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蘇東坡《書傳》儒學仁德三辯
      ——蘇東坡“海南三書”論之一

      2022-02-04 14:13:26
      南海學刊 2022年3期
      關(guān)鍵詞:易傳韓愈東坡

      阮 忠

      (海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蘇東坡謫居海南,詩歌創(chuàng)作有三個走向:遍和陶詩,與弟弟蘇轍、兒子蘇過唱和以及吟詠自我經(jīng)歷的生活。他的文章除書信外,有一些生活、藥物札記,較為系統(tǒng)的是關(guān)于一些歷史人物的論述,如《論武王》《論管仲》《論商鞅》等,表明對人生和社會政治的思考。這些文章都不及他的“海南三書”或說“經(jīng)學三書”,即《易傳》《書傳》《論語說》。“海南三書”代表了東坡在海南及在經(jīng)學上的最高成就,他自認為三書是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但這三部著作長期為他的文學成就所遮蔽,學界對“海南三書”的研究至今不足,這也是筆者撰寫本文的重要原因。

      一、“海南三書”的東坡交代

      本文作為擬撰述的“蘇東坡‘海南三書’論”系列論文的首篇,有必要審視“海南三書”的東坡交代。

      蘇東坡晚年一再提到“海南三書”。他給友人王定國的信中,說自己謫居以來,了得《易傳》九卷、《論語說》五卷和《書傳》。關(guān)于《易傳》和《論語說》,他謫居黃州時給文潞公即文彥博(1006—1097,官至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潞國公)寫信就明確說自己:“窮苦多難,壽命不可期??执藭坏蜏S沒不傳,意欲寫數(shù)本留人間。念新以文字得罪,人必以為兇衰不祥之書,莫肯收藏。又自非一代偉人不足托以必傳者,莫若獻之明公。而《易傳》文多,未有力裝寫,獨致《論語說》五卷。公退閑暇,一為讀之,就使無取,亦足見其窮不忘道,老而能學也?!?1)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黃州上文潞公書》,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380頁。他自白遭“烏臺詩案”而貶黃州,成為兇衰不祥的平凡人,所撰《易傳》《論語說》的命運難料,恐其湮沒,故托付給文彥博。

      蘇東坡在海南完成《書傳》后,給鄭靖老的信說《書傳》十三卷。關(guān)于“海南三書”,他還對滕達道、李端叔等人說過。如對滕達道說:“某閑廢無所用心,專治經(jīng)書。一二年間,欲了卻《論語》《書》《易》,舍弟已了卻《春秋》《詩》。雖拙學,然自謂頗正古今之誤,粗有益于世,瞑目無憾也。”(2)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與滕達道(二一)》,第1482頁。還在《題所作書易傳論語說》里作了記載。并在北歸渡過瓊州海峽后,他從??党舜ズ掀謺r,遭遇連日大雨,水無津涯,船行海上,“起坐四顧太息,吾何數(shù)乘此險也!已濟徐聞,復厄于此乎?過子在傍鼾睡,呼不應。所撰《易》《書》《論語》皆以自隨,世未有別本。撫之而嘆曰:‘天未喪斯文,吾輩必濟!’已而果然”(3)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書合浦舟行》,第2277頁。。這是元符三年(1100)七月四日。三書行于海上,所幸安然無恙。一年后,他在常州病重,彌留之際把三書托付給門人錢濟明,說三十年后一定有懂得這三部書的人。這話類似孔子修《春秋》成,說“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4)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944頁。;司馬遷撰《史記》,說“藏之名山,傳之其人”(5)班固:《漢書·司馬遷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735頁。。他還對蘇堅(生卒年不詳,字伯固,號后湖居士,與蘇軾有詩相唱和)說,撫視三書,覺此生沒虛度,與他對滕達道說的瞑目無憾相近。

