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遼代椅子上十字形騎馬榫的特征演變研究

      2022-01-13 07:14:44曾分良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21年12期
      關鍵詞:椅面十字形榫頭

      ■曾分良

      (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隨著民族融合的發(fā)展,遼代椅子在保留“一椅兩制”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南北融合”并逐漸漢化的趨勢。這種融合主要體現(xiàn)在遼代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榫卯結構樣式變化上,但總體上有時是在以契丹風格為主的椅子上設計有漢族風格的元素,有時又是在以漢族風格為主的椅子上設計有契丹風格的元素。

      1 遼椅上的十字形騎馬榫

      所謂騎馬榫,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因其結構特點為一個榫頭架在另一個榫頭之上,同時上下木條各自去掉一部分呈陰陽嵌合的子母形,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承托結構,像人騎馬的樣子,故稱為“騎馬榫”。騎馬榫在中國古代木構建筑中是常見的榫卯方式之一,其形式主要分為十字形和T字形兩種[1]。但在家具的椅子結構設計中,目前僅見于遼代家具的部分椅子,在椅面框架前部的左右兩端使用十字形騎馬榫的結構設計形式。在中國古代家具史上,十字形騎馬榫在遼代椅子設計上的出現(xiàn),經(jīng)歷了不同的特征演變過程,有其獨特的時代價值和民族特色,值得引起注意。

      為了便于研究,本文依據(jù)遼代椅子上十字形騎馬榫的形制和結構演變特征,結合遼代分期(早期:公元907-968年,即太祖至穆宗時期;中期:公元969-1054年,即景宗至興宗時期;晚期:公元1055-1125年,即道宗和天祚帝時期[2])展開論述。

      從迄今所出的考古材料和文獻記載來看,十字形騎馬榫在中國古代家具上的出現(xiàn),以遼代多見,且這種榫卯結構形式在遼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均有所出現(xiàn),其設計風格在保留總體結構特征的情況下各自又略有區(qū)別。

      早期以遼寧朝陽溝門子遼墓出土的椅子為典型,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家具史上出土帶有十字形騎馬榫結構設計較早的椅子實物(圖1)。據(jù)該墓發(fā)掘簡報稱:由于遷葬的原因,該墓所屬時代雖為遼代晚期,但出土的隨葬品屬于遼代中期之前[3],而溝門子遼墓出土的這把椅子就在隨葬品之列。從發(fā)掘簡報所繪制的線描圖(圖1)可見,該椅在椅面前端左右兩側帶有明顯的十字形騎馬榫結構。

      中期以內蒙古赤峰翁牛特旗廣德公遼墓[4]中的椅子(圖2)和內蒙古林西縣氈鋪鄉(xiāng)哈什吐村遼墓[5]中的椅子(圖3)為典型。據(jù)發(fā)掘簡報稱:廣德公遼墓屬遼代中早期,最晚也在統(tǒng)和年前后(公元983-1011年),且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件具有濃厚契丹民族特點的綠釉器。契丹民族特色的器物與椅子的共同出土,說明廣德公遼墓中的椅子屬于契丹民族風格。哈什吐村遼墓是被當?shù)卮迕袼l(fā)現(xiàn),無發(fā)掘簡報,但據(jù)當時的《中國文物報》刊載:該墓屬遼中期,因而其中出土的木椅有更大的可能性屬遼中期。這兩把椅子在椅面前端左右兩側均可見明顯的十字形騎馬榫結構。此外,在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婁子店鄉(xiāng)上燒鍋遼墓(遼中期,圖4)[6]和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遼中晚期,圖5-圖7)[7]中,也分別出土有椅子實物,且均在椅面前端左右兩側采用十字形騎馬榫樣式,其中圖6中所示的椅子,現(xiàn)藏于內蒙古赤峰博物館。

