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郭 嵐
(1.南京審計大學 金融學院,江蘇 南京211815;2.南京審計大學 銀行與貨幣研究院,江蘇 南京211815)
近年來,眾多高校推出政策吸引具有海外經歷的高層次人才到高校工作,加大派遣科研人員進行境外學習交流的力度,甚至將海外經歷作為招聘教師的重要指標之一,并以此作為利用國際資源、提升高校整體科研產出的重要手段。以南京市S大學金融學科為例,該學科2020年新進的9名新教師中7名教師具有半年以上海外學習或交流經歷。
根據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聯合發(fā)布的《2019海歸就業(yè)報告》,教育、培訓、院校招聘了38%的海外回國人員,68%的海外回國人員認為,“具有國際視野”使其在求職時占有優(yōu)勢。為增加論文發(fā)表數量和質量,高校更傾向于招聘有海外經歷的教師,以期提升高校的科研影響力,也希望通過促進不同經歷背景的教師之間的交流,使有海外經歷的教師對沒海外經歷的教師在科研方面起到帶動作用。那么,有“國際視野”的海外經歷的教師在科研論文產出數量和質量方面是否優(yōu)于沒有海外經歷的教師?高校是否應看重海外經歷,將其作為人才招聘的重要標準之一?本文基于調研數據,深入研究教師海外經歷對科研產出的影響,有助于我們了解教師的海外經歷對高??蒲挟a出的影響,也有助于高校在招聘時采用更合理標準,更好地打造科研團隊,提升科研產量和質量。
本文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從高校教師的教育背景入手,研究海外經歷對科研產出的影響。本文將傾向得分匹配法引入教師科研產出的研究中,通過將教師是否具有海外經歷和教師科研論文發(fā)表數量和高質量科研論文發(fā)表數量的匹配研究,認為相對于沒有海外經歷的教師,具有海外經歷的教師在科研論文數量上較多,但在高質量科研論文產出數量上并沒有明顯區(qū)別,提出高校在招聘時不應過分看重教師的海外經歷,而應注重教師科研視野的開拓、科研方法的培訓等,從而為高校提升教師科研產出提供指導;第二,本文從科研論文產出總量和科研論文質量兩個維度對科研產出進行研究,從而對有海外經歷教師的科研產出數量和質量進行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為高校招聘人才提供客觀參考。
學術界關于高校教師的科研產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對影響高校教師科研產出的重要因素進行的研究,這些因素分為個人特征和外部因素,其中,前者包括教師年齡結構、擁有專利數量、教師頭銜等等;[1][2][3]后者主要包括高校制度、激勵政策、高校性質、高校研發(fā)投入等等。[4][5][6]以教師特征為主,教師的年齡結構能影響高??蒲挟a出,當高校青年教師、中生代教師、資深教師的占比分別為51.2%、43.0%、5.8%時,高??蒲挟a出會達到理論上的最優(yōu)水平,且不同類型的大學的教師隊伍年齡結構與理論最優(yōu)值之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離。[1]然而,科研人員成果產出與年齡存在兩種情況:金字塔頂端的科學界精英如諾貝爾獎獲得者,重要創(chuàng)新產出成果均產生于中青年期;廣大普通科研人員的成果產出并不只有青年時期的單峰現象,而是存在青年期和中老年期的雙峰或者是隨年齡而逐漸增加的梯形現象。[2]在高校中,項目申請者“頭銜”顯著提升了科研績效;較行政職務頭銜,學術榮譽頭銜帶來的科研績效提升更顯著;并非所有類型頭銜都顯著作用于科研績效,確切地講,“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校長”、“院長”、“研究所所長”及“副所長”等頭銜更有利于科研績效提升。[3]不同身份作者的科研產出力與學術影響力也存在明顯差異。[7]此外,高校教師的專利數量與中文、英文和總體論文數量對高產出的科研人員有重要影響,專利獨占許可對科研人員英文和總體論文數量存在顯著負向影響,當以獨占許可方式實施許可時,英文論文和總體論文數量分別會降低21.4%和15%,中等數量及以上產出的科研人員所受負向影響最大。[8]
在海外經歷對科研產出的影響方面,有學者從個體因素角度進行了研究,以1999—2014年共1840名高?!伴L江學者”特聘教授獲得者為樣本,將“海外經歷”視為大學高層次人才重要的群體特征,通過研究發(fā)現:相對于本土人才,擁有海外經歷的人才選擇“跳槽”的概率更高,海外工作經歷更可能促進大學高層次人才的職業(yè)流動;在流動路徑和模式上,具有海外經歷的高層次人才與本土高層次人才沒有顯著差異。[9]在控制年齡、性別、學科和地區(qū)GDP等因素后,他們認為“海外經歷”不僅增加了大學高層次人才的流動意愿,而且是人才職業(yè)流動的重要資本。由于具有“海外經歷”高層次人才與本土學術和社會網絡聯系的松散性,降低了具有“海外經歷”的高層次人才的“流動成本”,因而這部分人才流動性更強。[9]國內的學術氛圍和科研環(huán)境與國外的差距,現有的人才引進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不配套的問題,是抑制國際人才科研產出的重要因素。[10]國際合作對論文質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這一影響并不比國內合作和單位內合作更突出。海外經歷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員的論文質量,特別是有助于在影響力更高的期刊上發(fā)表論文,但是否擁有外國博士學位對科研人員的論文質量沒有顯著影響,并且在科研管理中不應過分突出海外學歷的意義。[11]
