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冠到衣:唐代墓葬禮儀空間中鎮(zhèn)墓俑的文、武秩序

      2022-01-15 11:58:30
      藝術(shù)設(shè)計研究 2021年6期
      關(guān)鍵詞:武官文武文官

      李 甍

      在陜西和河南地區(qū)出土的初唐至盛唐時期的大、中型墓葬中,鎮(zhèn)墓俑通常有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組合,在兩個鎮(zhèn)墓獸、兩個武士俑(后轉(zhuǎn)化為天王俑)的后方,往往會跟隨兩個官員俑。鎮(zhèn)墓俑組合一般面對墓葬入口,根據(jù)墓葬地區(qū)和形制的不同,或放在墓志后面的墓道里,或放在墓室里,它們比一般的隨葬俑要高很多,有的甚至超過一米。鎮(zhèn)墓獸和武士俑即《大唐開元記》《大唐六典》等文獻中提到的“四神”,二鎮(zhèn)墓獸名為祖明、地軸,二武士俑名為當壙、當野①,其作為明器殉葬在唐代非常流行。關(guān)于兩個官員俑的定名,早期的考古報告中多將其統(tǒng)稱為文官俑。繼孫機先生的成果②發(fā)表以及背后帶有“文官”和“武官”墨書的人俑出土之后,學者們基本確認戴進賢冠的為文官俑,而戴鹖冠的則為武官俑。文、武官俑的分班而立,開啟了唐代墓葬禮儀空間的新氣象,明確其具體的演變過程,對中國古代墓葬文化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2017年,何娟和郝紅星先生指出,最早出現(xiàn)的是成對的文官俑,大概在公元675年以后,其中的一個分化成武官俑。③唐墓出土文、武官俑的服飾及搭配多樣,而服飾是身份的表征,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對文、武官俑演變進程分期的研究,仍有推進一步的可能。本文將嘗試通過對其服飾變化規(guī)律的分析,解讀唐墓禮儀空間中文、武官俑身份塑造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傳遞出的各種信息。

      一、唐墓出土文、武官俑的服飾搭配及其組合變化

      1、文官俑的服飾搭配

      文官俑所戴頭冠一致,均為進賢冠。在服裝搭配上,基本采用上衣下裳制,也有下身著袴者,衣為交領(lǐng)右衽大袖,有些會在上衣外再加裲襠。其余服裝部件或佩飾,例如蔽膝、佩和紛等,僅在少數(shù)俑上有刻畫,因而不將其計入服飾搭配的分類標準。按所見文官俑的外觀形象,可將其服飾搭配分為以下三種類型(圖1):

      圖1:唐墓出土文官俑的服飾搭配類型

      (1)文A型:進賢冠+大袖衣裳+裲襠+笏頭履

      (2)文B型:進賢冠+大袖衣裳+笏頭履

      (3)文C型:進賢冠+大袖衣+大口袴+靴

      文A型和文B型在墓葬中較為多見,二種類型的主要區(qū)別就在于是否穿著裲襠。文C型僅見于河南偃師楊堂墓(北窯村M2)和鞏義芝田M35,二墓出土的文官俑服飾造型近乎一致。楊堂墓出土陶俑頸下用朱筆寫“文官”二字。

      2、武官俑的服飾搭配

      武官俑頭戴鹖冠,身衣的搭配有兩種:一是上衣下裳,衣為交領(lǐng)右衽大袖;二是上衣下袴,衣為交領(lǐng)右衽,基本為大袖衣,小袖衣僅見于李重俊墓。這兩種搭配亦有是否著裲襠之分,故武官俑的服飾搭配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圖2):

