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金合
提起海綿,大家都認為是一種溫順的海洋動物,它終生附在礁石上,靠濾食海水中的微生物為生,相比其他海洋動物,它們顯得微不足道。然而,地中海的海綿家族中,有一種非常厲害的成員——食肉海綿。這種海綿進化出鉤狀的棘刺,成為其生存利器。
平時,它們靜伏在海底巖縫里,當小型貝類動物爬到身旁時,便用鉤刺縛過來,摟到懷中,再用身體慢慢將其緊緊包住,隨后消化過程就開始了。當然,那些被吃掉的小動物都是自投羅網(wǎng),它們本想寄生在海綿體內(nèi)躲難,卻沒想到投進了一個更兇險的“懷抱”。
食肉海綿不止一種,人們在澳大利亞深海發(fā)現(xiàn)一個品種,整個身體像一個錐形花籃,足有兩米“深”,直徑達半米的開口,就是它的嘴。當小魚、小蝦等小動物從旁邊游過并觸動它時,它一口吞進去,立即吃掉。生活在北美深海中的豎琴海綿,用枝狀分肢覆蓋著的倒鉤捕到小型甲殼動物后,再用纖薄的體膜將其包裹起來慢慢消化。
八目鰻魚只有一只眼,其余七只“小眼”其實是用于呼吸的鰓孔,所以才有“八目”之稱。它全身就像一段腸子,頭部全被一張管口形的嘴所占據(jù),嘴里只有一顆牙,幾乎不能閉合,赫然露出口腔里肉刺般的尖牙,圓盤似的舌頭上也密布著尖利的肉牙,如同刮刀一般,一副兇相畢露的樣子,一看就不是善類。
由于長期棲息在昏暗的海底,它的視力早已退化,但嗅覺很靈敏,附近有獵物,就能立即聞到。通常,它潛藏在深海淤泥里,只露出頭來。一旦有活動目標靠近,它就用那顆獨牙緊緊地咬住,在獵物身上打開一個缺口,然后將頭扎進去,左右旋轉(zhuǎn)口部,來回銼肉,直到鉆進對方身體里,吃掉心肺和腸子,再吃肉,最后只留下一堆森森白骨。
鯊魚是個大家族,廣泛分布在熱帶或溫帶海洋的長尾鯊,是其中非常獨特的一員,它的尾巴占到體長的一半,因此而得名。它強有力的鐮刀形長尾,能推動自己以50米/秒的速度前進,也能快速、靈活地追捕獵物。
長尾鯊平時棲息于大洋表層,主要以活動在淺水層的鳳尾魚、鮪魚和鯖魚、魷魚及烏賊為食,有時也吃甲殼動物和海鳥。當它發(fā)現(xiàn)魚群后,會驅(qū)逐到淺水區(qū)域,實施包抄戰(zhàn)術(shù),將魚群團團圍住,再揮舞鞭子一樣的長尾猛烈擊水。激蕩的水浪,會把小魚嚇得聚成一團,有的甚至失去知覺。這時,長尾鯊便會趁虛而入,攻入獵物圈,美美地飽餐一頓。
通常,成群的沙丁魚會緊緊抱團,在水中快速旋轉(zhuǎn)移動,讓敵人看得眼花繚亂,無從下手,但長尾鯊自有破解的妙招。當它看到像旋風一樣的魚群后,向前沖上去,將尾巴彈過頭頂,積聚足夠的力量,然后一頓猛抽,許多魚會立馬暈過去,一個個漂在海上,就像咽氣一樣,一動不動。這時,只見長尾鯊尾巴用力一甩,突然躍出水面,慢慢地享用獵物。
石鱉是以海藻為食的貝類動物,體型一般超不過成人的拳頭。然而,在北太平洋海域,有一種足有臉盆大的紅褐色石鱉,名叫金靴石鱉。這種被稱為“游蕩肉餅”的軟體動物,身體呈橢圓形。
更特別的是,金靴石鱉的牙齒異常堅硬,長在柔軟而靈活的舌頭上,被稱為舌齒。覓食時,它用鋒利的舌齒輕松刮取緊緊附著在礁石上的藻類,就如同人用鋼絲刷把水泥墻上的油漆清理得干干凈凈。
捕獵時,金靴石鱉會露出自己的“絕活”。它常常躲在巖縫里守株待兔,當那些“涉世未深”的小魚、小蟹靠近時,它立即揭下掩在頭上由分泌黏膜而成的面紗,將其罩住,然后用舌齒咀嚼,津津有味地享用,即便是動物軀殼,也能磨成粉末。
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金靴石鱉舌齒中含有罕見的鐵礦物,這種稀有礦物質(zhì)還從未在其他生物身體中發(fā)現(xiàn)過。目前,科學家從石鱉身上提取這種成分,制成了3D打印墨水,能打印出一種超級耐磨的材料,未來會有廣泛的用途,如給老年人裝上這樣的牙齒,吃飯再也不用發(fā)愁咬不動了。
生活在北美洲一些河流中的糙甲睡龜,生性特別懶惰,經(jīng)常待在水里一動不動,近一小時才浮到水面上呼吸一次,所以有一些水草會在它背上生根、發(fā)芽、生長,甚至結(jié)果。由于這種惰性,水藻就在它身上自由自在地生長起來,從而讓它披上了一層天然的偽裝衣。
糙甲睡龜雖懶但并不笨,它能捕食動作機敏的小魚、小蝦、青蛙和小蛇等小動物。通常,它靜靜地趴在水底,一直張著嘴,露出由下腭特化成的粉紅色肉贅,并不斷地晃動,吸引一些好奇的動物前來窺探。貪吃的小魚看到后,還以為是藏在水藻中一只肥碩的蠕蟲,正要張口吞食,糙甲睡龜閃電般地將嘴閉合,一頓美食就這樣到口了。接著,糙甲睡龜又慢悠悠張開嘴,等待下一個目標自己送上門來。
