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芳
人的學習和發(fā)展常常發(fā)生在與他人的互動交往中。人們掌握語言的主要途徑是互動或交流。因此,“課堂教學能否為學生提供大量互動、交流的機會就成為其掌握語言的關(guān)鍵”(龔亞夫、羅少茜2003)。所謂英語課堂生生互動,是相對獨立的學習個體之間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互相促進、互相推動,它既是英語學習活動中一種人際關(guān)系的反映,又是一種英語實踐活動的形式,是教師為學生即學習個體之間提供的互動、交流的機會與活動?!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參與和探究主題意義的情境和空間,使其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成為意義探究的主體和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gòu)者。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認知和語言發(fā)展水平,設計由淺入深、關(guān)聯(lián)遞進、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以及與目標對接的評價活動?!保ń逃?022)“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多感官參與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其在豐富、有趣的情境中,圍繞主題意義,通過感知、模仿、觀察、思考、交流和展示等活動,感受學習英語的樂趣?!保ń逃?2022)另外,隨著《課程標準》的實施與推廣,Learning by doing和Learning for using已被廣大英語教師接受與認同。
在聽課活動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授課教師會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生生互動活動,讓學生有機會運用所學知識,將Learning by doing和Learning for using落到實處,但也有部分教師的教學活動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生生互動設計思路不夠清晰,認識也有些偏頗。有些生生互動設計雖然“熱鬧”,但是沒有將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有效結(jié)合。
第二,有些教學活動缺乏操作性,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第三,部分教學活動只注重操練語言功能的形式,而忽視了交際性。
基于以上教學現(xiàn)狀,結(jié)合理論學習、教學觀摩和教學實踐,嘗試對生生互動設計的策略進行以下探究。
英語課堂是在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一系列活動主動學習,獲得語言知識,發(fā)展文化意識的陣地。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必須圍繞學生的“學”,多方面、多層次指導其在主題意義的引領(lǐng)下,基于已有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fā)展、文化內(nèi)涵理解、多元思維發(fā)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每一個課時的教學設計都應嚴謹,每一堂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應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一個活動都應有的放矢,圍繞單元目標、教學目標展開。如果為了活動而活動,便失去了課堂教學的意義?;谝陨辖虒W理念,在設計生生互動活動時會有以下考慮:
通常情況下,一堂課時長為40—45分鐘。英語教師既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又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互動交際、運用語言的情境,還要讓互動交際順利進行?;诖?,“易操作、易評價”應是教師設計課堂生生互動活動時不能不考慮的問題。
比如,在設計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3 Grammar Prepositions of position的教學之初,教師曾考慮讓來自不同小學的學生在課堂上互相介紹自己母校的布局,但在考慮到操作與評價問題后便放棄了。為什么?首先,學校生源較差,學生的基礎(chǔ)知識不扎實,如果讓他們進行此項互動,教師必須花費很長時間介紹教學樓、實驗樓、音樂室、多功能廳等名詞。也就是說,需要拓展較多內(nèi)容,難以在有限的課時內(nèi)完成。其次,由于設計了很多需要使用拓展知識的環(huán)節(jié),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畏難心理。也就是說,不易操作,難以完成。最后,很少有小學生會關(guān)注學校的布局,教師也不清楚各所小學的布局,這就造成評價難的問題。經(jīng)過充分考慮,在運用語言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了以下生生互動活動。
1.介紹自己夢想中的臥室布置(My dream bedroom)
讓學生兩人一組,由學生A根據(jù)課件中的范例介紹自己夢想中的臥室布置,由學生B根據(jù)對方的介紹繪制同伴臥室的平面布局圖(見圖1、圖2)。
圖1
圖2
2.“找一找”游戲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翻紅包形式確定自己所在小組,尋找任務(見圖3、圖4)—閱讀課件提示(見圖5)—尋找目標物體—分享。
圖3
圖4
圖5
A game:Can you find them?
(1)Choose a pocket and get to know your task—its picture that you will have to find is in the pocket,the objects will be used as your rewards.(Pockets A—G)
(2)Try your best to find your rewards.What you can have mainly decides on you.You should use the following tips.
Yoghurt drinks(A)are in a box.
Grapes(B)are under a desk.
Candies(C)are behind the door.
Biscuits(D)are on air-conditioner.
Oranges(E)are in front of the blackboard.
Lollipops(F)are between the blackboard and the window.
