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育章,溫周瑞,易愛武,黃 君,朱志強,童文羽,鄭宏萍
(1.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武漢 430071;2.枝江市漁丫頭水產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湖北 宜昌 433200)
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俗稱加州鱸、黑鱸,隸屬于鱸形目鱸亞目太陽魚科黑鱸屬。大口黑鱸因生長快、抗病力強、肉質鮮美細嫩、營養(yǎng)價值高、經濟價值高,深受養(yǎng)殖者和消費者青睞[1]。在養(yǎng)殖經濟效益驅動下,大口黑鱸在全國各地的養(yǎng)殖量逐年增加,成為優(yōu)質養(yǎng)殖種類之一[2]。由于其經過馴食可以完全食用人工配合飼料,適合高密度養(yǎng)殖,因而也是設施漁業(yè)的優(yōu)良養(yǎng)殖對象。
本研究比較不同投餌率、不同投餌頻率和補償投餌3 種不同投餌模式對大口黑鱸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的影響,探索適宜的投餌方式及能否利用補償生長原理優(yōu)化大口黑鱸的投喂技術,以期為大口黑鱸在養(yǎng)殖過程中節(jié)省飼料和人工、提高養(yǎng)殖效益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在湖北宜昌枝江市漁丫頭水產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養(yǎng)殖基地進行。所用大口黑鱸魚種購自荊州市某苗種場。試驗前將試驗魚放置于4.0 m×4.0 m×2.0 m 網箱中暫養(yǎng),15 d 后開始正式分組試驗,暫養(yǎng)期間每天分2 次投喂試驗飼料(通威牌加州鱸通化配合飼料8901),飼料營養(yǎng)成分見表1。
表1 試驗用飼料營養(yǎng)成分 (單位:%)
試驗在2.0 m×1.0 m×1.0 m 網箱中進行。不同投餌率、不同投餌頻率、補償投餌3 個不同試驗組,每組設3 個處理各3 次重復,共計27 個試驗網箱。試驗Ⅰ組:不同投餌率(2%、3%、4%);試驗Ⅱ組:不同投餌頻率(投餌率3%,每天投喂1 次、2 次、3 次);試驗Ⅲ組:補償投餌(投餌率3%,每天投喂、投喂3 d停喂1 d、投喂5 d 停喂1 d)。試驗分2 年進行,購進的大口黑鱸在馴養(yǎng)15 d 后選取體質健壯、規(guī)格相近的作為試驗用魚。2019 年7 月26 日每箱放養(yǎng)初始平均 體重13.02 g 的試 驗魚120 尾,12 月18 日結束,歷時146 d,試驗期間水溫10.8~32.6 ℃;2020 年9 月17 日每箱放養(yǎng)初始平均體重14.16 g 的試驗魚100尾,11 月22 日結束,歷時67 d,試驗期間水溫18.2~28.4 ℃。
1)根據不同的投餌方式,每天在室內稱量相應重量的餌料,分裝于不同的信封中,按試驗設計進行投喂,每20 d 根據抽樣情況調整投餌量并每天詳細記錄各組別的實際投餌量。
2)試驗網箱每天24 h 用氣泡石增氧,確保水體溶氧在4 mg/L 以上。每天記錄水溫、溶解氧。
試驗結束時,將每個網箱的魚捕出并計數(shù)、稱重,從每個網箱隨機抽取30 尾魚,分別測量體重、體長和全長。
式中,W0、W1分別為試驗開始時和試驗結束時魚的體重(g),t為試驗時間(d)。每一種投餌模式的試驗數(shù)據(平均值)作為1 個樣本值,對各試驗組相應的數(shù)據進行方差分析,檢驗其差異顯著性,P<0.05為差異顯著性水平。
不同投餌率對大口黑鱸生長性能的影響見表2。由表2 可知,2019 年,經過146 d 的試驗,投餌率2%試驗組的體重最大,與投餌率3%和投餌率4%試驗組相比,增重率、日增重和特定生長率均無顯著差異(P>0.05)。2020 年,經過67 d 的試驗,投餌率2%、3%、4%試驗組大口黑鱸的日增重依次增加,增重率、日增重和特定生長率均無顯著差異(P>0.05)。
表2 不同投餌率對大口黑鱸生長性能的影響
不同投餌頻率對大口黑鱸生長性能的影響見表3。由表3 可知,2019 年,試驗3 組每天投喂3 次的大口黑鱸生長速度最快,尾平均重量為111.14 g,其次是試驗2 組,試驗1 組每天投喂1 次的大口黑鱸生長最慢,尾平均重量為107.83 g。試驗1 組、試驗2 組、試驗3 組增重率分別為728.19%、731.49%、753.61%,3 個試驗組增重率、特定生長率差異不顯著(P>0.05)。2020 年,試驗2 組每天投喂2 次的大口黑鱸生長速度最快,其次為試驗3 組和試驗1 組,試驗2 組增重率、日增重和特定生長率均顯著高于試驗1 組和試驗3 組(P<0.05)。
