標志著中小學教師(校長)職后培訓制度化、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的形成。隨后,黨和國家又出臺了許多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包括加強教師培訓工作的政策,如《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等,不但進一步強化了中小學教師職后培訓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常態(tài)化,要求全國的中小學教師(校長)進行每五年一輪360學時的培訓,而且重點在于不斷提高教師職后教育的質量,主動向農村教師傾斜,追求教育的公平,從注重社會需要向社會與個人需要并重轉變。
2010年前后,隨著高校的合并、升格、擴張的需要,部分地市級教育學院合并到職業(yè)技術學?;蜣D設為全日制普通高校,部分地市級教育學院吸納了地方教育教學研究、信息技術研究以及管理等部門成為綜合性的地方教育教師發(fā)展中心。
2020年6月,筆者利用金華教育學院承辦2020年全國地市級教育學院教師教育高峰論壇之契機,對參會的地市級教育學院開展了以基本情況、辦學特色、取得的成就及面臨的挑戰(zhàn)為主要內容的問卷調查,共收到九省(市)14家地市級教育學院提交的調查問卷。
在提交的14家地市級教育學院中,有2家是成人本科高校,2家是成人??聘咝?,另外10家為當地市級教育局下屬的教育研究培訓中心??梢钥闯?,地市級教育學院中具有學歷進修性質的成人高校占比較少,而大多數的地市級教育學院是當地市級教育局下屬的教育研究培訓機構。
地市級教育學院行政級別多以正處級單位為主,有11家,占比78.57%,另2家為正廳級單位,1家為正科級單位。
從地市級教育學院的職能看,全部都承擔了中小學教師和教育干部培訓。另有78.57%的地市級教育學院承擔了“教育技術和信息指導”職能,71.43%的地市級教育學院承擔了“教學研究”職能,64.29%的地市級教育學院承擔了“教育科研”職能,57.14%的地市級教育學院具有“教育評估”職能,28.57%的地市級教育學院具有成人??迫瞬排囵B(yǎng)職能。少部分的教育學院還承擔了成人本科、教育考試和招生、普通話測試等職能(見圖1)。由此可見,中小學教師和教育干部培訓是各地市級教育學院的主業(yè)和核心。同時,許多的地市級教育學院和教師發(fā)展中心整合了教育技術和信息、教學研究、教育科研等教育管理職能,成為當地的教育研究培訓中心。
圖1 地市級教育學院職能統計圖
地市級教育學院教師的數量、質量直接關系到學院發(fā)展的高度和廣度。調查表明,地市級教育學院平均總編制數為122.93人,平均每校現有教職工總人數為109.36人,女性占比59.04%,其中專任教師平均數為88.07人。大連教育學院為276人,中山市教師發(fā)展中心為46人,分別居教職工數的首尾兩端。
專任教師中,多數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碩士占比25.88%,博士占比2.7%,極少數為??萍耙韵隆3齻€別地市級教育學院外,各地均有正高級職稱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占專業(yè)技術總人數的6.8%,有中小學工作經歷的占比58.6%。
調查表明,教職工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的有3家,最小的平均年齡是42.8歲。各學院平均年齡的簡單平均值為47.13歲。年齡在29歲以下的教職工人數僅占總人數的2.2%,而50歲以上的則占43.2%,具體如表1所示。結果表明,教職工年齡偏大是當下地市級教育學院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
表1 地市級教育學院教職工年齡段分布比例表
校園設施是學院履行職能的重要保障。調查表明,沒有校園或校園面積在10畝以內的有5家,20畝以上的有7家,平均校園面積為27.6畝。目前,金華教育學院的校園面積最大,有104畝。學院建筑面積最少的是1,492m2,其次是4,113m2,超過20,000m2的有4家,平均面積為15,781.1m2。
據調查,6家學院沒有電子閱覽室,4家學院沒有大禮堂,7家學院沒有階梯教室。2家學院有900座以上的大禮堂,4家有培訓教師專用宿舍。其硬件設施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地市級教育學院教室(培訓宿舍)平均情況表 單位:個(間)
經費是事業(yè)單位維持和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從調查的數據中抽取了有一定代表性的5家地市級教育學院2019年經費收支的基本情況(見表3)。
表3 5家地市級教育學院2019年度經費收支基本情況 單位:萬元
從表3中可以發(fā)現,BCD三學院的年度經費收入主要依靠財政補助,其中3家均沒有“培訓收入”,兩家沒有“事業(yè)收入”,兩家沒有“委托培訓項目經費”;同樣,這3家學院的年度支出主要用于“人員經費支出”,分別占73.4%、92.7%和87.7%。A學院的年度收支總額居所有學院的首位,培訓收入占到總收入的22.7%。E學院年度培訓收入為2,322.34萬元,占年度總收入的49.4%。
地市級教育學院在上一年度中舉辦培訓班的數量,中小學教師和學校管理者參加的人數等指標較為直接地反映了學院開展培訓業(yè)務的狀況,如表4所示。
表4 地級市教育學院2019年度培訓狀況基本數據表
