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麗,石海春,,趙長云,余學杰,,柯永培,
(1.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農(nóng)學院,四川 溫江 611130;2.四川正紅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雙流 610213)
在玉米生產(chǎn)中,高稈品種易倒伏,通常造成嚴重的減產(chǎn);而矮稈玉米經(jīng)濟系數(shù)高,抗倒伏能力強,光能利用率高,利于密植高產(chǎn)。目前,已被定位的矮稈單基因有60多個(http://www.maizegdb.org/),包括隱性單基因br1、br2、d1、d2和d3等,顯性單基因D8、D9、D11和Dt等,其中br2[1]、d3[2]、D8[3]、D9[4]和Dt[5]等基因已被克??;分布于10條染色體上,已定位的控制玉米株高的QTL位點300余個(http://www.maizegdb.org/),但目前玉米中能夠被應用的矮稈資源有限,遺傳多樣性低,主要集中于br2[6]。因此,為發(fā)掘新的玉米矮稈種質(zhì)資源,并了解其遺傳特性,對推動玉米矮化育種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以自然突變所獲得的矮稈突變體K718d為主要材料,研究其農(nóng)藝經(jīng)濟性狀表現(xiàn)和對外源激素敏感性;通過遺傳交配設計,分析該矮稈性狀的遺傳模式,并初步定位該矮稈基因,為之后基因的精細定位、克隆及育種中的利用提供參考依據(jù)。
野生型K718;矮稈突變體K718d(P1);5個高稈測驗自交系(P2):K1208、Q3、Ly118、Na2和K338;以及K718d與測驗自交系組配的正反交F1、BC1、BC2、F2等群體。5個已知矮稈基因材料114F(br2)、110K(br1)、301(cr1)、K15d(br2突變體)、K123d(br2突變體)與K718d雜交配制的F1組合。所有材料均由四川正紅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公司)提供。
1.2.1 K718d與K718形態(tài)差異比較 于2019年在公司雙流區(qū)育種基地種植K718d與K718,選取其中30個有代表性的單株,對株高、穗位高等主要農(nóng)藝性狀進行考察;各小區(qū)中收獲有代表性的10個果穗,考察主要經(jīng)濟性狀。用t測驗檢測性狀差異顯著性,并對植株和果穗拍照對比。
1.2.2 K718d激素敏感性研究 選取K718d與K718種子浸種催芽,播于發(fā)芽盒,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5個濃度處理,每處理25株,于兩葉一心期用0,25,50,75,100 μg/mL的GA3和IAA溶液隔1 d澆灌1次,20 d后測量苗高及第一葉鞘長度;內(nèi)源激素GA3測定參照徐敏等[7]方法測定。測定結(jié)果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分析(Excel 2010,Spss 20.0)。
1.2.3 K718d矮稈性狀遺傳模式分析 試驗于四川崇州和雅安兩生態(tài)地進行。各種植正反交F1群體84粒,BC1、BC2群體各168粒,F(xiàn)2群體各420粒。進行分離群體的株高鑒定,χ2檢驗株高分離比例,并確定遺傳模式。
1.2.4 K718d矮化基因定位 定位群體為K718d×Ly118 F2,于四川崇州育種基地播種2 184粒。單株編號掛牌,調(diào)查記錄高、矮植株。采用BSA-SSR法[8]進行基因定位。從定位群體中選取極高、極矮株各20株,提取DNA后等量混合,用于構(gòu)建高、矮稈基因池。選取458對SSR引物于親本K718d和Ly118間和高、矮基因池間篩選出多態(tài)性引物后,在定位群體中的所有矮稈單株間進行擴增。DNA提取用2×CTAB法,PCR體系為25 μL,用3%瓊脂糖凝膠對擴增產(chǎn)物進行電泳檢測,采用MAPMAKER 3.0、MAPDraw V2.1[9]軟件進行連鎖分析及遺傳圖譜的繪制。
1.2.5 K718d矮稈基因等位性鑒定 K718d與5個已知矮稈基因材料組配F1,并種植于公司海南陵水基地,各組合種植28粒,成熟期間觀察F1株高表現(xiàn),確定基因等位關系。
K718與K718d形態(tài)對比見圖1。K718d植株和穗位矮化,基部節(jié)間縮短,節(jié)間數(shù)減少,果穗變短。K718d與K718果穗均結(jié)實較好,筒型、籽粒半馬齒型,但K718籽粒略長,K718d籽粒略寬。
K718d與K718主要性狀差異列于表1。與K718相比,K718d生育期顯著延長,株高、穗位高、節(jié)間數(shù)和節(jié)間長度分別減少48.23%,75.57%,30.83%和65.92%,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K718d穗粗增加8.31%,穗行數(shù)和百粒質(zhì)量差異不顯著,但穗長和行粒數(shù)分別極顯著降低28.57%,28.47%,導致單株產(chǎn)量極顯著降低36.44%。
表1 K718d與K718主要農(nóng)藝和經(jīng)濟性狀比較Tab.1 Comparisons of the main agronomic and economic traits between the K718d and K718
A.植株 Bar=15 cm;B.莖稈 Bar=20 cm;C.節(jié)間 Bar=3 cm;D.果穗 Bar=3 cm;E.籽粒 Bar=1 cm。A.Plants bar=15 cm;B.Stem bar=20 cm;C.Internode bar=3 cm;D.Ear bar=3 cm;E.Kernel bar=1 cm.
