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種植模式對土壤溶解性有機質(zhì)光譜特征的影響

      2022-02-15 14:47:16趙海超王炯琪李璠李艷平黃智鴻魏東盧海博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 2022年2期
      關鍵詞:種植模式

      趙海超 王炯琪 李璠 李艷平 黃智鴻 魏東 盧海博

      摘要:溶解性有機質(zhì)(DOM)是土壤中重要的活性有機質(zhì)組分,對種植模式及人類活動反應敏感。采集冀北壩上7種種植模式的農(nóng)田土壤樣本,運行三維熒光結(jié)合區(qū)域積分(FRI)和紫外光譜對土壤DOM進行解析,探討土壤DOM與種植模式的響應關系。結(jié)果表明,冀北壩上地區(qū)土壤三維熒光光譜均有5個區(qū)域,其中以類腐殖酸組分(P(V,n):58.95%~69.79%)含量最高,大小順序為露地菜地>大棚菜地>草地>青貯玉米地>燕麥地>林地>馬鈴薯地;富里酸組分(P(Ⅲ,n):17.97%~23.82%)次之,大小順序為青貯玉米地>燕麥地>林地>草地>馬鈴薯地>大棚菜地>露地菜地;SUVD254 nm在0.02~1.31之間,青貯玉米地和露地菜地顯著高于其他種植模式,草地顯著低于其他種植模式。土壤總磷與類富里酸呈顯著負相關,與類腐殖酸呈極顯著正相關。施用有機肥能增加DOM的腐殖化程度、腐熟程度和微生物源特征;增溫灌溉等改善土壤環(huán)境的措施能增加DOM芳香性和陸源特征;施用化肥能增加DOM自生源及芳香性;種植飼草作物能增加DOM的腐殖化程度和陸源特征;粗放經(jīng)營能增加土壤DOM小分子組分。水源涵養(yǎng)區(qū)土壤應增加DOM類腐殖酸組分含量,以增加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冀北壩上地區(qū)農(nóng)田應增施有機肥,適度灌溉,減小利用強度,擴大飼草作物面積,以增強涵養(yǎng)水肥能力。

      關鍵詞:溶解性有機質(zhì);種植模式;三維熒光光譜;紫外光譜

      中圖分類號:S18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2)02-0232-07

      收稿日期:2021-03-25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重大項目(編號:ZD2019097);河北省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技術體系項目(編號:HBCT2018020203);河北省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計劃(編號:20526401D);河北北方學院博士基金(編號:12995543)。

      作者簡介:趙海超(1974—),男,內(nèi)蒙古赤峰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態(tài)學研究。E-mail:haichaozhao19@163.com。

      土壤溶解性有機質(zhì)(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作為土壤有機質(zhì)中最重要、最活躍的組成部分,在土壤一系列生物化學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2],同時對施肥、灌溉及作物類型及耕作栽培方式等農(nóng)藝措施具有敏感反應。近年來土壤DOM組分成為土壤有機質(zhì)研究的熱點,國內(nèi)外有許多學者對土壤DOM的組分、結(jié)構以及來源進行了大量的研究[3-4]。隨著光譜等技術的發(fā)展,紫外光譜、三維熒光光譜、紅外光譜、核磁共振、質(zhì)譜等技術成為現(xiàn)今研究DOM組分特征的主要技術手段[5-6],與其他技術相比較,紫外光譜和三維熒光光譜具有靈敏度高、所用樣品量少和監(jiān)測速度快等優(yōu)點[7],廣泛用于研究土壤DOM的組成、來源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8-9]。楊威杉等利用三維熒光光譜技術研究表明,氣候條件變化對青海草甸土中DOM的來源、性質(zhì)和組成的差異均有重要影響[10];梁儉等利用紫外-可見光譜技術,研究三峽庫區(qū)消落地帶土壤 DOM的釋放特征[11]。結(jié)合紫外光譜和三維熒光光譜技術能夠更加準確地揭示土壤DOM組分的農(nóng)藝措施響應機制,然而運用多種光譜技術揭示土壤DOM對不同種植模式農(nóng)田的反應研究相對較少。

