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琪,楚超超
(蘇州科技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江蘇 蘇州 215011)
蘇州地區(qū)最早的固定戲場建筑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文廟大成殿前的露臺,后因戰(zhàn)亂等因素使得戲場建筑停滯不前甚至出現(xiàn)倒退的現(xiàn)象,部分戲臺也被毀。明朝中葉以來,隨著蘇州經濟的恢復及昆曲的興起,觀演場所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臨時戲臺成為當時最為普遍與靈活的形式之一,有關記載稱虎丘山塘演戲的游船——“卷梢船”,就是一種供游人休閑時觀劇賞析的臨時戲臺[1]。后期隨著休閑文化的發(fā)展和盛行,清雍正年間,戲場就在陸地上有了固定的演藝場所。在以往關于傳統(tǒng)戲臺的研究中多從形成、發(fā)展與聲學特征等方面進行研究,或僅對蘇州地區(qū)的戲臺建筑形式進行簡單考證與研究,對于整個戲場建筑的空間特征與表演空間并無過多研究。蘇州明清時期傳統(tǒng)戲場建筑見證了明清時期休閑文化的繁榮,對其研究不僅有助于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而且對于推進地域性文化建設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明清時期,蘇州的戲場建筑根據(jù)建造場所不同可以分為三類:園林戲場、會館戲場及祠廟戲場[2],見圖1。
昆曲在明中期時成為江南一帶的主要劇種,昆曲婉轉的音色與園林建造初衷的曲徑通幽有異曲同工之妙,戲臺作為園林中重要的交際場所是必不可少的,與另外兩種類型相比,戲臺的位置自由且不受軸線拘束,多與水面結合,如臨水處建花廳或水閣。如圖1(a)所示。
會館是明清時期興起的建筑形式,最早的會館出現(xiàn)在明代的北京城。作為商人們聯(lián)絡鄉(xiāng)情,討論商情,互換思鄉(xiāng)之情的場所,會館戲場有明確的功能:酬神、聚會助興,但整體娛樂的目的性更強,因此會館的觀演空間比較專業(yè),觀眾與演員之間有著明確的空間劃分,到清康乾年間,會館的戲場已與營業(yè)性質的戲園無大區(qū)別,財力雄厚的會館將戲臺建造的格外華麗壯觀[3]。如圖1(b)所示。
早在先秦時期祖廟的雛形就已出現(xiàn),祠堂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北宋雖已恢復家廟制度但庶民建立宗祠家廟合法化是在明代后期,祠堂與聚落中的文廟書院等成為宗族祭祀社交娛樂的活動中心,而戲場是祠堂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民間有著“無(戲)臺不祠”、“凡祠廟必造優(yōu)臺”等說法。祠廟建筑中一般具有前廣場、享堂、寢堂等,入口第一進處常為觀演場所[4],如圖1(c)所示。
圖1 蘇州戲場建筑分類(作者自攝)
2.1.1 園林戲場——親近自然、布局靈活
明清時期,園林戲場的興起主要來自文人士大夫等上層社會主流為滿足自我娛樂而修建。蘇州雖經歷經動亂,但繁榮的經濟很快將江南享樂之風恢復。“嘉靖末年,海內宴安。士大夫富厚者,以冶園亭、教歌舞之隙,間及古玩?!贝孙L愈演愈烈,在園林中建造戲場逐漸成為上流社會炫耀財富的方式之一[5]。