      ■圖1 遼寧朝陽溝門子遼墓出土的木椅

      ■圖2 內蒙古翁牛特旗廣德公遼墓中的椅子

      ■圖3 內蒙古林西縣氈鋪鄉(xiāng)哈什吐村遼墓中的木椅

      ■圖4 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婁子店鄉(xiāng)上燒鍋遼墓中的木椅

      ■圖5 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出土的木椅

      晚期以河北廊坊市安次區(qū)西永豐遼墓中的兩把木椅為典型(圖8-圖9)[8]。據(jù)發(fā)掘簡報稱:該墓在墓葬形制、結構和隨葬品特征與河北宣化下八里遼墓中的M2、M7、M10和北京市昌平陳各莊遼墓等基本相同,因此年代也應大體相當,同屬遼代晚期。在京津地區(qū)能出土完整的木質家具尚屬首次,實物資料顯得十分珍貴,且其中一把編號為XM1:12的木椅(圖9),在椅面前端左右兩側帶有明顯的十字形騎馬榫樣式,與編號為XM1:11的木椅(圖8)在椅面前端左右兩側的八字形格角榫樣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 遼椅上十字形騎馬榫的造型演變

      2.1 早期

      遼早期椅子上的騎馬榫,目前僅見遼寧朝陽溝門子遼墓出土的一把椅子(圖1)。該椅腿部尺寸較現(xiàn)代常用椅子要矮一些,腿高約為25厘米。椅面前部左右兩端的十字形騎馬榫,榫頭凸出椅面外框邊沿約4~5厘米。從圖1可見其榫頭橫截面均為長方形,且棱角分明,未做抹角處理,椅子的整體設計風格顯得簡約而粗獷。發(fā)掘簡報還顯示該椅的椅面長為45厘米、寬為40厘米,呈長方形。椅面框架所用木條大小尺寸為寬5厘米、厚4厘米。從椅面框架所用木條的厚度4厘米來看,加上腿高25厘米,此椅的椅面總高度為29厘米,說明椅面較現(xiàn)代常用高坐具椅面低很多,屬于低矮型家具,更適應游牧風格的帳居生活[9]。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此椅(圖1)的風格顯得簡約而粗獷,凸出的十字形騎馬榫榫頭棱角分明,但它的“靠背呈曲線形”,中間有兩根彎曲的立柱。這說明在遼代早期的椅子設計上,已經(jīng)萌發(fā)了人體工程學設計意識,打破了人們通常所認為的彎曲型靠背是明代匠師的創(chuàng)造這一固有觀念[10]。此外,這種簡約粗獷風格的椅子僅為遼早期椅子風格類型中的一種。在內蒙古赤峰寶山遼早期(公元923年)契丹貴族墓室壁畫中,已發(fā)現(xiàn)有在腿部和椅面角部包金的椅子圖像,顯示出奢華的風格[11]。寶山遼墓《主室陳設圖》中的椅子圖像,通體為黑色,在腿部和椅面轉角部位貼有金箔。這種通體黑色和帶有金箔裝飾的家具風格,在中亞和埃及的古代家具中較為多見。古代中亞和埃及有使用黃金包裹家具、面具和樂器等的傳統(tǒng)。作為游牧民族的契丹人,可能通過草原絲綢之路,受到西亞和中亞家具設計風格的影響[12];該墓《頌經(jīng)圖》中的另一把椅子,在靠背上的搭腦兩端有著卷翹的造型,為典型的漢式風格,但搭腦上又存留包金的痕跡,說明遼代早期椅子已顯現(xiàn)出多元化風格,主要是以草原游牧風格和漢式風格為主,且有部分家具融入了源自西亞和中亞的設計元素。

      2.2 中期

      從遼中期開始,部分椅子較多地在椅面轉角處采用十字形騎馬榫結構形式,從一些遼墓出土的椅子實物可見到這一特點,且大多在內蒙古地區(qū)出土。遼中期椅子上的十字形騎馬榫,在風格上與遼早期的十字形騎馬榫是在承襲中又有所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