      圖2:唐墓出土武官俑的服飾搭配類型

      (1)武A型:鹖冠+大袖衣裳+裲襠+笏頭履

      (2)武B型:鹖冠+大袖衣裳+笏頭履

      (3)武C型:鹖冠+大袖衣+小口袴+裲襠+尖頭靴

      (4)武D型:鹖冠+大袖/小袖衣+小口袴+尖頭靴

      四種類型中,以武A型和武B型較為多見,除了頭冠,這兩種搭配與文官俑的A、B二型幾乎沒有區(qū)別。武C型見于康文通墓、金鄉(xiāng)縣主墓和豆盧氏墓,武D型見于李賢墓、楊家溝墓、閻識微墓和李重俊墓。

      3、服飾搭配及組合變化

      根據(jù)現(xiàn)有考古報告,找到有文、武官俑的唐代墓葬共50座,墓葬集中在陜西和河南地區(qū),僅一座在甘肅秦安,其中紀年墓27座,無紀年墓23座。按照時間順序,標出墓葬中出現(xiàn)的文、武官俑的服飾搭配類別,分列兩表(表1、表2)。表1為有確切紀年之墓葬,為我們了解文、武官俑服飾搭配及其組合的變化發(fā)展提供了可靠依據(jù);表2為無紀年墓葬,其年代是考古學者根據(jù)墓葬形制及其他出土器物等推斷出的相對年代,可作為輔助參考材料。

      表1:唐墓出土文、武官俑統(tǒng)計列表(紀年墓)

      表2:唐墓出土文、武官俑統(tǒng)計列表(無紀年墓)

      在唐代鎮(zhèn)墓俑組合這個特定的禮儀空間中,文、武官俑應(yīng)該是成對出現(xiàn)的,但實際墓葬在發(fā)掘清理之前,可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盜掘和損壞,部分墓葬中只出土一個官員俑,或文官或武官,單個官員俑的穿著搭配對于組合變化趨勢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因而一并列入表格。為了更清楚地呈現(xiàn)變化趨勢,對于不同的文、武官俑服飾搭配組合,表格中用色塊作了區(qū)分。

      根據(jù)表1和表2,可對唐墓中文、武官俑服飾搭配及其組合變化趨勢作如下歸納:

      (1)文、武官俑服飾搭配的變化

      列表顯示,唐墓中文官俑的A型服飾搭配出現(xiàn)最早,有明確紀年的墓葬是河南偃師柳凱夫婦墓,墓中出土A型文官俑兩件。柳凱夫婦麒麟元年(664)奉遷合葬,柳凱和夫人裴氏先后亡于武德九年(626)和貞觀廿三年(649),墓中隨葬俑類可分出兩套,且都具有典型的唐早期特點,說明柳凱和裴氏入葬時分別都有隨葬品④,墓中的文官俑隨柳凱入葬的可能性更大⑤,據(jù)此其年代最早可推至626年,至遲不晚于649年。隨著時間的推移,文A型在712年之后基本消失,此后出現(xiàn)文A型的墓葬只有兩座,紀年墓(鞏義芝田M1)和無紀年墓(鞏義城東新區(qū)M8)各一座。文官俑B型服飾搭配最早出現(xiàn)的紀年墓是屈突季札墓(691),但其逐漸增多要到700年之后,綜合表1和表2來看,大約在710年之后,文B型取代文A型,占據(jù)主導地位。

      武官俑的出現(xiàn)較文官俑要晚,按考古專家的推斷,最早出現(xiàn)武官俑的墓葬是芝田M36,墓葬年代大約在680年前后。⑥就出現(xiàn)的頻率而言,武A型和武B型更多一些;而在出現(xiàn)的前后順序上,四種搭配類型并無明顯的規(guī)律可循。

      (2)組合變化

      從文、武官俑服飾搭配的組合來看,其發(fā)展變化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

      首先出現(xiàn)的是文A+文A組合,即A型服飾搭配文官俑的成對出現(xiàn),最早的紀年墓如上所述,應(yīng)為柳凱墓,最晚的是上元三年(676)丁徹墓。無紀年墓葬僅一座,為關(guān)林C7M1305,其年代近柳凱墓。此外,在表2中,也出現(xiàn)了文C+文C和文B+文B的組合,但前者屬于個例,后者有三例,墓葬的地區(qū)和時間相近,集中在河南洛陽及周邊地區(qū),時間大約在7世紀末,比文A+文A組合出現(xiàn)的時間稍晚,這可能是該地區(qū)在這個較短時間段內(nèi)流行的組合樣式。

