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昌軍,許 歆,黃丙東,田孟齊
(云南瀚哲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00)
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大幅提升,城市發(fā)展過程中新建、翻修、維護、拆建等活動日漸頻繁,工程渣土產生量也隨之增多。截止到2020 年,我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總量已超過15 億t,占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1],雖然我國也制定了相應的法律體系,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效率依然較低[2]。
從云南省情況來看,目前城市工程渣土多以填埋為主,這將侵占大量土地資源,造成多重矛盾。本研究基于云南省耕地空間利用潛力,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切入點,提出一種既化解城市建設和工程渣土矛盾,又改善云南山區(qū)、半山區(qū)耕地碎片化、質量低問題的解決方案,主要探討如何利用城市工程渣土對城郊山區(qū)、半山區(qū)區(qū)域碎片化、質量差的耕地進行地形地貌改善、土地平整,為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打好前期基礎,有效緩解城市建設和工程渣土之間的矛盾,促進農業(yè)現代化基礎設施的完善,全面提升城鄉(xiāng)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居環(huán)境質量。
《建筑垃圾處理技術標準》(CJJ/T 134-2019)對建筑垃圾的定義為:建筑垃圾是指新建、擴建、改建和拆除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以及居民裝飾裝修房屋過程中所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他廢棄物[3]。
歐美發(fā)達國家較早開始探索工程渣土的治理策略,美國學者Bridges 和Moore 曾在2010 年前后針對工程渣土和水下沉積物提出“可持續(xù)管理”概念,即考慮通過棲息地修復、水產養(yǎng)殖、公園建設、農業(yè)/園藝/林業(yè)、礦山和采石場復墾、固體廢棄物填埋場覆蓋層、沙灘/海岸線穩(wěn)定、道路堤壩填料、建筑材料等手段進行資源化利用[4]。目前,我國工程渣土現有的處置方式主要以工程回填、場地覆蓋、園林綠化、再生建材產品等手段為主。近年來,我國各城市對渣土私拉亂倒等違法行為監(jiān)管力度加大,渣土消納問題變得越發(fā)突出,許多城市或地區(qū)亟需挖掘自身空間潛力、尋找合理的消納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途徑,保障工程渣土消納處置工作的有序開展。
云南省國土面積39.41 萬km2,山區(qū)占94%,壩子(盆地、河谷)僅占6%。其中,坡度>25°的耕地有1519.01 萬畝,占比為18.58%。總的來說,全省坡度>15°的耕地共計3743.9 萬畝,占總耕地的45.79%,平地及緩坡耕地面積較少。目前,全省耕地等級情況為,1~3 級1807.89 萬畝(占比19.41%),4~6 級4100.81 萬畝(占比44.02%),7~10 級3406.31 萬畝(占比36.57%)。
總體來說,云南耕地資源雖然較為豐富,但受地形地貌影響,近80%分布于山區(qū)、半山區(qū),這些區(qū)域地高、水低,耕地碎片化嚴重,土地生產力較低,生態(tài)功能和環(huán)境調控能力較差,尤其是坡度>25°的耕地(1519.01 萬畝,占總耕地的18.58%),不符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幾乎只能靠天吃飯,加大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力度和建設質量十分迫切。
高標準農田: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tài)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yè)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劃定為基本農田實行永久保護的耕地。
高標準農田建設禁止區(qū)域包括:地面坡度大于25°的區(qū)域,土壤污染嚴重的區(qū)域,自然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和緩沖區(qū),退耕還林區(qū)、退耕還草區(qū),河流、湖泊、水庫水面及其保護范圍等區(qū)域[5]。
3.2.1 總體路徑
渣土源頭篩選及安全把控→堆填區(qū)表土剝離及堆存→客土回填→表土回填→堆體壓實→高標準農田建設。
前期論證階段:選址分析(土地性質及權屬確定);地質勘探;地質災害評估;水土保持;環(huán)境影響評估。
