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伏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河南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縣委領導下,以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層巒疊嶂的太行山上削平1250座山頭、鑿通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槽,建成了長達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徹底改變了林縣人民的生存環(huán)境和發(fā)展條件。這一改天換地的人間奇跡,是對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充分體現(xiàn),是對領導干部率先垂范的生動詮釋,其所孕育形成的紅旗渠精神,更是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一,成為我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力量。
林縣位于太行山東麓,境內群山連綿,溝壑縱橫,自古便有“七山二嶺一分田”之說。由于地形和氣候復雜,缺水成為困擾林縣百姓生存與發(fā)展的大難題?!俺运F如油,十年九不收”,舊社會的林縣,經常發(fā)生群眾背井離鄉(xiāng)逃水荒的現(xiàn)象。飽受缺水之苦的林縣人民,祖祖輩輩盼望河里長流水,山谷涌清泉,吃水不出村,種上水澆田。
新中國成立后,林縣縣委把解決人民群眾吃水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帶領全縣人民找水、挖水、蓄水、引水,窮盡了所能想到的一切辦法。但是,這種原地引、挖、蓄的治水方式,平常年景尚能發(fā)揮一定作用,一旦遇到大旱,大多無濟于事。1959年,林縣遭遇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旱災。修水庫、鑿旱井,天上卻不降水,挖山泉、打水井,地下又不給水,河斷流、庫見底,渠道也無水可引,林縣陷入了從未有過的困境。
1959年6月11日,林縣縣委書記處召開會議,就林縣干旱缺水情況和水利建設遠景規(guī)劃進行分析和研究。會上,大家一致認為,要徹底改變林縣缺水的面貌,必須把水從外地引進來。會后,林縣縣委主要領導沿著濁漳河進入山西省平順縣境內,與當?shù)毓?、村干部進行了一系列座談,并詳細勘察了此地的水文條件:平順縣境內的濁漳河常年平均流量為25立方米/秒,即便是在枯水期,流量也在10立方米/秒以上,從這里引水完全可行。
回到林縣,縣委書記處成員經過反復研究討論,終于在1960年2月7日召開的林縣縣委引漳入林籌備會上,通過了引漳入林工地組織機構設置議案和引漳入林工程施工方案。2月10日夜,縣委書記處領導在全縣引漳入林廣播誓師大會上,代表總指揮部,向全縣人民發(fā)出了引漳入林的動員令,紅旗渠工程宣告啟動!
從1960年2月11日起,林縣15個公社3萬余民工,翻山越嶺,在140華里長的戰(zhàn)線上正式向窮山惡水“宣戰(zhàn)”。當時,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對于紅旗渠這樣的大工程來說,林縣“三無一少”的狀況顯得尤為突出:一無技術,二無經驗,三無材料,經濟物資又短少。在此背景下,工地黨委提出了勤儉建渠、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方針:“自力更生是法寶,眾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國家,全靠雙手來創(chuàng)造?!本瓦@樣,林縣人民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埋頭苦干、攻堅克難,于1965年4月5日實現(xiàn)紅旗渠總干渠通水,1966年4月實現(xiàn)3條干渠同時竣工,并最終于1969年完成了支渠的配套工程,7月6日實現(xiàn)全面竣工。
在紅旗渠修建的過程中,林縣人民以百折不撓的斗爭品格、艱苦奮斗的自主意識、求新求變的創(chuàng)新追求,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精神價值體系,即紅旗渠精神。
如今,紅旗渠已化為一枚神圣的精神徽章,鑲嵌在林縣人民心中,也成為全體中華兒女勇毅前行的精神養(yǎng)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這一精神亦不斷煥發(fā)出新的生機,為我們的奮斗之路帶來諸多啟迪與思考。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紅旗渠就是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實證。
