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國棟
晚唐詩人鄭谷的生年有開成三年(838)、會昌二年(842)、大中二年(848)、大中三年(849)、大中五年(851)等說法(參沈文凡等:《20世紀(jì)80年代以來國內(nèi)鄭谷詩歌研究述評》,《北方論叢》2006年第1期)。新出土《李朋墓志銘》對于推考鄭谷的生年有較大幫助。
鄭谷有《谷丱(一作比)歲受同年丈人故川守李侍郎教諭衰晏龍鐘益用感嘆遂以章句自貽》詩,徐松《登科記考》考得此李侍郎當(dāng)與鄭谷之父鄭史同為開成元年(836)進(jìn)士,而佚其名。陶敏《全唐詩人名匯考》據(jù)鄭谷《云臺編序》訂其名為李朋。然李朋任川守、侍郎的經(jīng)過,史書中并無記載,今據(jù)墓志銘可鑿實(shí)其任職經(jīng)歷,并進(jìn)一步確定鄭谷詩題中的“同年丈人故川守李侍郎”即李朋。
川守,乃三川守省稱,即河南尹。墓志銘開篇云“咸通皇帝嗣位之六年仲夏之六日,河南尹李公薨于位”。(胡戟、榮新江:《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969頁)文中對其終官也有交待:“于是河洛闕守,乃命公尹理之。至任之日遇疾,不一旬而捐代。”據(jù)墓志銘,李朋晚年曾任工部、禮部侍郎等職,與鄭谷詩題正合。
墓志銘記載李朋去世于咸通六年(865)。由詩題中的“衰晏龍鐘”和詩中內(nèi)容看,該詩當(dāng)作于鄭谷晚年,李朋去世已數(shù)十年,故不得稱“比歲”,詩題當(dāng)以“丱歲”為是。又,鄭谷《云臺編·自序》云:“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同年丈人李公朋,同官丈人馬博士戴嘗撫頂嘆勉,謂他日必垂名?!鼻霸娂妊浴皝O歲”,此序復(fù)稱“騎竹”,可見鄭谷受教于李朋時應(yīng)不超過十歲(“騎竹之年”多指稱十歲以下。張華《博物志》云:“小兒五歲曰鳩車之戲。”)。趙昌平認(rèn)為鄭谷七歲時隨父赴永州,咸通三年(862)才有可能回京?!独钆竽怪俱憽酚涊d:“丞相切于擢用,遂拜晉州刺史……今戶部尚書崔公玙節(jié)制蒲府,乃以公之政績上聞……今上嗣位,聽政之初,制以公為右諫議大夫?!薄柏┫嗲杏谶?,遂拜晉州刺史”,時在大中九年(855),丞相為崔鉉?!按瞢_節(jié)制蒲府”乃大中十年(856)至十三年(859)間事?!敖裆纤梦?,聽政之初”即咸通元年(860)。
大中九年至咸通元年,李朋外放晉州刺史,無法教諭鄭谷。按最保守的算法,鄭谷隨父赴永州的當(dāng)年立即回京,亦即咸通三年鄭谷七歲,則李朋出任晉州刺史時其尚未出生。若咸通三年鄭谷十歲,當(dāng)生于大中七年(853),李朋外放晉州刺史時,鄭谷僅三歲,亦無法有所賦詠令李朋等“撫頂嘆勉”。若其生于大中七年以前,返回長安時已超十歲,不得稱“騎竹之年”了??梢娻嵐壬戤?dāng)不早于大中七年,其受教于李朋只能是從永州返回長安之后。
這還可以從《云臺編·自序》中得到佐證:“及冠……求試春闈……舉游場凡十六年?!编嵐燃暗谠诠鈫⑷?887),逆推十六年,其初次應(yīng)舉當(dāng)在咸通十三年(872),以二十歲弱冠計,其生年正為大中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