      蘇轍受兄之托,為其寫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其中說到“海南三書”的始末:“先君晚歲讀《易》,玩其爻象,得其剛?cè)徇h近、喜怒逆順之情以觀其詞,皆迎刃而解。作《易傳》,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書,然后千載之微言,煥然可知也。復作《論語說》,時發(fā)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書傳》,推明上古之絕學,多先儒所未達。既成三書,撫之嘆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當知我矣?!?6)蘇轍:《蘇轍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1127頁。這里有四層意思:三書之作,起意于蘇洵。蘇洵作《易傳》一事,他在嘉祐六年(1061)53歲時給丞相韓琦的信中說:“自去歲以來,始復讀《易》,作《易傳》百余篇。此書若成,則自有《易》以來,未始有也?!?7)曾棗莊、金成禮箋注:《嘉祐集·上韓丞相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53頁。蘇洵58歲卒于京師,《易傳》未完,臨終前交東坡續(xù)作,這成為蘇氏父子治經(jīng)學的開端。三書先成《易傳》,再成《論語說》,最后成《書傳》,唯《書傳》是在謫居海南時完成。三書或發(fā)千載微言,或揭孔子秘聞,表明了東坡對三書的深刻思考和學術(shù)表達。希望三書能夠傳名后世,他也因三書獲名,與他將三書托付給錢濟明時所說一致。不過,還要說明一點的是,有人認為《易傳》之作有蘇轍的參與。曾棗莊在《三蘇全書·導言》里,引用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說:“蘇洵作《易傳》未成而卒,屬二子述其志。軾書先成,轍乃送所解于軾。今蒙卦猶是轍解,則此書實蘇氏父子兄弟合力為之,題曰軾撰,要其成耳?!比缓笏a充了一句:“這是符合實際的?!?8)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第1冊),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第23頁。

      三書中的《易傳》,是蘇東坡續(xù)蘇洵所著而成,與《論語說》一起完成于黃州。但他說在海南了得三書,可以解釋的是他在海南對《易傳》和《論語說》做了修改完善,二者最后定稿于海南?!墩撜Z說》的命運不好,明代以后亡佚,今傳《論語說》為后人輯佚。舒大剛在《三蘇全書》的“論語說敘錄”里梳理了清代以來的輯佚情況,在今人卿三祥、馬德富輯佚的基礎(chǔ)上,他又輯得《論語說》數(shù)十條,并將輯佚出版?!度K全書》的“蘇氏易傳敘錄”“東坡書傳敘錄”,對東坡的《易傳》《書傳》流傳和影響做了說明,相對于《論語說》,東坡的《易傳》和《書傳》保存完好。與蘇軾治三書相近,弟弟蘇轍治了《詩集傳》《春秋集解》。這些成為北宋以三蘇為代表的蜀學的重要內(nèi)容,與以程顥、程頤為代表的洛學、王安石為代表的新學并駕而驅(qū)。

      “海南三書”涉及的問題較多,不是本文所能夠承載,這里只就東坡在海南完成《書傳》即《尚書傳》中的一些問題略做探討。先要說明的是:《尚書》古又稱“書”“書經(jīng)”,西漢武帝設(shè)五經(jīng)博士,其中有《書經(jīng)》博士,《尚書》遂成專門之學。它因書寫的文字和釋經(jīng)的走向不同,故有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之說,兩說形成今文經(jīng)學派和古文經(jīng)學派;又因《尚書》曾遭秦火,復出后有真?zhèn)沃q,爭訟不息。這些都不影響東坡《書傳》以箋注與解說表達自我的思想,也不影響這里對東坡《書傳》表達的思想進行探索。

      二、責申韓老莊以積學成仁義

      蘇東坡對儒學的熟悉,最早見于他嘉祐二年(1057)22歲應科考時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當時以經(jīng)義取士,此文取《尚書·大禹謨》的“罪疑惟輕,功疑為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之意,考罷,東坡名居第二。歐陽修之子歐陽發(fā)在《先公事跡》里提到這事:“嘉祐二年,先公知貢舉,時學者為文以新奇相尚,文體大壞。僻澀如‘狼子豹孫,林林逐逐’之語;怪誕如‘周公伻圖,禹操畚鍤,傅說負版筑,來筑太平之基’之說。公深革其弊,一時以怪僻知名在高等者,黜落幾盡。二蘇出于西川,人無知者,一旦拔在高等,榜出,士人紛然,驚怒怨謗。其后,稍稍信服。而五六年間,文格遂變而復古,公之力也?!?9)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附錄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2636-2637頁。他是從古文角度說的,當時石介的“太學體”古文以險怪流行,與歐陽修尚韓的古文平易趣味相背,而東坡古文與歐陽修的好尚相合。