      2.2.1 中早期沿襲早期而有所變化

      內蒙古赤峰翁牛特旗廣德公遼墓(遼中早期)中的椅子(圖2),在椅面前部左右兩側采用了十字形騎馬榫結構,乍一看這個十字形騎馬榫結構與遼早期朝陽溝門子遼墓(圖1)椅子上的十字形騎馬榫結構非常相似,但仔細分別還是能看出二者在造型上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廣德公遼墓椅子上的十字形騎馬榫,在榫頭交叉處的中間部位有一個小小的長方形,此長方形應為下方椅腿的榫頭穿透其上方十字形騎馬榫交叉處,在椅面露出榫頭橫截面形狀的效果。而圖1中溝門子遼墓中的椅面前部十字形騎馬榫,在榫頭交叉處并未見圖2中類似的直榫榫頭。此外,與圖1中溝門子遼墓十字形騎馬榫結構相比較,圖2中廣德公遼墓中的椅子,其椅面前部兩側的十字形騎馬榫榫頭橫截面均比其框架主體的橫截面有所縮小,且將榫頭上方的兩個棱角邊緣部位削去一部分,修飾成了小棱形。由此可見,遼代家具中帶有十字形騎馬榫類型的椅子,在從早期發(fā)展至中期時,其上的十字形騎馬榫對榫頭有了一些修飾,不再是棱角分明的直線形,呈現(xiàn)出一種美化的趨勢。

      無獨有偶,這一特點可從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婁子店鄉(xiāng)上燒鍋遼墓(遼中期)出土的木椅(圖4)上窺見。此木椅在椅面前端呈十字形騎馬榫狀,與遼早期朝陽溝門子遼墓椅子上的騎馬榫結構非常相似,二者的榫頭橫截面均呈長方形,各出沿約5厘米,所不同的是圖4中椅子上的十字形騎馬榫在交叉處露出椅腿直榫橫截面,形狀為細小的長方形,這與同為遼中期內蒙古翁牛特旗廣德公遼墓椅子上的騎馬榫相比屬于同一類型。這種帶有前腿穿透式直榫與十字形騎馬榫結合的結構,一直延續(xù)到了遼中晚期,本文圖5、圖6、圖7均清楚地顯示了遼代椅子在椅面前部十字形騎馬榫結構交叉處的穿透式直榫榫頭。從解放營子遼墓的三把木椅可見,至少到遼代中晚期,遼椅上的十字形騎馬榫在榫卯結構的中間交叉處露出前腿直榫榫頭的特點依然存在。

      ■圖6 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出土的木椅

      ■圖7 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出土的木椅

      ■圖8 河北廊坊市安次區(qū)西永豐遼墓中的木椅

      ■圖9 河北廊坊市安次區(qū)西永豐遼墓中的木椅

      2.2.2 中期“一椅兩制”南北結合

      從廣德公遼墓契丹隨葬器物和椅子共同出土可知,帶有十字形騎馬榫的椅子是典型的契丹民族風格,十字形騎馬榫在此類椅子的造型中成為了主要的風格區(qū)分點。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十字形騎馬榫結構設計是與契丹椅子風格緊密相連的標識物。圖1與上述寶山遼墓《主室陳設圖》和《頌經(jīng)圖》均顯示了契丹、中亞和漢三種風格的椅子類型。至遼中早期,廣德公遼墓顯現(xiàn)了契丹和漢族風格結合的趨勢,圖2中所示這把椅子就是例證。該墓的主人身份是“漢族官僚地主,抑或是宋朝使臣”[13]。該墓出土的椅子整體上以漢族風格為主,只是在椅面轉角處采用十字形騎馬榫的結構設計,帶有契丹民族特色。

