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火星成功著陸。如今,“祝融號”火星車已運行超過210個火星日,環(huán)繞器在軌510多個火星日……從發(fā)射、環(huán)繞到著陸、巡視,天問一號的一舉一動,備受世界關注。
12月15日,英國《自然》雜志公布了影響2021年科學事件的十位人物評選結果,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安徽籍科學家張榮橋入選,成為2021年榜單上唯一的中國人。
1966年出生的張榮橋是安徽省祁門縣安凌鎮(zhèn)人,1982年畢業(yè)于祁門一中,1988年畢業(yè)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1990年參加工作后,他長期工作在航天科技一線,曾組織完成探月工程二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方案實施、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的論證。作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組織完成了天問一號任務。
從古人筆下捉摸不定的熒惑,到“祝融號”觸碰的紅色土壤,這段4.75億公里的路程,中國人走了幾千年。面對火星復雜的環(huán)境以及中國火星探測的空白,張榮橋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并且使中國成為第二個在火星表面軟著陸的國家。
探索太空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從航天事業(yè)誕生至今,總有人不理解航天工程的意義何在。到了今天,依然會有人問:“中國為什么要做自己的火星探測工程?”張榮橋的回答是:“就像我們去問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你為什么讓孩子讀書一樣。一個民族必須有一些關注星空的人才有希望?!?/p>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搭乘我國目前起飛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fā)射場起飛,并順利進入地火轉移軌道。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qū),這標志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huán)繞、著陸、巡視”,取得圓滿成功。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的那一刻,張榮橋激動落淚的場景令很多人動容?;叵肫甬敃r的感受,張榮橋說,又甜又咸的眼淚中,有喜極而泣,也有如釋重負。
《自然》年度人物對張榮橋的描述是“火星探險家”。要知道,火星有“航天器墳場”之稱,到目前為止,火星著陸類的任務成功率只有40%多一點。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便完成了火星環(huán)繞、著陸和巡視三大目標,更是難上加難,險上加險。
“為了這項任務,我們堅持奮斗了10年,兌現了對國家的承諾。一次實現‘繞著巡,成功來之不易?!睆垬s橋說。
“去火星,中國人是第一次。當我們瞄準這個任務的時候,也在猶豫和思考,到底該怎么去?”張榮橋說,最初設計火星探測方案時,也想采取與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類似的步驟。
“但我們還是不甘心。”張榮橋直言,一方面,中國已經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為火星探測奠定了技術和能力基礎;另一方面,中國火星探測起步較晚,中國科學家對火星研究需求迫切,如果還是四平八穩(wěn),就不能滿足發(fā)展的需要。
“我們要有擔當精神,有承擔風險的勇氣?!睆垬s橋說,“通過努力,一次任務實現對火星‘繞著巡,風險可控。”
風險可控絕不意味著沒有風險。面對巨大挑戰(zhàn),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在方案設計初就做了全面詳實的任務實施計劃,對技術方案進行反復設計確認,并開展了大量地面試驗驗證工作。
對話張榮橋。 圖片|央視網
“很多人說,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圓滿成功太容易?!睆垬s橋說,“其實非常不容易,靚麗的成功背后一定有艱難曲折。”
張榮橋說,就像運動員一樣,賽場上完美的動作背后是反復練習中的失誤、摔倒,火星探測任務在產品的設計、試驗等環(huán)節(jié)也出現過反復甚至是錯誤?!拔覀冊谒ご蛑械玫搅私涷灒岣吡四芰退?,確保了最終的任務成功?!?/p>
“現在來看,一步實現‘繞著巡的路子是完全正確的——第一,技術上實現了跨越,我們成為第二個具備火星巡視探測能力的國家,在行星探測領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第二,節(jié)省了經費。更重要的是,火星探測長了國人的底氣,為后續(xù)實現火星表面采樣返回堅定了信心?!睆垬s橋說。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成功,是上千家研制單位和數萬名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取得的,匯成一句話,就是中國力量?!被仡櫥鹦翘綔y任務,張榮橋感慨道,“從事航天事業(yè)需要一種情懷。看到我們所從事的事業(yè)得到國家和人民的認同,為國家發(fā)展添磚加瓦,我們感到非常榮幸?!?/p>
◎ 來源|綜合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