經(jīng)2種外源激素處理后方差分析結(jié)果,除內(nèi)源GA3在材料間差異不顯著外,其余性狀在材料間和濃度間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材料與濃度互作間差異不顯著。K718d與K718比較,低濃度GA3處理下第一葉鞘長度差異不顯著,高濃度下差異極顯著,而各濃度處理苗高均達極顯著差異,但內(nèi)源赤霉素含量(以鮮質(zhì)量計)差異不顯著(表2);不同IAA濃度處理,2個材料間第一葉鞘長度和苗高均達極顯著差異(表3)。2種激素處理,均不能使突變體苗高恢復至野生型水平,說明該突變體對GA3和IAA不敏感,但K718d能夠正常合成赤霉素,且轉(zhuǎn)運GA3途徑正常。
表2 K718d和K718第一葉鞘長度、苗高、內(nèi)源赤霉素含量的多重比較 (GA3)Tab.2 Multiple comparisons of the first sheath length,seeding height,concentrations of endogenous GA3 between K718d and K718
表3 K718d和K718第一葉鞘長度和苗高的多重比較(IAA)Tab.3 Multiple comparisons of the first sheath length and seeding height between k718d and K718(IAA)
2.3.1 正反交F1群體株高表現(xiàn) 將K718d配制的5個正反交群體平均株高列于表4。所有正反交F1在兩試驗點均表現(xiàn)為高稈,經(jīng)t檢驗正反交F1群體平均株高差異不顯著,初步說明株高無細胞質(zhì)效應。
表4 正反交F1群體株高Tab.4 Plant height of reciprocal F1 populations
2.3.2 回交群體株高分離比例 以K718d為回交親本構(gòu)建的BC1回交群體,在兩生態(tài)點高稈與矮稈植株分離比例經(jīng)卡方檢驗均符合1∶1(表5);而以5個測驗種為回交親本的BC2回交群體在兩試驗點均表現(xiàn)為高稈,表明K718d矮稈性狀可能由1對隱性核基因控制。
表5 BC1分離群體株高χ2檢驗Tab.5 The χ2 test of plant height of BC1 segregation populations
2.3.3 F2群體株高分離比例 在2個生態(tài)點所有F2群體高稈與矮稈植株分離比例,經(jīng)卡方測驗都符合3∶1,進一步證明K718d的矮稈性狀由1對隱性核基因控制(表6)。
表6 F2分離群體株高χ2檢驗Tab.6 The χ2 test of plant height of F2 segregation populations
綜上所述,K718d與5個測驗系組配的正反交F1在崇州和雅安兩地均表現(xiàn)為高稈,其正反交組合株高差異不顯著,無細胞質(zhì)效應,受環(huán)境影響較?。籏718d與F1構(gòu)建的BC1群體高矮稈植株分離比符合1∶1,5個測驗系與F1構(gòu)建的BC2群體都表現(xiàn)為高稈,F(xiàn)2群體高矮稈植株分離比符合3∶1,表明K718d矮稈性狀受一對細胞核隱性基因控制,暫將其命名為d718。
定位群體為K718d×Ly118 F2,選取458對均勻覆蓋于玉米10條染色體上的SSR引物,在雙親之間篩選出了170對多態(tài)性較好的引物后,繼續(xù)在高、矮稈基因池間篩選,篩出1對多態(tài)性引物umc1446;以該引物為參考,繼續(xù)合成1號染色體Bin1.06~1.09區(qū)段的45對引物進行多態(tài)性篩選,篩選出了6對多態(tài)性引物,至此共篩選出7對多態(tài)性引物(表7)。圖2為7對多態(tài)性引物在F2群體高、矮稈基因池間的擴增結(jié)果。
表7 7對SSR引物序列信息Tab.7 The sequence information of 7 pairs of SSR primers
D.高稈基因池;d.矮稈基因池。D.High stalk gene pools;d.Dwarf gene pools.
