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慰文
(金肯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隨著時代的高速發(fā)展,當前多元化的發(fā)展特點,讓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不斷地加深,從思維創(chuàng)新到文化發(fā)展,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讓不同的個性特點充分展示,而服裝設計本身就是展現這種特點的主要平臺?,F代服裝設計風格的種類繁多,多種文化的變換背景也讓服裝設計呈現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各種服裝設計類型多姿多彩。在現代服飾設計過程中,殘疾人服裝設計理念本身就在服裝設計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殘疾人服飾設計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其本身也是現代藝術的主要流派,在整個服裝設計規(guī)劃的過程中都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因此探究殘疾人服裝設計理念在當今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勢在必行。
肢體殘疾人普遍具有“健全性”的心理需求。所謂“健全性”,是指肢體殘疾人渴望像健全人一樣,擁有健康,甚至健美的肢體。在無法保證醫(yī)學的真正意義上的健全的情況下,殘疾人會使用假肢或其他無障礙用品來滿足自己肢體使用的功能、審美和“健全性”的心理需求。
后天殘疾的人群,這種需求尤其在斷肢初期會比較強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需求會逐漸淡化;先天肢體殘疾的人群也會長期有這樣的心理需求。
“健全性”心理需求是在肢體殘疾人遭遇人生重大變故時所產生的正常心理,即使是僅有裝飾或象征功能的假肢也會讓肢體殘疾人更有自信。醫(yī)學上的“安慰劑效應”也一定程度上適用于專為肢體殘疾人設計的無障礙設計領域。
誠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的大部分人會逐漸適應傷殘的現實,逐漸淡忘“健全性”的心理需求。但尤其是后天傷殘者,在傷殘初期,會有強烈的“健全性”需求。此時直接要求傷殘者接受傷殘的現狀,不僅無益于傷殘者康復和回歸社會,更有可能對傷殘者造成更多的心理傷害。因此,在此階段的傷殘者可以適度使用“美容肢”或其他無障礙裝置,甚至自制的填充物,為肢體殘疾人提供階段性的心理慰藉。
在市面上作為商品流通的假肢,其中滿足功能性的部分,以下肢的行走支撐的功能為主,其余大部分均為“美容肢”或以滿足“健全性”心理需求為主的假體產品。這也很大程度說明了“健全性”心理需求對肢體殘疾人心理健康和融入社會的重要性[1]。
在服裝設計中,我們往往更注重肢體殘疾人的服裝穿戴方面的障礙點,但如果基于肢體殘疾人“健全性”心理需求,我們還有許多障礙點有待解決。國內外對肢體殘疾人服裝設計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但針對“健全性”心理需求所進行的無障礙設計被提及得較少。服裝心理學也是心理學的歸屬,因為其涉及人類行為本身和心理變化,因此就有自身獨特的特點類型,從殘疾人當前的社會背景觀察可知,服裝設計本身的產生與人的思想道德觀念、行為習慣以及相關社會群體等都會對人的服裝設計心理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當前社會發(fā)展節(jié)奏相對較快,超負荷的生活狀態(tài)已經對殘疾人的生活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殘疾人越來越期待有一種相對平穩(wěn)的心理,而殘疾人服裝設計理念的服裝更多的是以簡潔明快的表現方式進行呈現,給予殘疾人相對平靜的心理訴求,選擇殘疾人服裝設計理念的殘疾人本身對于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都有著較為清晰的認識,在他們的認知中,認為所有的服飾內容都需要以實用性為主,舒適性絕佳為目的,這種殘疾人服裝設計在當前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更加滿足殘疾人的心理訴求。
前文提到,為滿足“健全性”的心理需求,很多肢體殘疾人會選擇佩戴假肢或美容性填充物。這些裝置連同身體一起被包裹在服裝內,有些連接在身體上,有些則需要固定在服裝上。不管是連接在身體上的,還是固定在服裝上的,在服裝的設計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專門設置一個連接或輔助固定的設計點。