數據表明,2019年各地市教育學院培訓量的差距較大,年培訓人次最多的學院是最少學院的23倍。各地收費標準也不盡相同,省內教師和校長的培訓費每人每天(含住宿)360元左右,省外470元左右。省內最高標準與省外一致,均為550元;省內最低標準也與省外一致,均為220元。
地市級教育學院的培訓對象來自本市區(qū)的占85.71%,來自于本地市的占92.86%;承擔省外培訓的占35.71%;從培訓對象的學段和學科看,所有地市級教育學院的培訓對象都包含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和所有的學科,大部分地市級教育學院的培訓對象中還涵蓋了幼兒園,比例達92.86%;92.86%的教育學院開展了中小學的中層干部培訓,78.57%的教育學院開展了教務管理員及幼兒園保育員等的培訓,64.29%的教育學院開展了中小學黨務工作者培訓,57.14%的教育學院開展了教育行政干部的培訓(見圖2)。長沙教育學院專門在培訓部下設置了“黨員教育處”。
圖2 地市級教育學院培訓對象分布統計圖
地市級教育學院歷經六十余年的風風雨雨,急教育發(fā)展師資緊缺之所急,補教師隊伍文化素質不足之短板,想教師學歷提升之所想,拼搏實干、無私奉獻,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地市級教育學院在六十余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小學教師職后教育中始終堅持將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納入培訓重要內容,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如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分層培訓學分結構指南(2016—2020年)中,將包含思想政治素質與師德師風建設的“職業(yè)道德與法規(guī)”領域規(guī)定為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培訓的必修學分,納入五年360學分之中。該領域培訓的基本內容為黨和政府的教育方針政策、教師職業(yè)道德、教師的專業(yè)理念與專業(yè)標準、師生關愛、家校合作等。
教師培訓切實提升了中小學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教育情懷,助推了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面貌煥然一新。全國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師德標兵、教師育人楷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一大批優(yōu)秀杰出教師和先進教育組織相繼涌現。有研究者對潮汕文化集大成的S 市J 區(qū)進行調查,結論是J區(qū)有 94%的學生和 94.5%的教師對師德總體狀況評價較好,廣大學生和家長對 J 區(qū)中小學校的師德總體狀況是滿意的。有研究者在對某中等職業(yè)學校師德現狀調查研究中指出,[1]從“專業(yè)理念與師德”領域的“職業(yè)理解與認識、對學生的態(tài)度與行為、教育教學態(tài)度與行為和個人修養(yǎng)與行為”四個維度的均值說明中職教師師德總體表現較好,是積極向上的。學生對教師的師德表現是滿意的、認可的。
相關研究資料顯示,[2]1978年我國小學專任教師的學歷(中專畢業(yè))合格率為47.1%,初中專任教師的學歷(大專畢業(yè))合格率為9.8%,高中專任教師的學歷(本科畢業(yè))合格率為45.9%。而2000年、2007年、2014年三年的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專任教師的合格率已獲得十分明顯的提升(見表5)。
表5 全國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專任教師人數、學歷合格率情況表
金華教育學院從1980年起招收師范類大專函授學員,設政史、中文、數學、英語、小學教育等10個專業(yè),主要面向金華市中小學在職教師招生,開展中小學教師在職學歷進修。30年來,共招收學員8,080人,畢業(yè)6,500人(見表6)。從表6中可以看出,到2005年以后,參加函授??频娜藬迪鄬^少,這也說明當時初中、小學的教師學歷合格率已經是比較高了。
表6 金華教育學院1980年至2010年成人函授教育人數統計表 單位:人
因此,在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層次和文化素養(yǎng)方面,地市級教育學院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2011年以來,國家規(guī)定中小學教師必須參加每五年一輪 “不少于360學時”的培訓。從此,開展了以國家、省、地(市)、縣四級培訓機構為主,部分綜合性普通高校參與的大規(guī)模、常態(tài)化、全員性、多層次的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地市級教育學院主要承擔地市級骨干教師和骨干校長的培訓以及轄區(qū)內的中小學教師培訓任務,有的教育學院還承擔了一定數量的“國培”和“省培”任務。有的教育學院兼有教研和科研的功能,積極為當地中小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指導與服務以及教育科研指導和服務工作,為促進當地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推動基礎教育教學改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如浙江省在2018年有56.6萬中小學以及幼兒園教師在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培訓管理平臺上注冊并自主選擇培訓。當年,浙江省共舉辦自主選課項目65,303個,培訓數量達到5,800,870人次,年人均培訓達到96.5學時。