      第二個階段的起始時間大約在680年前后,占據(jù)主導的是文A+武A組合。文官俑的服飾搭配不變,仍為文A型,其中一個轉(zhuǎn)化為戴鹖冠的武官俑。除了冠,大部分武官俑的裝扮與文官俑一致,即武A型。也有個別例外,其身衣均為上衣下袴,見于康文通墓和閻識微墓。

      最后一個階段的組合規(guī)律可歸納為文B+武A/B/C/D,其特征是文官俑的A型服飾搭配為B型所取代,可與武官俑的四種搭配類型自由組合。由于文官俑身上裲襠的消失,文、武官俑的服飾形象差別更為明顯。

      二、文冠武服裝扮下的文官角色

      1、文冠武服

      在第一階段出現(xiàn)的是一對裝扮完全一樣的文官俑,其服飾搭配特殊,頭戴文人之冠進賢,身穿武人之服裲襠。古人對于冠的重視眾所周知,至遲從漢代開始就用冠來區(qū)分職事。《后漢書·輿服志》中記載,文官冠進賢,武官冠武弁。⑦唐代依然延續(xù)了這個傳統(tǒng)。由于南北朝以來平巾幘的流行,以致文獻上記載的進賢冠幾乎不見于考古圖像資料,學界常有混淆二者之說。平巾幘由平上幘轉(zhuǎn)化而來,原是武弁下用以束發(fā)的幘。⑧東漢晚期至晉,平上幘后部逐漸加高,演變成平巾幘。平巾幘又被稱為小冠,因而式樣上就向進賢冠靠攏。⑨早期唐墓出土文官俑所戴進賢冠的形制與平巾幘確實相近,例如張士貴墓和鄭仁泰墓中的文官俑,但若仔細觀察,還是可看出二者的區(qū)別。平巾幘的頂部呈斜坡面,正中有裂口,固發(fā)的笄橫貫其中(圖3),而張士貴墓中文官俑之冠,幘體與冠耳是分離的,且?guī)旧嫌秘Q線表示了冠梁,代表了官員的身份等級,很明顯這是進賢冠的構(gòu)成特征(圖4)。

      圖3:溝口頭磚廠唐墓出土戴平巾幘的俑

      圖4:張士貴墓出土戴進賢冠的文官俑

      裲襠,無領(lǐng)無袖,前后兩片,“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⑩。裲襠可作內(nèi)衣,也可外穿。南北朝時期,裲襠外穿的現(xiàn)象很普遍。至唐,作為制度規(guī)定下的官員服飾,兩《唐書》“輿(車)服志”中只有一條相關(guān)記載:“平巾幘者,武官、衛(wèi)官公事之服也。金飾,五品以上兼用玉,大口绔,烏皮鞾,白練裙、襦,起梁帶。陪大仗,有裲襠、螣蛇?!?由此可以得出兩點信息:一是裲襠屬于武職人員之服,二是武職人員只有在陪大仗時才服用,裲襠屬于儀衛(wèi)服飾系統(tǒng)。繼而再檢索“儀衛(wèi)”相關(guān)記載,結(jié)果顯示,裲襠是儀仗中各類武衛(wèi)之服,穿著時可以與平巾幘、武弁等冠相搭配。例如《通典·開元禮纂類二》“ 大駕鹵簿”條記:“右自清游以下諸衛(wèi)將軍,并平巾幘,紫裲襠,大口袴,錦螣蛇金隱起,帶弓箭橫刀。中郎將、折沖果毅皆平巾幘,緋裲襠,大口袴,錦螣蛇銀梁金隱起,橫刀弓箭。佽飛、執(zhí)旗人、引駕三衛(wèi),并武弁,緋裲襠,大口袴?!?

