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玲 張伊娜
(1.合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安徽合肥 230001)(2.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目前小學英語課程資源大多局限于教材。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材料,通常也是學生語言輸入的唯一來源。教材一般只提供最基本的內(nèi)容,較為單薄,需要教師增加課程資源。因為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輸入,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對英語學習尤其重要。英語課程應根據(jù)教和學的需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nèi)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
目前英文繪本已經(jīng)成為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繪本是圖文并茂的完整語篇,對繪本的學習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語言學習規(guī)律,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繪本內(nèi)容多樣,可以給學生帶來豐富的閱讀體驗,擴大其知識面,拓展其思維能力,是學科育人的有效資源之一;繪本閱讀有助于兒童文化意識的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與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高度契合。將繪本融入小學英語課程中,有助于小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育人目標的達成。但是怎樣融合,如何融合? 下面就結合課例談一談繪本與教材的融合實踐。
繪本作為重要的英語課程資源,需要與課程進行有機融合。根據(jù)繪本內(nèi)容的難度,筆者將融合方式定為融入式和拓展式兩種。融入式融合指融入的繪本與教材同等難度,遵循話題情景一致性原則,功能語言相關性原則,文本難度系數(shù)相當性的原則,無痕地融入日常教學中,豐富課程內(nèi)容。拓展式融合是繪本的難度略微高于教材難度,擴展同一主題的豐富語料,旨在豐富和拓展課文的主題意義,強化單元語言功能和語用意識,這是融合課中最常見的。繪本與小學英語教材融合符合新課程的理念,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高度契合,但在實際課堂操作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如:教師講解過多,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語篇主題;未能以意義為先;過分注重語言及語法知識的講解;過多的活動割裂了故事的整體閱讀,無視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情緒的變化等。針對這些情況,筆者提出繪本與教材融合時的五大教學原則:
融合教學時強調(diào)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閱讀的主體。教師不能一味地講解和灌輸,始終讓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教師的角色是激發(fā)興趣、引導啟發(fā)和提供幫助等。如繪本《The Village Show 》與PEP四下 Unit 4 At the Farm的融合教學,該融合為融入式:繪本與教材的情境和語言高度相關,繪本的難度與教材等同。繪本融入通常是在完成教材中的語言教學之后展開的,旨在鞏固內(nèi)化教材內(nèi)容等。然而,不少教師在融入繪本教學時,只顧自己講故事,不給學生參與體驗的時間,教師只注重語言層面的理解,在閱讀中,遇到生詞就停下,如繪本中的cross、throw、set 等詞,怕學生不明白,先解釋,然后反復教,反復練新詞,整個閱讀過程不斷被打斷。過多的解釋和詞匯教學影響了故事的連貫性及趣味性。應該清楚的是,繪本是教材的補充資源,是為學生能進一步鞏固內(nèi)化語言而添加的,因此,完成教材內(nèi)容教學之后,應引導其認真品圖和感知文字,讓學生有讀繪本圖的時間、與文本充分對話的時間,讓其與故事內(nèi)容有互動。因此,要確保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與文本對話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真正的閱讀經(jīng)歷和體驗。如《I Can See》這個繪本,教師提出問題:“這個小朋友在森林里看見了什么?如果是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你愿意接著走下去嗎?”學生成了閱讀和獲取信息的主人,并且特別好奇這個小朋友在森林里到底遇見了什么,有強烈的欲望讀故事。在讀的過程中,目標詞匯多次出現(xiàn),學生不僅理解了目標語言的意義,更學會了情境化語用,能夠比較自如地用目標語言表達。不難看出,語言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是通過學生自身對語言的理解和內(nèi)化而實現(xiàn)的,因此在融合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