2001年以來,教育部先后表彰了6批全國優(yōu)秀教師和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如表7所示。通過分析部分優(yōu)秀教師和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的成長歷程發(fā)現,不斷地參加各個層次的骨干培訓是促使其不斷進步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培訓推動了中小學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隨著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教師隊伍規(guī)模日益壯大。截止2018年,我國的各級各類教育共有專任教師1,673.83萬人,相比1949年的93.43萬人增長了17.9倍,全國各學段的師生比也有了大幅提高,中小學45歲以下教師數量在相應學段占比總體穩(wěn)定,成為教師隊伍的主體力量,教師的職稱結構也實現了優(yōu)化。[3]而這些大量增加的教師經過學歷提升、教育培訓,其素質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特別是通過行政法規(guī)的形式,規(guī)定了中小學教師每年必須參加不少于72學時的培訓,以不斷學習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不斷進行交流、總結、反思、體悟,不斷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師德修養(yǎng)和教育教學能力及水平,從而滿足了中小學教育教學以及課程改革的需要,為保障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奠定了師資基礎。
當然,地市級教育學院在建設與發(fā)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學院群體發(fā)展定位不夠明確。究竟是轉身為全日制普通高校,還是整合教研科研等職能,是堅持成人高校的基本職能,還是鼓勵各地百花齊放、辦出各自特色,沒有統一的定論;二是多數教育學院基礎建設薄弱,核心競爭力不足。如一些地市級教育學院的硬件設施陳舊或欠缺,學院占地面積比較小,不能滿足教育培訓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三是培訓學科建設不足,師資水平有限。這導致培訓能力不足,培訓內容較為單一;四是信息技術水平不高,網絡培訓資源匱乏。
《國務院關于加強教育學院建設若干問題的暫行規(guī)定》中明確指出,教育學院是承擔培訓中學在職教師、教育行政干部的具有師范性質的高等學校,是我國社會主義師范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長期存在下去。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fā)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中指出,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斷優(yōu)化教師教育布局結構,基本形成以國家教師教育基地為引領、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教師發(fā)展機構為紐帶、優(yōu)質中小學為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
地市級教育學院是地方中小學教師發(fā)展的“支持者”,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要像重視師范院校建設一樣,重視地市級教育學院、縣級教師進修學校的建設,真正做到教師隊伍建設的職前、職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1.將教育系統黨員教育納入教育學院職責。這是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及《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的創(chuàng)新措施,也符合《中國共產黨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條例》中的相關規(guī)定??梢酝ㄟ^專題研修班、周末理論大講堂、骨干教師研修班等形式,每年組織教育系統的黨員干部、思政教師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辦好中國教育。
