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科學”敘事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

      2022-02-04 17:11:16胡海波
      江蘇社會科學 2022年1期
      關鍵詞:世界觀人民出版社社會科學

      胡海波

      內容提要“歷史科學”是馬克思、恩格斯經(jīng)典文本中出現(xiàn)頻次比較高的重要范疇。從“歷史科學”敘事中的“歷史”“科學”等概念以及文本總體的考察來看,它主要指涉的應當是與“意識形態(tài)”相對的、帶有實證性的、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知識”。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以《資本論》為代表的社會歷史領域的各項研究工作和解放全人類的價值旨歸,三者及其相關命題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依次展開,共同構成了“歷史科學”敘事的學科建構邏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科學”概念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概念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源頭,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科學”敘事對當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在指導思想、構建原則、價值旨歸等方面具有戰(zhàn)略性的啟示意義。

      “歷史科學”是從《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以下簡稱《形態(tài)》)到恩格斯晚年歷史唯物主義通信等馬克思、恩格斯經(jīng)典文本中頻繁出現(xiàn)的重要概念。近年來,“歷史科學”概念日益引發(fā)學界關注,并生成了不同的解讀。在對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總體把握中,通過他們自身關于“歷史科學”話語表達與相關事件的“敘事”來闡明“歷史科學”的本真含義及其構建的內在邏輯,不僅對于全面準確理解歷史唯物主義乃至馬克思學說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于新時代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也具有戰(zhàn)略性的現(xiàn)實啟示。

      一、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科學”內在含義與術語革命的文本檢視

      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多次使用“歷史科學”的概念,但他們在不同的文本中對于“歷史科學”范疇的話語表達、闡釋方式又存在一定的差異,由此也引發(fā)了理解上的歧見和學術上的爭論。馬克思曾指出:“用同一術語表示不同的意思是容易發(fā)生誤會的,但這種現(xiàn)象在任何科學中都不能完全避免?!盵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頁。關于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抑或“哲學”的論爭以及由此生發(fā)的對“歷史科學”的“實證科學”“歷史哲學”等不同解讀,都是這種歧見的重要表現(xiàn)。顯然,從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總體把握中,通過其自身的理論研究的敘事來揭示“歷史科學”的實質含義,是所有相關研究的首要任務。

      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tài)》中首次闡發(fā)“歷史科學”概念:“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自然史,即所謂自然科學,我們在這里不談;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類史,因為幾乎整個意識形態(tài)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意識形態(tài)本身只不過是這一歷史的一個方面?!盵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頁,第295頁,第526頁,第194頁。從敘事學的維度來看,這無疑是馬克思、恩格斯對“歷史科學”的一次重要理論闡釋,具備話語表達和事件這兩個基本構件,包含“歷史”“科學”“自然史”“人類史”“意識形態(tài)”等相關概念,成為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科學”敘事的開端。

      “歷史”是這一概念外延的適用領域的界定。從《形態(tài)》中闡釋的上半段來看,或許可以將“歷史”理解為人類史與自然史的統(tǒng)一,“歷史科學”就是這種統(tǒng)一的整體性科學或《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的“一門科學”。但從下半段的闡釋來看,他們不談自然史而專注于人類史,從而使“歷史”具有了特定的適用領域,即人類史領域?!缎螒B(tài)》對此的解釋是:意識形態(tài)要么曲解人類史,要么完全撇開人類史。這種界定固然是出于批判當時德國意識形態(tài)的需要,也有其深層的理據(jù)。在他們看來,自然界固然具有優(yōu)先地位,但“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頁。。人們周圍的感性世界,不是從來就是如此的,而是人們世世代代實踐活動的結果,是歷史的產(chǎn)物。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他們在《神圣家族》中強調:“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人的活動而已。”[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頁,第295頁,第526頁,第194頁?!安贿^是”的加黑不僅是歷史屬人本質的闡釋,也是對“歷史”領域的強調。正是在此意義上,恩格斯也將“歷史科學”稱為“現(xiàn)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的科學”[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頁。。顯然,馬克思、恩格斯所專注的“歷史”,從根本上規(guī)定了“歷史科學”的適用領域,即人類社會歷史領域。