      冀西北壩上地區(qū)是我國北方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氣候區(qū)[12],作為京津冀主要的水源涵養(yǎng)區(qū),該區(qū)域近年來土壤沙化趨勢明顯,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發(fā)展勢在必行。土壤DOM是有機質(zhì)中易于遷移的組分,研究其組分特征及其對農(nóng)田種植模式的響應機制,對于制定該區(qū)域農(nóng)業(yè)發(fā)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2000年來,壩上開始實施大規(guī)模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和京津風沙治理工程,該地區(qū)植被得到一定恢復[13]。農(nóng)田由傳統(tǒng)的粗放種植模式為主轉(zhuǎn)變?yōu)榉N植反季節(jié)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集約化種植馬鈴薯和粗放管理的飼草作物等,導致該區(qū)域呈現(xiàn)農(nóng)田、林地、草地并存,溫室大棚、不同肥水管理農(nóng)田、粗放經(jīng)營農(nóng)田等種植模式多樣化[14-15],且由于地理及土壤肥力存在空間差異性,不同種植模式長期分化并存。研究冀西北壩上區(qū)域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溶解性營養(yǎng)鹽的遷移轉(zhuǎn)化規(guī)律及機制,有利于明確京津冀水源涵養(yǎng)區(qū)應采用的農(nóng)業(yè)種植模式,可為保護京津冀水源涵養(yǎng)區(qū)、建設沙壤土可持續(xù)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種植模式提供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域與土壤采樣

      研究區(qū)域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壩上地區(qū)的張北縣(114°75′~115°29′E,41°17′~41°38′N),海拔高度1 700~2 100 m,年降水量350~450 mm,年平均日照2 897.8 h,土壤為栗鈣土、沙壤質(zhì)。根據(jù)喬趙崇等的研究[16],在壩上選擇大棚蔬菜地[架豆角(Vigna unguiculata)]、露地蔬菜地[萵筍(Asparagus officinalis)]、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地、青貯玉米(Zea mays)地、燕麥(Avena sativa)地、林地[4~50樹齡楊樹(Populus)]、草地7種種植模式農(nóng)田,各類型地塊總體理化指標如表1所示。利用前人研究方法[17]每種模式選擇2個地塊,于2017年進行土樣采集,每個樣地選擇3個樣方,每個樣方4 m2,每個樣方按“S”形采集5個點,采集0~20 cm土壤?,F(xiàn)場混勻,去除土壤中雜質(zhì)置于塑封袋中,帶回實驗室風干。分成2個部分,分別進行土壤DOM三維熒光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等理化指標的測定。

      1.2 樣品分析方法

      土壤DOM熒光光譜分析,取一定量的土壤,按照土水比1:10用KCl溶液(1 moL/L)振蕩提?。?5 ℃、200 r/min、24 h),離心后(5 000 r/min、15 min)過0.45 μm玻璃纖維濾膜后獲得待測定DOM溶液,并將DOM溶液稀釋10倍,以降低內(nèi)部濾波器效應[18]。DOM三維熒光光譜利用Hitachi F-7000型熒光光譜分析儀掃描,帶通( Bandpass):激發(fā)波長λEx=5 nm,發(fā)射波長λEm=5 nm;掃描速度:2 400 nm/min。三維熒光光譜測定激發(fā)波長(Ex)200~440 nm,發(fā)射波長(Em)250~600 nm,以Milli-Q超純水作CK[19]。