      2、文官身份的確定

      文冠武服的裝扮特殊,未見于文獻記載,并非唐代制度規(guī)定下的文官之服。就此,有學者提出過疑問,認為戴進賢冠、穿裲襠的陶俑不是文官俑?,但實際上,1993年鞏義站街倉西出土的陶俑?,已經(jīng)解答了這個疑問。該俑殘高35厘米,頭戴進賢冠,身穿大袖衣,外罩裲襠,其背后帶有墨書“文官”二字(圖5),證實了這類文冠武服陶俑的身份確實是文官。且該俑所戴進賢冠的形制近宋素墓(659~670)中文官俑之冠(圖6),推測其年代應(yīng)該為初唐晚期至盛唐早期,符合文A型俑盛行的時間段。

      圖5:鞏義站街倉西出土“文官”墨書俑

      圖6:華陰宋素墓出土文官俑

      3、情境中的角色扮演:鎮(zhèn)守和護衛(wèi)

      (1)與北齊、隋墓門吏俑的關(guān)系

      文冠武服文官俑的源頭,應(yīng)該可以追溯至北齊以來關(guān)東地區(qū)墓葬中的大門吏俑。二者之間,有著較多的相似性。這種俑初見于北齊灣漳大墓(圖7),后在關(guān)東隋墓中逐步流行。?除了頭冠,大門吏俑的服飾搭配與A型文官俑近乎一致,其頭戴平巾幘,身穿大袖衣,下著大口袴或裳,外罩裲襠,腳蹬笏頭履,雙手拱于胸前,也有按刀者;大門吏俑也是成對出現(xiàn),身形高大,例如灣漳大墓出土的大門吏俑高度達1.43米。隋墓中的大門吏俑通常放置于石門外甬道兩側(cè)的耳室或壁龕內(nèi)。?唐墓出土文、武官俑的位置一般在墓室內(nèi),但也有放在壁龕中的,例如屈突季札墓,墓道天井東西兩壁上各設(shè)一小龕,文、武官俑分置其中?,顯示出和北齊、隋墓的承繼關(guān)系。

      圖7:北齊灣漳大墓出土大門吏俑

      唐代鎮(zhèn)墓獸、武士俑和官員俑組成的鎮(zhèn)墓俑組合在隋開皇十五年(595)張盛墓中已初現(xiàn)端倪。張盛墓中出土俑共95件,只有鎮(zhèn)墓獸、武士俑和大門吏俑是瓷質(zhì),其他皆為陶質(zhì)。鎮(zhèn)墓獸分立于墓室口兩側(cè),高約0.5米;武士俑兩件,一件高0.73米,一件高0.64米,立于甬道兩壁下。兩個門吏俑,雙手按刀,高0.72米,在甬道兩側(cè)的耳室內(nèi)。?

      在唐代早期墓葬鎮(zhèn)墓俑組合中,除了戴進賢冠的文官俑之外,也有平巾幘俑,兩種俑并行出現(xiàn),但均不再持刀或劍,例如河南偃師縣溝口頭磚廠唐墓(唐高宗時期前后)?、崔大義墓(不晚于647)?等。這段時期是唐墓在承繼隋墓葬俗的基礎(chǔ)上,形成自身特色的過渡期,大約在670年之后,鎮(zhèn)墓俑組合中的平巾幘俑不再出現(xiàn)。

      (2)同一墓葬中的小文官俑

      唐初對于鎮(zhèn)墓文官俑形象的塑造只關(guān)注了最能表明身份的冠,而未改變身衣。這是否緣于唐人對文官服飾的錯誤認識?來自同一墓葬其余陶俑組合中小文官俑的服飾形象表明,事實并非如此。在一些墓葬中,除了鎮(zhèn)墓文官俑,也出土了小文官俑。例如柳凱夫婦墓和閻識微夫婦墓各出土了六件,偃師M1305出土了兩件。這些小文官俑的尺寸比鎮(zhèn)墓文官俑小了近乎一半,除了未穿裲襠,其余裝扮幾乎一樣(圖8)。只是這些小文官俑是和其他陶俑堆放在一起的,他們充當?shù)慕巧c鎮(zhèn)墓文官俑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圖8:偃師柳凱墓出土小文官俑