      “科學”規(guī)定著概念內涵的根本性質。馬克思、恩格斯所使用的“科學”概念,盡管與自然科學精確性意義上的科學概念有所不同,卻深受自然科學與大工業(yè)所帶來的時代變革的影響,其必然會與“獨立的哲學”或“意識形態(tài)”有著原則上的分野,而具有實證性、經(jīng)驗性的內涵,用《形態(tài)》中的話語表達就是“可以用純粹經(jīng)驗的方法來確認”“對現(xiàn)實的描述”“真正的知識”[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頁,第295頁,第526頁,第194頁。。從“歷史科學”的出場語境來看,德國哲學意識形態(tài)不僅對正在生成的德國無產(chǎn)階級有著重要的影響,也曾經(jīng)對青年馬克思、恩格斯有過深刻的影響。因此,他們在思想轉變的歷程中既要清算自身先前的哲學信仰,也要通過“科學”的敘事刺穿意識形態(tài)的幻象,正面闡釋自身的見解。在《手稿》中,馬克思寫道:“感性(見費爾巴哈)必須是一切科學的基礎??茖W只有從感性意識和感性需要這兩種形式的感性出發(fā),因而,科學只有從自然界出發(fā),才是現(xiàn)實的科學?!盵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頁,第295頁,第526頁,第194頁。馬克思在此處用“科學從感性出發(fā)”來批判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意識形態(tài)。在《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在揚棄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基礎上用“實證科學”“真正的知識”來批駁“意識的空話”“獨立的哲學”。而“意識的空話”“獨立的哲學”等虛假的意識恰恰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根本表征。由此可見,《形態(tài)》中的“科學”是與德國哲學“意識形態(tài)”相區(qū)別的概念,指稱的是帶有實證性的、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知識”。

      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科學”話語表達的梳理,可以推定:“歷史科學”指涉的是關于人類社會領域的、可以被經(jīng)驗所確認的“真正的知識”。《形態(tài)》雖然沒有對“歷史科學”的特定內涵即“人類史”做出明確的解釋,但如果根據(jù)“自然史,即所謂自然科學”來推定,它應當是《手稿》中的“人的科學”,即關于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的科學。這種在思想劇烈轉變時期的話語表達尚存在某些不夠明確之處,也引發(fā)了學界的論爭,但在《形態(tài)》所標志的新世界觀形成之后,如《〈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導言》《卡爾·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 第一分冊〉》《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文獻對“歷史科學”的表述,就逐漸清晰起來。在《卡爾·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 第一分冊〉》中,恩格斯在強調他們發(fā)現(xiàn)的“原理”對于“歷史科學”的革命意義的同時,就曾給“歷史科學”一個明確的界定——“凡不是自然科學的科學都是歷史科學”[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7頁,第34頁。。在《自然辯證法》中,他直接將“自然科學”與“歷史科學”并列,明顯地用這兩種科學分別指涉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大領域的科學。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將“歷史科學”稱為在數(shù)學等非生物界的科學、活的有機體科學之外的“第三類科學”,即“按歷史順序和現(xiàn)今結果來研究人的生活條件、社會關系、法的形式和國家形式及其由哲學、宗教、藝術等等組成的觀念上層建筑的歷史科學”[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頁。。這里不僅闡明了“歷史科學”的研究領域即與自然界相對的人類社會,而且進一步闡明了它的“哲學、宗教、藝術”等具體的學科構成。在《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恩格斯將“歷史科學”界定為“關于社會的科學”[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頁。。因此,從文本的總體來看,馬克思、恩格斯視野中的“歷史科學”指涉的應是由各門具體學科構成的人類社會科學的總稱。

