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構建的法律問題

      2022-02-04 09:08:11
      社會科學家 2022年1期
      關鍵詞:海商商事仲裁

      王 威

      (廣西警察學院 法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縮寫為CAFTA),是由中國與東盟十個國家共同組建的自由貿易區(qū),從2001年開始至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是世界上三大自由貿易區(qū)之一,也是發(fā)展中國家之間建立的最大的自貿區(qū)。

      CAFTA自建成以來,促進了中國、東盟雙邊之間的貿易增長、市場的繁榮,但是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同樣也面臨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隨著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日漸頻繁,各成員國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貿易摩擦,海事海商糾紛也逐漸增多,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CAFTA設立一個臨時性的仲裁機構解決經濟貿易領域的相關爭議,而針對海商事糾紛的解決,目前尚未設置專門的機構。為推動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促進各成員國之間海事糾紛解決,在CAFTA框架下,創(chuàng)建一個專門處理各成員國之間海商事糾紛的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迫在眉睫。

      一、CAFTA創(chuàng)建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必要性分析

      (一)“一帶一路”倡議法治化進程的需要

      自2013年以來,“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動中國積極參與區(qū)域合作、與周邊各國促進共同發(fā)展的進程。同時,“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各國攜手努力,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而中國-東盟繼續(xù)加速推動區(qū)域內經濟體加強合作,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發(fā)展的同時,沿線國家商事主體之間的糾紛也在不斷增加,CAFTA所在的區(qū)域恰好是“一帶一路”中“海上絲綢之路”組成部分之一,中國對東盟國家的投資,尤其是港口、航運的投資逐年增加,大力發(fā)展航運業(yè),拓展航線,保障海上貿易、海上通航等,是CAFTA區(qū)域合作的重要內容。為了降低解決糾紛的成本,當事人一般會選擇較為靈活、便利、自主的糾紛解決機制來處理在國際海事交往中產生的問題,其中仲裁制度成了優(yōu)選之一,并在“一帶一路”法治化進程之中逐步地發(fā)展成為解決“一帶一路”民商事、海商事糾紛的核心制度之一。2018年1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于當年6月印發(fā),《意見》提出“支持具備條件、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的國內仲裁機構開展涉‘一帶一路’國際商事仲裁。鼓勵國內仲裁機構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仲裁機構合作建立聯合仲裁機制。吸引更多海內外優(yōu)秀仲裁員,為‘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當事人提供優(yōu)質仲裁法律服務?!雹僦泄仓醒朕k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的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2018-06/27/content_5301657.htm,2018年6月27日。因此,要把握“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仲裁發(fā)展契機,在CAFTA發(fā)展框架下,依托廣西獨特的沿海、沿邊,面向東盟的區(qū)域位置,推進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為海上貿易、國際經濟等有序合作保駕護航。

      (二)CAFTA全面升級需要

      2015年,中國與東盟各國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正式簽署中國-東盟自貿區(qū)升級談判成果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關于修訂〈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及項下部分協議的議定書》(簡稱《議定書》),2019年8月《議定書》全面生效,標志著中國-東盟自貿區(qū)正式升級。[1]CAFTA的全面升級意味著雙方將進一步加快雙邊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實現雙邊更高水平的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從而推動CAFTA貿易額的不斷增長。通過雙方港口實施海運實現國際貿易的流通,港口的使用,海上碰撞等的增加,通海內河運輸對接海運港口的運輸增加等,使得外貿、航運、保險等企業(yè)與締約國間同等類型企業(yè)的摩擦風險與可能性也大幅度增加,而現有的臨時性仲裁機構也不能很好地解決貿易爭端,亟須建立一個常設性的、更加高效完善的海商事仲裁中心,使各締約國、企業(yè)與東道國間的貿易爭端得到更妥善的解決。

      (三)CAFTA范圍內海商事爭議糾紛解決需要

      CAFTA包括中國以及東盟十個國家在內,東盟十國中有七個國家都是臨海國家,包括泰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但這些國家關于各海港的海事糾紛解決機制不一,少數港口建設的國家在立法上規(guī)定了較完善的爭端解決機制,如泰國1991年頒布的《海上貨物運輸法》、1943年頒布的《泰國海運管理法》;新加坡仲裁立法采用“雙軌制”,主要依據《國際仲裁法》(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ct,以下簡稱為“IAA”),并設有新加坡海事仲裁院處理海事海商等糾紛②袁培皓,張瀛天:新加坡仲裁相關介紹,http://www.junzejun.com/Publications/17044465af80ec-9.html,Q&A,2019年4月。。但東盟多數國家關于各自港口海商事糾紛的爭端解決機制規(guī)定不全面、不完善。而CAFTA框架下,關于自貿區(qū)海商事糾紛的規(guī)定主要有2007年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東南亞國家聯盟政府海上運輸協定》簡稱《中國-東盟海運協定》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政府海運協定中文版:https://wenku.baidu.com/view/fb7307d950e2524de5187e74.html。,該協定規(guī)定了各締約方之間關于海事的相關手續(xù)和具體內容,但并未規(guī)定有仲裁制度的相關內容,同時也未包含關于海商方面的具體規(guī)定,這些因素都導致了CAFTA范圍內海商事爭議糾紛得不到有效的解決。而隨著我國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全面升級,越來越多的進出口貨物都要通過海運來完成。而涉及各東盟國家的海事海商案件同時又具有涉外性、專業(yè)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必須有效地解決了這些爭議糾紛,才能有利于CAFTA框架下各國的貿易協作發(fā)展。