      蘇軾論述涉及《尚書》的虞、夏、商、周之書和《詩》《春秋》。隨后他在《春秋》對義時,名居第一,殿試中了乙科,二者雖說都為應科考,但可以見證他在經(jīng)學上的修養(yǎng)。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里說過他們兄弟二人少時學通經(jīng)史。其后,蘇洵寫了《六經(jīng)論》,東坡和蘇轍都有《五經(jīng)論》,少了《樂論》,是對經(jīng)學簡略而較完整的論述。東坡在《書論》中對《尚書》的語言風格有“回曲婉轉(zhuǎn)”的評價,說開始讀《尚書》時心存疑惑,認為它濡滯迂遠,疑而不決。后來才領(lǐng)會到“其使天下樂從而無黽勉不得已之意,其事既發(fā)而無紛紜異同之論,此則王者之意也”(10)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書論》,第54頁。。他對《尚書》心悅樂從,并以之為議事的基本評價準則。

      在《周書·無逸》里,周公告誡成王不要貪圖安逸。周公說自己聽聞:“古之人,猶胥訓告,胥?;荩憬陶d,民無或胥诪張為幻。此厥不聽,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11)《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卷十六《無逸第十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436頁。他告訴周成王,古人都是互相訓誡,互相保護和教誨,這樣就不會有彼此蒙騙的事發(fā)生。不能教而不聽,改變法度或法令,否則百姓會心生怨恨和詛咒。召公希望成王聽話,不要亂了法度或法令。東坡從這里引申開去,說道:“若曰不殺為仁,殺為不仁,薄斂為有德,厚賦為無道。此古今不刊之語,先王之正刑也。”(12)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第2冊),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第159頁。這與他40年前在《刑賞忠厚之至論》里表達的思想極其相似——為政以仁,而不動輒以刑施威。他批評一些人以法家的申不害、韓非子為師,或誦六經(jīng)以掩飾奸邪的言辭,反而說多殺為仁,厚斂為德,哪有這樣的道理呢?然而“其學之有師,言之有章,世主多喜之”(13)同①。。東坡顯然逆時俗而動。

      東坡少時“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14)蘇轍:《蘇轍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第1126頁。,他審視自我的人生遭際,崇尚莊子的隨緣委命。他在黃州《赤壁賦》里說的“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15)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前赤壁賦》,第6頁。,出自莊子的《齊物論》;《十拍子·白酒新開九醞》的“身外倘來都是夢,醉里無何即是鄉(xiāng)”,前者出自《莊子·繕性》的“物之倘來,寄者也”;后者出自《莊子·逍遙游》的“無何有之鄉(xiāng)”,二者關(guān)乎自然和人生的體認,疏離家國。而在家國理念上他崇尚儒學而非老莊,所以他在《韓非論》里說周衰之后,有老、莊、列御寇虛無恬淡,卒歸于無有,他們放心無憂,無惡天下,但也非圣人之道。這一批評還是平和的。

      隨后東坡說商鞅、韓非主張以刑名治國、治天下,秦始皇用之,平定六國,但得天下后依然用之不改,故速亡。東坡說秦“教化不足,而法有余,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后世之學者,知申、韓之罪,而不知老聃、莊周之使然”(16)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韓非論》,第102頁。,他還在《六一居士集敘》里說:“申、商、韓非之學,違道而趨利,殘民以厚主,其學至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17)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六一居士集敘》,第315頁。申、韓或申、商、韓,說的是申不害、商鞅、韓非,三人都是戰(zhàn)國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曾在韓國變法、商鞅曾在秦國變法,各有政績,唯韓非是純粹的理論家。東坡把申不害、韓非之罪歸結(jié)于老、莊,是指他們的思想本于老莊。這種看法先于東坡的司馬遷也有過。司馬遷在《史記》里將老子、韓非合為一傳,稱《老子韓非列傳》。在老子傳后附了莊子傳,在韓非傳前增加了申不害傳,司馬遷還說“申子之學本于黃老而主刑名”,韓非“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18)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2146頁。。還在傳后的“太史公曰”里又一次提到,特別說了老子、莊子的道德對申不害和韓非的影響。黃老之學和老莊之學不一,但在主張道德自然上趨同。東坡沿襲司馬遷的思想,表明對老、莊與申、商、韓之間關(guān)聯(lián)的認知,嚴厲批評秦的教化不足,說是申、韓、老、莊的影響所致。而這教化不足的根本內(nèi)容是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的仁義不足。當攻天下變成守天下,怎能仁義不施呢?在賈誼看來,秦之所以滅亡,根本原因就在這里。不過,東坡在《莊子祠堂記》說了一個他人不曾言及的觀點:莊子尊孔,陽擠而陰助即明貶而暗褒,這種觀點后來有人承襲且不論,東坡以此同樣表明了自己尊孔的立場。所以他晚年思想最終歸宿于儒家經(jīng)學是很自然的,且認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海南三書”,別有深意。