      至遼中期,內蒙古赤峰上燒鍋遼墓中的椅子(圖4),在椅面轉角處仍然沿襲廣德公遼墓遼代中早期椅子(圖2)的十字形騎馬榫結構設計特點。但是,就整體風格而言,此椅在四個椅腿和靠背搭腦兩端均呈卷云狀,加強了漢式風格和佛教家具的特點[14]。腿足外翻呈卷云狀的家具,較早可追溯至戰(zhàn)國乃至漢代的一些憑幾。類似的外翻式卷云形腿足,在宋代圈椅、金代方凳、花幾和西夏佛教壁畫所見須彌座圖像的腿部造型中有所出現(xiàn)[15]。此外,從遼代統(tǒng)治者的國家治理制度來看,其有南北“兩面官”制度和信仰佛教的傳統(tǒng),這種設計風格顯然是“一國兩制”在遼代家具設計上的體現(xiàn)。十字形騎馬榫代表契丹風格,而帶有卷云腿足和卷云頭搭腦的椅子則代表唐五代以來的漢式風格。值得注意的是,帶有十字形騎馬榫結構的椅子,在遼中期之前的椅子中未見有與云頭狀腿足和搭腦相結合的情況,此椅的出現(xiàn),成為了契丹和漢兩種民族風格結合的見證。

      2.2.3 中晚期整體融合變化多

      圖5、圖6和圖7所示三把木椅,均出土于內蒙古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且均在椅面前部左右兩端采用十字形騎馬榫結構的設計方法。下方椅腿的直榫榫頭均從十字形騎馬榫的交叉處穿透,與椅面平齊,這種制作方法在遼中期乃至中晚期出土文物中較為多見。所不同的是,到了遼中晚期,十字形騎馬榫結構的造型變化開始增多,且榫頭造型與整體風格更加協(xié)調。

      由圖5中椅子上十字形騎馬榫的榫頭部位可見,其被削去了很大一塊,幾乎接近榫頭側面的45度對角線位置,尤其是椅面前部橫向框架木條,在兩端的榫頭側面接近三角形,輪廓線略微外鼓呈弧形。如此大的修飾,在遼早期和中期均未出現(xiàn);圖6中內蒙古赤峰博物館藏的這把木椅,榫頭呈現(xiàn)出的弧形更加飽滿圓潤,且四個出沿的榫頭都被抹去了鋒利的棱角,使得人體大腿部位坐上去以后不會被傷到。由此也能讓人感受到,遼代椅子的此種類型設計,雖然沒有采用南方宋人的格角榫做法來制作椅面框架,但同樣考慮到了人體工程學方面的設計[16]。在椅子的整體造型上,由于榫頭的抹角尺度加大,在造型上出現(xiàn)了弧線,因而也顯得其與整體更加協(xié)調。

      從圖7可見,椅面框架在前部采用的是中期乃至早期的十字形騎馬榫結構設計方法,榫頭的橫截面為方形或長方形,在形制上初看起來與遼中期甚至早期遼墓椅子上的十字形騎馬榫結構類似,但仔細看則能看出其在原有粗獷風格的基礎上,還是有一點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榫頭的棱角已經(jīng)沒有遼早期甚至中期那種鮮明的方形橫截面,而是稍微削掉了一點棱角,抹去了榫頭橫截面較為鋒利的邊角部分。

      2.3 晚期

      上文已述,遼中期的椅子造型是“一椅兩制”的設計理念,在同一把椅子上,契丹和漢民族元素特征明顯。而到了遼晚期,隨著民族融合的發(fā)展,遼代椅子在仍然保留“一椅兩制”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南北融合”并逐漸漢化的趨勢。這種融合,有時是在以契丹風格為主的椅子上設計有漢族風格的元素,有時又是在以漢族風格為主的椅子上設計有契丹風格的元素,但總體發(fā)展趨勢都是走向漢化。河北廊坊市安次區(qū)西永豐遼墓中兩把木椅(圖8-圖9)的出土[17],正表明了遼椅逐漸從“一椅兩制”走向“南北融合”,再逐漸走向漢化的過程。

      2.3.1 游牧風格椅子上格角榫的出現(xiàn)

      按照遼中晚期椅子的造型風格,靠背有著卷翹搭腦和橫棖的遼代椅子,在椅面框架前部大多應采用十字形騎馬榫樣式。上述遼中晚期解放營子出土的三把木椅和遼中期廣德公遼墓的木椅,椅面框架前部均為十字形騎馬榫樣式,而到了遼晚期的河北廊坊西永豐遼墓中的一把木椅(圖8),則采用了八字形格角榫做法,此椅整體上顯現(xiàn)的是遼北部游牧民族風格,因其靠背部分與內蒙古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和廣德公遼墓中的木椅在形制上接近,但在當時的遼南部河北廊坊地區(qū),在椅子的框架前部采用八字形格角榫樣式,顯然是受到了漢式家具形制的影響。由此,也再一次展現(xiàn)了遼代椅子設計風格上的南北民族融合特性。

