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宜堯
餅是最講道理的。每次和餅打交道,心都如履薄冰,只怪心里沒底。
烙前不住地給自己打氣,直到信心滿滿、激情澎湃。想來不知道遭受多少打擊了,從沒臉沒皮到終于有了模樣,才發(fā)現(xiàn),餅不是不講道理的家伙,終于松了口氣。
我現(xiàn)在跟你這么說吧,不要錢你就能買到經(jīng)驗,實屬不易了。
當然,別人的經(jīng)驗也不是那么容易成為自己的經(jīng)驗的?;蛟S你聽得頭頭是道,也能把烙餅的方法熟稔于胸,甚至口若懸河地一派炫耀地傳授給他人,可輪到自己干了,真下了手,理論和實踐完全兩碼事。面餅雖然不是什么暴脾氣,也不是難啃的硬骨頭,相反柔軟如泥,常常拿不起個數(shù)來,讓剛才還信誓旦旦頭頭是道的你縮手畏腳,甚至摔盆子走人。
蒸饅頭可以蒸得好,蒸得漂亮,這和烙餅兩股勁。沒到一定的火候,恐難滿意。
烙餅,和面很重要,但方法又不唯一,條條大路通羅馬,你這么和,我那么和,同樣是油餅,一樣烙得好吃。
我丈母娘烙餅,不上手,就憑一雙飛速旋轉(zhuǎn)的筷子打天下,按一個方向攪拌,把面和得極其有韌性,小臂酸痛了,還在不停地攪拌。這餅吃得不容易。
我和面,并非如此,相對簡單,一半是涼水,一半是開水,開水不能滿開,八十度為宜。上手,你看看方法多重要,我就感覺用了手,心情都不一樣了,一次次揉搓,一次次注入情感,一來一回,一去一停,面就有了自己的體溫與情感,變得親切溫和。
和好了面,必要醒。醒是發(fā)現(xiàn),少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脾氣,讓面更松弛,更交融,更懂得融合,知道哪里該做,哪里不該做。之后分成等量的劑子,搟成面餅,抹上油酥,從面餅的中心點切一刀,一邊卷皮,卷到另一端。然后再醒個幾分鐘,搟成面餅,上鍋烙。你就瞧好吧,這餅不需要再放油,卻外酥里嫩。
烙餅要有耐心,尤其是上手階段,面粘手,弄來弄去,就容易失去信心。這時候一旦沒了信心,肯定前功盡棄,最初的信誓旦旦,最初的豪言壯語,都將化為烏有,成了泡影。
沒有方法很苦惱,有了方法最難的就是樹立信心,等有了信心又可能一次次遭遇打擊,那就得自己給自己樹立信心了。最強大的信心往往都不是別人鼓勵給的,都源自強大的內(nèi)心。
內(nèi)心的自己給外在的自己打氣。堅韌的自己給妥協(xié)的自己打氣,那人生無疑就是贏家。
我烙餅,經(jīng)常是敗筆。餅沒烙成,改做了餅湯,上頓吃,下頓吃。有時候,蘸了雞蛋,煎后,放了燒烤料,做成了炒餅,變著花樣吃。就這樣,全家人都不愿意吃,我還是愿意烙,堅持我自己。
后來悟出道理,和面雖然是關(guān)鍵,但個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忽視。就說餅的厚度,不能太厚,又不能太薄,還有烙的時間要把控得剛剛好才是。
所以,這下知道了吧,方法告訴你了,看似胸有成竹了,可真槍實彈地做起來,還得下一番苦功夫。
那個苦功夫,其實就是付出實踐,總結(jié)經(jīng)驗。說得好聽一點就是持之以恒。方法對了,結(jié)果那就是早晚的事。
真奇了怪了。自從會烙餅了,忽然不那么喜愛吃餅了。但看著吃的人開心,甚至比自己開心還要開心,是開心的平方。
烙餅,烙的是一種較量,較量過后才是道理所呈現(xiàn)的幸福。
(編輯??余從/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