      東坡當年科考時對“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說有自己的理解和引證,終不出廣恩與慎刑,其核心與罪疑惟輕的不罰、功疑惟重的過賞,都出自于仁?!渡虝ふf命》有他關(guān)于仁的說法。相傳傅說輔佐商王武丁,商大治,這在《史記》里有記載。傅說曾告誡武?。骸皩W于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允懷于茲,道積于厥躬?!?19)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第2冊),第56頁。傅說重學古,他說的“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后來許多人也說過,如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曾向秦始皇進言時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20)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254頁。學古需要謙遜勤勉,借以修身和“道”的積累。對此,東坡有一番解說。他說傅說以學勉王,憂其所學非道,故勸他謙遜向?qū)W,學以求道,而道是什么呢?東坡說:“志于仁,則所得于學者皆仁也。志于義,則所得于學者皆義也。若志于功利,則所得于學者皆功利而已。智足以飾非,辯足以拒諫,皆學之力也。敏于是,則隨其所志而至矣。故必先懷仁義之道,然后積學以成之?!?21)同①。他說得很清楚,“道”應是仁義而非功利,人當懷仁義,“積學以成之”,根本在于為仁由己而非由人,那么積學的功夫應該是孔子說的“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22)劉寶楠:《論語正義·里仁》,《諸子集成》(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76頁。;應該深知積學“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23)劉寶楠:《論語正義·子罕》,《諸子集成》(第1冊),第189頁。,重在自我的修煉。

      三、批韓愈以維護儒學道術(shù)

      蘇東坡《仁說》說仁,文章開頭引用了孟子的“仁者如射,發(fā)而不中,反求諸身”。他以射箭打比方,射而不中自然求諸己。為仁修身也如此,與孔子的為仁由己相合。孟子說,“仁者如射”是孔子說的“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4)劉寶楠:《論語正義·顏淵》,《諸子集成》(第1冊),第262頁。。東坡相沿,說道:“君子之志于仁,盡力而求之,有不獲焉,退而求之身,莫若自克。自克而反于禮,一日足矣?!?25)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仁說》,第337頁。這話出自孔子,他沒做多的發(fā)揮,最后歸結(jié)到孔子所說的禮上,求仁得仁,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26)同⑥。,這是仁的修煉路徑,因此東坡說非禮之害,甚于枉殺無辜,推崇孔子之仁。他在《論語說》對孔子“四非”的解說中,還有“故圣人一之于禮,君臣上下,各視其所當視,各聽其所當聽,而仁不可勝用也”(27)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第3冊),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第221頁。。禮之用,歸于仁。所以當他在《禮以養(yǎng)人為本論》一文中以禮、法對舉時,強調(diào)以法為末,以禮為本,法急禮緩,為政當行以禮而非行以法。

      禮是以仁為本的,仁是孔子哲學的核心理念??鬃诱f仁者愛人,還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五者為:“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28)劉寶楠:《論語正義·陽貨》,《諸子集成》(第1冊),第371頁。而修身重在“克己復禮”,這正是傅說主張的學古,不僅用于自我修身,而且用于治國治天下,故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29)劉寶楠:《論語正義·為政》,《諸子集成》(第1冊),第20頁。。這德的核心也是仁??鬃舆€說義,勸人見利思義、見得思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30)劉寶楠:《論語正義·述而》,《諸子集成》(第1冊),第143頁。。這二者都為孟子繼承。孟子把孔子的仁德政治發(fā)展成為仁政王道,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補充了舍生取義,仁義相系,成為儒學道統(tǒng)的重要內(nèi)涵和古代奉行的君子人格。孟子還說天下之路只有兩條,仁與不仁,“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31)焦循:《孟子正義·離婁上》,《諸子集成》(第1冊),第298頁。這深刻影響了韓愈,他執(zhí)著于儒學,尊孔尚孟,且通過尚孟而更加尊孔。