      恩格斯曾指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頁。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科學”概念的提出,正是這樣一種術語的革命:它批判的對象就是曲解或完全撇開人類史的、以不涉及現(xiàn)實的德國哲學為基礎的整個意識形態(tài),它所要構建的社會科學的總體是刺穿整個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有力武器,也是以各門具體學科的形式呈現(xiàn)的、能為無產(chǎn)階級所掌握的改造世界的根本工具。因此,要準確把握“歷史科學”的內涵及其術語革命,就既不能僅從實證科學也不能只從歷史哲學的層面來理解,而必須對其進行總體性的“關于社會的科學”層面的理解。

      首先,從文本生成的歷史境遇來看,這種術語革命表達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科學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在社會歷史領域,對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全面批判、構建總體性“科學”的努力。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時代,一方面,自然科學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并與大工業(yè)相互促進,也取得了世界歷史意義上的輝煌成就?!八谝粋€證明了,人的活動能夠取得什么樣的成就,它創(chuàng)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羅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跡,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遷徙和十字軍征討的遠征?!盵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7頁,第34頁。自然科學的迅猛發(fā)展及其成就使社會歷史領域的知識要獲得存在的權利,就必須為自身的合法性做“科學”的證明。另一方面,在社會歷史領域,自康德、黑格爾以來的包括“真正的社會主義”在內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卻以顛倒了思想和現(xiàn)實之間關系的哲學為基礎,構建了一個涵蓋經(jīng)濟思想、政治綱領、歷史編纂學、文學等各領域的總體性的意識形態(tài)幻象?!皻v史科學”概念正是在這樣的雙重歷史語境下提出的,它既是社會歷史領域的“科學”的時代回應,也是對作為虛假意識的意識形態(tài)的總體批判和指引無產(chǎn)階級實踐的總體性意義上的“關于社會的科學”。

      其次,從文本的寫作歷程來看,這種整體性科學的學科建構不僅是一以貫之的,而且總是與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建的理論學說緊密相連。為了解決由物質利益引發(fā)的理論困難,馬克思開始對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批判。在此期間,他就有過進行各學科層面批判以及整體性科學層面批判的考慮,即“打算用不同的、獨立的小冊子來相繼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專門的著作來說明整體的聯(lián)系、各部分的關系,并對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進行批判”[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頁,第254頁,第531頁。。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使馬克思開始轉向唯物主義,并開始了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用“現(xiàn)已達到的成果本身”來表述他們在哲學、國民經(jīng)濟學、政治學等方面研究的總體性成果,但為了批判鮑威爾及其伙伴的唯心主義意識形態(tài),決定先發(fā)表這部論戰(zhàn)性的著作,“然后再寫幾部獨立的著作,在那些著作里,我們——當然是各自單獨地——將正面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也正面闡述自己對現(xiàn)代哲學學說和社會學說的態(tài)度”[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頁,第254頁,第531頁。?!缎螒B(tài)》不僅提出了“歷史科學”概念,而且闡明了其批判對象和特定的內涵。在此后的文本中,馬克思、恩格斯又將他們的歷史唯物主義成果運用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的解剖,完成了對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病理學分析,創(chuàng)建了剩余價值學說,實現(xiàn)了政治經(jīng)濟學的術語革命和理論變革,社會主義學說也由此實現(xiàn)了由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從而大體完成了“關于社會的科學”的整體建構。

