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云
2021年夏季環(huán)游大西北,居家小憩之后,我又想向西南方向走走,去看看不一樣的天和地,不一樣的人和物。能夠看看紅旗渠,看看郭亮村,一直是埋藏在我們心里的一個心結(jié)。50年后,終于有機會了我們的心愿了。
人工天河繞太行
河南省林州市也就是過去的林縣,著名的紅旗渠便在這里。出南林高速不遠就是紅旗渠紀念館。暗紅色巖石構(gòu)建的紀念館坐落在山窩中。
為了根治十年九旱的惡劣生態(tài),1959年10月,林縣縣委決定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自1960年2月起到1969年7月,先后10萬林縣人奮戰(zhàn)在太行山上,克服了缺錢、缺糧、缺技術(shù)、缺器材的重重難關(guān),歷時十年,終于建成了總長逾1500公里的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林縣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huán)境,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從此,這里太行山絕壁上橫亙著“世界第八奇跡”——人工天河紅旗渠,傳承并傳播著“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jié)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1971年,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發(fā)行的紀實電影《紅旗渠》,給還在上小學的我們心靈上打上了紅色的烙印。
紀念館內(nèi)圖板、照片、實物、影音以及仿建的部分實景,展示了當年修渠時的艱難和危險。既有紅旗渠開工的場面和報道,也有鄉(xiāng)親們用鐵錘、鋼釬開鑿隧洞的照片。由頂棚高處斜向下,懸掛著當年群眾創(chuàng)造的運送渣土的連排吊筐。開山放炮后要把浮石清理掉,以免施工中傷人。墻壁上是紀錄片中排險大王的剪影,手持長桿,腰系大繩,腳蹬巖壁,飛蕩除險。紀念館內(nèi),磨禿了的鋼釬鐵鎬,沒了棱角的大錘鋤頭,堆放在一起,默默述說著10年的苦勞。林縣人民就是用這樣簡陋的工具,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一釬一釬,一鋤一鋤,一錘一錘地修建起紅旗渠。走出紀念館就是竣工時開閘放水的舊址,已經(jīng)重新整修。分水渠上大幅照片還原了當年通水時人山人海、群情激動、無比興奮的場面。老百姓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容很是感人。
紅旗渠上的重點工程青年洞及周邊渠道,如今已開發(fā)成紅色旅游景區(qū),與紀念館一起承擔著宣傳教育功能。從景區(qū)門口坐電瓶車只能直接到青年洞,看不到盤繞山腰的渠道和涵洞。只有徒步上山,才能沿著盤山渠道而行,感受修渠的艱辛和工程的浩大。
青年洞位于紅旗渠總干渠任村盧家拐村西牛嶺山村,是總干渠最長的隧洞。從地勢險惡,石質(zhì)堅硬的太行山腰穿過。由各公社挑選出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進行施工。堅硬的石英巖一錘打下去一個白點,十數(shù)根鋼釬打不成一個炮眼,青年們面對這樣艱難困境,創(chuàng)造了連環(huán)炮、瓦缸窯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術(shù),使日進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經(jīng)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zhàn),1961年7月15日鑿通隧洞。為表彰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yè)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郭沫若親筆題寫了洞名。
沿渠還有其他代表性的創(chuàng)業(yè)洞、團結(jié)洞也成為景點。最困難時期的1960年11月,東姚公社的民工開始了鑿通創(chuàng)業(yè)洞的工程。修渠民工全憑著一錘一釬、一鍬一鎬艱難開鑿,以血肉之軀與堅硬的巖石抗衡。1961年9月,長63米、高5米、寬6.3米的創(chuàng)業(yè)洞終于打通了。地處林縣最南端的臨淇公社屬于紅旗渠非受益地區(qū),為了修建紅旗渠這個大局,臨淇公社的民工舍小家為大家,與受益地區(qū)的民工一起修渠,承擔起鑿通團結(jié)洞的任務。該隧洞長26米、高5米、寬6.3米,于1960年11月動工,1961年6月竣工。
