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瑤瑤
首服,也稱元服,即頭上所戴的巾、帽、冠等。自古以來,人們便十分注重衣冠禮儀,服飾是文化的載體,首服在古代文化和民族心理中有著重要地位。 男子行冠禮,女子行笄禮,首服除了有裝飾、御寒、遮陽等功用外,更是與身份地位緊密相關(guān),既可彰顯自身地位也可判斷其人身份。
明代墓葬出土俑的數(shù)量頗豐, 這些俑寫實(shí)性較強(qiáng),是明代人物的真實(shí)寫照,其鮮明具體的形象客觀呈現(xiàn)明代各色人物的服飾。 明墓出土的俑基本上為儀仗俑,制作規(guī)范,為探索明代服飾風(fēng)貌、準(zhǔn)確了解明代服飾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shí)物資料。 本文以明代墓葬出土的俑為出發(fā)點(diǎn),結(jié)合文獻(xiàn)記載和圖繪,梳理明代男子首服樣式,并在此基礎(chǔ)上探討明代男子首服禮儀文化。
巾是明代男子最為常見的首服之一, 樣式十分豐富。 從明墓出土俑來看,其首服涉及四方平定巾、吏巾、儒巾、皂隸巾、結(jié)巾等。
1.四方平定巾。即方巾。《七修類稿》記載:“令里老所戴黑漆方巾, 乃楊維禎入見太祖時(shí)所戴。上問曰:‘此巾何名? ’對曰:‘此四方平定巾也。 ’遂頒式天下。 ”[1]《明史》記載:“洪武三年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 ”[2]1101自此,四方平定巾成為士人之便帽。 《閱世編》道:“(前朝)其便服自職官大僚而下至于生員, 俱戴四角方巾……其后巾式時(shí)改,或高或低,或方或扁,或仿晉、唐,或從時(shí)制,總非士林,莫敢服矣。 其非紳士而巾服或擬于紳士者,必縉紳子弟也。不然,則醫(yī)生、星士、相士也?!盵3]可見方巾樣式也并不是完全一致, 但無論什么樣式,多為品官、文人、士紳等有身份地位的人的便帽。 方巾的樣式在王圻和王思義《三才圖會》中有相關(guān)描述:“方巾,此即古所謂角巾也。 制同云巾,特少云文,相傳國初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 ”[4]1503(圖1-1)從上述文獻(xiàn)記載來看,四方平定巾多為黑色,以紗制成,四角方形,類似于倒梯形,在明代頗為流行。 江蘇南京司禮太監(jiān)吳經(jīng)墓[5](圖1-2)、四川成都蜀王世子朱悅燫墓(圖1-3)、上海光祿寺掌醢署監(jiān)事潘允徵墓[6]101-109(圖1-4)等都出土有戴方巾的俑。 但這些俑所反映的人物不是文人士大夫形象,而是官府中無品秩的小吏?!睹鲿洹分小袄魡T巾服”記載:“洪武四年定,各衙門掾史、令史、書吏、司吏、典吏,穿皂盤領(lǐng)衫,系絲絳,戴四方平定巾。 十四年定,吏員皂衣,改用青色。 三十年定, 令史、 典吏, 皆服吏巾, 巾樣不與庶民同。 ”[7]“掾史、令史、書吏、司吏、典吏”都是官府負(fù)責(zé)辦理文書、管理檔案的小吏,類似于官府的小文員,有一些文化知識,但無官職。
圖1 方巾
2.吏巾。 《三才圖會》中對吏巾的樣式描述如下:“制類老人巾,惟多兩翅,六功曹所服也,故名吏巾。 ”[4]1506(圖2-1)上海光祿寺掌醢署監(jiān)事潘允徵墓出土有一身穿闊袖長袍、 手中托盒的木質(zhì)侍俑戴有此巾。 (圖2-2)吏巾與四方平定巾均為小吏常戴頭巾。
