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陳朔王會聰 于文
“民調顯示對政府,的立陶對華宛政人壓倒策性地香港反南”,《華早報》13日以此為題報道稱。一項由立陶宛外交部委托該國公司進行的調查顯示,僅有13%的立陶宛人支持政府的強硬對華政策,60%的人明確表示不支持。這一民調結果清晰顯示,立陶宛政府玩弄臺灣問題破壞對華關系,不僅遭到反對黨的批評,也遭到本國民眾越來越多的反對。立陶宛delfi新聞網(wǎng)12曰引述該國反對黨成員的話說,該民調結果是發(fā)給當權者的嚴重信號,無視輿論是不公平和不道德的。對于該民調結果,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12日稱,民調的部分問題用詞不夠精確,立陶宛的對華政策不會改變。
據(jù)立陶宛主流新聞網(wǎng)“華分鐘” 12日報道,受立外交部委托,該國民 調公司Vilmorus于2021年12月10日 至18日就立陶宛的外交政策對該國約 1000名受訪者進行民意調查。2022年1 月11日晚發(fā)布的該調查結果顯示,當被問及“你如何評價立陶宛政府基于價值觀的對華政策”時;僅有1%的受訪者表示“很贊成”,12%表示“贊成”。相反,21%的受訪者表示。“非常不贊同”注39%“不贊同”。另有27%的人表示中立。據(jù)delfi新聞網(wǎng)報道,立陶宛外交部11日晚發(fā)布了有關該民調結窠的報告,主要強調了積極部分,近來備受爭議的中國問題只是在報告結尾處簡妻提及。但這并沒有阻止各家媒體均將“立陶宛民眾不支持政府的對華政策”作為報道標題。
“15分鐘”的報道稱,該民調還顯 示,立陶宛民眾對政府外交政策的普遍 信心急劇下降。當被問及“你是否信任 政府制定和實施的外交政策”時,30%的 受訪者表示“信任”,47%的人表示“不 信任”。報道稱,一年前,即2020年12 月的調查中,信任政府外交政策的立陶 宛民眾為61%,不信任率為18%。報道引 述該國政治學家勞里納斯?尤納維丘斯的 分析說,該調查顯示,立陶宛民眾“更傾向于在語言層面支持價值觀外交政策,前提是該政策造成的實際成本幾乎不存在或不那么明顯和痛苦”,“但是,當價值觀外交從語言層面轉向實際層面時,就出現(xiàn)了問題。(立陶宛與) 白俄羅斯的化肥運輸爭端,以及與中國的問題,都突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實際成本”。
《南華早報》 稱,該民調開展之時正值中國對立陶宛的“非正式經(jīng)濟報復”開始變得清晰之際,立陶宛出口商發(fā)現(xiàn)他們被隔絕在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之外。評論稱,“隨著立陶宛公共輿論看來也反對政府的對華政策,再加上立反對派政治人士要求重新命名臺灣代表處',立陶宛政府尤其是其外交部面臨的壓力倍增。
“事態(tài)牝級程度增遠超預期,。我們并不知道中國會做出如此強烈的反應,但如今我們不得不應對有關后果”,《南華早報》引述維爾紐斯大學國際關系系主任杜薇爾??賈科尼烏奈特的話說。報道稱,立外交部的一位消息人士表示,該部門將“深入分析有關民調結果”,但現(xiàn)政府不可重新能改弦易命名轍“臺灣代表處”,“這樣的討論沒有任何意義。這與名稱無關。申國的最終目標是關閉在維爾紐斯的‘臺灣代表處。我們是這么認為的”。此前的1月4日,立陶宛總統(tǒng)瑙塞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該國在允許設立“臺灣代表處”一事土犯下“一個錯誤”,“錯誤不在于代表處的開設,而是名稱”。
最近一段時間,立反對派政治人物公開要求立政府徹底改變態(tài)度并修復與北京的關系。立議會第二大黨“綠黨和農民聯(lián)盟”近日多次表態(tài),批評立政府設立上述代表處的做法“不專業(yè)、不理性”,并警告稱此舉將對立陶宛商界造成“災難性影響”,并建議通過國會民主機制使對華關系實現(xiàn)正?;?。
但立陶宛政府顯然還在錯誤的路上一意孤行。英國《金融時報》13日刊登對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的專訪,他稱中國以“非法手段”施壓立陶宛和在立有經(jīng)營活動的外國企業(yè),歐盟對此必須“堅決對抗”,“否則國際貿易體系將遭破壞”。他聲稱將在本周五召開的歐盟外長非正式會議上提出上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