      角色類似于個體在社會情境中所具有的定位。?由于鎮(zhèn)墓文官俑與北齊、隋墓大門吏俑的承繼關(guān)系,他們在鎮(zhèn)墓俑組合這個特殊情境下的角色扮演,是和鎮(zhèn)墓獸、武士俑一樣的,鎮(zhèn)守、保護和守衛(wèi)墓主。穿著武衛(wèi)所用的裲襠,文官俑可以更好地扮演這個角色。

      三、文武分班:鹖冠的出現(xiàn)

      1、關(guān)于鹖冠

      在第二階段,出現(xiàn)了武官的形象。除了頭戴鹖冠,其余裝扮幾乎與文官相同??梢?,武官身份的表征仍然是先通過冠來實現(xiàn)的。但較為有趣的是,唐人為何會選擇鹖冠作為武官俑之冠,值得關(guān)注。唐代武官常用之冠并不是鹖冠,而是武弁和平巾幘。武弁為朝參之服,平巾幘則是公事之服。?按《新唐書》中的記載,鹖冠僅用于儀衛(wèi)場合?!疤浦?,天子居曰‘衙’,行曰‘駕’,皆有衛(wèi)有嚴”。朝會之仗屬于“衙”,其時,左右衛(wèi)、親、勛、翊衛(wèi),即衙內(nèi)五衛(wèi)皆戴鹖冠,帶刀捉仗,列坐于東西廊下。?

      鹖冠屬于武弁系統(tǒng),據(jù)《后漢書·輿服志》,漢代的武弁上加雙鹖尾,就是鹖冠?!胞i者,勇雉也,其斗對一死乃止,故趙武靈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因而,漢代將鹖冠作為武士之冠,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五中郎將、羽林左右監(jiān)冠之。自南朝開始,鹖冠有特殊的使用場合,即用于陛列和鹵簿?!端螘份d:“節(jié)騎郎,朝服,武冠。其在陛列及備鹵簿,著鹖尾、絳紗縠單衣?!?《通典》載梁制:“武賁中郎將、羽林監(jiān),銅印環(huán)鈕,墨綬,獸頭鞶,腰劍。其在陛列及備鹵簿,著毼尾,絳紗縠單衣。”?《隋書》記陳制:“陳永定元年……武賁中郎將、羽林監(jiān),銅印環(huán)鈕,墨綬,朝服,武冠,獸頭鞶,腰劍。其在陛牙及備鹵簿,著毼尾,絳紗縠單衣。”?鹖冠在隋煬帝時,被廢止停用。?至唐又恢復(fù)使用,但僅限于朝會儀仗中的“五衛(wèi)”,這應(yīng)該是受到了南朝以來的影響。選擇鹖冠作為武官俑之冠,與墓葬禮儀空間中武官俑所處的情境相合。

      2、唐代政治禮儀空間在墓葬中的投射

      “文官”與“武官”分別隸屬于文、武這兩個群體,其名稱從東漢開始普及,主要用以區(qū)分中央官職,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使武人更多介入國家政治活動,文武群體的對立日益凸顯。?到唐代,文武官職的區(qū)分更加完善和細致,文武混雜的散官體系在貞觀十一年(638)之后重新建構(gòu),使其序階完整,文武兩班均衡。?隨著文武之間的界限愈漸明晰,唐代官員文武分班而立的秩序也體現(xiàn)在各種政治禮儀空間中。在祀典、朝參等各種場合,文武官員班列均有分位,二者對稱的敘述常見于文獻?!盎实壑]陵,行宮距陵十里,設(shè)坐于齋室,設(shè)小次于陵所道西南,大次于寢西南。侍臣次于大次西南,陪位者次又于西南,皆東向。文官于北,武官于南,朝集使又于其南,皆相地之宜?!?再如《通典》載:“文武官行立班敘。通乾、觀象門外敘班,武次于文。至宣政門,文由東門而入,武由西門而入,至閤門亦如之。其退朝,則并從宣政門而出?!?