      中唐韓愈是儒學道統(tǒng)的堅定維護和繼承者,他在《原道》里開宗明義:“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而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32)屈守元、常思春:《韓愈全集校注·原道》,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2662頁?;诖耍f儒學的道統(tǒng),從堯順流而下,儒學道統(tǒng)的繼承者有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孟子之后儒道不傳。本來后面還有荀子與揚雄,但韓愈說他們擇焉不精,語焉不詳,略而不論。他排佛非道,以純?nèi)宓淖藨B(tài)大興古文,“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始終“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33)屈守元、常思春:《韓愈全集校注·答李翊書》,第1455頁。,故文道相與,以文載道。其后北宋歐陽修尚韓,學韓,既好韓愈說的儒學道統(tǒng),又好韓愈興的古文。東坡說:“自漢以來,道術(shù)不出于孔氏,而亂天下者多矣。晉以老、莊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韓愈,學者以愈配孟子,蓋庶幾焉。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歐陽子,其學推韓愈、孟子以達于孔氏,著禮樂仁義之實,以合于大道。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故天下翕然師尊之?!?34)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六一居士集敘》,第316頁。他對儒學道術(shù)的梳理,立足于孔儒,涉及的問題既是道術(shù)論,又是治國論。東漢“董卓之亂”后儒學衰微,有老、莊之學興起,三日不言《道德經(jīng)》則舌根僵硬的清談和南梁武帝的佞佛,在東坡看來都是王朝敗亡之道,“晉以老、莊亡,梁以佛亡”就是例證。

      古代王朝滅亡沒有這樣簡單。但東坡在其中揭示了儒學之道的起落,韓愈興儒學的道術(shù),東坡之說跳過了韓愈提到的荀子和揚雄,直接以韓愈配孟子,正在于避開荀、揚擇焉不精、語焉不詳?shù)膫鞯廊觞c,追求純粹和完備。其中,韓愈希冀以儒術(shù)治天下,他在《原道》里講修齊治平之術(shù),當“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yǎng)也”。與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闡述的仁政王道“制民之產(chǎn)”的方略吻合。又在《論佛骨表》里指斥唐憲宗佞佛會導致百姓棄業(yè)事佛、傷風敗俗,影響社會的長治久安。東坡然后以歐陽修配韓愈,于是有人說唐代繼承儒學道統(tǒng)的是韓愈,宋代繼承儒學道統(tǒng)的是歐陽修,沒有人說東坡是儒學道統(tǒng)的繼承者。而東坡說儒者猶若五谷,可以養(yǎng)生,換言之是可與守成,那么儒學之道也是政治化的。與孔子主德政、孟子主仁政一致。

      東坡對韓愈最經(jīng)典的評價是《潮州韓文公廟碑》說的“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這四句各有所出,指向韓愈的文、道、忠、勇四品,涉及儒學道統(tǒng)的是“道濟天下之溺”。是說韓愈在儒學之道沉溺之時,拯濟了它,故儒學之道得以復興,同時古文也得以復興。這對韓愈是很大的褒揚,各有所據(jù)而言之成理。但對韓愈的評價不限于此,東坡還有《韓愈論》,就韓愈對圣人之道的態(tài)度多有批評,這批評與圣人之道無關(guān),而是他說韓愈好圣人之道之名,而未能樂圣人之道之實,“其為論甚高,其待孔子、孟軻甚尊,而拒楊、墨、佛、老甚嚴。此其用力,亦不可謂不至也。然其論至于理而不精,支離蕩佚,往往自叛其說而不知”(35)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韓愈論》,第114頁。。他舉了韓愈《原人》的“圣人一視同仁”說為例,認為韓愈誤解了孔子的“泛愛眾而親仁”,孔子的仁并非墨子的兼愛,進而說儒者之患在于論性,認為人的喜怒哀樂出于情而非出于性,他特別拎出這一點,是因為人有喜怒才有仁義,有仁義才有禮樂,這本當與人性為一,“以為仁義禮樂皆出于情而非性,則是相率而叛圣人之教也”(36)同①:第115頁。。