      土壤DOM紫外光光譜采用島津UV-245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進行吸收光譜掃描[20],取2 g土壤樣品,以蒸餾水為浸提液,土水比為1 ∶10;在振動器上連續(xù)振蕩12 h,離心10 min(4 000 r/min),過0.45 μm玻璃纖維濾膜,濾液即為土壤DOM儲備液[21]。掃描波長范圍為190~900 nm,掃描波長間隔為2 nm。SUVD254 nm為254 nm 的紫外吸光度與溶解性有機碳濃度(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比值;E4/E6為465 nm和665 nm的紫外吸光度之比;D253 nm/D203 nm為253 nm和203 nm的紫外吸光度之比[19-20]。土壤DOC采用島津TOC-5000A測定。土壤理化指標采用常規(guī)分析法測定。

      1.3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7.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三維熒光光譜特征使用Matlab 2007軟件進行處理。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種植模式對土壤溶解性有機質(zhì)三維熒光光譜特征的影響

      2.1.1 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DOM三維熒光光譜特征 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DOM的三維熒光光譜(EEM)區(qū)域積分(fluorescence regional integration,F(xiàn)RI)定量分析如圖1所示。對EEM進行熒光光譜FRI定量分析,能對EEM的細微變化進行定量區(qū)分,進而提高譜圖的識別能力[21-23]。根據(jù)Chen等的方法[24],將EEM譜圖分為5個區(qū)域:區(qū)域Ⅰ[P(1,n) ,Ex/Em=(220~250) nm/(280~330) nm]是絡氨酸類蛋白質(zhì)區(qū);區(qū)域Ⅱ[P(Ⅱ,n),Ex/Em=(220~250) nm/(330~380) nm]是色氨酸類蛋白質(zhì)區(qū);區(qū)域Ⅲ[P(Ⅲ,n),Ex/Em=(220~250) nm/(380~550) nm]是類富里酸區(qū);區(qū)域Ⅳ[P(Ⅳ,n),Ex/Em=(250~400) nm/(280~380) nm]是溶解性微生物代謝產(chǎn)物區(qū);區(qū)域Ⅴ[P(Ⅴ,n),Ex/Em=(250~400) nm/(380~550) nm]是類腐殖酸區(qū)[25]。通過FRI定量分析,不同種植模式農(nóng)田土壤DOM的EEM均可分為5個區(qū)域,且各農(nóng)田土壤DOM區(qū)域存在較大差異。

      2.1.2 種植模式對土壤DOM組分影響 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DOM的組分變化如圖2所示。土壤DOM的P(Ⅰ,n)在0.94%~4.08%之間,大小順序為燕麥地>林地>馬鈴薯地>青貯玉米地>草地>露地菜地>大棚菜地。P(Ⅱ,n)在2.52%~6.68%之間,大小順序為馬鈴薯地>林地>燕麥地>青貯玉米地>草地>大棚菜地>露地菜地。P(Ⅲ,n)在17.97%~23.82%之間,大小順序為青貯玉米地>燕麥地>林地>草地>馬鈴薯地>大棚菜地>露地菜地。P(Ⅳ,n)在7.03%~8.64%之間,大小順序為露地菜地>馬鈴薯地>林地>青貯玉米地>大棚菜地>草地>燕麥地。P(Ⅴ,n)在58.95%~69.79%之間,大小順序為露地菜地>大棚菜地>草地>青貯玉米地>燕麥地>林地>馬鈴薯地??梢娂轿鞅眽紊系貐^(qū)土壤DOM主要以類腐殖酸為主,其次為類富里酸[20]。粗放式經(jīng)營的燕麥地絡氨酸蛋白質(zhì)類組分含量較高,充分灌溉并大量施用化肥的馬鈴薯地色氨酸蛋白質(zhì)類組分含量較高,歸還率較高的青貯玉米地類富里酸組分含量較高,增施有機肥并充分灌溉的蔬菜地類腐殖酸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謝產(chǎn)物組分含量較高,林地類蛋白組分含量較高,草地類腐殖酸含量較高。