整體來說,園林中的戲場的戲臺更注重與景觀結合。早期多建在臨水之處僅有屋頂遮蔽風雨,演員在亭榭、樓閣與軒中進行演唱表演,觀眾們可以坐在水廊上,傾聽傳水之音,成為主人宴請親朋、歌曲娛客的最佳場所,如滄浪亭中的瑤華境界,北側是彩霞池,西側是供觀眾觀賞的地方——月到風來亭,聲音通過水池到亭子,坐在亭中的游客在觀戲的同時還可以欣賞園中美景,見圖2(a)。還有濯纓水閣和月到風來亭不僅通過此廊進行連接,還將兩個空間內的景物互為對方的背景,形成“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視覺效果,整體是一個比較開放的狀態(tài),與周圍景色交融的更自然[6],見圖2(b)。后期因為亭榭所搭建的戲臺容易受到天氣影響,或是園林與家宅距離較遠導致主人出行不便,這些原因都促使園林中的廳堂式戲場誕生,如拙政園中的三十六鴛鴦館正是補園園主張履謙以供聽曲休閑的目的所建造,該館建在水池之上,南是小院,北面水池與浮翠閣形成對景,水池還是傳播聲音射線的重要環(huán)境因素,見圖2(c)。
圖2 園林戲場與場地關系(作者自繪;底圖來源:蘇州市城鄉(xiāng)建設檔案館)
文人縉紳之間相互送戲借戲,昆曲演出成為一種交際手段。園林戲場的戲臺多與周邊連廊或其他亭榭、樓閣形成對景,這種手法在園林中雖常見,但要做好實屬不易,兩者中的距離十分重要;或是周邊樹木做配景襯托戲臺,在空間范圍內一切的配景又成為主要欣賞對象,使主景與配景相得益彰。如圖3所示。
圖3 園林戲場與配景(作者自繪)
2.1.2 園林戲場中表演空間研究
園林戲場中的戲臺平面形式基本呈方形,戲臺數(shù)據(jù)如表1所列;總面積最大有80 m2,最小不到40 m2。功能上一般只有前臺表演區(qū),個別會有后臺空間。戲臺基本臨水而建且屋頂會有圓弧形設計,以此來獲得聲音的最大傳播。
表1 園林戲場中戲臺數(shù)據(jù)[7]
由表1得知,蘇州園林戲場建筑戲臺平均高度在1 m左右,戲臺寬度與進深的比值接近1∶1。在前后臺面積的安排上,由于園林戲場中的戲臺并不是固定的戲臺,只是臨時充當戲臺的作用,所以前臺一般比后臺大很多,演員的服裝道具也沒有固定放置的地方,流動性比較強。
2.2.1 會館戲場——中軸為主、酬神娛樂
蘇州會館屬于工商會館,所謂“百工技藝,各祠一神為祖”。崇拜之神一般是行業(yè)創(chuàng)始神或者是對本業(yè)有著特別貢獻的師祖,比如工匠會供奉魯班、茶商會祭祀陸羽等,或者單純是該地區(qū)的保護神能夠消災佑安的圣人英雄,比如山西會館一般會供奉關羽、福建會館會供奉媽祖等[8]。其布局與祠廟類似,以中路為主在東西輔路建造用于商議事情、同鄉(xiāng)借宿等附屬用房,戲臺一般布置在中路軸線且置于門樓后側。發(fā)展到清代時期,會館已成為私人與社會團體演出的重要場所。
全晉會館戲臺位于門樓的正后方,坐南朝北,看樓在戲臺兩側左右各七間,觀眾在戲臺兩旁連接的看樓中可以將演員的肢體動作盡收眼底,樓層女賓席為晉商女眷觀戲專座。戲臺前是大院,用于列座觀劇。戲臺正對面是面闊五間的大殿,見圖4(a)。嘉應會館創(chuàng)建于清嘉慶十四年,頭門面闊五間,上層即為戲臺后臺,向北伸出為前臺,上覆卷棚歇山頂。大殿坐北朝南,與戲臺隔庭院相望,面闊三間15 m,進深15 m,前檐配以滿天星格子明瓦長窗12扇,見圖4(b)。錢江會館位于桃花塢大街,戲臺位置位于門樓后方,與大殿相對,兩側有看樓連接看樓和大殿,見圖4(c)。
圖4 會館戲場中戲臺與其他建筑關系圖(作者自繪)
會館戲場中設立看樓是為了區(qū)別不同性別的觀眾,嚴男女之大防。部分會館的看樓是為了與露天庭院中的觀眾做區(qū)分,所以看樓中多以有身份地位人的觀劇區(qū)域,且戲場之中本來是不設女座,是當時的統(tǒng)治者和社會輿論所不允許的,但在蘇州會館中到后來也有了女座之設。
