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成寬
一直以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是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脊椎動物的起源和演化更是關系到人類從何而來,因此廣受關注。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院士團隊在《自然》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同期發(fā)表四篇論文,集中報道了他們對有頜類的起源與最早期輻射分化的最新研究進展。
論文刊出不久,“我國科學家證實人類是從魚進化來的”這一話題就登上了微博熱搜榜首,“從魚到人”的演化史引發(fā)輿論熱議。不少網(wǎng)友驚呼:人類的祖先不是猴子嗎?怎么變成魚了?難道教科書又要改了?
人類的祖先到底是猿還是魚?我們該如何理解“人類是從魚進化來的”?
“我們一般認為,人類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這種認識是有偏頗的,在人類演化歷程中的不同階段,其實我們有很多個祖先?!敝袊茖W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幼安說,“具體來說,猿和魚都是我們的祖先。相對于猿來說,魚類是我們更早的祖先,也是包括猿在內所有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
對此,朱敏解釋道,“從魚到人”的演化并不是從魚直接變成人,而是一個長達5 億多年的演化史。演化史中間經(jīng)歷了多次重大的演化事件,其中,頜的起源與有頜類的崛起稱得上最關鍵的躍升之一。
志留紀是地球生命演化的關鍵階段。在志留紀的兩千萬年中發(fā)生了奧陶紀末大滅絕之后的復蘇、維管植物登陸、大氣含氧量上升等對生命史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
但是,志留紀的魚類化石長期以來一直非常稀少。全球發(fā)現(xiàn)的志留紀魚類主要是無頜的“甲胄魚類”,有頜類在這個時代難覓蹤影。之前從來沒有找到過志留紀早期完整的有頜脊椎動物化石,甚至沒有找到過哪怕是部分關聯(lián)的骨骼?;瘜嵶C的缺失使得學界長期以來只能通過間接證據(jù)和微體化石來推測、猜想有頜類的起源與早期演化過程。由于缺失蘊含豐富形態(tài)和解剖學信息的大化石,有頜類的起源和最早期演化一直籠罩在迷霧之中。
為尋找相關的化石證據(jù),朱敏團隊花了近十年的時間在全國進行走訪。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在華南志留紀早期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
在朱敏看來,這些新發(fā)現(xiàn)在古生物學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展示了志留紀魚群特別是有頜類的面貌,并揭示了早期有頜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在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jīng)在華南地區(qū)欣欣向榮;到了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xiàn)并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并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