用上述7對引物在K718d×Ly118的F2群體的316個矮稈單株分別進行PCR擴增,用3%瓊脂糖凝膠進行擴增產(chǎn)物的電泳檢測。用上述作圖軟件進行擴增結(jié)果連鎖分析后,繪制出遺傳連鎖圖譜。最終將該矮稈基因d718,初步定位于玉米1號染色體長臂上,位于SSR分子標記umc1128與umc1278之間,遺傳距離分別為1.0,2.5 cM(圖3)。
圖3 矮稈基因d718遺傳連鎖圖譜Fig.3 Genetic linkage map of dwarf gene d718
由于矮稈基因d718在染色體上與br1(1.07)、br2(1.06)等已知矮稈基因相近,有必要對該基因進行等位性鑒定。K718d與5個矮稈測驗系組配的F1群體株高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除K718d×110K株高表現(xiàn)為矮稈外,其他組合均表現(xiàn)為高稈(表8)。在5個矮稈測驗系中,已知110K為br1材料,301為cr1材料,其余3個均為br2突變體,試驗結(jié)果只有K718d與110K雜交F1群體植株為矮稈,由此表明d718為br1的等位基因。
表8 F1群體株高Tab.8 Plant height of F1 populations
玉米莖稈節(jié)間數(shù)減少,節(jié)間長度變短可以造成株高的矮化,植物內(nèi)源激素通過促進、抑制或改變生理活動,調(diào)控植物生長發(fā)育進程,參與植物株高建成[10-12]。前人研究表明,突變體A2節(jié)間數(shù)減少,節(jié)間長度縮短,dm676節(jié)間極顯著縮短,從而導致植株矮化[13-14],br1類矮稈突變體節(jié)間顯著縮短,平均單株產(chǎn)量只有野生型的2/3[15],且br1對GA3不敏感,而突變體523333[16]、d0掖(478)、d0(齊319)和d0(PH4CV)[17]對GA3敏感。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野生型K718比較,K718d節(jié)間數(shù)減少近1/3,節(jié)間長度縮短近2/3,株高降低近1/2,平均單株產(chǎn)量降低36.44%,但穗粗增加8.31%,可用來改良玉米品種株高和穗型等性狀,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經(jīng)不同濃度的GA3和IAA處理發(fā)現(xiàn),該突變體為赤霉素與生長素鈍感型,與矮稈突變體br1和br2相似,但赤霉素合成及轉(zhuǎn)運途徑正常。推測造成突變體K718d矮化的原因,可能是植株生長過程中某一特定時期激素合成或運輸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
現(xiàn)有研究發(fā)現(xiàn),玉米株高分為單基因遺傳和多基因遺傳2種模式,其中單基因遺傳又分為顯性和隱性2種[18-19]。王立靜等[20]和戚洪源等[21]利用矮稈突變體與普通玉米自交系構(gòu)建F1、BC和F2群體的方法,分析明確了矮生性狀的遺傳模式。王益軍等[22]發(fā)現(xiàn)了來自玉米自交系Mo17的一個顯性矮稈突變基因D*-10,并采用 SSR分子標記技術,將該基因定位在玉米2號染色體上。王立靜等[20]把121C(D8)和502C(D9)的花粉授予玉米矮稈顯性突變體52333,取30株F1的花粉授予高稈自交系Lx9801,根據(jù)后代高矮稈植株分離比例,確定了Dt與D8和D9為非等位基因。
本研究用K718d與5個高稈自交系組配正反交F1、BC1、BC2和F2群體,分析矮稈性狀的遺傳模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K718d矮稈性狀由1對隱性核基因控制;并利用BSA-SSR分子標記技術,將矮稈基因d718定位于1號染色體長臂上,位于分子標記umc1128與umc1278之間,遺傳距離分別為1.0,2.5 cM;等位性鑒定發(fā)現(xiàn),K718d與110K(br1)組配的F1群體株高表現(xiàn)為矮稈,表明d718與br1等位。后續(xù)將進一步對d718進行精細定位和克隆等研究,為育種應用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