      二、CAFTA創(chuàng)建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現實困境

      (一)各國法律理念及仲裁制度各異

      隨著CAFTA建立,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經貿與投資迅速發(fā)展,各國紛紛探索構建有效又能節(jié)約成本的爭端糾紛解決機制,而仲裁作為多元化糾紛解決的方式之一,逐漸成為CAFTA各成員國解決國際、國內海商事糾紛的主要方式,東南亞港口較為發(fā)達的國家及地區(qū)制訂了較詳盡的法律規(guī)范仲裁并建立仲裁中心及機構,如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中國香港等國家及地區(qū)都紛紛制定了較完備的仲裁制度。然而,雖然這些國家和地區(qū)在制定仲裁制度時或多或少采用了聯合國制定的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UNCITRAL示范法》(下面簡稱《示范法》),但CAFTA各成員國的仲裁法律理念及法律適用仍有顯著差異。下面通過列舉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三個國家的相關法律理念及法律適用機制作對比。

      中國于1992年頒布了《海商法》,專門調整海商運輸關系、船舶關系,1994年頒布了《仲裁法》針對仲裁機制作專門規(guī)定,但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處理國際仲裁的專門法律。中國以現有的中國民事訴訟法調整關于國際仲裁的相關爭端糾紛?,F中國已成立兩個主要的國際仲裁機構,而主要處理國際海事糾紛的為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CMAC),并且在廣泛考察國際仲裁規(guī)則之后,參考《示范法》仲裁規(guī)則,中國制定了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近年受理海事糾紛案件數量保持在百起左右,而主要處理其他有關涉外經濟活動糾紛的是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CIETAC)。同時,該委員會還頒布了新的仲裁規(guī)則,增加了一些國際公認的仲裁法原則。馬來西亞于1952年制訂仲裁條例規(guī)范,該條例規(guī)范經過兩次修訂,主要適用于受《示范法》規(guī)范的國際仲裁,且其仲裁的中心規(guī)則也主要依照《示范法》仲裁規(guī)則解決,故馬來西亞關于國際仲裁部分相對來說較獨立,不受馬來西亞地方法院的監(jiān)督。新加坡以英國1950年和1979年仲裁立法作為參考,用于規(guī)范新加坡的仲裁程序,新加坡于1991年建立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SIAC)并于同年開始運作。該中心設置了一套自己的仲裁條例,以《示范法》仲裁條例及英國倫敦國際仲裁法院規(guī)則為基礎,同時將仲裁員按四個專業(yè)劃分,其中涉及海商事糾紛的專業(yè)為海上保險和航運。

      綜合比較,我國由于重陸輕海歷史發(fā)展理念,海運、港口等發(fā)展需要時間,大量高層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需要假以時日,改革開放以來需要立法的種類太多等等因素,導致我國海事仲裁事業(yè)發(fā)展相對緩慢,國際認可度不高,不能有效解決海商事的相關爭議糾紛。而各國由于國內經濟發(fā)展水平不一,相應的仲裁制度也不相一致,但在針對國際海商事糾紛解決的問題上,基于CAFTA的發(fā)展進程,各成員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法治等領域交流與合作的逐步深入,國際海商事糾紛解決的很多實體規(guī)則依賴于國際公約或國際公約影響下制定的國內法規(guī)則,因此在建立系統性的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方面有恰到好處的優(yōu)勢,為CAFTA范圍內海商事爭議糾紛得以有效解決搭建平臺。