表3 不同投餌頻率對大口黑鱸生長性能的影響
補償投喂方式對大口黑鱸生長性能的影響見表4。由表4 可知,2 年的試驗結果均是試驗1 組(連續(xù)投喂)和試驗3 組(投喂5 d 停1 d)的大口黑鱸增重高于試驗2 組(投喂3 d 停1 d)。試驗1 組和試驗3組增重率、日增重和特定生長率均無顯著差異(P>0.05),2 個試驗組的增重率、日增重和特定生長率均顯著高于試驗2 組(P<0.05)。
表4 補償投喂方式對大口黑鱸生長性能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2%、3%、4%的不同投餌率對大口黑鱸生長并未產生顯著影響,2019 年和2020 年的試驗結果分別是投餌率2%和投餌率4%的增重率最大,3%試驗組相對較低,但三者之間并沒有顯著差異,說明試驗條件下2%的投餌率基本能滿足大口黑鱸對飼料的營養(yǎng)需求。2020 年的試驗結果與趙吉偉等[3]、樓寶等[4]的研究結果一致。投餌率達到一定量時,并非越大越好,這種情況也見于魯宏申等[5]對達氏鰉幼魚、楊城等[6]對暗紋東方鲀幼魚的試驗結果。
大口黑鱸的攝食率與天氣及水溫密切相關,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當天氣驟變或水溫突變時,投餌率較高的試驗網箱會有殘餌出現(xiàn)。2019 年試驗期相對較長,試驗期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均超出大口黑鱸生長適溫的范圍[7]。有研究表明,當水溫超過生長最適溫度時,魚類的攝食率仍會繼續(xù)增加,但此時攝入的能量中用于魚類生長的部分已經開始減少,而用于維持基礎代謝的能量部分卻增加了,從而導致飼料轉化率降低[8]。
通常魚體重較小時,投餌率要大于體重較大的魚。大口黑鱸小規(guī)格魚種的適宜投餌率大于大規(guī)格魚種,個體50 g之前按4%投餌率投喂,后期逐漸遞減至2%,在保證飼料利用率的同時,減少飼料投入成本。
試驗結果表明,在投餌率相對固定的情況下,不同投餌頻率對大口黑鱸生長會產生影響,每天投喂1 次的增重率低于每天投喂2 次和每天投喂3 次的增重率。目前關于投喂頻率對魚類生長的影響有幾種不同的觀點。王武等[9]認為,21~60 d 瓦氏黃顙魚特定生長率隨著投喂頻率的增加而提高,而汪福保等[10]研究認為大口黑鱸冬季1 天投喂2 次與1 天投喂1 次尾增重并無顯著差異。謝蘇明等[11]在研究投喂頻率對池塘工程化循環(huán)水養(yǎng)殖大口黑鱸生長的影響時,認為投喂頻率為2 次/d 時能夠滿足大口黑鱸生長和發(fā)育對營養(yǎng)和能量的需求。投喂頻率對魚類生長的影響可能因魚種類和規(guī)格、投飼率、養(yǎng)殖環(huán)境、季節(jié)等條件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本試驗中,2020年試驗期水溫處于大口黑鱸相對適宜的區(qū)間,每天投喂2 次的增重率、日增重和特定生長率均顯著高于每天投喂1 次和3 次的試驗組。
大口黑鱸喜白天攝食,其攝食率受環(huán)境影響明顯。在池塘圈養(yǎng)等設施條件下,白天水體溶氧變化幅度相對要小,因此在水溫適宜的條件下每天投喂2 次較為合理。
補償生長是指動物在惡劣環(huán)境條件下會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停滯或失重,當環(huán)境條件重新恢復正常時所表現(xiàn)出的超常生長現(xiàn)象或能力[12,13]。有關補償投喂方式對魚類生長的影響,國外有研究認為,一些魚類種類經過營養(yǎng)限制后可表現(xiàn)出超補償或完全補償生長[14];部分研究表明經過營養(yǎng)限制魚類僅能實現(xiàn)部分補償生長[15]或不表現(xiàn)出補償生長[16]。本試驗結果,連續(xù)投喂和投喂5 d 停1 d 試驗魚增重顯著高于投喂3 d 停1 d 的試驗組,投喂5 d 停1 d 試驗魚表現(xiàn)出完全補償生長。與周凡等[17]研究認為每周饑餓1 d 可以實現(xiàn)大口黑鱸補償生長結果相似。
饑餓時間是大口黑鱸饑餓后再投喂過程中補償生長效應的關鍵因素,可根據養(yǎng)殖過程中的天氣情況和魚的攝食情況,每5 d 左右停喂1 d,以達到節(jié)省飼料和人工、提高養(yǎng)殖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