      唐墓武官俑的出現(xiàn),形成了鎮(zhèn)墓官員俑文武分班而立的新局面,這應(yīng)該是受到了唐代文武分班秩序的影響,是唐代政治禮儀空間在墓葬中的投射。

      四、文官身份的凸顯:文、武官俑的二次分化

      1、文官身份的凸顯

      唐墓文、武官俑服飾搭配及組合變化最后一個階段的標志就是B型文官俑取代A型文官俑,文、武官俑出現(xiàn)二次分化。當文武分班的秩序在墓葬禮儀空間中的重要性得到確認后,文武界限需要進一步明晰,而文官俑穿武服的形象會混淆其職業(yè)身份的表達。因此,實現(xiàn)文武二次分化最重要的一個舉措,就是去除A型文官俑身上的武服裲襠,使其穿著搭配更加符合制度規(guī)定,凸顯其文官身份。

      除此以外,另一個表現(xiàn)就是加強文官俑服裝部件和佩飾的刻畫,使其服飾更加接近文獻記載中的禮服。鞏義二紙廠M1出土的文官俑,著大袖衣裳,下裳前系有蔽膝,背后垂有綬帶(圖9)。按《舊唐書》“輿服志”,一品已下,五品以上官員陪祭、朝饗、拜表大事時所著的朝服里包括蔽膝和綬。鮮于庭誨墓出土文官俑的背后有一條長長的垂帶,這個應(yīng)該是唐代一品已下,五品以上官員公事、朔望朝謁、見東宮之公服配件中的紛,這些細節(jié)在早期文官俑的服飾搭配上均未見到。

      圖9:鞏義二紙廠M1出土文官俑

      2、文武分班在唐墓禮儀空間中的延續(xù)

      公元750年以后,鎮(zhèn)墓俑組合中的文、武官俑基本消失,但文武分班的秩序在唐代墓葬禮儀空間中仍有延續(xù)。一是石墓門,文、武官形象分列左右。石墓門上文、武官形象的出現(xiàn)和流行要晚于文、武官俑,目前看到較早的墓葬是李仁墓(710),大量出現(xiàn)則要到唐中宗以后,例如高力士墓(763)(圖10)、唐安公主墓(784)等。二是陵墓前的石像生,其文武分班較石墓門還要更晚一些。從玄宗泰陵(762)開始,才出現(xiàn)文、武官石人分班的列置。與文、武官俑相比,石墓門和石像生文、武官服飾形象的界限更加明顯,并對手持物件作了進一步區(qū)分,文官一般手持笏板,而武官則雙手拄刀。

      圖10:高力士墓石墓門上的文、武官

      結(jié)語

      唐墓出土文、武官俑的服飾搭配及其組合變化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展現(xiàn)了唐代墓葬禮儀空間中文、武秩序的營造。這個營造過程是通過服飾來實現(xiàn)的,應(yīng)用的順序是從冠到衣,且這些服飾也符合文、武官俑在墓葬禮儀空間中所處的情境。

      最先選取的是頭冠這個服飾部件。早期唐墓沿用了北齊、隋墓中的大門吏俑形象,并將其移入墓室,與鎮(zhèn)墓獸、武士俑共同組成鎮(zhèn)墓俑組合。唐人將大門吏俑的平巾幘更換為代表文官身份的進賢冠,身衣裲襠卻保持不變,塑造出文冠武服的文官俑形象。出現(xiàn)這種特殊的服飾形象的原因,應(yīng)該與墓葬禮儀空間的安排有關(guān)。裲襠是儀仗中各類武衛(wèi)之服,身著裲襠的文官俑在鎮(zhèn)墓俑組合這種情境下的角色扮演,和鎮(zhèn)墓獸、武士俑一樣,即鎮(zhèn)守、保護和守衛(wèi)墓主。