      (二)海商事仲裁程序中難以有效平衡仲裁機構管理權與當事人的意思自治

      當事人的自愿性是仲裁最為突出的特點,故充分地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是國際海事仲裁機構創(chuàng)設的核心意義。尊重雙方當事人的自愿,主要表現在仲裁的啟動——糾紛是否提交仲裁,交給哪個仲裁機構;程序的推動——仲裁庭的組成,仲裁的審理方式,開庭形式等都要遵循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從而也延伸出了仲裁具有靈活性的特點,這也是仲裁與訴訟的根本區(qū)別之一。當事人一般會選擇較為靈活、便利、自主的糾紛解決機制來處理在國際海事交往中產生的問題,故國際海事仲裁自然而然地成了當事人的優(yōu)選項。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仲裁機構在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前提下,為了維護機構的整體運行,體現仲裁程序的公正、實體的合法合理,會出臺相應的機構管理制度對自身以及當事人產生約束力,從另一個側面來看,其實也是為了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最優(yōu)化的保障。國際上具備絕對影響力的老牌仲裁機構,如倫敦海事仲裁員委員會(LMAA),以其專業(yè)的服務與精細的管理聞名全球,吸引廣大當事人紛紛選擇其作為解決海商事糾紛的主要途徑??梢哉f,仲裁機構專業(yè)化的管理是仲裁機構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商事仲裁市場上獲得優(yōu)勢的關鍵法寶,對完善仲裁機制,公正及時解決矛盾,妥善化解糾紛,提升仲裁的影響力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019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改革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和管理機制,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因此,仲裁管理機制的愈發(fā)完善,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與其“尊重當事人自愿性”的特征不符,進而難以避免地產生了仲裁機構管理權與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難以平衡的局面。

      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還體現在對仲裁程序的選擇上,一般而言,當事人會選擇普通仲裁程序,出于對糾紛解決的需求,有些當事人也會選擇特別仲裁程——快速程序、緊急仲裁等來解決糾紛。然而,囿于部分當事人并非專業(yè)的法律人士的現實情況,在實際的仲裁實踐當中,存在當事人所選擇的仲裁規(guī)則與當事人在實際仲裁協議中所表達的意思存在沖突的情形。這種情況在國際商事仲裁案件中并不少見,如來寶資源國際私人有限公司申請承認與執(zhí)行外國仲裁裁決案①上海高級人民法院發(fā)布的上海法院服務保障“一帶一路”建設典型案例:http://www.0551law.cn/display.asp?ID=15609。,此案件明顯反映了仲裁程序當中當事人意思自治與仲裁規(guī)則之間的沖突。而在國際上,關于海商事糾紛的解決也存在諸如此類的實踐。因此,在CAFTA創(chuàng)建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同時,應當尋求有效平衡仲裁機構管理權與當事人意思自治選擇之間的緊張狀態(tài),提升仲裁效率,完善仲裁機制的進路。

      三、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具體構建

      (一)理論依據

      1.區(qū)域經濟合作理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全球的經濟形勢又呈現出了一種新的局面——區(qū)域經濟一體化,世界各國相關領域的學者也對此類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區(qū)域經濟合作的理論體系。最具有影響力的是大市場理論以及協議性國際分工理論。

      (1)大市場理論。代表性學者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和德紐(J.F.Deniau)認為,如果一個國家對市場采取了過度保護的措施,最終會造成該市場僵化,喪失市場本該具有的靈活性及自身調控性,市場的壟斷性必然會發(fā)生,進而不利于甚至阻礙市場的正常發(fā)展,故國家不應該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大市場理論的觀點是強調將每個國家的市場進行聯合而形成一個較大規(guī)模的具有經濟效應的大市場,這類大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刺激市場的活性,從而刺激市場的經濟運行,給大市場帶來更大規(guī)模的經濟收益范圍,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傳統貿易保護的可能性。德紐(J.F.Deniau)認為大市場化的建立,不僅有助于提高市場的活力,產品規(guī)模化的生產,還有利于降低生產的成本,生產者的成本降低也就會帶來商品價格的降低,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也就間接地得到了提高,良性發(fā)展而言,購買力的提高會促進市場中交易量的增加,市場的效益得到提高,經濟結構得到了改善,又刺激著市場的消費與下一個經濟的良性循環(huán)。

      (2)協議性國際分工理論。有了歐洲共同體經濟蓬勃發(fā)展的現實例子,人們對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和德紐(J.F.Deniau)的大市場理論深信不疑。但是提出保護幼稚工業(yè)理論的小島清卻不這么認為,他認為大市場理論并非繁榮發(fā)展規(guī)模經濟的唯一途徑,雖然一體化的大市場有利于經濟的規(guī)?;l(fā)展,但同時,也會造成市場內競爭力較弱的市場主體被這種大規(guī)模的市場所威脅和排擠,這樣,不僅沒能提供經濟效益,還有可能會事與愿違,對競爭力較弱的市場主體的本國市場形成負面的影響。因此,為了保護各國的市場經濟良性發(fā)展,需要實行協議性國際分工來作為保障,最大限度地緩解因為競爭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進而協議性國際分工原理就此產生。因此,大市場理論適用于經濟水平發(fā)展相當的經濟組織之間,在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國家之間建立效果較好。而協議性分工機制適用范圍沒有特定的局限性,如果涉及范圍越廣,且機制的規(guī)定越細致,市場中的各國家和廠商之間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多。