以填充物為例,在設計時可以將填充物的一頭安裝上紐扣或拉鏈,另一頭在服裝上設計相應的扣眼或拉鏈,用來把填充物固定在服裝上,方便使用者更舒適地穿戴。
由于長期的殘障會導致肌肉萎縮,兩邊不一致,進而導致脊柱側彎等其他的不良影響,長期殘障的人士在服裝設計時也要考慮重量平衡的因素,其中解決重量平衡的一個方法就是適量增加填充物,以增加斷肢一側的重量。與此同時,增加填充物也可以很好地調整視覺,以滿足肢體殘疾人“健全性”的心理需求。
比如:一個上肢殘疾人在長期的殘障生活中逐漸肌肉萎縮,致使左右肩膀周圍,肩胛骨周圍的肌肉大小,形狀有很大的視覺差,那么增加填充物,既可以解決重量平衡,又可以改善視覺平衡。
這需要設計者充分為穿戴者量體,也需要精確計算填充物的大小、體積,并準確造型。
殘疾人服裝設計理念服裝本身要在不影響功能性的前提下進行設計規(guī)劃,要求服飾本身要存在一定的美感,其本身的特征是以強調適用性和功能性為基礎的。因此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具備一定的適用性和科學性,應當著重關注最終形式與使用二者之間的結合。殘疾人服飾設計的風格服裝在設計上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一方面作為殘疾人服飾設計服裝設計工作的推進首先要充分結合殘疾人的穿著感要求,無論何種涉及造型的服裝在完成設計的過程中都要與殘疾人體表的感受相吻合,要充分實現服裝與體表的一體化,服飾本身要根據殘疾人運動變化的狀態(tài)進行調節(jié),衣服本身不會對殘疾人產生一定的束縛力。同時設計師要選擇適當的面料,在保證殘疾人服飾設計的設計理念基礎上,盡可能地調節(jié)自身的設計構思,深化自身的設計想法,滿足殘疾人的設計需求[2]。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地滿足殘疾人的實際需求,尤其是穿著感的要求。殘疾人本身對于外界的感知力有一定的區(qū)別,因此在進行殘疾人服飾設計的過程中,就要充分結合其自身對于服飾的感受能力,例如外衣設計的過程中要選擇密度較高的織物,這種材料不僅能夠滿足殘疾人的設計需求,也能滿足殘疾人的穿著需要。而貼身的衣物更多地使用純棉的物質,可以更好地吸取殘疾人產生的分泌物。
服裝的科技發(fā)展呈現出多個方面的特點,尤其在殘疾人工學的發(fā)展領域本身具備著重要的地位。無論當前殘疾人工學與科學之間的聯系多么密切,但是最終服務目的都是為了滿足服飾消費需求。因此在實際的探究中更多的應是以殘疾人的形態(tài)和運動機能出發(fā),通過深化殘疾人與服飾之間的舒適度,以滿足殘疾人對于服飾的根本需求。為了讓殘疾人的穿著更加舒適,充分發(fā)揮人的實際能力,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殘疾人服裝設計理念下的相關設計人員往往會結合當前的設計構思,通過將工學設計與殘疾人服飾設計相結合,在滿足服飾舒適度的基礎上,更多地滿足殘疾人的對于殘疾人服裝設計理念服裝的設計需求,讓不同的服飾結構在不同服飾中進行設計規(guī)劃,以滿足殘疾人的穿著需求。
常規(guī)服裝依據人的站姿體態(tài)設計,服裝以合體平整的最佳形態(tài)展現著裝的美感。在服裝造型和結構變化上,均圍繞人體的站立活動形態(tài)進行設計和變化。而輪椅族的身體特點是不能站立,以坐姿屈體活動為體態(tài)特征,因此應依據屈體坐姿的常規(guī)體態(tài),配之以相應的屈體結構設計與版型技術,以此作為輪椅族服裝設計的準則。美觀與功能性兼顧是輪椅族服裝設計研究的核心目標,同時滿足其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方面要考慮方便自理,另一方面要考慮方便護理。心理需求是了解輪椅族對服裝需求設計研究的重要內容。輪椅族熱愛生活,對形象美有渴望和追求,調查表明,當美與功能不能兼顧時,90%的肢體殘疾人認為需要把美放在第一位,功能放在第二位,說明他們寧愿忍受服裝的不便,也要形象美。這就對輪椅族服裝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設計的難度,不僅要解決現有的服裝問題,還要兼顧著裝的美感,需要從服裝結構設計與版型技術方面入手,調整設計手法去解決存在的問題,利用適當裝飾和修飾服裝造型來提高著裝的美感。因此,服裝的功能性與美觀兼?zhèn)?,才能滿足輪椅族對服裝設計的心理需求。在生理需求方面,由于輪椅族下肢行動不便,設計服裝需要考慮到材料的健康性、舒適性以及安全性,要運用功能性結構設計幫助緩解肢體活動的不適。輪椅族普遍需要服裝保暖、透氣、干爽、方便自如和舒適,因此在服裝結構設計和材料應用上需要綜合考慮,既要考慮健康舒適和方便快捷等功能性設計,同時也必須考慮服裝的安全性、保護性、防護性以及身體養(yǎng)護與環(huán)境設施配套等[3]。輪椅族肢體血液循環(huán)差,需要考慮高性能保暖性材料,既保暖又輕便;保護皮膚則需要健康型材料和干爽、透氣、親膚、抑菌的功能性材料;伴有尿失禁時,服裝的結構需要便于清理更換和護理,等等。輪椅族助力褲設計是在臀部兩側設計了便捷更換層,方便照顧者幫助輪椅族站起來移動位置,有利于安全照顧。前門襟交叉遮擋設計,省去了拉鏈和扣子,磁性扣自動開合設計,免去了解扣、拉拉鎖、解皮帶和脫褲子等一系列的動作,快捷方便又安全。腰部、臀部和腿部屈體結構設計,使衣服隨身合體,在具備功能性的同時,穿著也輕松、舒適、美觀。
