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文雨 丨圖蟲創(chuàng)意
巍巍太行山脈,如巨龍般盤踞在山西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綿延數(shù)百里,跨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太行山東西兩側(cè)地勢迥然不同,連接山西高原的西側(cè)山勢較為平緩,而瀕臨華北平原的東側(cè)山勢則較為險峻,這些筆直如削的陡峭絕壁,矮則數(shù)十米,高則數(shù)百米,這樣特殊的地勢無法修建環(huán)繞而上的盤山公路,于是太行山人造就了“掛壁公路”。
東太行絕壁
秋染太行山
20世紀(jì)下半葉起,世代居住在豫西北和晉東南兩省交界太行山區(qū)的人們,為了改變與世隔絕的閉塞面貌,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在絕壁之上先后開鑿出八條通往外界的公路,被稱為“太行八陘”。從此,天塹變成了通途。
1977年開通的郭亮掛壁公路最為著名,它位于河南省新鄉(xiāng)市輝縣,全長1250米,高5米,寬4米,是在高400米的南太行絕壁橫面上開鑿出的一條人工隧道,也被稱為“郭亮洞”。當(dāng)時,郭亮村是一個隱于群山環(huán)立、陡峭絕壁之中的崖上村,村里人為進(jìn)出方便,自發(fā)賣掉山羊、山藥,集資購買鋼錘、鋼銼,老支書申明信帶領(lǐng)13名普通村民,近300名教師參加了工程建設(shè)。在既無電力又無機(jī)械的困境中,他們硬是全憑人力手工開鑿,歷時5年多建成了條能夠通車的道路。
同樣位于輝縣的回龍村掛壁公路是最靠南的一條掛壁公路,全長約9公里(含隧道及連接線),其中1000多米的S型隧道鉆山腹而出,直達(dá)青峰關(guān),最大坡度達(dá)30度,驚險異常。村民以前走的是掛在絕壁上的“沿猴梯”,稍有疏忽就會摔下深淵?;佚埓鍜毂诠方ǔ赏ㄜ嚭?,不僅讓世代分隔的崖上崖下17個自然村落連為一體,也徹底改變了崖上村民世代靠一條羊腸小道上下山的困難狀況。
山西省陵川縣境內(nèi)有三條掛壁公路,分別是錫崖溝掛壁公路、昆山掛壁公路和陳家園掛壁公路。
錫崖溝村四面環(huán)山、風(fēng)光旖旎,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由于交通閉塞,自古以來,錫崖溝人與世隔絕,祖祖輩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的生活。從1962年起,幾代錫崖溝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歷經(jīng)30年時間在王莽嶺絕壁上鑿出一條明明暗暗7.5公里長的公路。這條路曲折蜿蜒,分三層攀上山頂,像一個大大的“之”字寫在太行山絕壁上,在險峰云海間時隱時現(xiàn)。
昆山掛壁公路位于王莽嶺景區(qū),是太行山掛壁公路中最為驚險的。修筑過程中,由包工隊在山頂固上纜繩,將工人吊到山腰開洞,分段施工,快速打通了一條近3000米的隧道。這條隧道未加整飭,砂石路面凹凸不平,寬度又有限,側(cè)窗沒有任何防護(hù),危石險崖犬牙交錯,只有大膽的農(nóng)用車偶爾從洞中鉆過。
郭亮洞
陳家園掛壁公路是311省道的一段,因位于陵川縣六泉鄉(xiāng)晉豫交界陳家園水庫附近而得名。這條連接兩省的公路,一側(cè)是絕壁,一側(cè)是清澈見底的水庫,從遠(yuǎn)處看,纏繞在水庫上方的掛壁公路仿佛一條玉帶。陳家園掛壁公路山西出口處有一瀑布,因此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飛瀑長廊。
這兩條掛壁公路位于山西省平順縣境內(nèi)。其中虹梯關(guān)掛壁公路位于虹梯關(guān)鄉(xiāng)東出河南的晉豫古商道上,為山西的“八大古關(guān)”之一,長約10公里,是太行山所有掛壁公路中跨度最長的一條。1968年,芣蘭巖鄉(xiāng)800多名村民,自帶被褥、支灶扎帳篷,吃住在工地,用鐵釬、鐵錘等最原始的工具,從梯后村的北山崖中挖了五個涵洞,劈掉七座山嶺,填平三條大溝,歷時6年時間,才終于打通了這條懸崖上的掛壁公路。隧道內(nèi)至今未經(jīng)任何修飾,坑坑洼洼的路面,5個形狀怪異的天窗,沿途景色壯美,分布著許許多多飛瀑清泉和幽靜的小村莊,透出一股子粗獷的原始野性美。
穽底掛壁公路位于平順縣穽底村,也稱作神龍灣掛壁公路。其處于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因為它的周圍都是大山,這個村就好像在一個井的底部,因此而得名。為了徹底走出這個“井底”,從2001年開始,穽底村的老百姓用了6年時間,硬是在山崖絕壁上打出了一條公路,人稱“太行天路”。
太行山的掛壁公路多集中于南太行,而峽溝掛壁公路和前幾條不同的是在河北,位于河北省邢臺市沙河市峽溝村,公路高1.72米,距離河谷近100米。一側(cè)紅巖絕壁,重巒疊嶂;一側(cè)湖水碧綠,壯美靈秀。峽溝掛壁公路雖不及河南掛壁公路磅礴大氣,卻也迷你袖珍,且是獨(dú)具特色的水上掛壁。掛壁下面就是峽溝水庫,水質(zhì)清澈,水色碧綠,與紅色的絕壁顏色相對,形成了獨(dú)特的山水畫卷。
左手絕壁懸崖,右手壯闊的云海、層巒疊嶂的大峽谷、大山深處的村莊……這些隱藏在大山深處的掛壁公路,在絕壁上構(gòu)成了一幅幅壯闊的奇景,也記錄了中國鄉(xiāng)村筑路史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