有時,發(fā)現(xiàn)水邊飲水的小動物,糙甲睡龜就會突然甩起尾巴,將獵物打暈,然后拖入水中慢慢享用。糙甲睡龜在水中顯得溫順,但上岸后性情大變,激怒后能咬斷人的手指,所以抓它時要格外小心。糙甲睡龜在我國屬于外來物種,目前還沒有天敵,飼養(yǎng)的品種千萬別放生,否則會危害其他水生物。
放射蟲是漂浮在水中的單細胞原生動物,廣泛分布于全球熱帶海洋,它全身晶瑩透亮,在放大鏡下看很美麗,猶如綴滿圣誕樹的精美飾物。它們大部分都有一個中心骨骼,呈球形、星形和鐘罩形等形狀,中心骨骼上的刺,呈放射狀向外伸展,因得此名。
作為一種原生動物,放射蟲的個頭極其微小,身體直徑一般為一毫米左右。雖然它僅僅是一個細胞,但卻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具備動物的主要生理機能。細胞分化出角、頭、翼、胸、腹、足和進食孔等器官,各自掌管著一定功能。
放射蟲雖小,但捕食方式卻令人生畏,它身上生有長而尖的棘刺,每根棘刺上布有一層黏液。捕食時,全身鋒芒畢露,靜靜地躲在角落里。前來的獵物一旦碰到它,就會牢牢粘在棘刺上,最終葬身于放射蟲之口。
放射蟲在大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主要以鞭毛蟲、硅藻、細菌及懸浮有機顆粒為食,許多種類與藻類共生。
在世界各大洋的深海中,可以看到一種身體為球形的黑魚,渾身裸露,沒有任何鱗甲,點綴著一些骨質(zhì)化的鈍刺,讓人感到頭皮發(fā)麻。它那黑洞一樣的嘴里,布滿了獠牙,獵物一旦被它咬中,便很難逃脫。巨大的嘴巴可吞下比自己身體大兩倍的獵物,一頓吃飽半月不餓。
這種長相丑陋的動物,頭上伸出一根釣竿,所以名叫鞭冠魚。它通常在1 000米的深?;顒?。由于釣竿端頭是由數(shù)百萬發(fā)光共生菌組成的“釣魚燈”,看起來像是一條發(fā)光的小魚,在一片漆黑的深海里顯得十分醒目。海底的一些獵食者看到后,垂涎欲滴,便游過來捕食,剛一靠近,便被鞭冠魚吞入腹中。
鞭冠魚的雄性體型僅為雌性的幾十分之一,所以雄魚通常寄生在雌魚身上,然后,雄魚嘴巴和皮膚與雌魚的血管逐漸融合,全身組織和器官都漸漸萎縮直至消失,只留下生殖器??茖W家對此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在深海環(huán)境個體之間難以碰面,一旦接觸就不愿分開,以免相遇就擦肩而過,最終進化成這種特性。
毒鮋體長不過30厘米,相貌丑陋。在它的皮膚上分布著許多大小不等的疙瘩,膚色和海灘上的石頭極為相似,它平時喜歡棲息于淺水的礁石間,同時將身體的一半埋在泥沙中,只露出兩只小小的眼睛,一動不動,人們即使站在它身旁,也不容易發(fā)現(xiàn)它。可是如果不小心踩在它的身上,那么這條貌似老實的毒鮋會迅速豎起背鰭上的13根毒棘刺入人的皮膚里,接著射出毒液,使人痛苦地失去知覺。小動物一旦被它刺中,也會很快死去。這是因為毒鮋的毒棘基部能分泌一種劇毒液的緣故。
平時,毒鮋是靜臥在沙石中的,一旦它發(fā)現(xiàn)魚蝦游到身邊,同樣會用毒棘對付。
毒鮋分布很廣,在澳大利亞、菲律賓海域和印度洋沿岸都能見到,我國的東海、南海也有毒鮋科的一些種類。
水母是多種生物的統(tǒng)稱,包括水母、???、珊瑚、水螅等。水母在地球上出現(xiàn)的時間比恐龍還早,大約6.5億萬年前就已存在,目前地球上被稱為水母的生物有200多種。水母體內(nèi)95%是水,3%是鹽,2%是蛋白質(zhì)。水母的傘狀體內(nèi)有一種特別的腺,可以發(fā)出一氧化碳,使傘狀體膨脹。它們沒有心臟、血液、鰓和骨骼。簡單的感應(yīng)器官,使它們能分辨味道并幫助它們在水里保持平衡。
水母細長的觸手既是消化器官,也是它們的武器。這些觸手上布滿了刺細胞,刺細胞內(nèi)有刺絲囊。在碰到物體后,刺細胞會放出刺絲囊,并向目標體內(nèi)注射毒液。如果目標是一些小型海洋動物,就會迅速被毒液麻痹而死。水母隨后會用觸手將獵物抓回來,通過傘狀體內(nèi)分泌的酵素將獵物體內(nèi)的蛋白質(zhì)分解,以達到進食的目的。由于水母本身對環(huán)境適應(yīng)性較強,這種捕食的方式成功率又很高,所以淺至海濱浴場,深至千米海底,都有不同種類的水母活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