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疏勒河中游濕地景觀時空演變及其影響因素

      2022-02-11 03:18:08王毓芳趙成章曾紅霞康滿萍趙婷婷唐玉瑞
      干旱區(qū)研究 2022年1期
      關鍵詞:疏勒河鹽沼形狀

      王毓芳, 趙成章, 曾紅霞, 康滿萍, 趙婷婷, 唐玉瑞

      (西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甘肅省濕地資源保護與產業(yè)發(fā)展工程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70)

      濕地是水陸生態(tài)系統(tǒng)相互擴展延伸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生境[1],環(huán)境的復雜性、交錯性和融合性使得濕地擁有獨特的生態(tài)功能[2],其景觀格局能夠反映濕地斑塊在空間上的排列和組合[3],是理解氣候變化和社會經濟活動與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協(xié)同適應的理論基礎[4]。濕地景觀格局是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濕地斑塊在面積、形狀、類型轉換等要素的配置和組合[5],探討濕地空間分布格局及其變化趨勢,能夠體現(xiàn)氣候因子和人類經濟活動干擾綜合作用下濕地景觀破碎化等生態(tài)過程[6-7]。濕地景觀格局變化及其影響機制分析是濕地生態(tài)學和景觀生態(tài)學領域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8],定量監(jiān)測濕地景觀格局的時空分異規(guī)律,定性分析其與自然和人為干擾之間的關系,對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保護與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內陸河中游地區(qū)具有高山向平原盆地過渡的地貌特征,經過沿途滲漏、蒸發(fā)和利用,徑流沿程遞減,匯集的向心式水系孕育了大片濕地[9]。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形成演變與流域水文系統(tǒng)存在密切關系[10],有限的地表徑流在人為影響下處于不斷波動變化中,稀缺的水資源與急劇增加的人口、土地及農業(yè)用水造成積水條件易變和濕地類型與邊界的不確定性,致使疏勒河中游濕地大面積減少,破碎化加重,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功能退化嚴重,大片草地和綠洲面臨被荒漠吞噬的威脅,影響著整個流域的生態(tài)安全。因此,研究中游地區(qū)濕地景觀時空演變及其影響因素,對于認識中游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水資源利用的程度和效率與濕地生態(tài)之間的關聯(lián)性具有重要意義,為疏勒河流域濕地保護修復提供決策參考。

      疏勒河中游濕地資源豐富,該區(qū)域人口稠密,農田廣布,濕地景觀受人為影響較大,是研究氣候、經濟和農業(yè)對濕地景觀變化影響的代表性區(qū)域。該區(qū)濕地生態(tài)水文過程面臨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所支撐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因此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變化,農業(yè)發(fā)展和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等社會經濟活動直接或間接影響濕地生態(tài)水文過程,進而對整個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的穩(wěn)定性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11-12]。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用遙感和GIS手段對平原濕地[13]、濱海濕地[14]、高寒濕地[15]景觀格局演變進行系統(tǒng)研究,學術界在黑河[16]、塔里木河[17]、錫林河[18]等內陸河流域圍繞濕地景觀格局演變與氣溫、降水和社會經濟之間的驅動分析做了大量研究,對疏勒河流域的研究集中在生態(tài)承載力[19]、陸地水儲量[20]、生態(tài)風險評價[21]和土地利用[22]等方面,關于濕地景觀格局的研究鮮有報道,特別是疏勒河中游濕地景觀變化與氣候和人為干擾因子之間的影響機制認識尚不清楚。鑒于此,本文基于Landsat數(shù)據(jù),采用GIS技術、景觀格局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疏勒河中游1987—2017年濕地面積變化、類型轉換與人口、耕地、庫塘建設之間的關系,以期厘清近30 a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對濕地類型及景觀變化的作用規(guī)律。

      1 研究區(qū)概況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疏勒河位于我國河西走廊最西端,發(fā)源于祁連山脈西段拖來南山與疏勒南山,研究區(qū)地處疏勒河中游瓜州縣(原安西縣)境內(圖1),地理位置位于39°52′~41°53′N,94°45′~97°00′E,海拔1109~2901 m,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6.98~9.82 ℃,多年平均降水量47~63 mm,年蒸發(fā)量3200 mm,降水集中在夏季,土壤以灌淤土、風沙土、草甸土和沼澤土為主,植被以荒漠植被、沙生植被、濕生植被、沼生植被和鹽生植被為主,主要植物有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檉柳(Tamarix chinensis)、假葦拂子茅(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賴草(Leymus secalinus)、苔草(Carex lasiocarpa)、嵩草(Kobresia myosuroides)等,中游濕地主要發(fā)育于昌馬沖積扇和中游沖積平原,濕地水分主要依靠疏勒河地表徑流和地下泉水補給。