      2.1.3 種植模式對土壤DOM三維熒光參數(shù)的影響 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DOM三維熒光參數(shù)如圖3所示。熒光指數(shù)(fluorescence index,f450 nm/500 nm)是激發(fā)光波長370 nm時,熒光發(fā)射光譜中450、500 nm處熒光強度比值, 可用來區(qū)別有機質(zhì)的來源[25]。可將熒光指數(shù)值分為1. 4、1. 9, f450 nm/500 nm<1.4表明來源于外來輸入, f450 nm/500 nm>1.9表明來源于土壤中微生物代謝產(chǎn)物[26]。一般f450 nm/500 nm值越高,溶解性有機質(zhì)的芳香性越低。不同種植模式農(nóng)田土壤DOM的f450 nm/500 nm在1.32~1.64之間,露地菜地最高,大棚菜地次之,燕麥地顯著低于其他種植模式,表明增施有機肥和增加農(nóng)作物的歸還率能夠增加土壤DOM的微生物源,并使其芳香性降低,而施用化肥及粗放式經(jīng)營增加土壤DOM外源特性,并增加其芳香性。自生源指數(shù)(biological index,BIX)是激發(fā)波長 254 nm 下,發(fā)射波長在380、430 nm處的熒光強度比值[20,27],當BIX>1時,表明微生物活性強,自生源特征強;BIX值在0.6~0.7范圍,表明微生物活性較弱,陸源特征強[27]。不同種植模式農(nóng)田土壤DOM的熒光參數(shù)BIX值在0.43~0.62之間,馬鈴薯地最高,且顯著高于其他種植模式,可見冀西北壩上土壤DOM陸源特征較強,特別是粗放式經(jīng)營將進一步增加土壤DOM的陸源特征。腐殖化指數(shù)(humification index,HIX)是表征土壤DOM的腐殖化程度,當HIX小于4時,DOM腐殖化程度較弱;當HIX高到10~16時,DOM具有顯著的腐殖質(zhì)特征,主要為陸源輸入[20-21,28]。不同種植模式農(nóng)田土壤HIX值在5.28~13.65之間,大棚菜地最高,草地次之,馬鈴薯地最低,燕麥地、林地和馬鈴薯地顯著低于其他種植模式,可見施用有機肥和種植歸還率較高的作物能夠明顯增加土壤DOM腐殖化程度,而施用化肥和粗放經(jīng)營能夠顯著降低土壤DOM腐殖化程度。

      2.2 種植模式對土壤DOM紫外光譜特征的影響

      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DOM紫外光譜參數(shù)如圖4所示。紫外參數(shù)SUVD254 nm是指在254 nm波長下的吸光度與DOC的比值,SUVD254 nm可以表征DOM的腐殖化程度,SUVD254 nm越大,DOM的腐殖化程度越高[20,29]。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的DOM紫外參數(shù)SUVD254 nm在0.02~1.31之間,青貯玉米地和露地菜地顯著高于除大棚菜地外的其他種植模式,草地顯著低于其他種植模式,可見施用有機肥和種植歸還率較高的作物能夠明顯增加土壤DOM腐殖化程度。紫外參數(shù)E4/E6反映土壤DOM腐熟度,不同種植模式下E4/E6在4.7~10.7之間,大棚菜地和露地菜地顯著高于其他種植模式,燕麥地顯著低于其他種植模式,可見增施有機肥能夠促進土壤DOM腐熟程度,粗放管理降低土壤DOM腐熟程度。紫外參數(shù)D253 nm/D203 nm比值較小時,取代基主要是由不可取代的芳香環(huán)構成;比值越大,DOM的芳香性則越小,芳環(huán)取代基中的羧基、羰基、羥基、脂肪含量較高[20,30] 。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的DOM紫外參數(shù)D253 nm/D203 nm在0.10~0.45之間,燕麥地顯著高于其他種植模式,大棚菜地和露地菜地顯著低于其他種植模式。可見粗放式經(jīng)營使土壤DOM芳環(huán)上的取代基中的羧基、羥基、羰基、脂肪含量較高,施用有機肥充分灌溉增加土壤DOM的芳香性。

