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韓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王雙、銀振強等,實現(xiàn)833.8千米光纖量子密鑰分發(fā),將安全傳輸距離世界紀錄提升了200余千米。相比于國內外其他研究團隊的研究,該成果不僅將光纖量子密鑰分發(fā)距離從五六百千米大幅提升至833.8千米,而且將安全碼率提升了50~1 000倍,為實現(xiàn)千公里量級陸基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邁出重要一步。
美國研究人員使用定制的打印機,打印出了首塊柔性有機發(fā)光二極管顯示屏,這種由3D打印制成的顯示屏,無須以往昂貴的微加工設備。實驗表明,該顯示屏很柔韌,歷經2 000次彎曲仍保持穩(wěn)定,可用于柔性電子設備和可穿戴設備內,或可封裝在其他材料內,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下一步,研究人員計劃利用3D打印機打印出更高分辨率和更高亮度的顯示屏。
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利用CT技術和鏡像原理,成功推算出許家窯人的腦容量約為1 700毫升,接近之前報道的許昌人1 800毫升的腦容量,但比許昌人的年代早了近6萬年。“毫無疑問,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中更新世,包括早更新世腦容量最大的古人類?!毖芯咳藛T說。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fā)表于國際專業(yè)期刊《人類進化雜志》。
美國科學家完成了世界第一例用豬腎臟替代人類雙腎的移植手術,移植后的豬腎器官在患者身上成功堅持了3天以上。長久以來,器官來源的稀缺導致很多器官疾病病人去世,而豬的壽命達30年,能夠很容易繁殖,擁有和人類差不多大小的器官。專家表示,未來10年之內,其他豬器官,比如心、肺、肝臟等,都可能應用到器官移植手術中,替換患者損壞的器官。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獼猴的研究,揭示了大腦哪些組織支持信度分配過程,并首次揭示了低強度經顱超聲刺激如何調節(jié)與這些信度分配過程相關的大腦活動和行為。雖然目前該研究結論是基于動物模型得出的,但是一系列研究和應用低強度經顱超聲刺激,未來有一天可能會投入到臨床研究中,用于解決觀察到適應性不良的人類精神疾病。
中國科學家從特定葡萄籽中提取出原花青素C1,發(fā)現(xiàn)它能夠選擇性地清除衰老細胞,對小鼠使用原花青素C1可以清除小鼠體內衰老細胞,改善衰老相關疾病治療效率,延長老年小鼠壽命,過程中暫未發(fā)現(xiàn)副作用。除發(fā)現(xiàn)原花青素C1靶向清除衰老細胞的抗老能力外,研究團隊還找到了另一項能力,當原花青素C1與化療物“通力合作”時,化療物對腫瘤的殺傷力成倍增加。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科學家利用DNA制造出了一種5納米長的天線,這種納米天線可用于監(jiān)測蛋白質結構隨時間如何變化(當?shù)鞍踪|發(fā)揮生物功能時會產生獨特的信號),有望在生物醫(yī)藥等多領域“大顯身手”。研究人員表示,世界各地的實驗室可以很方便地利用這種納米天線來研究蛋白質,識別新藥或開發(fā)新的納米技術,并將其商業(yè)化后提供給研究人員和制藥行業(yè)。
中國地質大學的恐龍足跡研究團隊宣布,他們在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發(fā)現(xiàn)了一批恐龍足跡,這是該地區(qū)有關恐龍的首次報道,擴大了白堊紀恐龍在中國的分布范圍。本次研究共發(fā)現(xiàn)7個獸腳類恐龍腳印,包括兩個孤立足跡和一道行跡。此外,懷集足跡點的恐龍化石記錄作為該地區(qū)的唯一證據(jù),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有助于重建粵桂湘交界地區(qū)的白堊紀中期恐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