那么,如何對具有“海外經歷”的高校教師進行有效的激勵,降低這部份高層次人才的流動性,增加科研產出量,成為研究的另一個重點。2016—2018年實施“預聘—長聘”制度的大學中,“非升即走”制度的實施一方面大幅提升了大學的國際期刊論文發(fā)表數量,另一方面卻導致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論文發(fā)表量逐漸遞減;相反,“首聘期科研考核”制度的實施則降低了大學的國際期刊論文發(fā)表數量,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論文發(fā)表數量卻略有提升。而“預聘—長聘”制度對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發(fā)文數量沒有產生顯著影響。[4]實行“預聘-長聘制”改革的高校的國際期刊論文發(fā)表量和論文影響力指數(CNCI)都得到了顯著提高。[5]薪酬也會影響高校教師的科研產出。薪酬水平對高校教師科研生產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薪酬購買力地區(qū)差異影響薪酬對科研生產率的激勵水平,年齡、職稱和博士學位比薪酬水平更能影響科研生產率,薪酬水平越高的群體其薪酬差距越大。[6]
綜上所述,目前研究主要分析了個人學術頭銜、年齡、職稱、聘用制度等因素對具有海外經歷的教師個人科研產出的影響。也有部分人從國際合作的角度對“海外經歷”與科研產出的關系進行了探索。但鮮有研究直接比較有海外經歷的教師與無海外經歷教師的科研產出總數量和高質量科研產出數量的差異。本文的研究結論將有助于高校在人才招聘和人才晉升中,對是否將具有海外經歷作為考核指標提供有益的參考。
根據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聯合發(fā)布的《2019海歸就業(yè)報告》,教育、培訓、院校招聘了38%的有海外經歷的回國人員。其中,江蘇省南京市在海外經歷的回國人員期望就業(yè)城市中排名全國第八,位居全國前列。根據南京市S大學人力資源部的數據,S大學2015-2019年總計引進了具有海外經歷的教師110人,約占新引進教師總數的27.78%,且新引進的有海外經歷的教師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15年的12人增加到2019年的33人。2015-2019年S大學金融學科的教師中,約36.88%的有海外經歷的教師發(fā)表的論文數占所有教師發(fā)表論文總數的51.43%。本文基于對2015-2019年S大學金融學科教師的調研,在剔除無效樣本和極端異常值后,一共提取了282個數據進行分析。
本文旨在研究海外經歷對高校教師科研產出的影響??蒲挟a出包括科研人員發(fā)表的論文、著作、專利、應用成果等一系列成果??蒲姓撐氖歉咝=處熥钪饕目蒲挟a出,并且便于統(tǒng)計。眾多研究均選擇了科研論文發(fā)表數量作為科研產出的衡量指標,[4][5][7][12]文章在參考上述研究的基礎上,選擇科研論文發(fā)表數量作為科研產出的衡量指標,將科研產出作為被解釋變量,并且通過兩個方面進行衡量:一是高校教師發(fā)表科研論文的總量,二是高質量論文發(fā)表數量,即北大核心、CSSCI、SCI、SSCI四區(qū)及以上區(qū)收錄的論文數量。發(fā)表論文只計算教師第一作者或獨立作者的論文。此外,參照科研產出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本文選擇教師年齡、教師性別、教師新增課題經費金額、教師職稱作為控制變量。具體的指標情況及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表1 指標賦值情況及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有海外經歷教師占比34.40%,約為無海外經歷的教師人數的一半,且男性居多。教師們平均課題經費為3.116萬元,其中經費最高的為66.8萬元,經費最高比經費最低的教師高66.8萬元。教師的平均年齡為45歲,年齡最小的教師比年齡最大的教師差30歲,59.57%的教師有高級職稱,35.11%的教師是研究生導師。教師之間科研產出差距較大。在一個年度,發(fā)表科研論文總數最多的教師為8篇,發(fā)表高質量科研論文數量最多的教師為6篇,而無論是發(fā)表的科研論文總數還是發(fā)表的高質量科研論文數量,最少的教師均為0篇。根據調查,教師發(fā)表的論文總數為210篇,其中高質量科研論文數量為101篇,約占48.095%。具有海外經歷的教師發(fā)表論文總數為108篇,約占發(fā)表論文總數的51.43%。甚至有少數教師連續(xù)三年的科研論文發(fā)表數量為0。從數量上看,占36.88%的有海外經歷的教師發(fā)表了51.43%的論文,表現優(yōu)于沒有海外經歷的教師。