會館戲場建筑戲臺數(shù)據(jù)如表2所列,露天戲評與看樓的規(guī)模與尺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戲場所能容納的觀眾多少。最初建立的會館僅為聯(lián)絡鄉(xiāng)情、討論商情的“辦公”之地,后面隨著工商業(yè)興起,同鄉(xiāng)人員也越聚越多,人們并不滿足于原有的功能,于是紛紛建立起戲臺,看樓和戲坪的面積也能從側面反映出會館的規(guī)模。
表2 典型會館戲場建筑戲臺數(shù)據(jù)對比[7]
2.2.2 會館戲場中表演空間研究
蘇州明清時期的會館中建戲臺前期是出于對行業(yè)神靈的敬畏之心,后期戲臺的規(guī)模逐漸變?yōu)殪乓敻坏囊环N方式。
會館戲場中的戲臺多與門樓設置在一起,從功能上有前臺后臺兩部分組成。平面上呈方形三面伸出的“凸”字形式,總面積在30 m2左右,個別小的會館會根據(jù)比例設置。戲臺后側是上下場的門,門額上會有“出將”、“入相”的匾額,可以視為前后臺的物理分界線。會館戲場一般會在舞臺正上方設置藻井來增強擴音效果,兩邊設二層高的看樓可以與戲臺平視以獲得更好的觀演效果,在許多會館中都留下了這樣的戲場建筑。
會館戲場中戲臺數(shù)據(jù)見表3。由表3得知:蘇州會館戲場中的戲臺平均高度在2.6 m左右,戲臺的長寬比接近1∶1基本呈方形。在前后臺面積的總體比例接近1∶1。由于后臺既是存放戲班演出用具,演員化妝、扎扮的所在,又是分派角色、等待上場、催戲、監(jiān)場的地方,因此后臺一般面積略大于前臺區(qū)域面積。
表3 會館戲場中戲臺數(shù)據(jù)[7]
2.3.1 祠廟戲場——形制嚴格、禮教盛行
祠廟是中國戲曲演出的重要民間演出場所,廣大的村鎮(zhèn)鄉(xiāng)民是祠廟戲場中的重要觀眾,以敬神,祭祖為目的通過有名望的鄉(xiāng)紳來捐助資金邀請戲班進行戲曲演出。祭祀祖先演戲統(tǒng)稱為“祠堂戲”,邀請戲班演出祈求祖先庇護,求得家族平安興旺。
況公祠建于清道光六年,位于道前街西美巷,是為了紀念明朝蘇州知府況鐘的專祠。祠內有享堂、戲臺、船廳等建筑。祠堂的戲臺在雕磚門樓進門處,左西朝東,享堂在整個祠堂的最東側,見圖5(a)。程公祠位于南賢子巷,坐北朝南,東邊時昭忠祠,西面是安徽會館和經商公所。在程公祠暨會館章程規(guī)條中有:“祠內房屋不準借作公所,以防糟?!薄?梢婌籼玫牡匚弧3坦舻南硖昧鸿噬系奶K式彩繪以戲文為主,也就更加肯定了戲場建筑在整個祠堂中的地位,見圖5(b)。
圖5 祠堂戲場中戲臺與其他建筑關系圖(作者自繪)
祠廟戲場的空間形制更注重進深方向的延申,戲臺多在第一進院落。與會館戲場不同的是祠廟戲場多與視線平行,不會處于一種仰視的狀態(tài),由此可見戲場在祠廟中雖享有重要地位但與祠廟中主要的祭祀功能還是有所差距的。典型祠廟戲場建筑戲臺數(shù)據(jù)如表4所列。
由表4可知,在看樓的設置上多為硬山頂,看樓一般分上下兩層,下層高度2~3 m用作出入通道或分置泥塑皂隸、當差與馬僮等;上層高度2~3 m是看席,有的還會分男席與女席,比如蔣侯廟戲場和安齊王廟戲場等,將東西看樓又分為南北兩間,靠近戲臺的是“上房”為官員、貴賓的席位,另一側則是女眷的觀戲席。
表4 典型祠廟戲場建筑戲臺數(shù)據(jù)對比[7]
2.3.2 祠廟戲場中表演空間研究
蘇州祠廟戲場建筑的戲臺功能上是由前臺、后臺兩個部分組成。前臺一般是表演區(qū),平面多呈“凸”字形,門額上有“出將”和“入相”的匾額,