圖2 吏巾
3.儒巾。 《三才圖會》中對儒巾的樣式描述如下:“古者士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此今之士冠也,凡舉人未第者皆服之。 ”[4]1490(圖3-1)儒巾,即“章甫之冠”。 《儀禮·士冠禮》以為,章甫之冠夏稱“毋追”,殷稱“章甫”,周稱“委貌”,三代異名。根據(jù)其文字所配圖看,其為前高后低,頂作斜面的高冠。 河北阜城吏部尚書廖紀(jì)墓[8]出土的吏部扶轎俑(圖3-2)、兵部扶轎俑(圖3-3)頭上所戴冠狀帽即為此款。
圖3 儒巾
4.皂隸巾。 《三才圖會》中對皂隸巾的樣式描述如下:“巾不覆額, 所謂無顏之冠是也, 其頂前后頗有軒輊,左右以皂線結(jié)為流蘇或插鳥羽為飾,此賤役者之服也,相傳胡元時(shí)為卿大夫之冠,高皇以冠隸人示絀辱之意云。 ”[4]1506(圖4-1)《明史》記載:“洪武三年定,皂隸,圓頂巾,皂衣。 四年定,皂隸公使人,皂盤領(lǐng)衫,平頂巾,白褡愬,帶錫牌?!盵2]1105據(jù)此可知,皂隸巾,又稱“無顏之冠”,即無檐而不遮額的帽子。 其前后高低不一,正中間有折,兩側(cè)綴上黑色流蘇, 或者插上鳥羽。 洪武三年(1370年),帽頂為圓頂;次年,帽頂改成平頂。 因平頂巾使用時(shí)間較長,故此巾又被稱為“平頂巾”。 四川成都蜀王世子朱悅燫墓出土陶俑所佩戴的皂隸巾為圓頂巾。(圖4-2)山東鄒城魯荒王墓[9]出土的彩繪木樂俑所戴的皂隸巾為平頂巾。 (圖4-3)同墓出土的部分俑所戴的平頂巾后帶披幅,《酌中志》中將這類巾稱為 “砂鍋片”,“平巾以竹絲作胎,真青羅蒙之,長隨、內(nèi)使、小火者戴之。 制如官帽,而無后山。 然有羅一幅垂于后,長尺余,俗所謂‘砂鍋片’是也”[10]165。 “砂鍋片”多為明代無品秩的宦官日常所戴,明代繪畫《東閣衣冠年譜畫冊》中有位穿青衣的小宦官所戴的平頂巾即為此 “砂鍋片”(圖4-4)。此外,江西南城益莊王墓[11]出土的陶俑也有戴帶披幅平頂巾和不帶披幅平頂巾者,且其巾額前還裝飾有花朵圖案。
圖4 皂隸巾
《 三 才 圖會》稱皂隸巾為“賤役者之服”,《酌中志》稱“長隨、內(nèi)使、小火者戴之”, 可見戴皂隸巾、平頂巾者身份地位較低, 像四川成都蜀王世子朱悅燫墓、山東鄒城魯荒王墓、江西南城益莊王墓等出土的這類俑應(yīng)為宦官俑,這類俑數(shù)量較多,說明在明代儀仗隊(duì)伍中可能存在較多等級較低的宦官。
5.結(jié)巾。也稱包頭巾。《三才圖會》中對結(jié)巾的樣式描述與將巾的樣式描述合并,稱:“(將巾)以尺帛裹頭, 又綴片帛于后, 其末下垂, 俗又謂之‘扎巾’。結(jié)巾制頗相類。”(圖 5-1)從明墓出土俑來看, 包頭巾的使用大致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包住所有頭發(fā), 如云南大理蒼山李氏墓出土的彈奏陶俑[12](圖5-2)、四川成都紅牌樓蜀府太監(jiān)墓M4出土的肩輿陶俑[13](圖5-3)等;另一種是只包住發(fā)髻部分, 如云南大理韓政墓出土的執(zhí)刀陶俑(圖5-4)。包頭巾多為庶人佩戴,如在云南地區(qū)的明墓中, 戴包頭巾的俑幾乎都為樂伶或牽馬者,身份地位較低。
圖5 結(jié)巾
明墓出土俑的帽類款式也較為豐富,有小帽、笠帽、官帽、烏紗帽等。