      圖1 研究區(qū)位置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tudy area location

      1.2 數(shù)據(jù)及方法

      1.2.1 數(shù)據(jù)來源及處理 參照《全國濕地資源調查與監(jiān)測技術規(guī)程》,結合疏勒河中游水文地貌條件和濕地植被群落特征,將研究區(qū)的濕地劃分為:河流濕地、人工濕地和沼澤濕地3 類,永久性河流濕地、庫塘濕地、草本沼澤、沼澤化草甸和內陸鹽沼等5 型。濕地類型的提取由1987—2017 年的7 期Landsat TM 影像和Landsat OLI 影像解譯獲得,對遙感影像進行圖像增強和幾何校正預處理,TM、OLI遙感數(shù)據(jù)分別以4、3、2和5、4、3波段進行標準假彩色合成,根據(jù)2019 年野外濕地類型調查數(shù)據(jù),結合研究區(qū)濕地植被類型及影像紋理、色彩特征建立濕地類型解譯標志(表1),采用ENVI 5.3軟件,通過監(jiān)督分類和目視解譯相結合的方法獲取研究區(qū)濕地類型數(shù)據(jù)。為提高解譯精度,將包含各濕地類的314 個野外實地采樣點中的200 個用于建立解譯標志,其余114 個采樣點用于對濕地分類的精度驗證分析和訂正,且對分類結果進行編輯、修改,手動將錯分、漏分的對象賦予正確的屬性,最終分類總體精度在75%以上,符合本文研究的精度要求。氣溫和降水數(shù)據(jù)來自中國氣象科學數(shù)據(jù)共享網(http://data.cma.cn/),社會經濟數(shù)據(jù)來源于《新中國60 年·甘肅》(1949—2009)、《甘肅發(fā)展年鑒》(2013)、《瓜州縣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瓜州縣(九五十五)統(tǒng)計年鑒》(1996—2005)和已有文獻研究結果[23]。

      表1 疏勒河中游濕地景觀類型及其解譯標志Tab.1 Landscape types and interpretation marks in alpine wetland of middle reaches of the Shule River

      1.2.2 景觀格局分析方法 眾多分析景觀格局演變的方法中,如定性描述法、景觀格局數(shù)量分析法和景觀生態(tài)圖疊置法,景觀格局指數(shù)對景觀格局的定量描述在相關研究中應用較為廣泛。本文從景觀密度大小及景觀形狀差異兩方面選取斑塊密度(Patch Density,PD)和景觀形狀指數(shù)(Landscape Shape Index,LSI)來表征研究區(qū)濕地景觀的破碎化過程。斑塊密度(PD)值越大,說明景觀破碎化程度越高;景觀形狀指數(shù)(LSI)越小,表明景觀形狀越規(guī)則,值越大,表明景觀形狀趨于復雜化。

      1.2.3 主成分分析 定量辨識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的影響因素研究中,主成分分析法已經廣泛應用于生態(tài)、地理等領域[24]。濕地類型變化的影響因子包括氣候和人類經濟活動,氣候條件對濕地資源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氣溫和降水兩方面[14],以人口增加和經濟發(fā)展為表征的人為活動干擾對濕地景觀的驅動也日漸突出[8],故選取年均溫、年降水量、總人口、地區(qū)生產總值、耕地面積、第一產業(yè)值6個影響指標。采用SPSS 22.0軟件對本文選取指標做主成分分析,進而探討疏勒河中游濕地景觀演變的主要影響因素。

      2 結果與分析

      2.1 濕地類型面積變化分析

      研究區(qū)濕地主要分布在疏勒河河道兩岸和踏實盆地(圖2),永久性河流濕地廣泛分布于疏勒河中游主河道,庫塘濕地主要建設在主河道旁或綠洲內部耕地和村莊邊緣,草本沼澤主要分布于疏勒河河漫灘和庫塘濕地周邊以及地下水和泉水出露帶,沼澤化草甸主要分布于草本沼澤外圍,內陸鹽沼大部分分布在沖積扇外端和河灘外圍。

