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神農本草經(jīng)》與經(jīng)方應用之半夏篇

      2022-02-16 20:17:27袁紅霞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神農本草經(jīng)胃脘柴胡

      苗 苗,袁紅霞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1617)

      《神農本草經(jīng)》(《本經(jīng)》)為中醫(yī)四大經(jīng)典著作之一,其成書年代與《傷寒雜病論》相近,所以兩書對藥物功效的認識有著相似之處。經(jīng)方,是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運用中藥的經(jīng)驗結晶,是中國古代醫(yī)家們的大智慧。以《本經(jīng)》的理論來研究張仲景經(jīng)方之運用,可大大提高臨床應用經(jīng)方治療疾病的水平,即“以經(jīng)解經(jīng)”,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經(jīng)方配伍規(guī)律,從而在臨床運用經(jīng)方時更加得心應手[1]。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使用的許多藥物都記載于《本經(jīng)》,在此基礎上,他繼承并發(fā)展了《本經(jīng)》中所記載的半夏、甘草、大黃、桂枝、附子、芍藥、人參等藥物的功效,不僅摒棄了迷信神學的部分,還使其更符合臨床實際[2]。

      半夏其名源自《禮記·月令》:“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故名?!保?]半夏在《傷寒雜病論》中應用范圍甚廣,200余首方劑中應用半夏者47首,以半夏命名者17首,共涉及20篇章77條原文,其中《傷寒論》34條,《金匱要略》43條[4]。

      因此,本文參考《本經(jīng)》《傷寒雜病論》,以《本經(jīng)》中半夏之功效為綱,探索張仲景使用半夏的配伍規(guī)律,為臨床用藥提供指導。

      1 半夏的功效及配伍

      1.1 主傷寒、寒熱

      1.1.1 方藥 常用配伍:柴胡、黃芩等。代表方: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大柴胡湯。半夏味辛,辛味類藥能散能行,即有散結化痰、行氣活血的功用,氣血得以疏通,因此表里相通,寒熱得解,陰陽相和。“傷寒、寒熱”,即惡寒發(fā)熱或寒熱往來之象,說明半夏可用于治療外感疾病,此時半夏常與柴胡、黃芩相配,如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大柴胡湯等。其中小柴胡湯主“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柴胡桂枝湯主“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大柴胡湯主“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其病機均以正虛邪侵,少陽樞機不利為關鍵。正如《傷寒雜病論》所說:“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往來寒熱”。少陽如軸,位于陽明與太陽之間,在半表半里之中掌管氣機的出入以及陰陽的轉換,猶如門軸之開闔,故稱為“樞”。邪侵少陽,半表半里開闔失司,正邪交爭,正勝邪退則熱,邪勝正卻則寒,如此交替出現(xiàn),即為往來寒熱。此類方中柴胡透泄半表之熱邪,主歸肝經(jīng),從而疏肝調暢氣機;黃芩主入膽經(jīng),清泄半里之熱邪;兩藥相合,調達半表半里之樞機;人參、甘草、大棗合用調脾胃,補氣血,和陰陽。而半夏在小柴胡湯中能和中焦,降逆氣,其生于夏至前后,此時夏將過半,純陽勢衰,陰氣始盛,為陰陽氤氳交會之期。張仲景用半夏解寒熱,調陰陽,治療邪入少陽之往來寒熱、內傷雜病之寒熱等[5]。且半夏主入脾胃經(jīng),為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脾胃屬中焦也,中焦氣血調暢,則陰陽自和,在經(jīng)方柴胡類方中與諸藥相配,共奏解寒熱之功。

      1.1.2 醫(yī)案 女,51歲,2020年3月28日初診。主訴:低熱1月余?;颊邥r時發(fā)熱,體溫不高,于37~38℃波動,寒戰(zhàn)與發(fā)熱交替出現(xiàn)。納食較少,食欲不佳,時泛惡欲嘔。平素易感冒,畏風,自汗出。夜寐欠安,輕淺易醒。二便調。舌紅少苔,脈弦細。

      處方:小柴胡湯、百合地黃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組成為柴胡15 g、清半夏10 g、黃芩10 g、太子參10 g、炙甘草10 g、生牡蠣(先煎)30 g、生龍骨(先煎)30 g、百合20 g、生地黃20 g、桂枝15 g、白芍15 g、生姜4片、大棗5枚,7劑,水煎服。復診:服藥7劑后,往來寒熱幾無,體溫下降,食欲轉佳,納增多,夜寐安。

      按語:患者時發(fā)低熱,鮮有高熱,且體溫常于37~38℃波動,低熱與寒戰(zhàn)交替出現(xiàn),即寒熱往來之象。同時兼有泛惡欲吐,納呆,食欲不佳。即《傷寒論》第378條所言:“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惫室孕〔窈鷾迥憻?,利樞機,和少陽。平素表虛不固,常畏風冷,自汗出,易感冒,群方之祖桂枝湯契合此病機,治宜調營衛(wèi),和陰陽。生龍骨、生牡蠣為血肉有情之品,可滋陰潛陽,鎮(zhèn)靜安神。患者夜寐不實,輕淺易醒時應用此二藥,斂神養(yǎng)心,對于失眠癥收效良好。其舌象見舌紅少苔,實屬陰虛之證,百合與生地黃相伍,既滋陰清熱,又能養(yǎng)血安神。