      (3)總結:區(qū)域經濟合作理論之所以可以成為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理論依據,就在于它的根本屬性,海事自古以來就是源自對外貿易、對外交流等,只有大量的海上貨物貿易存在,才逐漸形成海事習慣和海商習慣,進而演變成國際規(guī)則等。社會發(fā)展至此,早就進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盡管這幾年全球化因為發(fā)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受到影響,但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卻方興未艾,區(qū)域內國家間因為關稅減免,各種優(yōu)惠措施等,進而實現區(qū)域內國家大市場形成,區(qū)域內不同發(fā)展層次國家之間也會因為協議性分工而找到各自的發(fā)展空間。如果是面臨海洋的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國家,比如CAFTA則對外貿易的增加必然帶來航運,港口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從而產生海商事糾紛,而海商事糾紛因為其獨特的專業(yè)性,是一般商事仲裁機構所無法完成的,因此,設立獨立的海商事仲裁中心是必要的,也是依據區(qū)域經濟合作理論應運而生。

      2.國際商事仲裁“非內國化”理論

      20世紀60年代“阿美石油公司案”和“德士古案”這兩個著名的國際仲裁案,是“非內國化”理論的起源,該理論突破了“行為受行為地法約束”的規(guī)定,在案件的仲裁過程中,可以不適用仲裁地的法律。該理論強調了當事人可以根據自身的意思自治選擇仲裁適用的法律。在國際商事交易中,爭端當事人作為行為主體,可以自由從事相關商業(yè)行為,秉承自己意志處分私有財產,但必須接受仲裁地國的司法管轄,“行為受行為地法支配”是一條古老的法律格言,表現在傳統國際商事仲裁中,即仲裁地法(Lex Loci Arbitri)在確定仲裁員的資格、組成仲裁庭、進行仲裁的程序以及實體法的適用等問題上擁有無可爭辯的權威[2],也就是說在國際商事仲裁中必須適用仲裁地法來管理仲裁,這是對傳統的國際商事交易主體而言,國家作為主體的情況并未考慮在內。國家及其財產的管轄豁免是一項普遍接受的國際習慣法原則,但隨著國際法的發(fā)展,在解釋這一原則方面,逐漸形成了兩種有分歧的學說,即絕對豁免說和限制豁免說。按照絕對豁免說,國家在任何事件中都享有豁免權,不論其目的為何;按照限制豁免說,國家只有在與其主權有關的事項中享有豁免權,而在有關私法或者商法事件中則不享有豁免權。①Robert Mccorqudale and Martin Dixon,Cases and Materials on International Law,PP270-271,302.英文原文為:a State was immune for all purposes in all proceedings;a State was immune only in respect of its sovereign acts,and not immune in respect of its private law or commercial acts.在國際法發(fā)展的初期,各國始終堅持國家及其財產的絕對豁免。但是從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國家從事商業(yè)活動已很普遍,堅持絕對豁免阻礙了國家商業(yè)行為的進行。于是,當國家與外國自然人或者法人發(fā)生民商事糾紛時,一些國家為了使自然人或法人在處理糾紛面前與國家享有平等的權利,運用法律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通過國內的立法或者國際條約的規(guī)定對國家豁免進行一定的限制。盡管如此,世界范圍內還是普遍存在著國家豁免權,這就造成了除了有國家管轄以外的仲裁機構是無權適用他國仲裁法對民商事糾紛進行裁決,形成仲裁困境。仲裁是以當事人自愿為前提的,但國家豁免權又阻礙了仲裁的適用,“非內國化”理論就應運而生了。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法國學者波爾森(J.Paulsson)的觀點,即在特殊案例中,國際商事仲裁可以擺脫仲裁地國內法的約束,可以不適用仲裁地的國內法,當事人或者仲裁庭都可以適用仲裁地以外的程序規(guī)則作為規(guī)范國際商事仲裁的程序法。[3]

      這一理論為CAFTA創(chuàng)建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提供了可供實踐的理論參考。國際海商事仲裁應屬于商事仲裁大范圍,同樣遵守仲裁的自愿性原則,也接受仲裁“非內國化”理論,包括仲裁組庭、仲裁程序等都和商事仲裁基本一樣,只是因為海商事仲裁的事項涉及非常專業(yè)的海事習慣,國際貿易規(guī)則、航運規(guī)則、港口規(guī)則、海上保險等等專業(yè)性很強的知識,因此在仲裁員遴選和培訓,仲裁規(guī)則,適用法律等方面會有所不同,比如,海商事仲裁奉行自愿原則,在仲裁規(guī)則中規(guī)定當事人可選擇適用的法律,但因海商事糾紛國際社會制定了規(guī)范行為的國際公約而且流行至今,甚至于很多國家的相關國內法也是參考國際公約而制定,因此,當事人選擇的法律基本是在規(guī)范海商事行為和解決糾紛的國際公約及有關國內海商海事法規(guī)則范圍內。正因為“非內國化”理論,所以全世界范圍內海商海事糾紛,當事人可以選擇英國的LMAA或中國的CMAC,當然也可以選擇CAFTA框架下應運而生的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來作為處理糾紛的機構。