      圖2 1987—2017年疏勒河中游濕地類型Fig.2 Wetland typ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Shule River from 1987 to 2017

      1987—2017 年疏勒河中游濕地面積呈減少趨勢(圖3),總面積減少了477.24 km2,降幅28.30%。各類濕地類型的面積變化存在差異性,其中,庫塘濕地、永久性河流濕地和內陸鹽沼濕地面積均呈波動減少趨勢,分別從1987年的23.26 km2、188.38 km2和1271.02 km2減少至2017 年的11.4 km2、88.22 km2和816.68 km2,降幅分別為50.99%、53.28%和35.78%;2017年草本沼澤和沼澤化草甸面積較1987年增加了50.93 km2和38.19 km2,增幅為175.26%和21.89%。

      圖3 濕地類型面積變化Fig.3 Map of area changes of wetlands

      2.2 疏勒河中游濕地景觀格局指數(shù)變化分析

      2.2.1 景觀水平上景觀格局指數(shù)變化 從不同時期疏勒河中游地區(qū)濕地景觀水平上景觀指數(shù)變化趨勢可知(圖4),1987—2017 年期間,斑塊密度(PD)整體呈先減小后增加趨勢,其中,2007 年斑塊密度(PD)達到最小值為1.94,1987—2002 年,斑塊密度(PD)變化較為穩(wěn)定,2007—2017 年急劇增加,主要由于人類活動強度增加,斑塊破碎化程度加重;景觀形狀指數(shù)(LSI)呈先增加后減小再增加的波動變化,最小值出現(xiàn)在研究初期(1987)為18.59,最大值出現(xiàn)在研究末期(2017)為64.58,景觀形狀指數(shù)(LSI)增加2.47 倍,說明整個研究期間,濕地景觀因受到人為干擾,邊緣形狀趨向復雜化。

      圖4 景觀級別PD和LSI指數(shù)年際變化Fig.4 Inter-annual changes of PD and LSI in landscape-level

      2.2.2 類型水平上景觀格局指數(shù)變化 疏勒河中游各濕地景觀格局指數(shù)變化趨勢如圖5 所示,各濕地斑塊密度(PD)均呈現(xiàn)增加趨勢,濕地斑塊均趨向破碎、零散分布。1987—2017 年,庫塘濕地斑塊密度(PD)最小,總體穩(wěn)定在0.002~0.030,2017 年達到最大值0.035;永久性河流濕地斑塊密度(PD)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97 年,2017 年增至最大0.74;1987—2007年草本沼澤斑塊密度(PD)呈波動下降,之后呈顯著增加趨勢,2017 年達多年最高值0.94;1987—2012年沼澤化草甸斑塊密度(PD)呈波動減小趨勢,之后又顯著增加,2017 年達多年最高為1.88;內陸鹽沼斑塊密度(PD)呈先減小后增加的趨勢,1992年最小為0.47,2017年增至最大為2.17。

      各濕地景觀形狀指數(shù)(LSI)均呈現(xiàn)增加趨勢,說明各類濕地邊界受損嚴重,形狀趨向復雜化。庫塘濕地的景觀形狀指數(shù)(LSI)表現(xiàn)出先減小后增加的趨勢,2017年達到最大值13.88;永久性河流濕地景觀形狀指數(shù)(LSI)呈現(xiàn)波動增加趨勢,1992 年景觀形狀指數(shù)(LSI)達前15 a 最大(113.92),2017 年較1987 年增加11;草本沼澤景觀形狀指數(shù)(LSI)呈先下降后增加態(tài)勢,2017年達到多年最高值(109.41);沼澤化草甸景觀形狀指數(shù)(LSI)在研究期間波動性較大,最大值出現(xiàn)在2017 年(174.85);內陸鹽沼景觀形狀指數(shù)(LSI)在1992 年達到最低值為81.91,之后呈現(xiàn)波動增加趨勢,2017年達到最大(179.01)。

      2.3 疏勒河中游濕地景觀變化影響因素分析

      2.3.1 氣溫、降水年際變化 對中游區(qū)內瓜州縣1987—2017 年年降水量和年均溫變化情況進行分析,該區(qū)年降水量和年均溫總體呈上升趨勢,多年平均氣溫為6.7 ℃,年均溫上升速率為0.04 ℃·a-1;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8.9 mm,波動范圍在23.4~107.7 mm,年降水量上升速率為0.18 mm·a-1,2017年降水量較平均高5.81%,相較于降水量的變化,該區(qū)年均溫的年際變化更大,且最大值出現(xiàn)在2017年為7.6 ℃。