      最后,從文本的概念內涵來看,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科學”概念指涉的絕不僅僅是歷史唯物主義或歷史哲學,而是一種整體意義上的“關于社會的科學”?!缎螒B(tài)》的文本闡釋對于理解歷史科學的內涵具有基礎性的地位。由于《形態(tài)》首次從正面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一些學者據(jù)此對“歷史科學”做了歷史唯物主義或歷史哲學的理解。如果僅以《形態(tài)》為依據(jù)來理解“歷史科學”的內涵,歷史唯物主義或歷史哲學的理解無疑具有合法性。但從文本的總體來看,這種理解不僅會與《卡爾·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 第一分冊〉》《自然辯證法》《反杜林論》《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歷史科學”學科層面的闡釋相抵牾,而且僅是哲學層面的變革,就“術語的革命”而言也不夠徹底。合理的解釋只能是:針對包括“真正的社會主義”在內的意識形態(tài)總體幻象,馬克思、恩格斯先后通過法哲學批判、國民經(jīng)濟學批判、意識形態(tài)批判、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等一系列批判和“歷史科學”的敘事,不僅實現(xiàn)了世界觀層面的變革,而且深入“實際的生活過程”,并在學科層面構建起了涵蓋各門具體科學的總體性的“歷史科學”,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徹底顛覆了“歷來的觀念的歷史敘述”,引發(fā)了哲學社會科學整體性的革命性變革。

      二、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科學”敘事的學科建構邏輯

      近代英法等國的革命、德國四分五裂的現(xiàn)實、內外戰(zhàn)爭的災難等多種因素的疊加,直接激發(fā)了德國的浪漫主義歷史研究,也形成了18世紀晚期以來德國注重歷史研究的傳統(tǒng)。馬克思曾對德國人的歷史研究熱情評價道,“在所有民族中,德國人是最具有,而且?guī)缀跏俏┮痪哂袣v史觀念的”[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頁。。這種歷史研究在黑格爾那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以辯證法的思維方式構建出一個理性主宰的世界歷史進程。施特勞斯和鮑威爾基于黑格爾哲學圍繞世界歷史上起決定作用的是“實體”還是“自我意識”而相互批判,施蒂納又以“唯一者”壓倒了“自我意識”。費爾巴哈雖然直截了當?shù)貙⑽ㄎ镏髁x推上哲學的王座,但在人類社會歷史領域又重新陷入唯心主義。馬克思對此批判道:“德國人習慣于用‘歷史’和‘歷史的’這些字眼隨心所欲地想象,但就是不涉及現(xiàn)實。”[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頁,第254頁,第531頁。這種顛倒了思想與現(xiàn)實關系的德國哲學在當時卻有很大的社會影響,不僅在激進的知識分子中散播開來,而且在德國無產(chǎn)階級中也有一定的影響。為清算自身先前的哲學信仰,也為刺穿意識形態(tài)的幻象,引導無產(chǎn)階級實現(xiàn)自身解放,馬克思、恩格斯寫作《形態(tài)》時不僅要對德國哲學意識形態(tài)進行批判,也要正面闡釋他們的基本理論,從而也開始了他們“關于社會的科學”的敘事。