      (二)立法依據

      1.國際立法層面

      為構建國際商事仲裁體系,在國際層面,1958年出臺了《承認及執(zhí)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即《紐約公約》,我國已加入該公約。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為了該體系的構建,1985年制定了《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作為立法范本。該范本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成了不少國家及地區(qū)國內立法的藍本,有部分國家及地區(qū)還直接采納為國內法。

      2.我國法律依據——構建“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

      2018年6月25日,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審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設立國際商事法庭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該《規(guī)定》第11條第1款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組建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并選定符合條件的國際商事調解機構、國際商事仲裁機構與國際商事法庭共同構建調解、仲裁、訴訟有機銜接的糾紛解決平臺,形成‘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設立國際商事法庭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80%E9%AB%98%E4%BA%BA%E6%B0%91%E6%B3%95%E9%99%A2%E5%85%B3%E4%BA%8E%E8%AE%BE%E7%AB%8B%E5%9B%BD%E9%99%85%E5%95%86%E4%BA%8B%E6%B3%95%E5%BA%AD%E8%8B%A5%E5%B9%B2%E9%97%AE%E9%A2%98%E7%9A%84%E8%A7%84%E5%AE%9A/22708460?fr=aladdin。在法律層面明確提出了構建“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2018年12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確定首批納入‘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國際商事仲裁及調解機構的通知》,確定首批納入“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國際商事仲裁及調解機構。這些機構包括: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深圳國際仲裁院、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北京仲裁委員會、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五家國際商事仲裁機構以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調解中心、上海經貿商事調解中心兩家國際商事調解機構。作為首批納入“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解決平臺多元化解決機制的仲裁和調解機構。[4]“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不僅對創(chuàng)建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予以立法層面的支持,以上“一站式”仲裁和調解機構也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借鑒。

      3.法律解釋適當引用

      針對中國-東盟自貿區(qū)的海商事糾紛應當設立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對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機制運行及規(guī)則作統一規(guī)范。同時,可以適當針對某國的法律做必要的法律解釋,采用港口建設較為發(fā)達的國家的法律作法律解釋,如新加坡《海上貨物運輸法》,同時適當援引《示范法》相關規(guī)定,用于制定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仲裁規(guī)則和制度。

      關于中國-東盟自貿區(qū)的投資爭端仲裁制度方面,我國政府和東盟各成員國達成了一致意見,于2004年11月29日在老撾萬象簽訂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該協議于2005年對自貿區(qū)各成員國正式生效。該協議主要規(guī)定了爭端適用的主體、協議適用的范圍、解決爭端的方式等方面,但該協議具有強烈的政治性質,強調磋商程序的應用,且該協議規(guī)定的仲裁庭具有臨時性質,不利于指導常設性機構的設置。因此,應當在現有國內法的基礎之上,對較科學的國內法作適當的法律解釋并引用。同時,加緊制定規(guī)范海商事仲裁規(guī)則的系統化法律,以便指導仲裁機構的有效運行。

      (三)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架構

      1.目標設立

      CAFTA創(chuàng)建的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目標主要包括協調仲裁機構管理機制與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沖突、凸顯國際海商事仲裁獨立性、緩解CAFTA所涉國家法律理念及仲裁制度的差異等內容。

      (1)仲裁機構管理機制與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協調

      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是仲裁的生命力,而完善的管理機制亦是仲裁機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仲裁機構管理機制與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沖突難以避免,因此,CAFTA在創(chuàng)建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時,應重視協調這一問題。在協調機構管理權與意思自治的過程中,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應區(qū)分當事人和仲裁機構不同的主體地位來進行操作。首先,當事人應正確認識意思自治,應在尊重機構管理權的基礎上對仲裁機構進行選擇,并且要注意把握好其與仲裁機構及仲裁員的關系。其次,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應建立健全相應的機制來避免機構管理權與意思自治的沖突,且中心的仲裁員在適用仲裁程序時應注意把握仲裁規(guī)則精神并協調當事人合意,特別是在涉及幾個成員國仲裁機制沖突時,要注重結合案件的特點以及當事人的意愿,將某些更適合成員國內部仲裁機制的案件,與該成員國的仲裁機構共同管理與裁決,定紛止爭,緩解沖突。

      (2)實現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的獨立性

      在中國-東盟自貿區(qū)創(chuàng)建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就是為了創(chuàng)建具有獨立仲裁業(yè)務能力的仲裁機構,擁有獨立的仲裁規(guī)則及仲裁庭等,能夠系統地獨立地開展仲裁業(yè)務。囿于自貿區(qū)各成員國海商海事仲裁機制發(fā)展水平的差異,當事人在遇到海商海事糾紛時很難從仲裁機制中獲得妥善的解決方式,更多的海事商事仲裁甚至會去倫敦,選擇倫敦海事仲裁,如中國大量的涉外造船合同、租船合同糾紛都會選擇倫敦仲裁,但中國在倫敦有95%的海事仲裁案件敗訴。[5]故設立獨立的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勢在必行,并且要設置獨立的仲裁場所、配備仲裁員、建立健全仲裁管理機制等,以獨立提供公正、高效的仲裁服務。