繪本與教材之間的融合要基于話題的匹配,功能語言的相關性等進行融合,但是又不能僅滿足于話題上的大致匹配和詞匯、句式上的基本相同,要在教學中實現(xiàn)繪本與教材內(nèi)容在主題意義、語言功能和語用上的延續(xù)和拓展,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實現(xiàn)繪本與教材內(nèi)容的多維度銜接,即多維融合。
如蘇教版三下 On the Farm一課,融入的繪本是《The Village Show》,繪本與教材難度相當,為融入式融合。教材內(nèi)容與繪本內(nèi)容在語言上高度相關,都談到了農(nóng)場,通過農(nóng)場里有什么來教學蔬菜及動物的名稱。繪本與教材內(nèi)容都與蔬菜、動物相關,但如果學習后學生竟然將農(nóng)場與村莊都混為一談,融入的學習意義就未能體現(xiàn),因為英語課程的功能之一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課文的主題場景是“farm”,繪本的主題場景是“village”。農(nóng)場與鄉(xiāng)村二者是不是有所不同?教師不能僅僅關注語言層面的學習,更應該利用情境和語篇內(nèi)容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解有關村莊、農(nóng)場語言詞匯等的基礎上認識其二者之間的異同,在學習理解目標語言的基礎上拓展對二者的認知:farm是農(nóng)場,種水果的是水果農(nóng)場,種蔬菜的是蔬菜農(nóng)場等,還有畜牧農(nóng)場,農(nóng)場可能隸屬于village,一個village里可能有很多農(nóng)場,農(nóng)場里也可能有蔬菜,也可能有水果,也可能有其他東西。在學習繪本的同時不僅復習鞏固了課文中的動物與蔬菜詞匯,更讓學生對農(nóng)場和村莊的異同有了認識,幫助其建構概念,提升思維,進行超越語言層面的學習和感知。因此,融合時要從整體出發(fā),多維銜接,不僅從詞匯、句型語言層面,更要從語言的多種屬性上思考,旨在多維銜接,有機融合。
意義永遠是語篇學習關注的重心。繪本與教材融合教學時更應該關注意義。因為繪本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有很長的語篇,不能將其等同于教材,過分聚焦語言學習的重難點。如將繪本作為另一本教科書,將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養(yǎng)成閱讀習慣。意義優(yōu)先具有兩個方面的內(nèi)涵:其一,確保故事意義優(yōu)先,即先讀懂故事,再聚焦語言練習,不讓語言學習影響故事的完整性和消減學生閱讀故事的興趣;其二,確保閱讀活動始終沿著幫助學生理解故事、拓寬視野、引導他們探尋故事寓意的軌道進行,不離開故事進行機械的詞語、句式操練。
如《Eliza’Bad Day》故事教學中,很多教師不讓學生先讀懂故事,而是只要有對話情節(jié)的地方,就停下來,先解釋,然后讓學生仿讀和表演。如:當Eliza 與Billy發(fā)生沖突時,Billy把書扔出去,老師看見了,質(zhì)問班里同學是誰扔的。結果Billy說是Eliza。Eliza氣急敗壞,說了:It’s you!這句話學生是很容易理解的,根本無須表演,但是老師幾乎都會讓學生表演,而且是多名學生表演這句話,無形中把故事肢解;或者是在故事閱讀中,不斷離開故事,進行大量的基于功能語言的機械操練。如在學習有關情緒詞匯后,把詞匯與表情匹配,然后進行造句練習。
繪本融入教材不僅僅是為了操練主要詞匯,而且是為了豐富課程資源,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在融合中能讓學生關注語篇意義;融合后豐富的語料讓學生思考、分析判斷,提升學生思維;同時利用故事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文化品格。英語教育,固然要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但主要還是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傳遞人文關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健全其人格,提高人文素養(yǎng)。繪本是一個有哲理的小故事, 能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品格。
語法忽略原則是“意義優(yōu)先原則”的繼續(xù)。繪本教學時,只要學生能在詞匯和圖畫的幫助下讀懂故事,就可以忽略其中的語法現(xiàn)象,更不要試圖讓學生學習和操練其中的新語法知識。在融入的繪本為拓展性繪本時,教師在遇到語法現(xiàn)象常停下來,先講解,后操練,嚴重影響學生理解整個故事,挫傷其積極性。