      3 討論

      3.1 土壤DOM光譜特征對土壤肥力的響應

      DOM是土壤中較為活躍的有機質(zhì)組分,既能夠被生物降解成為無機物被生物所利用,其中小分子DOM又能夠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29]。DOM組分轉(zhuǎn)化及其降解既是土壤養(yǎng)分轉(zhuǎn)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反映土壤養(yǎng)分釋放的關鍵過程,同時由于DOM易溶于水,因此其遷移規(guī)律又能夠反映土壤養(yǎng)分的遷移規(guī)律。根據(jù)土壤DOM與土壤養(yǎng)分間的相關性分析(表2),土壤類富里酸與總氮、總磷和活性磷均呈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絡氨酸蛋白和色氨酸類蛋白組分與總磷呈極顯著負相關,類腐殖酸與總磷呈極顯著正相關。表明隨著土壤總磷含量的增加,土壤DOM中富里酸、類蛋白等小分子組分含量降低,而土壤DOM類腐殖酸大分子組分含量增加,即土壤總磷主要分布在大分子DOM組分中,土壤中小分子DOM中的磷易于被生物吸收利用;隨著總氮的增加,DOM中類富里酸含量降低,該區(qū)域土壤DOM組分對磷素的影響大于氮素,特別是DOM有利于促進活性磷遷移轉(zhuǎn)化,因此大量施用有機肥的蔬菜田土壤中DOM類腐殖酸組分含量較高,大量施用化肥的馬鈴薯田土壤中DOM類富里酸組分含量較低。根據(jù)熒光參數(shù)、紫外參數(shù)與土壤養(yǎng)分間的相關性分析,HIX與總磷呈極顯著性正相關,E4/E6與總有機碳和總磷呈極顯著、顯著正相關,D253 nm/D203 nm與總磷和活性磷呈顯著性負相關。表明隨著土壤磷含量的增加,DOM腐殖化程度、腐熟程度和芳香性增加,即土壤中磷素特別是活性磷的增加使土壤中DOM穩(wěn)定性增強,可見DOM能夠較好地固定磷素,大分子DOM降低磷素的遷移轉(zhuǎn)化。因此冀西北壩上地區(qū)應該采用增加土壤大分子DOM的種植模式,以提高和保持土壤肥力。

      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能夠反映農(nóng)田土壤的供肥能力[31],而土壤微生物又是DOM的主要來源。根據(jù)喬趙崇等的研究[31],冀北壩上地區(qū)土壤DOM光譜特征與微生物量碳氮磷及酶活性間相關性分析如表3所示。絡氨酸蛋白和色氨酸類蛋白組分與蔗糖酶(sucrase,SUC)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呈顯著負相關,與脲酶(urease,URE)活性呈極顯著負相關;類富里酸組分與微生物量碳氮比呈顯著負相關;類腐殖酸組分與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呈顯著正相關,與脲酶活性呈極顯著正相關。可見土壤DOM類腐殖酸組分含量越高,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越強,而類蛋白組分含量高則會抑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脲酶是反映土壤氮素可利用性的主要酶類[32],蔗糖酶是反映土壤生物活性的主要酶類[33],脲酶和蔗糖酶主要是降解土壤DOM小中類蛋白組分。土壤DOM熒光參數(shù)f450 nm/500 nm與蔗糖酶、脲酶活性呈顯著正相關;HIX與脲酶活性呈顯著正相關,與微生物量碳呈極顯著正相關;土壤DOM紫外參數(shù)E4/E6與微生物量碳呈顯著正相關??梢婋S著土壤酶活性的增強,微生物源DOM增加;隨著土壤DOM腐熟程度和芳香性的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生物量增加。表明土壤DOM類腐殖酸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進而促進土壤養(yǎng)分轉(zhuǎn)化,而土壤DOM小分子類蛋白組分則被微生物降解轉(zhuǎn)化。