2. 將非師范畢業(yè)新教師的教育教學專修納入教育學院職責。這是我國中小學新教師錄用政策變化帶來的新問題,部分取得教師資格證并通過新教師錄用考試成為中小學新教師的人并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師范專業(yè)的課程。某區(qū)2018年234位新教師中有49位屬于非師范類專業(yè)畢業(yè)生,占比20.94%;2019年55位新教師中有10位屬于非師范類專業(yè)畢業(yè)生,占比18.18%。這些“有證但無系統專業(yè)儲備”的新教師需要一個系統地“補課”過程,時間應該安排在上講臺之前,重點學習思想政治師德修養(yǎng)、教育教學理論、教育技能和實踐等相關課程,考核合格者才可分批上崗工作。
3.將教師躍階學術成長培訓、教師轉崗技能補習培訓等納入教育學院職責?!?5% 的教師常常感受到工作帶來的壓力,39%的教師工作中常常感到焦慮、煩躁,27% 的教師工作中有職業(yè)倦怠,64% 的教師對自己目前的工作有危機感”。[4]應根據教師專業(yè)成長規(guī)律,以工作8-10年為期設立教師躍階學術成長培訓假期,系統整理教育教學工作經驗,學習最新教育理念和技術,靜心思索系統躍升,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
“縣管校聘”改革已經在Z省P縣實現全覆蓋,涉及教職工人數達 3,744 人,覆蓋所有全縣公辦學校及教職工。2016年至2019年,教職工在原單位未聘的176 人中,到外單位應聘上崗 138 人,待崗培訓17 人,解聘 21 人。[5]原單位未聘人數每年均達到40-50人,待崗和解聘人數每年也將達10人,這些人員可以參加教師轉崗技能補習培訓,體現教育系統對能力較弱教師的關懷和幫助。
1.完善教育學院的建設標準。目前,地市級教育學院在定位、職能等方面都缺乏統一的標準。因此,應完善推動區(qū)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基石,修訂頒布《教育學院建設標準》,明確職能定位、職責任務、建設標準、地位保障、政府職責,實現軟件、硬件建設的標準化。
2.堅持黨建與業(yè)務“四責協同”。加強黨對學院的領導,堅持地市級教育學院黨建工作與業(yè)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對教育學院各項工作的堅強領導,堅守教育學院的輿論陣地,努力擔當新時代教育使命。
3.構建多元化的服務模式。要構建符合國家要求,適應當地經濟、社會和基礎教育發(fā)展需要的功能較為全面的現代教育服務體系,特別是中小學教師職后專業(yè)發(fā)展體系。要以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為龍頭,組建全國性“師訓干訓協作平臺”,充分利用各地教育學院師訓干訓資源、地方中小學資源,不斷拓展地市級教育學院生存空間,探索多元化的服務模式。
4.實現學院精細化管理。要用專業(yè)嚴謹的態(tài)度實施科學細致的過程管理,建立全體教職工與學院發(fā)展共同體,從而獲取高質量的工作成果,獲得高幸福指數的職業(yè)成就。學院領導要善于多向思維、審時度勢、統籌兼顧,做到科學決策;中層干部要提高執(zhí)行力,善于將決策創(chuàng)造性落實在行動中,做到優(yōu)化流程,抓好常規(guī)、抓嚴細節(jié)、抓實過程,抓出成效;教職工要充分發(fā)揮工作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出色完成好每一件事、每一項任務、每一個細節(jié)。同時,要加強考核,強化監(jiān)督,建立長效機制,實現學院的精細化管理,不斷提高治理效率。
5.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要充分認識到沒有培訓者的成就感、幸福感就沒有培訓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倡導“深入中小學、研究中小學、引領中小學”理念,通過組織高層次高質量的培訓者專題研修,開展培訓專項課題研究、組織培訓研究與實踐感悟的交流分享、開展優(yōu)秀培訓師和精品培訓項目的評比等一系列活動,努力為學院教師搭建專業(yè)成長的平臺、展示專業(yè)水平的舞臺,使之成為培訓專家和學科專家,培育學院教師的教育情懷和專業(yè)能力,實現培訓能力的現代化。
6.強化師訓干訓課程體系建設。培訓標準、課程、評價是教師培訓活動的核心要素。教育學院需要根據教育部頒發(fā)的培訓標準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培訓課程體系,建立能夠滿足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終身學習需求的具有一定梯度和內在邏輯性的課程體系??梢栽谛枨笳{研、立足職場、充分挖掘和利用區(qū)域培訓資源的基礎上,遵循“研訓問題化、問題課題化、課題課程化、課程培訓化、培訓實踐化”的路徑開發(fā)分層分類具有系統性的中小學教師課程,形成培訓課程體系。[6]
7.強化教師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教師教育實踐基地既是教師培訓的實踐場域,也是開展教師教育研究和探索基礎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重要平臺;既是教育學院了解、指導、服務基層學校的重要陣地,也是總結和推廣教育服務經驗的重要窗口??梢酝ㄟ^中小學校自己申報和教育學院遴選的方式,將那些“管理規(guī)范,特色鮮明,教改成效顯著,有較高知名度的學校確定為教師教育的實踐基地,明確其權利和義務。在平時,加強對這些基地學校的聯系與指導,及時將最新的教改成果納入到培訓課程之中。[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