      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歷史科學”是“一門科學”,即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的科學。“一般地說,統(tǒng)一性問題是世界觀的根本問題,也是世界觀意義上的真理性認識的前提。”[1]《侯惠勤自選集》,學習出版社2012年版,第44頁。因此,“歷史科學”敘事首先就要闡明世界觀的問題。要實現(xiàn)對世界的整體性把握,就必須解決共時態(tài)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精神現(xiàn)象的世界統(tǒng)一性問題和歷時態(tài)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歷史統(tǒng)一性問題。而以往的哲學,無論是唯心主義還是舊唯物主義,都沒能真正解決這種“統(tǒng)一性”問題。恩格斯指出:“18世紀沒有解決巨大的對立,即實體和主體、自然和精神、必然和自由的對立,這種對立是歷史從一開始就具有的,而且這種對立的發(fā)展貫穿于整個歷史之中?!盵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頁,第544頁,第544頁,第526頁,第526頁。黑格爾雖然在人類思想史上首次以“絕對觀念”自我運動的辯證邏輯證成了世界歷史的統(tǒng)一性,但只能在與人們現(xiàn)實生活相脫離的純粹思維領域展開論證。費爾巴哈雖然直截了當?shù)匕盐ㄎ镏髁x推上王座,但他將感性客體從人們的實踐活動中抽離出來,使之成為游離于歷史之外的抽象物,當然也無法描述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及其歷史。馬克思、恩格斯則從“現(xiàn)實的個人”出發(fā),將舊唯物主義的感性存在提升為感性活動,由此著眼于現(xiàn)實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的歷史活動。這種新唯物主義世界觀在解釋原則上實現(xiàn)的變革就在于:“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xiàn)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fā)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fā)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tài)。”[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頁,第544頁,第544頁,第526頁,第526頁。馬克思、恩格斯正是依據(jù)這樣的世界觀才從根本上顛覆了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哲學基礎,并在徹底的唯物主義層面為無產(chǎn)階級解放提供了結論:“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chǎn)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而只有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盵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頁,第544頁,第544頁,第526頁,第526頁?!爱旕R克思把其哲學的出發(fā)點轉向實踐、轉向生產(chǎn)勞動時,人和自然、人和人的統(tǒng)一問題就不再是浪漫的想象,而是歷史的真實。”[5]侯惠勤:《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與當代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頁。這就使唯心主義從它最后的避難所——社會歷史領域被清除出去,科學地解決了實體和主體、自然和精神、必然和自由等對立問題,從而形成了最為完備的、科學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形態(tài)》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發(fā),確立了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為“歷史科學”敘事或“現(xiàn)實的歷史敘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于歷史唯物主義,不能僅僅將其理解為一種歷史觀,更應從世界觀的層面去把握。列寧曾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特別堅持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6]《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116頁。列寧對于“歷史”的強調意在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是把‘歷史’作為解釋原則或‘理論硬核’的唯物主義,而不是把‘歷史’作為研究領域或解釋對象的唯物主義。在前者的意義上,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在后者的意義上,歷史唯物主義只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的‘歷史觀’”[7]孫正聿:《歷史的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哲學研究》2007年第3期。。馬克思、恩格斯敘事中的“歷史科學”之所以能成為“科學”,首先是因為其具有世界觀層面的科學性,即這門科學是建立在堅實的歷史和現(xiàn)實基礎之上的。

      歷史唯物主義為“歷史科學”敘事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將其稱為“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經(jīng)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但這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不過是從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這些抽象本身離開了現(xiàn)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頁,第544頁,第544頁,第526頁,第526頁。,因此,還必須將其運用于“對每個時代的個人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和活動的研究”[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頁,第544頁,第544頁,第526頁,第526頁。。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時代是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的時代,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進行考察就成了馬克思研究工作的核心內容。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物質的生活關系是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而要實現(xiàn)對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市民社會的解剖,就要深入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而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學,都是資產(chǎn)階級生產(chǎn)方式的精神體現(xiàn)和觀念表達,都在為這種生產(chǎn)方式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做論證。因此,馬克思的理論研究就不能局限于對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jīng)濟現(xiàn)實的揭露及在此基礎上的道義譴責,而是以“歷史科學”敘事的方式對資本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展開批判,從而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病理學,闡明這種生產(chǎn)方式必然被新的生產(chǎn)方式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隨著經(jīng)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qū)別開來:一種是生產(chǎn)的經(jīng)濟條件方面發(fā)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盵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頁。這段論述既是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過程的“歷史科學”敘事的話語表達,也在這種敘事之中蘊含學科建構的內在邏輯。對于生產(chǎn)的經(jīng)濟條件方面發(fā)生的物質變革的“科學”建構,由于“生產(chǎn)的經(jīng)濟條件方面發(fā)生的”變革在整個“歷史科學”中居于基礎性的地位,因此必須以“科學”的范式來把握其要改變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即不僅要將這種生產(chǎn)方式作為科學的對象,而且要以“自然科學的精確性”來進行研究。《資本論》是這種研究工作的結果,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于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生活過程的“歷史科學”敘事的結晶。有學者對此指出:“馬克思《資本論》是一部關于資本主義生活世界形成、發(fā)展及其必然滅亡的敘事經(jīng)典?!盵2]程廣云:《〈資本論〉的敘事和邏輯——巨型文本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現(xiàn)代哲學》2018年第2期。