      3.2 土壤DOM光譜特征對種植模式的響應機制

      種植模式是人類對農(nóng)田的管理方式,通過人類干擾及外源輸入對農(nóng)田土壤理化環(huán)境產(chǎn)生影響,進而達到農(nóng)作物高產(chǎn)高效的目標。土壤中DOM是活躍的有機質(zhì)組分,對人類擾動和外源輸入較為敏感。冀西北壩上地區(qū)土壤以沙壤土為主,其理化性狀對種植模式的反應更加敏感。與殘存草地土壤相比,設施農(nóng)業(yè)大棚菜地通過改善土壤環(huán)境,增施肥料和充分灌溉,增加土壤氮磷有機質(zhì)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從而增加土壤DOM類腐殖酸和微生物產(chǎn)物組分含量[34];露地菜地通過施用有機肥和灌溉,使土壤DOM類腐殖酸和微生物產(chǎn)物組分含量增加[34],但與大棚菜地相比,由于不能提高土壤溫度等氣候環(huán)境,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略低,土壤DOM降解能力減弱,土壤DOM色氨酸和類富里酸組分含量降低,類腐殖酸和微生物代謝產(chǎn)物含量增加,可見改善農(nóng)田環(huán)境增加溫度可促進土壤中DOM大分子組分降解;大量施用化肥并充分灌溉的馬鈴薯地,增加了土壤氮磷含量,土壤擾動頻率高,土壤通氣性好,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加快土壤有機物降解,使土壤DOM類蛋白和微生物產(chǎn)物含量增加,類富里酸和類腐殖酸組分含量降低,增加了DOM自生源及芳香性;青貯玉米地及林地根系發(fā)達,作物對有機物降解作用較強,土壤DOM類腐殖酸組分含量降低;粗放經(jīng)營的燕麥地以保護土壤、恢復地力為主,對土壤擾動較少,土壤DOM類蛋白和類富里酸組分含量明顯增加??傮w來看,施用有機肥和作物殘落物,能夠增加DOM類腐殖酸組分和微生物產(chǎn)物含量,增加DOM的腐殖化程度、腐熟程度和微生物源特征,降低芳香性;增施化肥可增加DOM小分子組分和微生物產(chǎn)物含量,增加DOM自生源及芳香性;灌溉能夠增加DOM微生物產(chǎn)物含量,促進DOM芳環(huán)的降解,增強DOM的腐熟程度;粗放經(jīng)營使土壤DOM小分子組分增加,降低DOM的腐殖化程度、腐熟程度,改善農(nóng)田環(huán)境、增加溫度可促進土壤中DOM降解,降低腐熟程度,增加芳香性,增加陸源特征。得出結(jié)論,農(nóng)田土壤在加大利用強度時,使DOM小分子組分含量增加;而在保護性耕作過程中使DOM大分子組分含量增加。因此冀西北壩上地區(qū)作為京津冀水源涵養(yǎng)區(qū),應降低土壤小分子DOM含量,增加類腐殖酸組分,降低面源污染,增施有機肥,適度灌溉,減小利用強度,擴大種植飼草作物面積,以保持土壤肥力及增強保肥能力,提高水源涵養(yǎng)區(qū)生態(tài)效益。

      4 結(jié)論

      冀西北壩上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DOM的三維熒光光譜在不同區(qū)域存在較大的差異,土壤DOM以類腐殖酸組分為主,P(V,n)在58.95%~69.79%之間,大小順序為露地菜地>大棚菜地>草地>青貯玉米地>燕麥地>林地>馬鈴薯地;其次為類富里酸組分,P(III,n)在17.97%~23.82%之間,大小順序為青貯玉米地>燕麥地>林地>草地>馬鈴薯地>大棚菜地>露地菜地。

      通過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DOM三維熒光光譜和紫外光譜特征可知,施用有機肥能增加DOM的腐殖化程度、腐熟程度和微生物源特征;增溫灌溉等改善土壤環(huán)境措施能增加DOM芳香性和陸源特征;施用化肥能增加DOM自生源及芳香性;種植飼草作物能增加土壤DOM小分子組分,增加DOM的腐殖化程度和陸源特征。

      土壤DOM的光譜特征能夠指示土壤供肥能力,隨著土壤DOM類腐殖酸組分含量的增加,土壤供肥能力增強,保肥能力增加。冀西北壩上地區(qū)欲增強水源涵養(yǎng)區(qū)生態(tài)功能,農(nóng)田應增施有機肥,適度灌溉,減小利用強度,擴大種植飼草作物面積。

      參考文獻:

      [1]Zsolnay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artefacts,definitions,and functions[J]. Geoderma,2003,113(3/4):187-209.