      2.3.2 社會經濟發(fā)展 近30 a瓜州縣的主要社會經濟發(fā)展指標如表2,2017年瓜州縣總人口較1987年增長了1.2 倍,2007—2012 年增長速度最快為25.70%;生產總值由1987 年的0.67×108元增長至2017年的72.41×108元,增長了107.1倍;耕地面積和第一產業(yè)分別增長了1.5 倍和33.0 倍,耕地面積的擴張主要依靠“兩西項目”、疏勒河流域移民項目和九甸峽移民項目實施后對當?shù)貪竦刭Y源和草地資源的圍墾開荒[25]。

      表2 瓜州縣主要社會經濟指標Tab.2 Main soci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of Guazhou County

      2.3.3 濕地影響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中,總人口、地區(qū)生產總值、耕地面積和第一產業(yè)值的載荷量均高達0.8,而年均溫和年降水量對濕地變化的載荷量較低,說明第一主成分中人類經濟活動對濕地面積變化的影響要遠大于氣候因子;第二主成分中,年均溫對濕地變化的載荷量較高,總人口、生產總值和農業(yè)發(fā)展等各指標的載荷量均在0.3 以下,與第一主成分中不同的是年均溫的載荷量在第二主成分中有所提升,達到0.93,年降水量的載荷量依舊較低,說明降水量的變化對中游濕地生態(tài)作用較小??傮w來看,以社會經濟活動為代表的第一主成分解釋了總變量的68.89%,以氣候因子為代表的第2 主成分解釋了總變量的22.09%,研究區(qū)濕地類型變化的主導因素是人類經濟活動,1987—2017 年,研究區(qū)人口呈直線上升趨勢,經濟發(fā)展迅猛,地區(qū)生產總值持續(xù)增長,同時耕地面積協(xié)同第一產業(yè)持續(xù)攀升,人口增加、經濟發(fā)展對水資源需求量的增大,擠占濕地用水造成濕地水源補給短缺,圍墾、排干、改造農田等活動直接改變原有濕地基質,導致中游濕地面積萎縮破碎,形狀趨向不規(guī)則。該區(qū)濕地因包氣帶的存在,濕地水源補給主要來自河水和地下水,濕地土壤水帶和毛管水帶對地表水的存貯使得氣溫降水變化作為大背景對中游地區(qū)濕地類型干擾作用較小。

      表3 氣候、人為因素與濕地類型變化主成分因子載荷矩陣Tab.3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 load matrix of climate,human factors and wetland type change

      3 討論

      3.1 濕地類型變化影響因素分析

      水文過程在濕地發(fā)育、演替直至消亡的全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26]。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于濕地變化,本文研究范圍有限時間跨度相對較短,人類主導的社會經濟活動是濕地面積變化最直接和最強烈的驅動因子,其影響往往掩蓋了氣候變化對濕地面積變化的貢獻[27]。研究發(fā)現(xiàn)近30 a疏勒河中游濕地總面積整體呈減小趨勢,各型濕地面積變化不一,庫塘濕地、永久性河流濕地和內陸鹽沼濕地面積呈下降趨勢,草本沼澤和沼澤化草甸呈上升趨勢(圖3),氣候因子在第1主成分中載荷量較低(表3),對濕地類型和景觀的影響過程具有明顯的滯后性[10],濕地變化對降水和氣溫的響應并不顯著,社會經濟活動是導致濕地面積變化的主要因素。瓜州光熱資源豐富、土地資源富饒,易于開墾且成本較低,自1984年以來,先后實施“兩西”移民、疏勒河農業(yè)灌溉暨移民安置、九甸峽庫區(qū)移民等3大項目工程,1987—2007年人口增加72.21%(表2),為解決移民生產生活和收入問題,大面積的沙荒地和林草地被開墾為農田和作為移民安置基地[21],伴隨著經濟快速發(fā)展,土地資源無節(jié)制的開墾,使原本有限的水資源量與農業(yè)灌溉之間矛盾加?。粸榻鉀Q灌溉、生活用水不足等問題,昌馬水庫于2003 年建成蓄水,造成疏勒河中游洪峰向兩岸擴張范圍減小,河道水體與濕地水文之間的補給交換減弱;以及建設的田間配套渠系工程在滿足農業(yè)灌溉的同時使分散的地表水歸整,中游水量減少、河流改道,影響了濕地的生態(tài)用水,且溫度升高導致蒸發(fā)量增大,在降水稀少的條件下,降水對濕地的生態(tài)作用無法得到體現(xiàn),水利設施的建設造成1987—2007年濕地面積萎縮近13.47%。21世紀初,實施的節(jié)水型社會建設工程,通過大范圍推廣壟膜溝灌等高效農田節(jié)水技術,調整高耗水農業(yè)種植結構,有效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解決了該區(qū)水資源供需矛盾,灌區(qū)用水出現(xiàn)富裕,在土地綜合開發(fā)政策的影響下,研究區(qū)掀起了第二次土地開發(fā)高潮,致使綠洲外圍鹽沼濕地被大面積開墾,2007年后濕地總面積呈現(xiàn)下降態(tài)勢。