      解放全人類、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全部馬克思學說的根本價值目標和理論主題,也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科學”敘事的價值旨歸。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發(fā)現(xiàn),使社會主義實現(xiàn)了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由于這兩個發(fā)現(xiàn),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現(xiàn)在首先要做的是對這門科學的一切細節(jié)和聯(lián)系作進一步的探討。”[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6頁,第45—46頁。馬克思、恩格斯通過無產(chǎn)階級歷史使命、政黨建設、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途徑和方式、未來理想社會建構原則等細節(jié)和聯(lián)系的“歷史科學”敘事,科學地回答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未來理想社會實現(xiàn)的條件和歷史進程等基本問題。他們指出:“共產(chǎn)黨人的理論原理,決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fā)明或發(fā)現(xiàn)的思想、原則為根據(jù)的。這些原理不過是現(xiàn)存的階級斗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述?!盵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6頁,第45—46頁。具體來說,對社會主義這門科學的進一步探討所形成的“理論原理”,都屬于《〈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到的“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也是兩位思想巨匠對于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話語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社會主義就是無產(chǎn)階級實現(xiàn)自身解放的“歷史科學”。當然,限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們還沒來得及對社會歷史各個具體領域特別是“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進行系統(tǒng)的科學闡釋,而是在不同時期的著作中以其世界觀和方法論做了一些相應的闡釋,留下了重要的可供發(fā)掘和運用的思想資源。

      總的來說,歷史唯物主義為“歷史科學”敘事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資本論》為代表的社會歷史各領域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是這種敘事的具體呈現(xiàn),解放全人類是其根本的價值旨歸,三者及其相關命題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依次展開,共同構成了“歷史科學”敘事的學科建構邏輯。

      三、“歷史科學”敘事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的現(xiàn)實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科學”,是以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理論基礎和指導原則,并在對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及其實踐活動的研究中生成的,是涵蓋社會歷史領域各個具體學科在內的、整體的“關于社會的科學”。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眼界廣闊、知識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個領域,涉及歷史、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科技、軍事、黨建等各個方面”[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頁,第8頁,第11頁,第11頁。。從概念演進譜系來講,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科學”恰恰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概念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源頭。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科學”敘事及其展現(xiàn)的學科構建邏輯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具有戰(zhàn)略性的啟示意義。

      首先,從指導思想上看,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特別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在使“歷史”成為“科學”的話語表達和理論闡釋的過程中,首先就要為其理論敘事確立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換言之,只有建立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之上的思想理論、知識體系,才能成為科學。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保持自身的客觀真理性,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習近平旗幟鮮明地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qū)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盵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頁,第8頁,第11頁,第11頁。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無疑屬于觀念上層建筑,受經(jīng)濟基礎制約并能動地作用于經(jīng)濟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jīng)濟基礎內在地決定了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社會主義性質,因此,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特征。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居于理論基礎地位,發(fā)揮著為社會歷史領域各種理論研究和具體學科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指導的重要功能,也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能否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總開關”。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保持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上的客觀真理性,從而達到理論上的徹底和完備。在新的歷史發(fā)展方位下,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及其相關學科建設雖然已經(jīng)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但在某些領域、某些具體學科中依然存在各種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以及失語、失聲等問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的缺失,必然導致理想信仰的動搖、理論自覺和政治信念的不堅定,也就必然會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及其相關學科建設中出現(xiàn)上述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個“總開關”出了問題。習近平曾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狀況與其研究者堅持什么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緊密相關。”[3]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頁,第8頁,第11頁,第11頁。這是由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整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基礎地位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理論,具有強大的真理力量?!盵4]《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99頁?!榜R克思主義關于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人類社會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等原理,為我們研究把握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各個領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盵5]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頁,第8頁,第11頁,第11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特別是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構建的首要問題,因為它是決定著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性質及其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的根本問題。