      (3)緩解CAFTA所涉國家法律理念及仲裁制度的差異

      在自貿區(qū)內創(chuàng)建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旨在解決各成員國之間海商事糾紛爭議,也不排斥各國國內仲裁機構與組織的仲裁裁決。因此,CAFTA創(chuàng)建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同時要注重各國之間仲裁機制的交流及融合,以緩解各成員國法律理念及仲裁制度的差異。因此,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在實現基本仲裁功能的同時,還要搭建宣傳交流平臺,提供專家咨詢、案例指引、法律檢索、大數據分析等公共服務,同時,還可邀請包括中國海商法協會、廣西海商海事法學研究會等在內的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平臺,組織開展學術交流研討活動,以促進各成員國之間就仲裁理念、仲裁機制等相關問題進行交流和互動,化解因差異而帶來的矛盾沖突,以實現各成員國仲裁機制的優(yōu)化和統一,推動區(qū)域內仲裁法律一體化建設。

      2.機構設置

      CAFTA創(chuàng)建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設置常設性仲裁機構的同時,為了有相應的法治保障,各成員國可根據本國的立法需求及仲裁實踐,在本國配合設置海商事臨時仲裁制度。

      (1)仲裁機構辦事地。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應設置常設性仲裁機構,需要依據國際協議或者某國法律設立,應當具有固定辦公地址、名稱、辦事部門、具體工作程序以及制定具體的仲裁規(guī)則。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主要為區(qū)域性的常設性海商事糾紛解決機構,主要處理中國-東盟自貿區(qū)內所發(fā)生的海商事糾紛問題。該仲裁機構辦事地選址應當考慮地理位置、經濟基礎、法治化水平等因素。綜合來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首府南寧市具有相對優(yōu)勢。南寧地處中國華南地區(qū)、廣西南部,中國華南、西南和東南亞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qū)域合作、泛珠三角合作等多區(qū)域合作的交匯點,也是中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城市、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國家“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城市。[5]2017年1月,國務院發(fā)布《北部灣城市群發(fā)展規(guī)劃》,將南寧定位為面向東盟的核心城市,支持建成特大城市和邊境國際城市;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入選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qū)和項目名單。隨著CAFTA建設進程的加快,南寧市與東盟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法治等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在逐步深化,政治上除了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文萊達魯薩蘭國、菲律賓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沒在南寧設有總領事館外,其余的東盟國家包括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泰王國、老撾人民社會主義共和國、緬甸聯邦共和國、柬埔寨王國、馬來西亞聯邦均在南寧設有總領事館,東盟十國中眾多的國家總領事館進駐南寧,為在南寧設立國際化海商事仲裁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條件;經濟上跨國貿易、合作項目的增多,經貿合作的深入;法律層面的進一步加強與東盟各國的司法協助與合作、建立法律糾紛的協調處理機制,都是南寧市設立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仲裁機構的優(yōu)勢之處。除此之外,南寧與東南亞各國在地域上鄰近,水陸空交通便捷快速,可以節(jié)約距離成本是交通優(yōu)勢。

      (2)仲裁中心適用主體。海商事糾紛一般涉及的主體為各成員國、參與貿易的自然人,通常是各成員國之間的糾紛、自然人之間的糾紛、成員國與自然人之間的糾紛問題。而自然人之間的糾紛可以在雙方貿易合同中約定尋求當地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的救濟,故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適用主體應當包括CAFTA框架下簽訂協議的締約國和參與貿易的自然人。

      (3)仲裁庭設置。仲裁庭的設置主要包括仲裁庭秘書處與仲裁員兩個方面。目前,中國-東盟自貿區(qū)有七個工作機制負責維護區(qū)內的穩(wěn)定運轉,分別是最高的合作機制——領導人會議、中國-東盟高官磋商、中國—東盟科技聯委會、中國-東盟聯合合作委員會、東盟北京委員會、中國經貿聯委會、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但這七個工作機制缺乏專業(yè)人士運轉、固定的辦公場所,無法有針對性地解決自貿區(qū)內的海商事糾紛問題。因此,應當在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下設仲裁庭,配備秘書處,負責處理海商事糾紛仲裁的日常事務。秘書處工作人員數可以配備10~12名,設秘書長與副秘書長職位,從各成員國推選。另外,還有選任仲裁員。依據現行的臨時仲裁機構,可以按照仲裁員名冊組成,每個國家推選一名,總共十一名,并聘請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指導仲裁庭業(yè)務工作。