祠廟戲場中戲臺數(shù)據(jù)如表5所列。由表5可知,蘇州祠廟戲場中,戲臺的高度越高則表示戲場空間在整個建筑中的地位,比如城隍廟、春申君廟等戲臺高度接近3 m,大殿中的坐像會與之相對,為介意此為中心與歸宿,再比如程公祠戲場戲臺和況公祠戲場戲臺高度約1 m則意味著在整個祠堂建筑中戲場并不是主要的組成部分;表演空間的前臺和后臺的面積比可以發(fā)現(xiàn),中小型祠廟戲場的比值基本接近0.5。
表5 祠廟戲場中戲臺數(shù)據(jù)[7]
蘇州明清會館和祠廟戲場的總平面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以一條軸線縱向排列,見圖6(a),增強縱深方向,強調權力權威,戲臺一般至于雕磚門樓正后方坐北朝南比如嘉應會館、武安會館等;第二類多路軸線并置并行排列,見圖6(b),注重中軸線的同時發(fā)展附屬空間,比如全晉會館;第三類一條軸線為主,多路并進混合排列見(見圖7),這類多出現(xiàn)在祠廟中,但中軸線上是整個建筑群中地位最高的,戲場一般位于第一進或者第二進,以示祭祀在整個祠堂廟宇中的重要地位,離戲臺越遠的位置則代表越隱秘,享堂多在于此,用作用來放置牌位供奉祖先神靈的地方,例如程公祠、況公祠。
圖6 會館戲場總平面示意圖
圖7 祠廟戲場總平面示意圖對比圖
從規(guī)模上來講,會館戲場和祠廟戲場比園林戲場的面積更大,建造也更加氣派,在整體建筑中更加突出,而園林戲場更注重觀賞環(huán)境的感覺以及景觀視線的營造;從裝飾上來說,園林戲場更加具有藝術氣息,體現(xiàn)園林本身的性質不受約束比較自由;會館戲場比較富有商業(yè)氣息,裝飾更加顯貴突出,祠廟戲場則更多體現(xiàn)等級形制地位、更加莊重等。園林戲場室內屋頂呈圓弧形,既反射聲波又彎曲美觀,頂上梁架是典型的滿軒形式,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繞梁縈回[9](見圖8)。會館與祠廟戲場中則多用藻井對表演人員的聲音進行傳播[10](見圖9)。
圖8 卅六鴛鴦館傳聲示意圖(底圖來源:《營造法原》)
圖9 藻井傳聲示意圖(《中國傳統(tǒng)戲場建筑考略之二——戲場特點》)
在觀演空間中,觀眾作為重要的主體,對整個表演的成功與否起著重要的作用。會館和祠廟中觀眾座位是固定的,觀眾的活動范圍相對較?。ㄒ妶D10(左)),整個表演過程中只會關注舞臺演員,所以這種表演空間中,觀眾之間的關系嚴肅而安靜;而園林戲場中觀眾聚集性比較強,活動范圍相對較大(見圖10(右)),注重彼此之間的互動關系,削弱了彼此陌生感,同時也縮短了觀眾與演員之間的距離,演員在演出時更加自如。
圖10 會館祠廟戲場(左)與園林戲場(右)中觀眾互動關系示意圖
蘇州明清時期的戲場建筑不僅是我國昆曲文化的重要載體,還是蘇州地區(qū)精神信仰的象征,更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與保護意義。本文在大量的古籍資料閱讀以及實地調研后對蘇州地區(qū)現(xiàn)存的傳統(tǒng)戲場建筑進行分類,對于不同類型的傳統(tǒng)建筑中的戲臺空間受到其原籍建筑形制、整體功能需求的不同等因素,而對其表現(xiàn)出不同的空間特性進行研究,填補了之前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并將一些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分析得出不同類型中傳統(tǒng)戲場建筑的表演空間特點進行總結歸納。通過對蘇州明清時期戲場建筑的空間特征研究,以期本文為今后傳統(tǒng)戲場建筑的保護修繕提供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