      水利工程修建在造福人類社會的同時,也帶來河流水文情勢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進而對濕地生境、生態(tài)水文過程構成影響[28]。該區(qū)降水雖有所增加但不足以維持濕地生態(tài)用水,在濕地總面積減少的同時,永久性河流濕地、庫塘濕地和內陸鹽沼面積萎縮(圖3),主要原因是隨著昌馬水庫蓄水、雙塔水庫泄洪渠加固和自潰壩防滲處理,以及灌區(qū)輸水渠系的建設,河水被囿于狹窄的河槽或引入灌渠,滲漏率顯著降低,在地下水位波動下降過程中深部包氣帶土層因排水壓密作用,使得土壤水力特性發(fā)生變化,垂向入滲補給減少,無法通過補徑排作用轉為地表水補給濕地,塘壩和天然池塘因水源補給短缺庫塘濕地萎縮近50.99%;水利攔蓄工程的修建改變了天然河道的水文特性,徑流受人為控制強烈,在對水資源進行有效調配的同時,極大減小了洪枯流量倍比,中下游水資源緊缺現(xiàn)象日漸加劇,河道水量減少永久性河流濕地面積縮減53.28%;人口的過度增長和水利設施日益完善,該區(qū)大面積鹽沼濕地被經過人為改良后成為優(yōu)質耕地,加之過度放牧以及對鹽沼地植被的砍挖致使內陸鹽沼濕地面積萎縮近35.78%,這與相關研究[29-31]結果相一致。

      濕地是在水環(huán)境規(guī)律性和隨機性交替演化的環(huán)境下形成[32],水分是制約濕地發(fā)育、演替的主要因素[33]。隨著區(qū)域水文環(huán)境的變化,疏勒河中游主要濕地類型之間發(fā)生了轉化。草本沼澤和沼澤化草甸分布在排水不暢、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浸潤的塘壩和河流周邊水位較淺的滯水洼地。隨著水庫建設和渠系配套設施的完善,庫塘補給水源下降,中心地帶和外圍因泥沙蓄滯局部微弱抬升,水位變淺,中游因水庫的蓄水截流作用水面縮減,河流發(fā)育河曲形成牛軛湖,為通氣組織發(fā)達的挺水植物和濕生草本植物提供了發(fā)育條件,草本沼澤面積因此擴展,地勢較高處發(fā)育沼澤草甸;中游灌區(qū)人為有計劃地合理安排生態(tài)輸水,林草地灌水,河道兩岸沼澤濕地水源得到了有效補給,稀缺的降水也為植被緩慢恢復提供了資源條件,草本沼澤和沼澤化草甸面積分別增加175.26%和21.89%。