      (四)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創(chuàng)建路徑

      1.完善創(chuàng)建的計劃及鋪墊工作

      從客觀地理位置上看,鑒于我國與東南亞各國毗鄰,及我國南海海域與東南亞各國海域相連,貿易往來較為密切。若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常設機構設在中國,我國作為該仲裁機構的常駐地,應承擔起創(chuàng)建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發(fā)起國責任,發(fā)揮統籌作用,聯系CAFTA各成員國,共同協商建立健全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計劃,籌備仲裁中心創(chuàng)建的推進工作。

      在前期籌建工作推進中,中國應秉持客觀原則,突出仲裁機構應有的民間性質。首先,確定創(chuàng)建的主體。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在自貿區(qū)內各國達成共識情況下,應由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推動此項工作的進行,由其廣西辦事處具體落實前期的聯系以及籌備工作。其次,確定參與創(chuàng)建主體。廣西辦事處負責具體的聯系參與主體的工作,參與主體主要是CAFTA各成員國的權威的仲裁機構、組織和仲裁員,以及海商海事研究學會和國際商會等。如前文所述,廣西面向東盟的獨特區(qū)位優(yōu)勢,南寧作為首府、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地,是比較合適的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所在地,而廣西海商海事法學研究會是專門研究海商海事仲裁的獨立法人機構,可以在指導下積極參與籌建工作。再次,制定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示范規(guī)則。為了化解各成員國之間的仲裁理念與制度的差異,促進推動參與國國際海商事仲裁制度的合作與趨同,在前期籌建工作中,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各參與國的海商事仲裁的環(huán)境與需求,結合國際商事仲裁的指南,立足于各參與國現有的仲裁立法規(guī)定,并充分吸收國際上成熟、先進的仲裁規(guī)則,合理吸收和借鑒西方仲裁發(fā)達國家基于長期實踐形成的合理規(guī)則,制定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示范規(guī)則。第四,初步確定仲裁員范圍。在前期的籌備中,為了實現各參與國之間仲裁專業(yè)人才的充分了解和交流,各參與國可將本國的仲裁員以及專家證人推薦名冊與其他國家的仲裁機構、組織共享,確保多元化的仲裁人才庫的建立。

      2.落實構建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工作

      基于初期籌劃、溝通,創(chuàng)設工作準備就緒后,CAFTA可宣布成立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落實構建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各項工作,并對外做好推廣宣傳工作,讓國際上更多的海商事參與主體了解仲裁中心的運行機制。推廣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其一,強調運行理念——公正性。構建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就其長遠發(fā)展來說,堅持仲裁的公正性理念尤為重要。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構建的宗旨是讓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參與國人民感受和體會到仲裁這一私法解決糾紛機制提供給大家的公正裁決。這就首先要求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在解決糾紛的過程中保證程序和實體的公正,同時還要通過明確自身機構民間性的地位來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其次,商業(yè)現實糾紛是海商事仲裁的服務對象,故要以當事人的自愿為原則,并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授權,給予當事人對仲裁員的選擇、仲裁地點確定以及仲裁規(guī)則的適用等更多選擇的空間。最后,仲裁員專業(yè)化素質也是保證仲裁公正的關鍵,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要建立嚴格的仲裁員評估和考核機制來保證仲裁員的質量。

      其二,強調仲裁機構能夠提供多元化的仲裁服務。這里的多元化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爭端處理機制的多元化。提供多種糾紛解決途徑,在創(chuàng)建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前提工作中,應把我國特色的“東方經驗”調解制度融入仲裁機制當中,將自愿性、靈活性和契約性的調解特性與仲裁機制相結合,緊扣調解和仲裁之間高度的契合性和銜接性,積極拓展仲裁調解國際合作?!爸俨?調解”有利于發(fā)揮調解的降低爭議解決成本、維系當事人之間商業(yè)合作關系、維護社會和諧等方面的獨到優(yōu)勢,不僅有利于促進糾紛的化解,還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個是文化的多元性。基于CAFTA各成員國文化和法律理念存在著各種差異,在構建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設立仲裁員名冊時,在保證仲裁員專業(yè)性的前提下,還應注重仲裁員文化背景的多樣性,可借鑒上海自貿區(qū)“仲裁員名冊開放”制度,在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前提下,允許當事人推薦仲裁員來引入專業(yè)人才,吸收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才來協助爭端解決。

      其三,強調仲裁機構能夠提供高效務實的仲裁服務。隨著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網上法庭在世界各國已處于大膽探索階段,我國法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也試用了在線開庭模式,而作為具有服務特性的仲裁更應充分地應用高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條件,開展網上仲裁服務。此外,海商事仲裁因其存在的特殊性,存在仲裁成本相對較高的情況,這就需要采用適當降低各仲裁收費標準,凸顯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商事務實性。通過以上推廣工作,逐漸提高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知名度,從而擴大仲裁中心的國際影響力,為更多的海商事糾紛解決提供優(yōu)質服務,達到有效解決CAFTA框架下海商事爭端糾紛的目的。

