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
通常認知里,21天是一個習慣形成的最短時間,而我在《環(huán)球人物》與大家準時見面的日子,已經(jīng)來到了第五個年頭。起初,我將這里當作內(nèi)心偏安的一隅,同大家分享腳步下的見聞。感受世界的無窮無盡,不論是挪威的雪還是巴黎的街;記錄平素生活的點滴,頓悟一些奧秘,不論是在劇組,還是在歸家途中;去年,我開始分享感動自己的文藝作品,不論是一部電影,還是一首老歌……隨著時間推移,我在反復梳理中確信了自己的熱愛,文字也見證了我人生很多的重要時刻。
一直以來,我其實都無意添磚,但不知不覺中,竟好像能通過文字,構(gòu)建出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小世界——這個世界里有真實的自我。偶爾情緒沉浮的我,偶爾思鄉(xiāng)的我,偶爾思考生活的我。有時候?qū)懸恍┚呦蟮膱鼍?,有時候?qū)懸恍┏橄蟮那楦?,四季里的雨雪,夢境里的煙云,厚重的是我,輕松的是我,都是我。文字,讓每一種自我有跡可循。
寫作,不是瞬間的動作,而是長久的過程。自2018年初到現(xiàn)在,我習慣了每個月寫作,文字就成了我標記時間、整理記憶的方式。有時思想陷入混沌,我便坐下來,文字又成為我梳理思緒、探觸生活的重要途徑。 當然,密集創(chuàng)作期,我的表達欲也會變得有限。有段時間,我總覺得要在文字里探討一些意義,文字才會有意義。但是寫久了,我突然感覺,每次埋頭寫作,自己就像在隧道里前行的火車。不知道隧道多長,可如果一直想著隧道盡頭的光亮,反而失卻了行駛的快樂。漸漸地,我學著在短暫失聯(lián)的寫作時間里,享受不被察覺的自由——是我忽略了,記錄本身,就是意義所在。
浮光掠影的文字,勾勒著日月悠長。在輸出文字的同時,寫字的人其實也收獲了長久的平和。很多人說,寫作的人大多有使命,我部分認同。“詞語重如山”,我能肩負多久?我不敢說,但文字的確讓我成為“我”。它可能無法治愈鈍痛和哀傷,但如果有哪怕一句話流淌過讀者的心間,給過任何人一絲溫暖或是力量,對我而言,也算是一種遙遠而幸福的共鳴了——謝謝你,謝謝能在文字中與你相遇。
舊年燃去,微光從新歲中升起,我們都從新的站點出發(fā)了。讓時間住進風的掌心,繼續(xù)路過世界,吹開花種吧。
(所有稿費均捐給源公益專項基金,以支持公益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