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青云
一年一度,總會有幾天,長大遠離了高考的人莫名興奮地等待高考作文題目,各顯神通地寫,不亦樂乎地論,跨越年齡地回憶各自的高考往事,感慨時代和制度的變遷,一路等到成績出爐,接著回味多年前填下志愿的瞬間,用坎坷經(jīng)歷強烈不推薦自己的專業(yè)。直到畢業(yè)生們的暑假開始,過來人回到各自被高考改變過的命運和生活,直到下一個六月。
跟高考有關(guān)的記憶在生命里留下的痕跡實在太深,所以多年過去,雖然各種知識點幾乎已經(jīng)全部忘記,卻還能跟每一年的考生一起代入那些情緒:高考前夜不停地對自己說要睡好,結(jié)果因為害怕失眠而失眠了;寫作文的時候腦子里一直循環(huán)某首不算喜歡的歌;走出考場那一刻,想到有好多學得不錯的部分完全沒考,竟然有些生氣;對著正確答案估分時情緒跌宕起伏,一個個字母像命運快速綻放或爆破在屏幕上;還有高考過后的那個暑假,一切塵埃落定后,好多次午夜夢回,在萬分遺憾中醒來,又突然想起了某道本該做對的選擇題。
小時候,我一直期望自己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天賦,可以不走尋常的路。漸漸地發(fā)現(xiàn),在所有的嘗試里,如果說我對什么事可算是有點天賦,竟然就是考試。我天生適合走的,就是應(yīng)試這條平凡的路。也許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選擇,是選擇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考試是通向更自由而豐富的生活,那唯一的、窄窄的路。
那之前我做過最長的一個夢,是當作家。從八九歲開始寫小說,唯一的“天賦”是我爸、我媽都對這件事鼎力支持,爭相吹捧。而后在“市場”真實的考驗里,寫詩、寫歌詞、寫散文詩、寫足球評論、寫讀書心得,一共掙了不超過一百塊的稿費,還不如代寫情書掙得多。高三收到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入圍獎”獎狀,我終于春秋夢醒。我那些殘稿和作文比賽獎狀,都被我媽收起來裝在盒子里,有次回家,她還問我要不要把偵探故事寫完,把殺人案破了。我讀了一下那開頭,當年是《福爾摩斯探案集》看多了,仿照里面的外國人名起了一堆名字,根本沒有對應(yīng)的英文單詞。
其他項目還不如寫作。我練了幾年武術(shù),我?guī)煾刚f“你可以做郭靖”,我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畫畫和寫字,我也投稿去參加過比賽,連鼓勵獎都沒有得過??次覀儼嗄猩咔?,我練習足球解說,最后也只是給校運動會寫通告。想學說評書沒有老師,說相聲倒是在六一聯(lián)歡會上表演過。每周認真研究的足球彩票一直沒中,打籃球穩(wěn)定在了校隊陪練的水平。
我終于知道,我別無他長,除了我媽的酒量,也沒有什么家傳手藝和產(chǎn)業(yè)可以繼承,唯有走高考這一條路而已。
而一旦接受了,高三就變得可愛起來。高三那年,第一次讀了《百年孤獨》,我心里總浮現(xiàn)一句話:多年以后,阿詹會回想起這個在課桌前望著天井中的李子花發(fā)呆的時刻,覺得這是自己一生中最踏實而舒服的日子。
讀到反思應(yīng)試教育和僵化競爭的書和文章,我也會想,從小到大,我做過考試成績大幅拖低全班平均分的“差生”;做過和同學們想問題總不在一個軌道,但又很喜歡發(fā)言,被老師認為“有毛病”的另類學生;也叛逆過、莫名其妙地對抗過老師和學校;我也曾經(jīng)因為考試主觀題也有標準答案,應(yīng)試教育只以成績評價人,沒有給那些思維方法和興趣點特別的孩子更多機會和鼓勵,而失落過、委屈過、自卑過,最后,是不是妥協(xié)了?
也許是吧。我小時候讀到一段話,大概是說,當你是迭戈·馬拉多納的時候,足球場上的規(guī)則對你來說就不存在了;當你是邁克爾·喬丹的時候,籃球場上的規(guī)則就限制不了你了。我把這段話剪下來,貼在門上,但一直沒有想明白為什么會被它吸引。有一天我突然懂了,它在說,一個人只有在現(xiàn)有規(guī)則里出類拔萃,才有可能超越它、不被它束縛。我自發(fā)地想通了,而不是被老師灌輸著接受了——好好學習不是為了誰,是為了自己。
世俗的成功給人自由。到高中的時候,這個念頭讓我對自己妥協(xié)了。對我來說,做個好學生、學習成績好的意義,是自由。好學生可以自主安排時間,可以不被老師整天盯著和嘮叨,可以不被其他人指手畫腳或者不在乎其他人指手畫腳,可以讓那些不喜歡你的人閉嘴、不爽、嫉妒。如果有的人只以成績評價他人,對好成績“勢利眼”,那就把成績擺在他面前,再給他一個白眼。
后來呢,我可以靠考試,到這些不喜歡我、總愛教育我的人沒有去過的地方,做他們沒法指點我的事,自由地選擇我的生活。
到高三那年,我已經(jīng)徹底想明白,我是個平凡人,但摸索這些年,漸漸發(fā)現(xiàn)考試這件事我是能做好的,甚至挺擅長的,這也是上天給我的禮物吧。何況,時代給了我這樣只擅長讀書的傻學生機會??荚嚹芨淖兠\,我是其中一例,人生后來得到的一切機遇,都可說是從一次次考試中得來的。我應(yīng)該快樂,應(yīng)該珍惜。
高考之前,另一個更現(xiàn)實的、所有人都要面對的選擇是分科。這個選擇也教會我很多。到最后,人只會心甘情愿為真正想要和享受的東西奮斗,如果順從的是別人的建議和偏好,卻無法自拔地總在幻想那條未選擇的路風景如何,人是不會快樂的。
我從縣城初中畢業(yè),到考上貴陽一中,之后參加了理科實驗班的考試。我起初并不想?yún)⒓舆@考試。一來我從小喜歡歷史,早決心學文,對理科實驗班這許多人心中的圣地,實在并無興趣;二來我們是“州縣”上的學生,也就是各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和周圍縣城的學生,先自怯了,覺得自己和貴陽市里的學生是沒法比的,一定考不上。我媽知道,我這人其實很偏執(zhí),軟硬不吃,激將法無效,只有好奇心盛是軟肋。她說,去見識見識能讀理科實驗班的人考的卷子是什么樣,不也挺有趣嗎?我就去了。
實驗班分班考試,是好學生們志在必得的,是真正的“中考”。據(jù)說實驗班有最好的老師,學生可以兩年學完三年課程,高二就可以參加高考,各種競賽可望獲獎無數(shù),早早能保送。相比于其他人的緊張,我可能是真正的心無旁騖,一心只想見識,所以福至心靈,真的做出不少題來。
考完之后我和我媽去了西藏旅游。那天剛從布達拉宮下來,我們就接到我爸的電話,說我以倒數(shù)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我媽當時就要回布達拉宮還愿,我才知道她心里是存了這個愿望的,去“見識見識”的話,不過是糊弄我的慣用手法。(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