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蹦鹿L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③,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④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選自《古文觀止譯注》,吳楚材、吳調侯編選,李夢生、史良昭等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注釋】
①蹇叔:秦國老臣,曾為上大夫。
②管:鑰匙。此指防守。
③中壽:一般指六七十歲。
④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
—— 鑒賞空間 ——
《左傳》寫戰(zhàn)爭,善于描述戰(zhàn)爭的來龍去脈和勝敗的內外因素,揭示其前因后果,因而顯得波瀾起伏、多姿多彩,《曹劌論戰(zhàn)》就是其中代表。
本文則是春秋時期另一場重要戰(zhàn)爭——秦晉殽之戰(zhàn)的序幕。戰(zhàn)爭雖未開始,勝敗已露端倪。軍事行動之前,秦穆公訪問國之重臣蹇叔,期望得到蹇叔的贊同。蹇叔對各國形勢的認識非常清醒,他以簡潔的語言道出這一軍事行動不會取得勝利,層層深入,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諫言,依然出兵?!懊献?!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預料到軍隊有去無回,蹇叔的語氣中透露出悲壯、剛烈與冷峻。送子而哭,這既是蹇叔的最后一次警告,也使我們體會到送子殉國的生離死別之情,動人心魄,催人淚下。
—— 讀有所思 ——
1.蹇叔勸阻穆公出師的理由有哪些?請結合文章內容具體分析。
2.你認為蹇叔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