      可以印證的是,《書傳》的《商書·湯誥》說商湯滅了夏桀后回到商都亳地,號令百姓,其中說:“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綏厥猷惟后。”東坡解說道:“衷,誠也。若,順也。仁義之性,人所咸有,故曰‘天降’也。順其有常之性,其無常者,喜怒哀樂之變,非性也。能安此道,乃君也?!?37)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第2冊),第16頁。他說人都有仁義之性,類似于孟子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說喜怒哀樂之變不是性之變,因為人的仁義之性是天生的常性。這與韓愈在《原性》里說過“性也者,與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是一樣的道理。東坡在這一問題上的思考,更重理性的推導,也顯得更周全。

      東坡好儒,也好佛好道。儒佛道在魏晉玄學時呈現(xiàn)融合狀態(tài),入唐后,儒佛道三教合一漸成聲勢,北宋相沿不息。雖說東坡不排佛非道,但不妨礙他繼承儒學道統(tǒng),在北宋的經(jīng)學領(lǐng)域,與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以蜀學自立。上述東坡對傅說教誨武丁的闡發(fā),就是很好的例子。東坡對韓愈治儒學的批評,彰顯了他是儒學的衛(wèi)道者。韓愈在儒學上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理論研究,至有東坡批評他的論理不精。

      四、辯俗儒之誣以明孔子之德

      東坡的《論孔子》說,齊景公時,晏嬰深明禮可治國的道理,但不及孔、孟??鬃釉谟握f諸侯時,“能舉治世之禮,以律亡國之臣”(38)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論孔子》,第150頁。;在《孟子論》里,他說孟子深于《詩》,長于《春秋》,“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39)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孟子論》,第97頁。。東坡希望儒者明孔、孟之理,明儒經(jīng)之理,不要誤解失了本義。關(guān)于《召誥》的理解就是如此。

      《史記·周本紀》記述了召公建洛邑、作《召誥》事。《召誥》是周成王居洛治周時,召公向周成王進言,勸他效法先王敬德,“惟德是用,不用刑也”?!墩僬a》隨之說:“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顯。”(40)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第2冊),第135頁。對此,東坡解說道:“古今說者,皆謂召公戒王過用非常之法,又勸王亦須果敢殄滅殺戮以為治。嗚呼!殄滅殺戮,桀紂之事。桀紂猶有所不果,而召公乃勸王,使果于殄戮而無疑?嗚呼,儒者之叛道,一至于此哉!”(41)同①:第135-136頁。他辯俗儒誤解了召公之意,召公并非勸成王果斷用“殄戮”治民,指斥俗儒淺薄叛道,遠離了孔儒尚德。他批評的“俗儒”不知所指,漢孔安國作《尚書傳》,對《召誥》“亦敢殄戮用乂民”的理解是“亦當果敢絕刑戮之道,用治民”;唐代孔穎達疏“既言當法則賢王,又戒王為政之要”(42)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400頁。,均未言及以殄戮治民。東坡批評表達的是:“皋陶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人主之用刑,憂其不慎,不憂其不果也;憂其殺不辜,不憂其失不經(jīng)也。今召公方戒王以慎罰,言未終,而又勸王以果于殄戮,則皋陶不當戒舜以‘寧失不經(jīng)’乎?”(43)同①:第136頁。他認為,召公不可能勸戒成王慎刑之后,又勸成王果于用刑戮,二者自相矛盾。東坡就此表明自己主張慎刑慎罰,一仍與“罪疑惟輕,功疑惟重”相一致,而在這一理念中,蘊含的是孔子仁德思想。