      在第二階段,武官俑出現(xiàn),取代了其中一個文官俑,文武分班的秩序得以初步確立。武官俑身份表征的標志仍然是頭冠。在各種武人之冠中,唐人選取鹖冠作為武官俑之冠,這與鹖冠特殊的使用場合有關(guān)。鹖冠屬于武弁系統(tǒng),自南朝開始,多用于陛列和鹵簿場合,唐代將其用于“五衛(wèi)”朝會儀仗之服。武官俑戴鹖冠,與其所處墓葬禮儀空間中的情境相符。南北朝隋唐之際,文武群體之間的界限愈漸明晰,唐代官員文武分班而立的秩序體現(xiàn)在各種政治禮儀空間中。唐墓鎮(zhèn)墓俑組合中出現(xiàn)文、武官俑分班而立的新局面,是唐代政治禮儀空間秩序在墓葬中的投射。

      最后一個階段,文官俑的身份得到進一步強調(diào),墓葬禮儀空間中文、武分班的秩序更加明確。通過去除文官俑身上的裲襠,以及加強其禮服細節(jié)刻畫這兩種舉措,文官俑的身份得以凸顯,文、武官俑完成二次分化。

      文、武官俑的分班而列,開啟了唐代墓葬禮儀空間中的新氣象,在其消失之后,文武分班列置的秩序在石墓門、陵墓石像生等其他墓葬禮儀空間中繼續(xù)延續(xù),且文武服飾形象的界限更加明顯。

      注釋:

      ① 王去非:《四神、巾子、高髻》,《考古通訊》,1956年第5期,第52頁。

      ② 孫機先生在《進賢冠與武弁大冠》一文中闡述了唐代鹖冠的形制,明確其屬于武官之冠。孫機:《進賢冠與武弁大冠》,載《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75頁。

      ③ 何娟、郝紅星:《唐代文、武官俑的演變》,《大眾考古》,2017年第11期,第43頁。

      ④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等:《河南偃師唐柳凱墓》,《文物》,1992年第12期,第33頁。

      ⑤ 從目前出土文、武官俑的墓葬來看,墓主基本為男性,且多為皇親或官員。據(jù)柳凱墓志,其曾任縣令,先世三代居官,因而推測文官俑為柳凱墓的陪葬品。同注④,第32頁。

      ⑥ 考古報告中指出芝田M36的相對年代在公元672至694年前后,見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省鞏義市芝田兩座唐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98年第11期,第64頁;郝紅星先生推斷芝田M36的年代約為680年,見郝紅星等:《中原唐墓中的明器神煞制度》,《華夏考古》,2000年第4期,第104頁。

      ⑦ 《后漢書·輿服下》:“進賢冠,古緇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薄拔涔?,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币奫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3666、3668頁。

      ⑧ 《隋書·禮儀七》曰:“承武弁者,施以笄導,謂之平巾?!币奫唐]魏征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267頁。

      ⑨ 孫機:《進賢冠與武弁大冠》,載《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67頁。

      ⑩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第 254 頁。

      ? 見《新唐書》“群臣之服”條。[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21頁。

      ? [唐]杜佑:《通典》,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第1451頁。

      ? 徐斐宏:《洛陽唐初黃釉俑試探——兼論洛陽唐初墓葬文化之淵源》,《中原文物》,2019年第2期,第107頁。文中提出,裲襠衫自鎧甲演化而來,隋唐時期仍屬于武官服制,將身著裲襠的陶俑稱作“文官”或“文吏”不太合適。

      ? 張新月:《鞏義出土的唐代題字俑》,《中原文物》,2007年第2期,第85頁。

      ? 同注?,第107頁。

      ? 郁久閭可婆頭墓(開皇十二年),墓葬系長斜坡墓道多天井的單室土洞墓。兩個門吏俑,高96.7厘米,出土于墓室入口處石門外甬道內(nèi)的東、西壁龕,一左一右夾持著石門。這個墓葬也出土鎮(zhèn)墓獸和武士俑,但尺寸和其他俑差不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長安高陽原隋郁久閭可婆頭墓發(fā)掘簡報,《文博》,2018年第4期,第20-21頁。