1.小帽。又稱六合一統(tǒng)帽、瓜皮帽。屬“齊民之服”,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皆可戴。 《日知錄·冠服》 中對小帽的樣式有如下描述:“今人所戴小帽, 以六瓣合縫, 下綴以檐如筒, 閻憲副閎謂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統(tǒng)’云爾。”[14]明墓出土的各類陶俑所戴小帽樣式在細(xì)節(jié)上與文字描述略有變化, 主要表現(xiàn)在帽頂、 帽檐、 帽頂珠等方面。 如四川成都蜀王世子朱悅燫墓出土陶俑 (圖6-1)頭上所戴小帽為圓頂,有帽檐及帽頂珠;貴州播州土司楊鏗墓[15]出土騎馬俑(圖6-2)頭上所戴小帽為圓頂, 無帽檐及帽頂珠; 河南洛陽伊藩王墓[16]出土牽馬俑(圖6-3)頭上所戴的小帽為平頂,有帽檐及帽頂珠;江西南城益莊王墓(圖6-4)、四川成都紅牌樓蜀府太監(jiān)墓M6(圖6-5)中出土陶俑頭上所戴小帽則均為尖頂,有帽檐,無帽頂珠。 此外,云南大理段竹垣妻李氏墓[17]出土陶俑(圖 6-6)所戴小帽鮮見, 其帽身以四瓣合縫, 圓帽頂,有帽檐,無帽頂珠。
圖6 小帽
2.笠帽。 明代笠帽從元制,形制多樣、材質(zhì)豐富,有各類大帽、煙墩帽、氈帽等,材質(zhì)有草、皮、毛等,可用來遮陽、擋雨、御寒。使用笠帽者,身份很廣泛,上自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金鰲退食筆記》 中就有明世宗賜大臣笠帽的記載:“明世宗晚年愛靜, 常居西內(nèi), 勛輔大臣直宿無逸殿,日有賜賚,如玲瓏雕刻玉帶、金織蟒服、 金嵌寶石斗牛絳環(huán)……花線絳青油雨笠……”[18]通常以材質(zhì)及帽頂區(qū)別佩戴者身份。 從明墓出土的俑來看,笠帽俑有侍俑、騎馬俑、執(zhí)物俑,也有些形象似宦官的俑, 所戴笠帽大致有以下幾種樣式:
(1)圓頂笠帽。 《三才圖會》中的大帽即為此類(圖7-1),寬檐、圓頂。從出土的俑來看,圓頂大帽又有以下幾種樣式: ①帽頂無裝飾。 如四川成都蜀僖王墓出土的拱手站立俑[19]所戴(圖7-2)。②帽頂有裝飾。 有些為頂珠裝飾, 如四川成都紅牌樓蜀府太監(jiān)墓M5 出土的陶俑(圖7-3);有些則為紅纓裝飾, 如四川成都梁家巷蜀府太監(jiān)劉四漢墓出土的陶執(zhí)刀俑, 以及河北阜城吏部尚書廖紀(jì)墓出土的陶肩輿俑(圖3-2,圖3-3)等。 從這些俑來看, 佩戴紅纓大帽的俑應(yīng)該有兩種身份:一是樂舞俑。 《明史》中也能找到相應(yīng)記載:“其舞師皆戴白卷檐氈帽,涂金帽頂,一撒紅纓?!盵2]1103二是差役,形象多配有刀劍,如元末明初的小說《水滸傳》第十二回寫道:“(楊志)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托紅纓……跨口腰刀……”[20]
(2)尖頂笠帽。如四川成都蜀懷王墓出土的執(zhí)物俑[21](圖7-4)。