模塊化服裝樣片設計是指以魔術貼、暗扣等小的材料設計,在優(yōu)化服裝設計效果的同時,兼具功能性的要求。要想優(yōu)化設計,我們可以將服裝設計成為一個具體的模塊結構,并不是簡約化地將一件衣服具體呈現在每一位殘疾人消費者的眼前,故此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實現設計構思,形成最佳的服裝特色,滿足殘疾人消費者的需求就成為我們需要探索考慮的一項主要問題。為此設計者從原有的設計基礎上,將傳統(tǒng)的針線縫合模式轉化為拉鏈形式、魔術貼形式等等。這種方式下最佳的一點就是便于殘疾人自己完成穿著。在這種設計理念下的風格更加滿足殘疾人的實際生活需求,可以從原有的雙手著裝轉化為單手著裝,為殘疾人消費者的生活帶來了便捷。這種拉鏈的設計更滿足于下裝的穿著,褲子設計的過程中通過拉鏈的設計,可以免除在站立著裝過程中所遭遇的各種困難。由此觀之,對殘疾人消費者來說,魔術貼以及暗扣的設計方式相較于拉鏈設計而言,是一種最佳的設計選擇。殘疾人著裝的過程中因為身體特殊性,一些部位就很容易出現磨損的情況。但這種模塊化的設計方式能更好地幫助他們簡化原有的著裝方式,幫助殘疾人真正地感受到服裝穿著的便捷性,讓服裝的組合結構形成一種新的機制,讓殘疾人就算是一個人在家也能很好地滿足服裝更換需求,這種更換不僅僅局限于服裝本身結構的設計,同時也更適應現代化的設計構思,滿足服裝設計的出發(fā)點。模塊化的設計理念下,可以通過不同部位的設計構思,形成一種可以在重點磨損部位進行粘貼的設計,就算是殘疾人在著裝的過程中一些容易磨損的位置出現衣服的損傷,都可以通過粘貼的方式,對這些部位進行調節(jié)和重新粘貼,抑或是殘疾消費者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粘貼材料、樣式的選擇,這種方式下,不僅可以減輕殘疾人的著裝支出,同時也能提升殘疾人的設計興趣,滿足殘疾人“健全性”心理需求。另外在模塊化設計下的服裝樣片組合中,這種樣片的構建可以以一種DIY模式,更能適應殘疾人的心理需求特征,幫助殘疾人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環(huán)境。
普通服裝的開口通常在前衣片正中,這是因為常人穿著時上臂的運動范圍較大。而對于上肢單肢殘疾人來說很難達到這樣的運動水平,因此開口部位將根據殘疾癥狀而發(fā)生變化:將左上肢單肢殘疾人的服裝開襟位置設計在左邊,利用右上肢的活動來完成服裝的閉合。我們?yōu)樯现珕沃珰埣布磫紊现”蹥埣病紊现链蟊蹥埣踩嗽O計了一款方便開合的明開襟襯衫。在上肢缺肢或殘疾的情況下,單肢活動范圍就會增大。單肢需要完成兩肢的動作:襯衫在左右兩側各有一條開襟,通過沿領口下的開襟線相連為一條。開襟位置在兩邊,從肩部過胸點直至下擺的設計,左上肢殘疾人僅需通過靠左邊的一條開襟線的閉合來完成襯衫的開合。平時右側的開襟線可以一直閉合,同時利用尼龍搭扣的設計,更易掌握開合動作。右上肢殘疾人穿著方法同理,位置相反。將兩側開襟設置在一件襯衫上的原因是,在大批量生產中,不需要通過分別設計來增加成本和分類;同時在穿脫過程中,只需要一直閉合一邊即可。同樣也是利用上肢單肢殘疾人缺肢或殘疾作為例子,運用單肢活動完成兩肢的襯衫開合動作,利用尼龍搭扣的設計,但與明開襟不同的是[4],暗開襟襯衫僅是在一邊有開襟設計,而且外觀上是沒有明顯的標記,從外觀上看,服裝的開襟位置仍在正中間,但正中間的這個線跡和紐扣僅是裝飾效果,并沒有分割開來,同時在暗開襟的另外一側是胸袋的設計,單上肢殘疾人也可以比較方便地完成從口袋里放進以及取出東西的動作。
為了更好地探究殘疾人服裝設計理念在當今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本文對當前殘疾人服裝設計理念本身在服裝設計中的發(fā)展進行了闡述分析,同時根據不同的設計元素的應用,判斷當前現有的設計方法和設計思維方式,以求能夠加深對于設計的認識理解。同時對當前殘疾人服裝設計理念下服裝發(fā)展的內容進行分析,從涉及心理以及多種角度進行探究,挖掘殘疾人服裝設計理念在當今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效果,通過對殘疾人服裝設計理念下現代服飾的講述,分析應用狀態(tài),以求能夠為后期的服裝設計規(guī)劃奠定堅實的發(fā)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