      其次,從構建的原則來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及其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與“現(xiàn)實的歷史”相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偉大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才能成為科學。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的具體實際內在地包含兩個層面:一是社會實存層面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實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其中最大的實際?!笆澜缟蟼ゴ蟮恼軐W社會科學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決人與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頁,第5—6頁,第12頁。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進程中,新情況新問題總會不斷涌現(xiàn)出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只有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全面建設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新情況新問題,概括新實踐,提出新觀念,才能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新成果。二是思想觀念層面的中華文化的實際。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為觀念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不僅具有受社會主義經(jīng)濟基礎制約并隨之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而且具有自身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即思想文化傳承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恩格斯曾以哲學學科為例指出:“每一個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傳給它而它便由此出發(fā)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為前提?!盵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12頁。中華民族具有綿延數(shù)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優(yōu)秀文化,不僅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構建的歷史底蘊和深厚基礎,更是當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的文化層面的特有實際和優(yōu)勢。只有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不斷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才能展現(xiàn)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獨特優(yōu)勢,并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精神指引。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具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才能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最后,從價值旨歸來看,必須堅持解放全人類的價值理想,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性和原則性問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世界歷史性的意義,不僅在于其理論學說的科學性,而且在于其解放全人類的價值理想。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科學”敘事的整個進程都是與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無產(chǎn)階級解放運動交融在一起的?!爱敶袊軐W社會科學是以馬克思主義進入我國為起點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發(fā)展起來的?!盵3]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頁,第5—6頁,第12頁。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概念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科學”概念一脈相承,當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科學”敘事在新時代中國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因此,從根本上說,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也必然是以解放全人類為價值旨歸的。在新時代的歷史發(fā)展方位下,這一價值旨歸集中表現(xiàn)為為什么人的問題。“為什么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盵4]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頁,第5—6頁,第12頁。這是由黨的宗旨、國家的根本性質決定的。中國共產(chǎn)黨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政黨,當代中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5]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頁。。哲學社會科學作為觀念上層建筑,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能不能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最根本的就在于能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離開廣大的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和生命力。因此,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解放全人類的遠大價值理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

      從總體上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與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科學”敘事一脈相承,二者在指導思想、構建原則、價值旨歸等方面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同時,馬克思的理論學說及其“歷史科學”敘事不是教條,而只是提供了一般的原則和方法,因此,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必須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創(chuàng)造出富有民族性、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時代性的中國特色的內容,形成具有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猜你喜歡
      世界觀人民出版社社會科學
      《云南社會科學》征稿征訂啟事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喜報
      智能化的“世界觀”
      我可以咬你一口嗎
      《世界觀—雕塑遺產(chǎn)》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12-16 17:45:53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遠洋東方境世界觀售樓處
      走向理性:近代以來中國世界觀的嬗變
      抉擇
      全國新書目(2016年3期)2016-04-20 23:38:10
      數(shù)學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
      赤城县| 库伦旗| 监利县| 婺源县| 靖西县| 涡阳县| 龙里县| 昂仁县| 黄龙县| 资中县| 大埔县| 杭州市| 丰原市| 金湖县| 自贡市| 赞皇县| 日土县| 台北市| 游戏| 双峰县| 平阳县| 正宁县| 祁连县| 安吉县| 焉耆| 长武县| 宁远县| 汉源县| 扎囊县| 赤水市| 平江县| 吉木乃县| 当涂县| 涪陵区| 德钦县| 行唐县| 石台县| 安龙县| 连城县| 赫章县| 英吉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