      ? 310國道孟津考古隊:《洛陽孟津西山頭唐墓發(fā)掘報告》,《華夏考古》,1993年第1期,第53頁。

      ? 考古研究所安陽發(fā)掘隊:《安陽隋張盛墓發(fā)掘記》,《考古》,1959年第10期,第541頁。

      ? 偃師商城博物館:《偃師縣溝口頭磚廠唐墓發(fā)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5期,第14頁。

      ? 趙會軍、郭宏濤:《河南偃師三座唐墓發(fā)掘簡報》,《中原文物》,2009年第5期,第8頁。

      ? (美)Susan B.kaiser著,李宏偉譯:《服裝社會心理學》,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年,第232頁。

      ?《新唐書·車服》:“武弁者,武官朝參、殿庭武舞郎、堂下鼓人、鼓吹桉工之服也?!薄捌浇韼菊?,武官、衛(wèi)官公事之服也?!?見[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20-521頁。

      ?《新唐書·儀衛(wèi)上》:“凡朝會之仗,三衛(wèi)番上,分為五仗,號衙內(nèi)五衛(wèi):一曰供奉仗,以左右衛(wèi)為之;二曰親仗,以親衛(wèi)為之;三曰勛仗,以勛衛(wèi)為之;四曰翊仗,以翊衛(wèi)為之;皆服鹖冠、緋衫裌;五曰散手仗,以親、勛、翊衛(wèi)為之,服緋施裲襠,繡野馬;皆帶刀捉仗,列坐于東西廊下。” 見[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481-482頁。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3670頁。

      ?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14頁。

      ? [唐]杜佑:《通典》,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第912頁。

      ? [唐]魏征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223頁。

      ?《隋書·禮儀七》:“開皇以來,……諸建華、鵔鸃、鹖冠、委貌、長冠、樊噲、卻敵、巧士、術(shù)氏、卻非等,前代所有,皆不采用。” 見[唐]魏征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276頁。

      ? 陳奕玲:《魏晉南北朝文武分途的基礎(chǔ)性研究》,《唐都學刊》,2012年第1期,第63-64頁。

      ? 朱旭亮、李軍:《分位與分敘:文武分途與唐前期散官體系的演進》,《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第20頁。

      ?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60頁。

      ? [唐]杜佑:《通典》,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第1050頁。

      猜你喜歡
      武官文武文官
      陜西華陰市唐宋素墓發(fā)掘簡報
      考古與文物(2018年3期)2018-09-05 09:55:10
      兼修文武身心沛 不誤言行舉止端
      丹青少年(2017年1期)2018-01-31 02:28:23
      Abstract
      駐外武官怎么派?駐日本、朝鮮大使館武官調(diào)整
      看天下(2017年4期)2017-02-23 19:30:03
      西方文官制度中職務(wù)常任原則的演進與嬗變
      法制博覽(2017年22期)2017-01-26 16:57:32
      神秘的代碼
      不學無術(shù)
      明代前中期武官“文教化”現(xiàn)象初探
      文武小生姜德子
      短篇小說(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39
      北京政府時期文官任用制度的運作成效
      鄂尔多斯市| 彭泽县| 喀喇沁旗| 旺苍县| 新疆| 西昌市| 镇雄县| 广丰县| 双辽市| 兴山县| 晋宁县| 开远市| 苏州市| 葫芦岛市| 平潭县| 邮箱| 东乌珠穆沁旗| 定安县| 建宁县| 疏附县| 宣汉县| 略阳县| 云霄县| 云梦县| 太湖县| 松江区| 长垣县| 英吉沙县| 宿州市| 静宁县| 定安县| 淮北市| 耒阳市| 莎车县| 财经| 连平县| 德昌县| 曲阜市| 井研县| 全南县| 金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