(3)折檐笠帽。 這種大帽帽檐上折,如明代宮廷畫《憲宗調(diào)禽圖》中明憲宗所戴的帽子(圖7-5),在上海李氏墓[6]23中也出土有戴折檐笠帽的木俑(圖7-6)。 《明史》記載了洪武六年(1373 年)對職官帽頂使用的規(guī)定:“一品、 二品……帽頂帽珠用玉;三品至五品……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品至九品,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 ”[2]1094憲宗所戴笠帽頂為金鑲珠寶,等級定為最高;上海李氏墓出土的木俑,無頂珠裝飾,應(yīng)為普通平民。 江西南城益莊王墓還出土有一類陶俑,頭戴紅色尖頂卷檐笠帽,帽頂較高(圖7-7)。
(4)氈笠。氈笠通常使用羊毛氈子制作,質(zhì)地較厚,可御寒(圖7-8)。四川成都紅牌樓蜀府太監(jiān)墓M5 出土陶俑便戴紫色氈笠(圖7-9),這種笠帽帽檐較軟,可向上翻卷。
圖7 笠帽
3.官帽。 《酌中志》記載:“官帽,以竹絲作胎,真青縐紗蒙之。 自奉御至太監(jiān)皆戴之, 俗所謂剛叉帽也。 ”[10]166《金瓶梅》第七十回:“只見一個(gè)太監(jiān)身穿大紅蟒衣,頭戴三山帽。”[22]“三山帽”即官帽,佩戴官帽的宦官等級地位較高, 官階皆在奉御及以上。 官帽一般用竹絲做胎編制而成,髹黑漆,外罩黑紗、羅、絨等,材質(zhì)隨季節(jié)而定,夏季質(zhì)地輕薄,冬季則較厚。 官帽為圓頂,后有山。 明代官帽主要分為兩種[23]:一種是帽山做兩圓形雙拱狀,江西南城益莊王墓出土的佩劍陶俑即戴此類官帽(圖8-1);另一種如《三才圖會》中所繪(圖8-2),后山兩端尖銳。 從帽頂來看,有些較平,如陜西西安汧陽端懿王朱公鏳墓[24]出土的儀仗陶俑(圖8-3);有些帽頂較尖,如山東鄒城魯荒王墓出土的木俑(圖8-4);有些較圓,如四川成都蜀王世子朱悅燫墓出土的陶俑(圖8-5)。
圖8 官帽
4.烏紗帽。 幞頭的一種。 一般做好帽胎之后,外罩烏紗。 四川成都蜀懷王墓出土的捧物俑頭戴無腳黑色烏紗帽(圖9-1),上海光祿寺掌醢署監(jiān)事潘允徵墓出土木俑所戴烏紗帽兩側(cè)則有兩展腳(圖9-2)。
《明史》記載:“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tuán)領(lǐng)衫、束帶為公服。 ”[2]1094烏紗帽為朝廷官員之官帽,由于多為官員所戴,逐漸成為身份、等級、官宦的代名詞。在《儒林外史》中也反復(fù)使用烏紗帽來塑造官員形象,如向知府穿“紗帽便服”[25]182,一官員“頭戴紗帽,身穿玉色鍛袍,腳下粉底皂靴”[25]347。從四川成都蜀懷王墓、蜀僖王墓出土的戴烏紗帽俑所系腰帶來看,這些陶俑所反映的人物形象應(yīng)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宦官。 而上海光祿寺掌醢署監(jiān)事潘允徵墓中出土的烏紗帽木俑,可能是墓主人借此來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或想在往生世界中享受這種官宦環(huán)繞的待遇。潘允徵是“修職佐郎光祿寺掌醢署監(jiān)事文臺”,為朝廷正八品官員,其墓葬出土的俑類明器規(guī)模已超過一些藩王墓等級, 這從一方面反映了在明晚期社會生活中的僭越現(xiàn)象。
5.方頂幞頭。 這種幞頭即宋式幞頭,宋帝陵石像生中就有此類內(nèi)官形象。 山東鄒城魯荒王墓出土有穿寬袖長袍的木俑, 頭戴黑色方形幞頭,方頂后列方山,幞頭兩側(cè)耳上部有穿孔痕跡,為插翅之用,兩翅應(yīng)已佚(圖9-3),俑面部豐潤,從穿著到人物形象都有宋代之遺風(fēng);四川成都蜀僖王墓及蜀王世子朱悅燫墓出土的陶俑,其幞頭上還有花朵等裝飾(圖9-4,圖 9-5)。