Cherry tomatoes(G)are next to the front door.
通過該游戲,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能真正將課堂知識運用起來。
好奇與追新是大部分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如果教師要求學生重復同一個活動,他們很快便會厭倦,消極對待,從而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讓活動具有新鮮感是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顒有问蕉鄻踊?、學習環(huán)節(jié)趣味化是解決的基本思路。舉例說明如下:
例1:在復習方位介詞時,為了避免重復,教師設計了seek and hide游戲——隨機請一名學生在教室內(nèi)藏一個乒乓球,(藏乒乓球時,其他學生全部趴在桌子上,不能偷看),藏好后,讓其他學生用類似“Is the ball behind the door in front of us?Is the ball next to the window beside XX?”的句子提問,直到準確猜出球的位置。
例2:在設計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4“現(xiàn)在進行時”語法教學時,為了使生生互動趣味化,教師根據(jù)課時教學目標設計了一個特色化游戲(見圖6、下頁圖7),讓學生在游戲中判斷現(xiàn)在分詞的正誤。
圖6
圖7
通過該游戲,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能靈活運用課堂所學知識。
知識只是素養(yǎng)的媒介和手段,知識轉(zhuǎn)化為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是情境。知識的情境化是知識活化并轉(zhuǎn)為素養(yǎng)的必要途徑。因此,構(gòu)建從真實的情境中學習的認知路徑,是知識通向素養(yǎng)的必然要求(余文森 2017)。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把知識轉(zhuǎn)化為與知識產(chǎn)生或具體運用的情境具有相似性結(jié)構(gòu)的組織形式,讓學生參與、體驗,從而直觀、富有意義地理解知識或發(fā)現(xiàn)問題,甚至創(chuàng)造知識,增強感知力、理解力、創(chuàng)造力。知識教育的情境化不僅能提高知識接受的效率,還能使知識的內(nèi)涵豐富地呈現(xiàn)在學習者面前(轉(zhuǎn)引自余文森,2017)。
根據(jù)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1 People around us的語言能力素養(yǎng)要求——能簡單描寫熟悉人物的外貌;了解如何描述人物外貌、性格和品質(zhì);學會記錄他人的體貌特征,能從圖片中找出所描述的對象;能從人物外貌、性格和品質(zhì)方面向自己的同伴介紹自己喜愛的人(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2013),教師設計了以下生生互動活動:
1.小組活動“Who is my hero?”
學生在小組內(nèi)展示3—6張人物圖像,并在展示過程中用英語口頭介紹偶像的外貌特征,找出偶像的圖像。
2.對子活動“猜猜他是誰”
第一排、第三排和第五排學生面朝教室后面,第二排、第四排與第六排學生口頭介紹教室前方黑板上列出的同學或教師給單排同學聽。要求介紹時不能提及名字或所教學科。
3.小組游戲“你是誰”
將寫有班內(nèi)同學或任課教師姓名的小紙條秘密地分發(fā)到各個小組長手中,然后讓組員猜組長扮演的角色。在游戲過程中,組員只能用類似“Are you a teacher?Are you a boy with glasses?Are you cheerful?Do you have long hair?”的一般疑問句獲取信息,組長只能用Yes或No回答。
在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1 People around us的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進行“Who I’m thinking of?”的游戲,但因考慮不周全,沒有一名學生完成。教師安排了孔子、孫中山等人物,而受生活閱歷、個性心理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學生根本沒往這些文化名人或政治家方面想,導致活動以失敗告終。另外,在講授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2 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 Project板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對生生互動提不起興致,課堂出現(xiàn)冷場現(xiàn)象。課后,經(jīng)調(diào)查與反思發(fā)現(xiàn),學生對教材所提及的泰國與澳大利亞并不感興趣。教師嘗試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日本與韓國代替泰國與澳大利亞,再次讓他們參與同一活動。由于所選內(nèi)容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工具。語言的交際性是語言最本質(zhì)的功能。根據(jù)交際法學者的理解,真正的交際活動應有三大特征,即“信息溝”(information gap)的存在、交際目的明確和交際時的選擇性。那么,如何體現(xiàn)生生互動的交際性呢?舉例說明如下:
在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4的語法——現(xiàn)在進行時的教學中,教師初步的設想是邀請學生1到講臺前面為其他學生表演一個動作,同時,其他學生結(jié)對子針對學生1的動作進行以下問答:
A:What is he doing now?