沿渠的雕塑再現(xiàn)了當年修渠的部分場景。為彌補測量儀器的不足,施工人員用“水盆測量法”土法上馬,以保證水渠以1/8000的坡度在懸崖峭壁上穿過。一老漢貓著腰,單眼吊線,仔細地觀測漂浮在水面上的游絲。還有農(nóng)民用獨輪小車連推帶拉運送渣土的雕塑,可以說,紅旗渠的建成是林縣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沿渠還可以看到,每隔不遠,渠岸上就有醒目的標志。那是為了對工程質(zhì)量負責,承建各段渠道的各村各莊留下的。正是這種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使得紅旗渠至今仍在發(fā)揮其功用。
太行明珠郭亮村
郭亮村隸屬于河南省新鄉(xiāng)市輝縣沙窯鄉(xiāng),位于輝縣市西北60公里的太行深處,依山勢坐落在高達1700米壁立千仞的懸崖上。
郭亮村,地勢險絕,景色優(yōu)美,以奇絕水景和絕壁峽谷的“掛壁公路”聞名于世,又被譽為“太行明珠”,現(xiàn)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qū)萬仙山的第一分景區(qū)。在南太行的7條掛壁公路中,這是名氣最大的一條。到郭亮村,最主要的就是要體驗自駕掛壁公路的感覺。傍晚5點鐘后,旅游公司的電動巴士停止營運。經(jīng)山上民宿老板的確認,景區(qū)門口才抬桿放行,讓我們自駕上山。
從山下到山上,雖然彎急坡陡,但經(jīng)多年旅游開發(fā),柏油路面很是平整。這天是周末,掛壁公路中的燈飾恰好全開。金黃色的燈光沿洞壁凸凹起伏、蜿蜒上行,洞頂?shù)蜗碌纳剿诼访鎱R成時大時小的水流,反光加上頂燈竟使洞內(nèi)如宮殿般地流光溢彩。洞兩側(cè)保持著開挖時的原始狀態(tài),未經(jīng)修整,大小巖石參差不齊。洞內(nèi)有步行賞景的游人,對面還有車下山,需謹慎駕駛,既興奮不已,也小心翼翼。
翌日一早,從郭亮老村西行2.5公里,便是過去村中出山的唯一通道——天梯。這條絕壁路,曾是大山中唯一通往中原的古道,困擾著一代代山民,阻礙著與外界的交流。天梯是由一塊塊不整齊的巖石壘起或直接在90度角的巖壁上鑿出來的石坑組成。直到20世紀70年代,山民打通了郭亮洞,人們才逐步廢棄了這條幾百年來的“熱線”。由于廢棄已久,更顯破舊不堪。我們?nèi)r,天梯正在整修,以后會作為一個景點開放。與正在施工的民工攀談了一陣。下面的紅巖絕壁約有200米高,聳直陡峭。720個臺階,寬處不過四十余厘米,窄處只是在石壁上鑿出的腳窩。過去山里人養(yǎng)豬,把小豬娃子從山下背上來,但育肥長大后,只能以百斤為限就背出去賣掉。豬再大,就無法從天梯上背下山了。村里人病了,要4個人想方設(shè)法、協(xié)調(diào)腳步,費盡力氣用門板把他抬下山。
1972年,為讓鄉(xiāng)親們能走下山,13位村民在村支書申明信的帶領(lǐng)下,賣掉山羊、山藥,集資購買鋼錘 、鋼釬。在無電力、無機械的狀況下全憑人力,歷時五年,硬是在絕壁中一錘一錘鑿出一條高5米、寬4米,全長1300米的石洞——郭亮洞,于1977年5月1日通車。郭亮洞又有郭亮洞掛壁公路、萬仙山絕壁長廊等稱呼,這是一條橫穿絕壁的長廊通道。我自駕上山,漫步郭亮洞,除去覺得神奇,還有一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第二天天光大亮了,從山谷對面的觀景臺看過去,才體會到為什么會有國外媒體稱之為“世界第九大奇跡”。巨大的山體上,一面大墻似的巖壁,一個一個的小窗延伸向山下。那是開鑿巖洞時留下的支撐廊頂?shù)奶烊皇?,隔不遠一個,形成了崖下的“照明窗口”。
郭亮村以秀美山嶺,獨特的石舍而聞名,更以其周圍自然風景吸引著旅游者。從郭亮老村村口的石門開始,石路、石房、石巷、石壩、石橋、石灘、石磨、石碾隨處可見,整個一個石頭世界,讓人完全溶浸在石頭的奇妙懷抱之中。當然,這山就是石頭山。村民們自然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各式民宿,或立崖畔,或隱林中。老村風貌依舊,新房鱗次櫛比。美食街石板鋪路,紅石橋凌空飛渡。
郭亮村的自然風光四季不同。我們?nèi)胱〉倪@兩天正值秋雨時下時停,天光忽晴忽暗,山峰忽隱忽現(xiàn),云霧縹緲,時淡時濃,恰似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一般,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遠山有飛瀑,近處有天池。
現(xiàn)在,郭亮村早已是聞名遐邇的影視基地,被譽為中國第一影視村。海內(nèi)外影視界看好郭亮的自然風景,40多部影視劇在這里拍攝外景。導演謝晉為拍《清涼寺鐘聲》三上郭亮村,在村里常住百天之久,稱郭亮是“太行明珠”。著名導演于本正、郭凱敏、沈好放、馮小寧等也曾在郭亮村食宿多日,留下墨寶。為拍電影而搭建的炮樓,也已經(jīng)成為郭亮村的一景。經(jīng)多年的旅游開發(fā),郭亮村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太行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