      3.最終目標——構建世界國際海商事仲裁共同體

      在CAFTA這一區(qū)域經濟組織框架下打造一個具備國際影響力的海商事仲裁中心,除了針對這一區(qū)域的海商事糾紛有效解決之外,最終目的是通過構建區(qū)域化的國際海商事仲裁機制和實踐,為世界建立國際海商事仲裁機制“拋磚引玉”。

      在立法層面,盡管國際上有影響世界范圍的相關制度,如為構建國際商事仲裁體系于1958年出臺了《承認及執(zhí)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為了該體系的構建,1985年制定的《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但關于參與國仲裁程序立法方面仍存在沖突和限制,如當事人選擇仲裁地受限等。通過創(chuàng)建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過程中,嘗試在后期立足于各參與國現有的仲裁立法規(guī)定,并充分吸收國際上成熟、先進的仲裁規(guī)則如《紐約公約》《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合理借鑒西方仲裁發(fā)達國家基于長期實踐形成的合理規(guī)則,制定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示范規(guī)則,以推動各成員國,乃至世界各國對接本國的仲裁立法安排等,促進世界各國在海商事仲裁領域的交流協同,為打造世界范圍內的國際海商事仲裁共同體提供法律保障。

      在實踐層面,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在促進各參與國之間的仲裁制度交流融合的過程中,擴大到世界范圍內的融通和共進,實現構建世界國際海商事仲裁共同體的最終目標。聯結世界范圍內的各個區(qū)域經濟組織的海商事糾紛解決仲裁機制,從全球范圍內鼓勵、支持仲裁事業(yè)的發(fā)展。雖然英國、美國的海事訴訟仲裁制度為各國海事糾紛解決制度提供借鑒經驗,但對于大部分成員國是發(fā)展中國家的CAFTA而言,英美的海事訴訟仲裁制度可借鑒的內容并不多。因此,在CAFTA框架下構建國際海商事糾紛仲裁中心,不僅體現第三世界海商事糾紛解決的需求,也能較全面地囊括世界范圍內不同國家的仲裁需求,更有利于打造全球范圍內的國際海商事仲裁共同體。

      四、結論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實施與推進,中國一直致力于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區(qū)域合作。當前,CAFTA正式全面升級,各國間對外投資不斷增加,投資摩擦不可避免。加之全球藍色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涉海糾紛不斷涌現,中國-東盟自貿區(qū)區(qū)域內海商事糾紛如何妥善解決日漸提上議程,恰逢“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仲裁發(fā)展契機,在CAFTA框架下創(chuàng)建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以解決區(qū)域內的各類海商事經濟糾紛勢在必行。文章從創(chuàng)建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必要性出發(fā),分析中國-東盟自貿區(qū)創(chuàng)建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現實困境,參考現有發(fā)達區(qū)域仲裁機構的設置模式,提出創(chuàng)建CAFTA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的構想,為區(qū)域內海商事爭端妥善解決提供可供參考的理論架構,以期打造靈活便捷的糾紛解決機制,為中國-東盟自貿區(qū)乃至世界的海商事貿易暢通保駕護航。

      猜你喜歡
      海商商事仲裁
      什么是“海商精神”?
      大社會(2019年12期)2019-09-10 12:49:02
      打造品牌化海商平臺
      大社會(2019年5期)2019-09-10 07:22:44
      根在海南 鰲頭獨占
      大社會(2019年12期)2019-09-10 07:22:44
      歡迎登錄中國商事仲裁網
      仲裁研究(2019年3期)2019-07-24 07:38:54
      一種多通道共享讀寫SDRAM的仲裁方法
      電子制作(2018年19期)2018-11-14 02:36:44
      ICSID仲裁中的有效解釋原則:溯源、適用及其略比
      論國際民事訴訟中《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的明示選擇適用
      Handelsgesetzbuc h·Fünftes Buch Seehandel 德國《商法典·第五編 海商》
      東南法學(2016年2期)2016-07-01 16:42:23
      公司資本制度改革與商事登記制度——登記的考察日本商事
      商事法論集(2015年2期)2015-06-27 01:19:22
      商事信托的新發(fā)展與法律應對
      商事法論集(2015年1期)2015-06-27 01:17:12
      中方县| 大渡口区| 镇沅| 临高县| 平顶山市| 桑植县| 乌兰察布市| 郸城县| 昭苏县| 石首市| 邢台市| 无极县| 祁东县| 南乐县| 龙门县| 伊宁县| 天等县| 肥乡县| 屏东市| 平湖市| 朝阳市| 盖州市| 眉山市| 稻城县| 乐东| 乳源| 紫阳县| 库尔勒市| 泸西县| 治多县| 韶山市| 泽普县| 南宫市| 扎兰屯市| 泾源县| 读书| 高淳县| 那曲县| 镇江市| 呼图壁县| 万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