B:He is jumping.
考慮到對話雙方都在看學生1的動作,他們的對話完全不存在“信息差”,進行的互動只是對語言形式的操練。在深思熟慮后,教師初步調(diào)整了活動:要求學習對子之一蒙住眼睛提問“What is he doing now?”后,仍不太滿意——雖然有“信息溝”存在,但是固態(tài)的。怎樣才能令活動既滿足交際性,又有一定的偶然性呢?生生互動最終呈現(xiàn)如下:每次請兩名學生到講臺處,按指令進行。具體過程如下:學生1先蒙住眼睛——學生2通過翻紅包確定扮演的指定任務并執(zhí)行扮演動作——講臺下的全體學生提問“What is S2 doing?”學生 1用“Is he drawing?He is drawing.”等猜測,直至猜對。“你演我猜”活動任務單及句式提示見圖8:
圖8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思維品質(zhì)。如何培養(yǎng)初中生的思維品質(zhì)呢?培養(yǎng)思維品質(zhì)是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考慮的問題。在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3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專門設計了以小組為單位改編英語短劇并演出的活動。具體活動安排如下:
創(chuàng)建小組,分配角色(盲人John Dancer、導盲犬Charlie、酒店前臺和消防員的角色等)——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地改編課文,豐富劇情,增添角色(有的小組增添了記者采訪情節(jié),有的小組編寫了“酒店的床”會吐槽這一魔幻的劇情)——編寫對白,主動找教師修改臺詞,組員互幫互教背臺詞,研習演技——表演呈現(xiàn)。這一活動極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zhì)。劇本節(jié)選如下:
Section One
John dancer and Charlie arrived at a hotel.At the information center,a receptionist stopped them.
Receptionist:Good morning,sir,you are welcome to stay,but I’m sorry that we don’t allow pets here.
John:Charlie isn’t a pet.He’s my eyes,I am blind,and I can’t go anywhere by myself.
Receptionist:Sorry,I sincerely apologize to you.Let me show you to your room.This way,please.Be careful,we’re going into the lift...
The receptionist showed John dancer and Charlie to their room.
Section Two
John got to know the room,check the furniture and where the bathroom is etc.Then,he went to bed and fell asleep soon.After there was no any sound in the room,the bed showed up and complained.
The bed:Oh!Terrible!...My God!You almost make me fall apart.Mr.Dancer,you should lose your weight!
Section Three
John was sleeping.Charlie began to bark and scratched John.After he woke up,he found a lot of smoke.
John:Smoke!Smoke!What’s happening!...It is on fire!Charlie,Will I die here...
活動要緊密結(jié)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向孟華 2011)。紐南(Nunan)主張將真實的材料引入學習環(huán)境;把學習者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作為課堂學習的重要資源(轉(zhuǎn)引自龔亞夫、羅少茜,2003)。從英語學習的心理來講,學生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能用所學英語交流真實的生活,在學習中更容易體會到滿足、自信與成功,學習動機會更強烈。
根據(jù)《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yè)質(zhì)量評價標準·英語》對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4 Save the trees Writing板塊的要求——“能夠根據(jù)圖片和提示,用現(xiàn)在進行時描述工人植樹的活動”,教師在教學時選取一段學生植樹的視頻引導學生互動問答,引入寫作新課。由于是學生自己的視頻,活動獲得他們的有意關(guān)注明顯增多,效果出乎意料。最后,教師臨時調(diào)整寫作內(nèi)容,讓學生自由選擇描寫工人的活動或描寫自己的植樹活動。全班45人中有36人選擇寫自己的植樹活動。
在教學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1 People around us時,教師特意找一位校友錄制了一段征友音頻并播放,讓學生猜測校友的外貌,然后出示校友的照片,并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猜測與校友的照片進行比較,印證環(huán)節(jié)是本堂課氣氛最活躍的時候。
總結(jié)這兩次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更愿意參與接近他們真實生活或直接來源于生活的活動。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多考慮學生的真實生活。
一堂優(yōu)秀的英語課離不開成功的生生互動活動。隨著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一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讓學生在合作、探究與交流中學習、運用語言知識,培養(yǎng)學習能力、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zhì)是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教師根據(jù)教學實踐提出以上見解,希望拋磚引玉,引起更多英語教師研究或探索。只要付出行動,及時總結(jié),設計的活動必然會越來越符合教育規(guī)律,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