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勝
我以為把夏荷寫得最好的是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把枯荷寫得最好的要數(shù)陸游的“世間好景元無盡,霜落荷枯又一奇”,還有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楊萬里寫的夏荷,極像印象派畫家作畫,用點晴之筆,渲染荷葉的翠綠、荷花的艷麗,多像蘇東坡身上凝聚的萬丈豪情。對枯荷而言,失去綠韻花紅,看似沒有生機,卻蘊藏著別樣的風景,陸游用一個“奇”字表達枯荷的壯美。李商隱在枯荷中細聽雨聲,把一絲一縷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見過齊白石畫的枯荷,黑白相間、粗細相交的線條,勾勒出枯荷站在泥塘的盛景,執(zhí)著、淡定的品格躍然畫上,多像不屈的人生狀態(tài)。其實,詩畫中的荷,其表現(xiàn)的自然之美、滲透的品格之高,值得我們細讀慢品。
要看荷,可以走進鄉(xiāng)村,大大小小的泥塘,長著或高或低的荷;也可以走進公園、寺廟旁的荷花池。夏天,可見碧綠如玉、亭亭玉立的荷;秋冬,可見枝枝向上、無懼風雨的枯荷。當領(lǐng)略荷的風采時,我們除了會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感嘆,還有無數(shù)人生感懷。
去年國慶長假,我去一個鄉(xiāng)村游玩。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奇山麗水,也不是可口的農(nóng)家菜,而是荷塘里站著的枯荷。約兩畝多的荷塘,站著數(shù)不清枝數(shù)的枯荷。荷塘的水干了,站在淤泥的枝枝枯荷,干枯的莖桿,清瘦,呈黑褐。有的頂一片枯黃的枯葉,有的掛一朵凋零的枯花,也有的什么也沒有,光光的桿,它們大多保持向上的姿態(tài),站在泥塘里,多像誓死保衛(wèi)家園的衛(wèi)士,剛強、堅毅、從容。
荷塘角落里,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者引起我的注意,他穿著特制的挖藕服,彎著身體,把兩手往泥里伸,摸到藕便用力挖,隨后,抓住藕的兩端,使勁向上抬,不一會兒,一條約一米長的藕便浮出淤泥了。
老者見到我,主動向我打招呼,我問,“您這么大歲數(shù)還在勞動?”“不算大吧,今年73歲?!蔽殷@訝了好半天,“種藕種了40多年了,習慣了勞動。”老者看出我的疑惑,他接著說,“我有個兒子在外地工作,他不讓我種藕的,可我想多掙點錢,為他減輕經(jīng)濟負擔?!蔽也欢Y貌地問了一句,“您一個人?”“一個人了,老伴不在好多年了。”此時,我的心頭一顫,為我剛才的問話感到自責。老者的樂觀消除了我的顧慮,笑了笑,“習慣了一個人,沒什么的。今年的藕長得不錯,收入會多些。”此時,老者在荷塘中與枯荷融為一體了,他多像一枝枯荷。不管歲月怎么流走,他依然堅持著勞作,希望能為兒子減輕負擔??蓱z天下父母心,他的頑強和不服老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
我想到電影《長津湖》中的那些戰(zhàn)士,零下三四十度的惡劣環(huán)境下,戰(zhàn)士們身體凍僵,但依然保持隨時準備戰(zhàn)斗的姿勢,槍口永遠對著敵人,他們的頑強毅力就像枯荷的品格。其實,生活中許多人到了老年,依然保持堅強的性格,堅守自己鐘愛的事業(yè),展現(xiàn)了一個人執(zhí)著向上的精神。這些人如枝枝枯荷,老去又怎樣?枯了萎了又怎么樣?頑強的生命,與歲月抗衡,不愧此生,寫出生命的精彩。如此,我們像枯荷那樣對待生命吧。
(編輯??余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