      東坡引用了《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孔子的對話,季康子即季孫肥,魯國大夫,曾三次問政于孔子。季康子問:“如殺無道就有道,何如?”與孔子同時代的鄭國子產(chǎn)曾以寬猛相濟來說為政之道,鑄刑鼎廣而告之,以求百姓不犯法不用刑??鬃釉Q道他行己恭,事上敬,養(yǎng)民惠,使民義。子產(chǎn)死后,孔子說民將安歸。治國,刑可以用,但要慎用。重要的是,首先當用德而不用刑。孔子回答季康子:“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4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38頁??鬃舆@番話,東坡在先于《書傳》的《論語說》里就解說過?!吧w雖堯、舜在上,不免于殺無道,然君子終不以殺勸其君。民之不幸而自蹈于死,則有之,吾未嘗殺也”(45)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第3冊),第226頁。。百姓不幸而有死,但不是君王的殺戮。說到底不當用殺而用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風行草偃,皆出自然,是為政的境界??鬃右灿眯?,他在魯國由大司寇攝行相事時,誅少正卯就是一例,但他不好用刑,甚至不主張戰(zhàn)爭,“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46)劉寶楠:《論語正義·季氏》,《諸子集成》(第1冊),第352頁。,重仁德的感召,不是武力的強行征服。他隨后引了孟子的一句話:“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這話出自《孟子·盡心上》。之前孟子說:“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4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第352頁。他說的是一個共同的道理,順應民心民性。但東坡說,即使這樣,孔子仍有顧慮,唯恐刑罰為后世的暴君污吏利用,不當殺而借口“吾以生道殺之”。

      東坡《書傳》里的解說,雖距《論語說》有近二十年,但他的思想沒有變,故他說:“夫殺無道以就有道,為政者之所不免,其言蓋未為過也。而孔子惡之如此,惡其恃殺以為政也?!?48)同①:第136頁。這與他在《論語說》里說的言異意同。不得已殺無道而就有道,但孔子的本意在德不在刑,所以他最熱衷說的君王為政之道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重的是人倫道德。但他在那個諸侯蜂起、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不合時宜??鬃?6歲時因魯定公好齊景公送的女樂,懈怠朝政,憤而出走游說諸侯14年,不為諸侯所用。東坡還有話:“王勿以小民過用非法之故,亦敢于法外殄戮以治之,民自用非法,我自用法;民自過,我自不過,稱罪作刑而已。民之有過,罪實在我;及其有功,則王亦有德。何也?王之位,民德之先倡也。如此,則法用于天下,王亦顯矣。兵固不可弭也,而佳兵者必亂;刑固不可廢也,而恃刑者必亡。痛召公之意為俗儒所誣,以啟后世之虐政,故具論之?!?49)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第2冊),第136頁。他認為,在百姓有過、有功之時,君王應反責于己,民之罪過在我,民之有功在德,這也是孔子反求諸己的基本思想原則,當然不可恃刑。東坡痛心,因為有人恃刑,故世有虐政。他就王安石變法《上神宗皇帝書》提出的九字方略:結(jié)人心、厚風俗、存綱紀,批評商鞅變法,不顧人心,讓民知利而不知義,見刑而不見德;提出以清凈為心,讓奸無所緣,行德澤以厚風俗;而存綱紀的方盛慮衰,立法救弊,特別提到對諫官言者的保護,使人敢言以盡愚忠,其實是他的儒學思想在社會改革上的運用。

      蘇東坡在《書傳》表現(xiàn)出的仁義、仁德思想值得重視,但人們對他的儒家思想的研究不足,特別是從《書論》角度展開的探索。期待本文能夠引起學者對《書傳》或者說“海南三書”的關(guān)注,以求對東坡也有更多、更深入的認知。

      猜你喜歡
      易傳韓愈東坡
      晚春
      晚春
      兒童繪本(2019年6期)2019-04-15 01:28:26
      東坡詩元代接受論
      周易文化之十 學習《易傳》知識,詮釋謙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奧妙和如何寓治于樂
      漫畫
      讀書(2018年2期)2018-02-08 19:34:10
      宜興:東坡書院憶東坡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49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東坡畫扇
      聰明的韓愈
      油尖旺区| 静乐县| 商河县| 石景山区| 清原| 西藏| 牙克石市| 满洲里市| 安宁市| 石屏县| 蓬安县| 斗六市| 南充市| 吴桥县| 麦盖提县| 昂仁县| 吉隆县| 巍山| 荣昌县| 德昌县| 舟山市| 满洲里市| 宣恩县| 武强县| 四川省| 香港 | 砀山县| 太和县| 景洪市| 五华县| 湖北省| 浑源县| 伊宁市| 渝中区| 庐江县| 东港市| 喀什市| 宝鸡市| 杭锦旗| 金阳县| 梅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