圖9 烏紗帽與幞頭
6.其他。 云南地區(qū)還出土有一類樂伎雜耍俑,所戴帽飾類似于戲劇表演中的羅帽,上面似有絨球裝飾(圖10)。
圖10 大理李氏墓出土樂伎雜耍俑
冠不同于巾、帽,其主要作用是為了彰顯佩戴者的身份、地位。
1.梁冠。 梁冠為古代帝王、大臣所用禮冠,其他身份等級者不得佩戴。 梁冠以梁來區(qū)別等級,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 江西南城益端王墓出土兩件頭戴梁冠的陶俑, 梁數(shù)為七梁,其中一件穿圓領(lǐng)大袖紅袍,束腰帶,土黃色蔽膝(圖11-1),品秩應(yīng)為一品;四川成都紅牌樓蜀府太監(jiān)墓M4 出土的陶俑,頭戴梁冠,上裝飾有花葉一朵, 身著淺紅色圓領(lǐng)寬袖曳地長袍, 扎黑色蔽膝(圖11-2),品秩應(yīng)為三品。 這些俑都屬于儀仗俑, 其隨葬應(yīng)與墓主人身份等級相對應(yīng)。 其中益端王為親王,而四川成都紅牌樓蜀府太監(jiān)墓M4墓主人谷茂品秩為正六品或從六品, 卻隨葬身份等級高于自己的三品文官俑, 應(yīng)屬于僭越行為,反映了當(dāng)時(shí)蜀府宦官權(quán)力的膨脹。
圖11 冠
2.芙蓉冠。 這類帽飾在水陸畫中較為常見,多為道士所戴。 一些道教經(jīng)典中有關(guān)于道士的衣冠穿著的規(guī)定,隋以前的道教經(jīng)典《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記載了各等級道士的服飾,其中“洞玄法師:芙蓉冠、黃裙、黃褐、紫帔三十二條”[26]。四川成都蜀僖王墓出土一件衣冠穿著與之類似的陶俑(圖11-3),其頭戴芙蓉冠,身穿圓領(lǐng)窄袖長袍,腰間系帶。 這種俑的出現(xiàn)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主人的信仰。
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禮制思想對明代服飾影響極大。 《禮記·昏義》:“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 ”[27]《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28]在古代,禮儀貫穿了人的一生。 在明代禮制社會中, 隨葬品制度也遵循著相對嚴(yán)格的等級標(biāo)準(zhǔn), 其中, 俑的隨葬基本上也是按照身份等級安排種類及數(shù)量的。 服飾是維持禮制社會的工具, 有著重要的象征性意義,明代墓葬出土陶俑的首服真實(shí)地反映了古人的社會身份與地位, 為我們了解明代首服樣式及使用制度、 喪葬禮儀制度、 服飾文化及深入探究明代物質(zhì)文化提供了客觀、直接的資料。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xiàng)目“清代帝王陵墓考古學(xué)研究”(項(xiàng)目編號:19BKG013)、 河北省教育廳“‘邊城世將’家族與晚明軍政——以蔚州馬氏為中心”(項(xiàng)目編號:BJS202200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