      [2]Schmidt M W I,Torn M S,Abiven S,et al.Persistenc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s an ecosystem property[J]. Nature,2011,478(7367):49-56.

      [3]He X S,Xi B D,Wei Z M,et al.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oscopy with regional integration analysis for characterizing com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landfill leachate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1,190(1/2/3):293-299.

      [4]Bhattacharya R,Osburn C L.Spatial patterns i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omposition controlled by watershed characteristics in a coastal river network:the Neuse River Basin,USA[J]. Water Research,2020,169:115248.

      [5]Kaal J,Cortizas A M,Biester H.Downstream changes in 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DOM along a headwater stream in the Harz mountains (Central Germany) as determined by FTIR,Pyrolysis-GC-MS and THM-GC-MS[J]. 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2017,126:50-61.

      [6]Gu N T,Song Q B,Yang X L,et al.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biodegradability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leached from non-point sources in southeastern China[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20,258:113807.

      [7]Li Y P,Wang S R,Zhang L.Composition,source characteristic and indication of eutrophic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sediments of Erhai Lake[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4(5):3739-3751.

      [8]范春輝,常 敏,張穎超.涇渭河交匯區(qū)域平水期水體和表層沉積物溶解性有機質(zhì)的光譜性質(zhì)[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6,36(9):2863-2869.

      [9]翟天恩,霍守亮,張靖天.沉積物中溶解性有機質(zhì)的垂直分布光譜特性[J]. 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17,11(11):6196-6204.

      [10]楊威杉,李 猛,孫笑蕾,等.不同海拔下青海草甸土中溶解性有機質(zhì)的熒光光譜特征[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9,39(5):1477-1482.

      [11]梁 儉,江 韜,盧 松,等.淹水條件下三峽庫區(qū)典型消落帶土壤釋放DOM的光譜特征:紫外-可見吸收光譜[J]. 環(huán)境科學,2016,37(7):2496-2505.

      [12]代士良.康??h土地利用與土壤侵蝕關系研究[D].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13]劉正恩.河北壩上生態(tài)退化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措施[J]. 生態(tài)經(jīng)濟,2010,26(1):166-169.

      [14]王石英,蔡強國,吳淑安.中國北方農(nóng)牧交錯區(qū)研究展望[J].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4):138-142.

      [15]劉紀遠,劉明亮,莊大方,等.中國近期土地利用變化的空間格局分析[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2,32(12):1031-1040.

      [16]喬趙崇,王炯琪,趙海超,等.種植模式對冀西北壩上土壤活性有機質(zhì)和碳庫管理指數(shù)的影響[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20,29(6):1139-1146.

      [17]連玉珍,栗慧江,韓曉浩,等.土地利用方式對巴宜區(qū)土壤有機碳、氮含量及分布的影響[J]. 高原農(nóng)業(yè),2019,3(4):390-398.

      [18]Burdige D J,Kline S W,Chen W H.Fluorescent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marine sediment pore waters[J]. Marine Chemistry,2004,89(1/2/3/4):289-311.

      [19]王圣瑞.湖泊沉積物-水界面過程:基本理論與常用測定方法[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20]李瑞鑫.不同農(nóng)藝措施對冀北壩上土壤溶解性有機質(zhì)組分特征的影響[D]. 張家口:河北北方學院,2019.