1.多元線性回歸模型(OLS)
本文首先選擇多元線性模型進行基準回歸,分別以高校教師發(fā)文數量和高質量文章發(fā)文數量為因變量建立回歸模型,具體設定如下:
其中,Mamount是教師發(fā)文數量,Hamount是高質量論文發(fā)文數量,β0和β3是常數項,overseas是指高校教師有無海外經歷,Xi代表反應樣本特征的若干控制變量,包括性別、年齡、課題經費等。β1、β2、β4和β5和為待估參數,εi為干擾項。
2.PSM模型
由于傳統(tǒng)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難以解決因樣本選擇性偏差以及遺漏解釋變量所導致的內生性問題,所以本文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PSM)對該問題加以解決,使結論更可靠。傾向得分匹配法是基于“反事實推斷模型”的分析方法,可有效解決內生性問題。在均有科研產出的教師當中,具有海外經歷教師和不具有海外經歷教師在科研產出上有什么區(qū)別?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教師海外經歷對教師科研產出在論文發(fā)表上的差異,但現實是無法觀測到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有海外經歷和沒有海外經歷對教師科研產出的影響,只能觀測到其現有論文發(fā)表量,這種狀態(tài)就是反事實。因此,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就是為了解決這種不可觀測事實,我們將所有有科研產出的教師按照是否有海外經歷分為處理組和控制組之后按照一定方式進行匹配,在控制外部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通過判斷處理組和控制組在課題經費上的差異來分析海外經歷對科研產出的影響。
具體的研究步驟如下:
第一步,通過Logit回歸模型計算傾向得分即PS值。
其中,Xi代表反映樣本特征的協(xié)變量,Di是二分類變量,Di=1代表有海外經歷,Di=0代表沒有海外經歷。
第二步,將處理組和對照組依據傾向得分進行匹配。本文選擇的匹配方法為近鄰匹配法。
第三步,計算參照組的平均處理效應ATT。
其中,y1代表有海外經歷的科研產出,y0代表沒有海外經歷的科研產出,ATT為有海外經歷時的科研產出和假設其沒有海外經歷時科研產出的差值。
OLS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在模型(1)中主要研究,海外經歷對教師發(fā)文總量的影響,以及年齡、性別、課題經費、職稱等對發(fā)文總量的影響,結果發(fā)現,海外經歷與發(fā)文總量顯著正相關,可以說明,教師的海外經歷會顯著增加論文發(fā)表數量。模型(2)進一步研究海外經歷對高校教師高質量論文發(fā)文量的影響。從結果可以發(fā)現,具有海外經歷并不能提高教師高質量論文的發(fā)表數量。
表2 OLS回歸結果
在控制變量中,年齡、是否是研究生導師對教師發(fā)文總量和高質量發(fā)文數量影響顯著。其中,是否為研究生導師對教師高質量論文的發(fā)文總量和高質量發(fā)文量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教師年齡對發(fā)文總量和高質量發(fā)文數量均有重要影響。隨著年齡增長,教師論文發(fā)表總數和高質量論文發(fā)表數量呈下降趨勢。因此,在招聘人才時,高校如果從科研產出視角出發(fā),高校應該以招聘年輕教師為主。在堅持科研“高精尖”原則下,也可適量招聘年齡偏大教師,來進行資源整合和團隊建設。其他控制變量,如性別、課題經費數額、職稱對發(fā)文數量高質量論文數量影響不顯著。
在進行OLS回歸之后,可以看出海外經歷對教師論文發(fā)表數量有重要影響,但無法說明教師論文發(fā)文數量的提高是否是因為教師有海外經歷引起的。因此,為了保證結果的正確性,本文剔除沒有科研產出的教師樣本,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PSM)來深入研究海外經歷是否導致教師科研產出有所區(qū)別。
PSM結果見表3、表4。表3列示了匹配前后控制變量均值的變化和標準化偏差。結果顯示,控制組與處理組在匹配變量之間無系統(tǒng)性差異。表3中標準化偏差的絕對值表示變量可能出現的誤差。從標準化偏差的絕對值可以看出,匹配后大部分變量的標準化偏差均在10%以內,對比前后的標準化偏差可知經過傾向值匹配之后,大多數變量的標準化偏差均大幅縮小,回歸結果更可信。
表3 平衡性檢驗
表4顯示,匹配后的平均處理效應值為0.663,表明有海外經歷的教師的科研論文發(fā)文總量比沒有海外經歷教師的論文發(fā)文總量要高66.3%,高于未處理時的63.6%,在10%顯著性水平上顯著,且相比OLS模型,海外經歷對教師科研發(fā)文總量的正向影響有所增加。而對于高質量論文發(fā)文數量,匹配后的平均處理效應值為0.272,比例有所降低,且結果不顯著。總體來說,教師有海外經歷對教師科研發(fā)文總量具有重要影響,當教師有海外經歷時其發(fā)文總量顯著提高。在匹配之前,教師的海外經歷對其高質量論文發(fā)文量有顯著影響。但在采用更科學的傾向得分匹配法進行回歸后,經過傾向得分匹配之后,影響不顯著。是否擁有海外經歷能夠提高論文的發(fā)文總量但并不能夠顯著提高高質量論文的發(fā)表數量。