      2.3.2 漢式風格椅子上騎馬榫的出現(xiàn)

      河北廊坊西永豐遼墓中的另一把木椅(圖9),在椅面前端左右兩側采用十字形騎馬榫的做法,總體上此椅的風格樣式與1980年在江蘇江陰北宋“瑞昌縣君”孫四娘子墓出土的直搭腦靠背椅接近,但不同之處在于,孫四娘子墓在椅面前端兩側采用的是45度格角榫做法,屬于典型的漢式直搭腦靠背椅形制,而西永豐遼墓中的椅子則在椅面前端兩側采用的是十字形騎馬榫做法。在遼代,騎馬榫往往較多地與游牧民族家具風格聯(lián)系在一起,而格角榫作法則較多地與中原漢式家具風格聯(lián)系在一起。由此表明,遼晚期椅子仍然采用“一椅兩制”的設計理念[18-19]。

      此外,圖像顯示,西永豐遼墓中的此椅(圖9)與晚期之前所有十字形騎馬榫形式相比較,在榫頭的出沿尺寸上也已明顯收縮,且已不再顯得棱角分明,說明其與整體風格更加協(xié)調,同時也表明,遼代家具發(fā)展到晚期時,民族融合風格在加強,并在整體上逐漸顯現(xiàn)出漢化的趨勢。

      3 結語

      遼椅上的十字形騎馬榫,是在契丹人統(tǒng)治下產生的一種獨特的家具結構設計形式,其從遼早期的初現(xiàn)到遼晚期的逐漸消失,在中國古代家具史上經(jīng)歷了約170年時間,其樣式也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不斷變化,從簡約粗獷到精致多樣,再發(fā)展至晚期逐漸與漢式椅子風格融合,至明清時期的家具已難覓其蹤(表1)。帶有十字形騎馬榫的遼代椅子,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還顯現(xiàn)出一種可貴的人體工程學意識,這在遼早期的朝陽溝門子遼墓乃至晚期的赤峰解放營子遼墓均可見其實物例證,打破了家具史上認為椅子靠背部位根據(jù)人體工程學設計的彎曲造型是明代匠師的創(chuàng)舉這一固有觀念。

      表1 遼代椅子上的十字形騎馬榫特征演變分期

      猜你喜歡
      椅面十字形榫頭
      南寧市軌道交通5號線車輛客室不銹鋼活動椅面座椅設計
      淺談齒距差異對榫齒載荷分配的影響
      戶外公共桌椅設計
      設計(2021年9期)2021-05-11 15:43:58
      渦輪葉片榫頭側邊圓角陣列加工工藝研究*
      榫接合尺寸對重組竹家具角部T型構件力學性能的影響
      竹子學報(2019年1期)2019-09-12 06:44:14
      畫十字形
      巧填數(shù)
      巨人之家
      流沙平衡式多面旋轉公共椅
      中學科技(2015年10期)2016-01-06 05:55:38
      一種榫頭榫槽嚙合間隙流動特性的試驗研究
      機械與電子(2014年2期)2014-02-28 02:07:40
      康平县| 兰考县| 东兰县| 额济纳旗| 瑞昌市| 新安县| 民权县| 迁安市| 万州区| 宜春市| 梁山县| 卫辉市| 涿州市| 德安县| 松滋市| 鄂托克前旗| 名山县| 祁连县| 宜州市| 黑山县| 瑞丽市| 汉源县| 桐城市| 巨野县| 育儿| 绍兴市| 樟树市| 东山县| 信宜市| 随州市| 平果县| 大洼县| 隆林| 林西县| 义马市| 丹巴县| 天峻县| 新密市| 阿拉尔市| 栖霞市| 天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