      [21]武佳穎,武敏樺,閆靜琪,等.春玉米覆膜對土壤溶解性有機質(zhì)光譜特征的影響[J].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6(11):27-33,44.

      [22]李艷平,王圣瑞,趙海超,等.洱海水-陸界面溶解性有機氮組成結(jié)構及生物有效性——以永安江為例[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7,37(4):1189-1197.

      [23]吳華勇,周澤宇,王洪濤,等.光譜校正對溶解有機物三維熒光光譜特征影響[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2,32(11):3044-3048.

      [24]Quideau S A,Chadwick O A,Trumbore S E,et al.Vegetation control on soil organic matter dynamics[J]. Organic Geochemistry,2001,32(2):247-252.

      [25]Wolfe A P,Kaushal S S,F(xiàn)ulton J R,et al.Spectrofluorescence of sediment humic substances and historical changes of lacustrine organic matter provenance in response to atmospheric nutrient enrichment[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2,36(15):3217-3223.

      [26]McKnight D M,Boyer E W,Westerhoff P K,et al.Spectrofluorometric characteriz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or indication of precursor organic material and aromaticity[J].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2001,46(1):38-48.

      [27]Huguet A,Vacher L,Relexans S,et al.Properties of fluorescent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Gironde Estuary[J]. Organic Geochemistry,2009,40(6):706-719.

      [28]肖隆庚,陳文松,陳國豐,等.中國南海CDOM三維熒光光譜特征研究[J]. 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4,34(1):160-167.

      [29]高 潔,江 韜,李璐璐,等.三峽庫區(qū)消落帶土壤中溶解性有機質(zhì)(DOM)吸收及熒光光譜特征[J]. 環(huán)境科學,2015,36(1):151-162.

      [30]謝 理,楊 浩,渠曉霞,等.滇池典型陸生和水生植物溶解性有機質(zhì)組分的光譜分析[J]. 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13,26(1):72-79.

      [31]喬趙崇,趙海超,黃智鴻,等.冀北壩上不同土地利用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酶活性的影響[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9,28(3):498-505.

      [32]李亞娟,劉 靜,徐長林,等.不同退化程度對高寒草甸土壤無機氮及脲酶活性的影響[J]. 草業(yè)學報,2018,27(10):45-53.

      [33]蔣永梅,師尚禮,田永亮,等.高寒草地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變化特征[J]. 水土保持學報,2017,31(3):244-249.

      [34]謝 軍,趙亞南,陳軒敬,等.長期不同施肥對土壤溶解性有機質(zhì)含量及其結(jié)構特征的影響[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8,38(7):2250-2255.

      猜你喜歡
      種植模式
      3種水草種植模式對河蟹養(yǎng)殖生產(chǎn)的影響
      不同種植模式對烤煙根際土壤養(yǎng)分、酶活性及煙草生長的影響
      不同種植模式對稻田土壤重金屬含量及晚稻稻米品質(zhì)的影響
      旱糧—黃秋葵高效復合種植模式關鍵技術的研究
      旱糧—黃秋葵高效復合種植模式及保鮮技術規(guī)程
      冀北山地果樹下食用菌種植模式研究
      “兩稻一肥”種植模式推廣項目可行性分析
      建平縣發(fā)展種植飼用玉米的可行性分析
      綠色“種植模式”
      少年科學(2015年9期)2015-10-14 04:03:35
      玉米種植技術要點
      莒南县| 新邵县| 抚松县| 五台县| 建宁县| 岳西县| 牟定县| 沾益县| 阿坝| 大姚县| 乐至县| 天全县| 伊金霍洛旗| 沁水县| 塔河县| 安庆市| 衢州市| 兴城市| 宿州市| 泗阳县| 吉安县| 三门峡市| 郓城县| 凤城市| 中超| 清涧县| 宜城市| 通榆县| 白沙| 兴宁市| 赤峰市| 革吉县| 邵阳市| 汝州市| 石楼县| 永兴县| 静海县| 大埔县| 秦安县| 荣成市| 华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