設計分析階段:水文分析;工程地質分析。
土地平整及高標準農田建設:表土剝離及堆存;客土篩選及堆填;堆體壓實;高標準農田建設。
3.2.2 水文分析
需要全面摸清區(qū)域內流域、水源情況,進行洪水分析、洪峰流量計算。
(1)洪水分析
暴雨途徑法:依據全國的暴雨力等值線圖和雨遞減指數及橋涵位的勘測數據,按經驗公式進行計算。
推理公式法:適用于小流域,由規(guī)范SL44-2006 中的基本公式來推求。
式中:Qm-洪峰流量,m3/s;τ-流域匯流歷時,h;h-在全面匯流時代表相應于時段的最大凈雨;F-壩址以上流域面積,km2;L-主河道長度,km;m-匯流參數;J-沿流程L 的平均比降。
(2)洪峰流量計算
根據《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guī)范》(GB 51018-2014),坡面洪峰流量計算公式為:
式中:QB-最大清水洪峰流量,m3/s;k-徑流系數;i-平均1h 降雨強度,mm/h;F-山坡集水面積,km2。
3.2.3 工程地質分析
重點分析區(qū)域內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與地震情況、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等五個方面。
3.2.4 土地平整
(1)平整方法
土地平整一般有三種方法:機械作業(yè)、人工作業(yè)、機械作業(yè)和人工作業(yè)相結合三種。
(2)客土回填
本文提出采用城市工程渣土為回填土,且回填土要作為高標準農田的基層,所以應滿足填土環(huán)境質量標準及回填區(qū)的結構穩(wěn)定,應考慮以下內容:
a. 回填土的土壤環(huán)境質量;b. 回填土類別要求;c.回填土碾壓后的壓實度要求。
回填土的類別較多,綜合考慮堆體的安全穩(wěn)定,回填土應以粉質黏土、粉土、碎石土為主。在堆填設計中以粉質黏土作為代表土類進行設計。原因如下:
a. 城市建設棄土多為粉質黏土;b. 粉質黏土土力學指標在土體穩(wěn)定計算中,為較不利的土類,在穩(wěn)定計算中,若能滿足安全系數要求,其余兩種土類基本能滿足安全系數要求。
(3)壓實要求
堆填施工邊坡坡度不宜大于1:2,基礎壓實程度不應小于93%,邊坡壓實程度不應小于90%。堆填作業(yè)應控制填高速率,如果填高超過3m 且堆填速率超過3m/月,應對堆體和地基穩(wěn)定性進行監(jiān)測。
(4)堆填結構設計
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結果,重點考慮堆體高度、堆體沉降和穩(wěn)定兩個方面。
堆體最大高度:
最大堆渣高度按堆渣初期基底壓實到最大承載能力控制,根據《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guī)范》(GB 51018-2014)所推薦的方法,按下式計算:
式中H-最大堆渣高度,m;C-基地巖土的地基承載力,kPa;φ-基地巖土的內摩擦角,°;γ-回填土容重,kN/m3。
堆體沉降分析:
參考《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2011)推薦的計算方法計算。
3.2.5 高標準農田建設
本文討論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在堆體穩(wěn)定、平整的基礎上,按照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個方面要求建設,具體實施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本文就不作過多論述。
縣(區(qū))級政府要加強對城郊山區(qū)、半山區(qū)碎片化、低質量耕地資源的盤點,確保土地的高效利用。工程渣土的消納管理,建議由市級政府統籌、協調,縣(區(qū))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好消納場的選址、實施主體篩選等工作。用好政府引導和監(jiān)管職能,發(fā)揮好市場活力的特點,構建安全、健康的市場氛圍。健全全過程保障措施,建立“政府+社會保險+N”的保障模式,全方位確保城市工程渣土資源化工作穩(wěn)步推進。
本文提出的解決方案是考慮到云南省范圍內山區(qū)、半山區(qū)較多,碎片化、低質量耕地較多,空間資源充足等條件,同時立足于城市建設和農業(yè)農村發(fā)展兩個大局,能有效緩解城市建設與工程渣土消納的矛盾,推進城鄉(xiāng)空間優(yōu)化和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促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助力區(qū)域內構建更加和諧統一的生產、生活、生態(tài)空間。
總而言之,建筑工程棄土資源化利用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多級政府部門協同,多項行政審批制度配合,本文提出的工程棄土消納方法僅供決策者參考,希望能對緩解城市建設和鄉(xiāng)村振興有一定啟發(f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