以《Eliza’s Bad Day》為例,里邊有現(xiàn)在時的第三人稱動詞的單數(shù)形式、現(xiàn)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等超出教材的語法現(xiàn)象四種。在繪本教學時,教師往往遇到一個語法現(xiàn)象就會停下來解釋,舉例說明,把故事主觀割裂開來。實際上,繪本故事教學時,應該忽略語法,讀懂即可。意義領先才是語言學習的重點。首先可鼓勵學生在上下文和相關圖畫的幫助下,合理推理,讀懂故事,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其次,在讀懂故事的同時,給他們增加一些“可理解輸入”,為后續(xù)的語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增加可理解輸入,可依托繪本內(nèi)容訓練思維,拓寬視野、滲透人文教育。學生的知識獲得不僅在于獲得客觀知識所描述的真理,更在于獲得真情、德性和美感?!禘liza’s Bad Day》這個故事給目標語言提供了一個新的語境,學生在語境中能更好地理解目標語言。語法內(nèi)容理解意義即可,關鍵是學生在故事中學會明白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對的,被別人冤枉了應該如何處理。通過語言學習,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事,這是超越語言學習本身的,語言教學真正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體現(xiàn)其學科育人價值。
語言課堂是由一定的活動組成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英語學習活動觀,即英語學習是通過一定的活動來實現(xiàn)的,但是活動要適度和適量。該原則強調(diào)活動一定要精,以不影響故事的完整性和學生的閱讀體驗為宜,尤其不要以表演代替理解,以活動代替思考。將繪本閱讀融入課程,關鍵詞是“閱讀”,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出發(fā)點,也是落腳點。過多的活動對閱讀是一種干擾,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如教師在教學On the Farm 單元時,融合了外研社繪本《The Village Show》。這個繪本故事講述的是鄰里之間常常發(fā)生的小事情:Tom在自己的園子里種植了蔬菜,如白菜、胡蘿卜等;Zara在自己的園子里養(yǎng)了羊等動物。Tom 想?yún)⒓觱illage show,于是就精心養(yǎng)殖蔬菜,蔬菜長得又大又壯。隔壁的羊等看見了,就一次又一次跑到Tom的菜園子里,結果Tom參加比賽的愿望破滅了,很沮喪,這是他心心念念的一件事情。出人意料的是,Zara提議他牽著羊去參加比賽,因為羊又大又壯,這是吃了菜園里的蔬菜的結果。Tom真的牽著羊去了,結果還拿了大獎。故事有一條明晰的情節(jié)線和一條合情合理的情緒線,在這兩條線的起伏變化過程中引人入勝。然而教師卻無視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遇到語言點知識點,教師就會停下來,通過設置的活動,鞏固學生的語言學習。比如,Tom 在蔬菜被羊吃了以后的沮喪的表情,教師讓學生表演出來;Zara讓Tom把羊牽著去參加比賽的對話,教師讓學生一遍遍地表演……這些活動對學生語言學習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是活動過多,且均在一個層面上,又無針對性,又缺乏趣味性,不僅不能事半功倍,促進學生語言學習,有時還會讓學生失去對繪本教學的興趣。因此活動一定要適量。
繪本教學融入課程的意義不是簡單的教學資源的拓展與豐富,其最大的意義在于它對學生英語語言的學習、英語閱讀的啟蒙、閱讀素養(yǎng)的形成、想象力的豐富、邏輯思維的發(fā)展、人文精神的豐富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將繪本融入課程,有助于語境化學習語言,提高閱讀興趣和培養(yǎng)閱讀習慣,發(fā)展思維和提高認知能力,涵養(yǎng)心智和健全人格。因此,融合教學時,教師要認真研讀文本和設計教學方案。教師務必變換視角,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故事中的世界;務必移情孩子,力圖以一顆童心去理解角色情感和感悟故事的寓意,并從孩子的生命成長需要的角度去設計教學活動。在融合時,要多維度,不僅僅從語言知識層面,還要從思維層面、文化層面等,探究其主題意義,讓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心智得到發(fā)展。在融合教學時,要堅持意義領先、語法忽略的原則,設置適當?shù)幕顒?,讓學生在理解意義的基礎上,感知語法,在活動中深化語篇學習,提升思維。總之,繪本與課本的融合教學將有助于小學生取得語言學習、閱讀素養(yǎng)、思維訓練和人文教育的均衡發(fā)展,從而全面實現(xiàn)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