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國際學校 劉恩樵
近日,在一個優(yōu)秀語文教師匯聚的QQ群里,有位老師亮出這樣一道中考語文模擬題求解。
下列使用修辭方法不正確的是:
1.故鄉(xiāng)是什么?故鄉(xiāng)是童年嬉戲的小河,是河邊蕩秋千的垂柳,是小村子夜的狗吠,是鄉(xiāng)野里飄香的泥土……
2.思想的河,不僅像行云流水那樣飄逸,流淌,更像凝練的大地和冰山雪原,穿越亙古時空,卻又那么淡然寧靜。
3.品讀,不需要眼睛,手都是多余的,而是用心靈品味,在靜謐中煲湯似的,文火慢燉,靠的是時間。
4.冬夜仿佛是一個歷盡滄桑的老人,沒有了雷電般的傾訴,沒有了暴風雨似的脾氣,只剩下沉靜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群里的語文老師們各抒己見,一位江蘇的老師說:“我看,哪個都對都好!”一位浙江的老師說:“我真的做不出來?!币晃槐本┑睦蠋熣f:“我看,C是錯的,是不是錯用比喻呢?”有群友問為什么,他說他也說不清。正確答案來了:“這是天津的中考模擬題,答案是D,但我不知道為嗎?”一位QQ名叫“大學中文系的教授”說話了:“B錯了,‘思想的河’本身就是縮喻,比喻上疊加比喻,亂套了?!?不少群友大呼“太深奧了”。這時,那位江蘇的群友說話了:“這正符合蘇教版一篇文章的意思: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币晃缓系娜河颜f:“這個題目太奇葩了,剛才我問了幾位特級教師,他們有的選A,有的選C,也有的選B,竟還沒有人選D呢?!比豪镆黄筮谘赖男δ槨?粗豪餆狒[地爭論著,開始我也想表個態(tài),但是終因無法給自己的答案找出一個恰當?shù)睦碛啥鴽]有發(fā)言。
這道在群里被爭論得很熱烈的題目,最終也沒有誰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答案與解釋。我想,既然這么多天南海北的語文教師都大呼“暈了”“迷糊了”而定奪不了答案,那這個題目距離學生的實際就遠得離譜了。
一道供學生練習的普通中考模擬題,竟然“整”得這么多的語文教師不得其解,這是誰的尷尬?我漸漸地陷入思考:對于語文知識,這樣的考法恰當嗎?作為中考模擬題,這樣的考題恰當嗎?
這道題意在考查學生對修辭的理解與掌握,用意本是積極的,但是,考查學生的修辭知識與運用究竟怎么考?語文知識究竟怎么考?“2011版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只有這樣一個原則性的要求:“要避免脫離實際運用,圍繞相關(guān)知識的概念、定義進行‘系統(tǒng)、完整’ 的講授與操練?!卑凑者@樣的要求,似乎這道題對修辭考查沒有“脫離實際運用”似的,題目出現(xiàn)了四個具體的語段(近似于“實際運用”),然而,究其實質(zhì),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道題考查的還是對修辭概念的理解。而對修辭概念的辨析,這本身就是極為復(fù)雜的。因為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的修辭知識是極為簡單的,而修辭學則是極為復(fù)雜的一門學科。事實也證明了,在群里這么多語文老師都無法辨析清楚,學生又如何辨得清呢?
對于語文知識的考查不是不可以,問題是怎么考。像這道題,明顯地存在難度過大的傾向,簡直像是語文奧林匹克競賽題似的。一是在這四句話中,即使存在著“使用修辭方法不正確”,那也一定是非常隱晦的。二是語言材料過于抽象。這四個句子讀起來確實優(yōu)美且有哲理,但是,這樣的語言形式對于初中生而言,還是有些艱深的。對這樣艱深的句子再去辨析修辭的對錯就是難上加難了。兩難相加,初中學生如何做得?甚至語文教師都難以捉摸。
僅僅一道題也許算不了什么,但是,類似這樣的不著邊際的題目在各種類型的試題中并不鮮見,這就有問題了。學生長期去做這樣的總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題目,對語文還有成就感嗎?還有興趣嗎?這么優(yōu)美而富有哲理的語言經(jīng)過這么一考,學生還會對其“優(yōu)美與哲理”感興趣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教師如何去講解這樣的習題呢?即使能講清楚,學生能聽得清楚嗎?如果這樣的題目充斥各類試卷,不把語文的靈氣抽干才怪,不把學生的靈氣抽干才怪呢!
當下,大家都在呼吁要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可是,類似這樣既深又偏的題目不斷涌現(xiàn),學生的負擔能減輕嗎?
寫到這里,我還在惦記著這道題的答案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我更想知道的是,這樣的題究竟要將語文教學導(dǎo)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