在壁立千仞、結構破碎的太行山上,紅旗渠的建設者們根據(jù)不同的地形地質條件,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開挖方法:上開法、下接法、腰砍法、順山開洞法……他們還因地制宜,發(fā)明出“明窯堆石”燒灰法,將石灰的產量由傳統(tǒng)暗窯一次燒制幾萬公斤提高到明窯一次燒制數(shù)十萬公斤。
在紅旗渠的修建過程中,林縣人民顧全大局、團結協(xié)作、不計得失、無私奉獻的意志品格也得以充分彰顯。在林縣,有4個地處邊緣的公社不能從紅旗渠中直接取水,即便是在能夠受益的各個公社中,也有部分村不能將渠水引入。但是,這些不能受益的公社與村莊絲毫不計較得失,而是與受益地方群眾一樣,為紅旗渠的建設付出一切。來自河順公社申家垴村的申江保,是修建紅旗渠的勞模。他所在的村莊位于高山之上,渠修好后,渠水也只能遠遠地從山腳下流過,并不能引入村中。然而,聽到修渠的消息后,他二話沒說便帶領同村80多名青壯年背起鋪蓋卷,自帶干糧,奔赴修渠工地。
紅旗渠的建設實踐昭示我們:只要我們堅定地依靠人民,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我們的偉大事業(yè)必將成功。
干事創(chuàng)業(yè)領導干部必須率先垂范?!盎疖嚺艿每?,全靠車頭帶?!鳖I導干部是各項事業(yè)的推動者,更是抓落實謀突破的先行者。紅旗渠的修建過程,便詮釋了領導干部干在前、當先鋒的深刻內涵。
在修渠隊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黨員領導干部。從縣委領導到公社干部,他們與修渠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僅一起學習,還時常一同討論如何解決施工難題。一次,采桑公社開鑿的盤陽隧洞發(fā)生冒頂事故,危急時刻,采桑公社副書記、工地分指揮長郭增堂挺身而出,帶領由分指揮部干部組成的突擊隊,冒著生命危險,沖進隧洞清除洞頂落石,運出塌方土石,直到危險解除,才讓民工進洞繼續(xù)施工。此外,在工程推進最困難的時期,黨員干部主動降低自己的生活標準,把節(jié)省下來的糧食用于補助群眾:1960年2月至8月,民工每日補助糧食1公斤,干部補助0.75公斤;1960年9月至10月,民工補助0.6公斤,干部補助0.4公斤……黨員干部的補助少了,感召力卻強了。他們憑借極強的責任心,充分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培植群眾修渠的信心,激勵修渠群眾加速沖刺、攻城拔寨。
人民重于千鈞,人民就是一切,讓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國之大者”。黨員領導干部始終與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夠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生活越來越甜。
要始終堅持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皻v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鄙菡吒徊蛔悖瑑€者貧有余,戒奢以儉,才能強國富民。
紅旗渠開工之時,正是我國自然災害猖獗之時。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建設紅旗渠,困難可想而知,施工過程中,甚至出現(xiàn)過幾個月的時間里,總指揮部只有幾十元資金,連鑿隧洞點煤油燈的開支都不夠。為了修渠,林縣人民把一切可利用的物品都利用起來,以節(jié)約每一分錢:開山挖渠的工具壞了,工地上就支起鐵匠爐、建起木工組,自己修制工具;抬筐破了,民工們就上山割荊條自己修補,破得實在不能用了,便用水泡軟,抽出長荊條用來編新筐,剩下的當柴燒石灰;開山放炮需大量炸藥,國家供給有限,當?shù)卣仲Y金短缺,農村群眾便多集農家肥,省下硝酸銨化肥用來自制炸藥……通過修建紅旗渠,林縣人民養(yǎng)成了勤儉持家、精打細算的優(yōu)良作風。
克勤于邦、克勤于家。一個人之所以能夠自立,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生存發(fā)展、興旺發(fā)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始終堅持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在新時代,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值得被繼承與發(fā)揚,繼續(xù)照亮我們的奮進之路。●
(作者單位:紅旗渠干部學院)
(責任編輯:王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