表4 傾向得分匹配估計結果
本文利用2015-2019年江蘇省南京市S大學金融學科教師的調研數據研究海外經歷對高校教師科研產出的影響,通過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OLS回歸模型和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深入探究教師擁有海外經歷對教師發(fā)文總量和高質量論文發(fā)文數量的影響。經過研究發(fā)現:第一,教師有海外經歷對教師科研產出數量有重要影響。有海外經歷的教師比沒有海外經歷的教師科研論文發(fā)文總量更高;第二,海外經歷對教師高質量科研產出數量影響不大。教師有海外經歷只能提升教師科研產出的數量,并不能夠提升教師科研產出的質量。
1.高校在人才招聘時不宜過分看重海外經歷
本文研究發(fā)現,海外經歷能并不能夠提升高質量科研論文的發(fā)表數量,但能增加科研論文的總數量的產出。高校在人才招聘時,不能過分夸大海外經歷的重要性,不能盲目追求海外經歷背景的人才。同時,從實證結論來看,青年教師對促進高校科研論文總數量和高質量論文數量有顯著的提升作用。高校在招聘時要注重具有海外經歷的人才的比例,與境內人才合理搭配,尤其要注重年輕教師的引進,為各個學科構建一支境內外人才搭配合理、年齡結構合理的學科隊伍,而不是一味看重教師是否具有海外背景。
2.鼓勵教師海外交流,加強互動溝通
實證結果表明,海外經歷能夠提升教師科研論文發(fā)表數量。海外經歷能夠拓寬教師的研究視野,接觸一些國際最先進的研究方法和相關學科的理論,在提升教師科研產出數量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高校應適當鼓勵教師增加海外交流,并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激勵手段,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歸屬感,拓寬教師的國際視野,增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研交流,使教師掌握最先進的科研方法,從而推動科研產出總量的提升,在總量提升的基礎,再通過內部培訓、內部激勵等手段來促使教師科研產出質量的提升。高校要注重在內部對教師進行科研方法提升、科研視野拓展等方面的培訓,使教師運用最新理論、最新方法來開展科研,提升科研產出質量。
3.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
海外經歷能夠影響科研產出的總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海外經歷能使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學術觀點人員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有效促進學科人員之間的交叉,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良好的科研氛圍能激發(fā)教師拓展性思維,有助于緩解教師壓力,提升科研產出。[22]從本文研究結論來看,擔當研究生導師能提升教師科研產出。重要原因就是導師在指導學生過程中,也是與學生交流的過程,可能在學術交流和討論中產生新的觀點。因此,高校要為教師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從內、外部構建完善的科研研討機制,一方面鼓勵教師到境外訪學、參加國際研討會等,另一方面,在內部形成定期研討機制,并針對不同科研能力的教師采取針對性的個性化培訓方案,最終在科研方面實現以強帶弱、每個學科均全員參與科研的局面,在交流當中培養(yǎng)教師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教師科研方法,持續(xù)穩(wěn)定地促進高質量科研產出。
本文為了便于衡量,只選擇了第一作者論文數量作為科研產出的衡量指標,但科研產出不但包括論文,還包括著作、獲獎、課題、成果應用等多方面內容,在未來研究當中,科研產出應采用更全面的衡量指標,需要結合高校內部的評分標準,根據不同級別的論文、不同級別的獲獎和課題等對每個教師的科研產出進行量化評分,可以更精確的結論,但這需要進一步深入調研;本文研究了海外背景對科研產出的影響,但限于數據可獲得性,只選擇了S高校金融學科教師為樣本,樣本數較少,對海外背景的不同情況如訪學、獲海外高校學位、獲海外高校學位學校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情況對科研產出的影響并沒有進一步進行區(qū)分,未來,需要在更大范圍內進行調研,進一步研究訪學、獲海外高校學位等不同海外經歷情況對科研產出影響的區(qū)別。另外,部分教師是在單位工作時到境外訪學半年或一年,那么這類教師在境外訪學回來后,科研產出的數量和高質量的科研產出與訪學前比有何變化,均需要進一步深入調研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