      3.2 濕地景觀破碎化影響因素分析

      濕地景觀破碎化是景觀由單一、連續(xù)趨向復雜、分散的過程[34],通過濕地的生態(tài)過程和水文過程對人類活動的干擾響應敏感,主要表現(xiàn)為斑塊數(shù)量增加導致密度增大,斑塊形狀趨于不規(guī)則,內部生境面積縮小及斑塊彼此分離。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經濟活動對濕地面積的干擾與景觀破碎化之間關系密切,各型濕地均呈現(xiàn)斑塊密度增大、形狀復雜化、景觀趨向破碎化的趨勢(圖5)。疏勒河中游各型濕地景觀破碎化影響因素如下:(1)庫塘濕地景觀破碎主要由于該區(qū)受水資源短缺的限制,大興水利設施,修建的塘壩數(shù)量增多,直接導致庫塘濕地斑塊密度增大,隨著綠洲擴大,自然河道消失,補給水源減少,庫塘面積萎縮、水位變淺轉化為其他濕地類型的過程中,濕地邊緣形狀趨向復雜化。(2)永久性河流濕地主要受水庫截流和田間渠系設施完善大量引水灌溉,河道水量銳減,河流分支增多,斑塊密度增大,濕地面積縮減,在河流水面內縮,水位變淺轉為草本沼澤和沼澤化草甸的過程中景觀形狀趨向復雜。(3)草本沼澤因塘壩和河流整體水量補給減少后,水位下降,水面內縮,邊緣由于泥沙淤積和來水量減少局部區(qū)域露出水面,在滯水嫌氣的條件下植物殘體和根系不易分解,發(fā)育了面積較小的草本沼澤,使草本沼澤斑塊數(shù)量增多,面積增大,斑塊密度加強,但由于各小斑塊之間零散分布,并未連通,因而濕地景觀形狀復雜。(4)庫塘干涸、河流萎縮地勢較高處轉為沼澤化草甸,斑塊數(shù)量增多,對其面積擴展有積極作用,由于草甸是該區(qū)優(yōu)質的放牧場所,在移民增加、畜牧過載的情況下,牛羊踐踏和過度啃食部分草甸植被出現(xiàn)退化,大面積連片草甸之間鏈接斷裂,小斑塊數(shù)量增多,斑塊密度增大,造成沼澤草甸邊緣形狀復雜化。(5)移民項目實施后由于生產生活條件差、收入來源比較單一,農村居民為滿足生活需要,紅柳、梭梭、白刺等鹽沼植物被砍挖,導致鹽沼地表植被嚴重損傷,增加了鹽沼邊緣形狀的復雜度,減弱了連通性,鹽沼地的圍墾和田間渠系工程建設使集中連片的濕地相互隔離,不適耕種的鹽沼地被殘留下來呈小斑塊零碎分布,斑塊密度增加。人口增加、耕地無序擴張、田間渠系工程和人類破壞造成各型濕地破碎化加重的同時,中游濕地整體也呈空間離散化分布,濕地形狀趨向復雜,景觀內部破碎化程度增大。

      4 結論

      1987—2017 年疏勒河中游濕地面積減少了28.30%,受濕地水文過程的影響,草本沼澤和沼澤化草甸因庫塘和水面縮減以及生態(tài)灌水提供了有利資源條件,面積分別增加50.93 km2和38.19 km2,庫塘濕地、永久性河流濕地和內陸鹽沼濕地在人口激增、水利工程建設和農業(yè)發(fā)展過程的擾動下濕地面積減小11.86 km2、100.16 km2和454.34 km2。景觀格局指數(shù)在景觀和類型水平受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干擾均呈增加趨勢,濕地景觀破碎化嚴重。農業(yè)社會經濟活動是中游濕地面積萎縮破碎的主要因素,貢獻力達68.89%,氣候變化對濕地變化的貢獻力僅有22.09%,被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所掩蓋。內陸河中游濕地類型面積變化及景觀破碎是一個復雜而紊亂的生態(tài)水文過程,今后還需深入探討地下水埋深、土壤全鹽量、干旱指數(shù)等因素對濕地面積和景觀變化的影響。

      猜你喜歡
      疏勒河鹽沼形狀
      挖藕 假如悲傷有形狀……
      天空之鏡
      你的形狀
      疏勒河灌區(qū)防洪問題初探
      疏勒河流域水權交易探索與對策
      疏勒河流域高效灌溉系統(tǒng)集成技術
      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沼
      看到的是什么形狀
      疏勒河
      飛天(2016年7期)2016-07-13 07:09:15
      天空之鏡
      中國攝影家(2013年8期)2013-04-29 00:44:03
      临湘市| 吉首市| 壤塘县| 南雄市| 政和县| 临夏市| 洪洞县| 兴国县| 长顺县| 南开区| 自治县| 嵊泗县| 乐至县| 志丹县| 门头沟区| 孝感市| 呼图壁县| 潞城市| 浦城县| 霍林郭勒市| 铜山县| 牟定县| 安岳县| 铜鼓县| 大邑县| 茂名市| 太仆寺旗| 赤城县| 衡水市| 巴彦淖尔市| 平陆县| 伊金霍洛旗| 宜川县| 松江区| 论坛| 沙田区| 福海县| 吉首市| 玉门市| 炎陵县| 徐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