      1.2 主心下堅、腸鳴

      1.2.1 方藥 常用配伍:黃連、干姜等。代表方: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心下堅是指胃脘部脹滿不適,亦可牽及胸脅脘腹部,一般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不痛。在《黃帝內經(jīng)》中被稱為滿、痞、痞塞、痞滿等[6]。人體胸部位于上部,屬陽位;腹部位于下部,屬陰位。心下位于中,為上下貫通、陰陽交互之場所。心下與少陽類似,皆為人體之樞紐。由縱截面來看,少陽為半表半里之樞紐;由橫截面而看,心下為半上半下之樞紐。若心下脾胃虛弱,斡旋失司,氣機升降紊亂,則實邪乘虛入內,虛實夾雜,寒熱錯綜,故形成痞證?!秱s病論》中主治痞證的三瀉心湯方中均含半夏,半夏瀉心湯主“嘔而腸鳴,心下痞”,生姜瀉心湯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甘草瀉心湯主“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此類方中主要以半夏辛開之性散其痞結。其形狀多為圓形或扁圓形,質地緊密,恰合痞證氣機壅塞,凝結成團之象[7]。且半夏根莖中分布著大小不一的螺紋導管,可通達上下,交通內外。因此,半夏外形似痞且內有通道,從中醫(yī)象思維的角度分析,半夏亦有行氣消痞散結的功效?;蛭榍鍩嶂?,或佐辛溫之品,可使陰陽調達,氣血通暢[8]。

      1.2.2 醫(yī)案 女,57歲。2005年11月23日初診。主訴:胃脘痞滿不舒半年余?;颊呶鸽淦M不適,甚則脹痛,畏寒,遇冷則重,納食少,食欲不佳,夜寐欠安,多夢。舌質黯,體胖,邊齒痕,苔黃厚,脈滑。處方:半夏瀉心湯合丹參飲加味。組成為黃芩10 g、黃連3 g、干姜10 g、清半夏10 g、炙甘草10 g、大棗5枚、黨參10 g、丹參20 g、檀香(后下)5 g、石菖蒲10 g、制遠志10 g,7劑,水煎服。復診:胃脘痞滿大減,納食增,食欲轉佳,夜寐轉安。

      按語:患者胃脘痞滿不適、畏寒、遇冷則重,但兼有舌苔黃厚,實屬寒熱錯雜之象。中焦痰濕內阻,寒熱不分,則脾胃失運出現(xiàn)納差,食欲不佳。故以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調和寒熱;胃脘脹痛,舌黯,析其病機為氣滯血瘀,故合用丹參飲行氣活血;因其兼有夜寐欠安,多夢,舌苔厚膩又加石菖蒲、制遠志以化痰定志安神。

      1.3 主下氣

      1.3.1 方藥 常用配伍:旋覆花、赭石、人參等。代表方:旋覆代赭湯、大半夏湯。半夏主下氣即降氣,主要為肺氣以及胃氣的降逆。李可認為,人體最大的降機為陽明之降,即胃氣的降機[9]。半夏主歸脾、胃經(jīng),因此可降胃氣,胃氣得降,則諸氣皆降,一身之氣得以周轉,陰平陽秘。半夏發(fā)散與收斂之性兼顧,隨辛味入肺,故肺之宣降失調均可醫(yī)治。土為金之母,若土氣壅滯,必乘金,此為母病及子。相反,金氣調順,亦能遏制土氣之上逆,使中焦脾土安和[10]。因此可應用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膽汁反流性胃炎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氣一元論,即世間萬物皆由氣所生,因此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過程之一是氣機的升降有序。對于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所致的各種疾病,張仲景常合用升浮和沉降藥物,如旋覆代赭湯?!秱摗返?61條:“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噯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狈街邪胂呐c性質沉降之旋覆花、赭石配伍,共奏降逆下氣之功?!督饏T要略》曰:“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贝朔揭嘁院臀附的嬷胂臑榉街芯?,配伍人參、白蜜以降逆止嘔,健運脾胃。兩方補瀉兼施、升降協(xié)調,常用于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導致的胸咽不適、燒心反酸、惡心嘔吐,以及由此導致的慢性咳嗽、過敏性哮喘等,屬于胃虛氣逆者。

      1.3.2 醫(yī)案 女,47歲。2018年10月18日初診。主訴:燒心反酸5年余?;颊呓?年來燒心、反酸明顯,斷斷續(xù)續(xù)服中藥、西藥治療,效果不顯,納食馨,食欲佳??诟捎嬎?,口苦,烘熱汗出。夜寐欠佳,輕淺易醒,多夢紛紜,二便如常,月經(jīng)已半年未來潮。舌淡紅,苔薄白,脈沉。既往有慢性胃炎15年余。

      處方:旋覆代赭湯、烏貝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湯。組成為旋覆花(包煎)15 g、清半夏10 g、生赭石(先煎)5 g、浙貝母10 g、海螵蛸15 g、柴胡15 g、黨參10 g、黃芩10 g、酒大黃3 g、茯神15 g、生龍骨(先煎)30 g、生牡蠣(先煎)30 g、桂枝15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生姜4片、大棗5枚,7劑,水煎服。復診:燒心反酸明顯減輕,夜寐轉佳,汗出不顯。

      按語:患者慢性胃炎15年,燒心反酸5年余,分析其病機為本虛標實,脾胃虛弱是其本,表現(xiàn)的燒心反酸為其標。選方以旋覆代赭湯、烏貝散為主,旋覆代赭湯補脾胃、降痰逆,袁紅霞常用此方治療氣機上逆之消化系統(tǒng)疾病,效如桴鼓。烏貝散由浙貝母、海螵蛸組成,為近現(xiàn)代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經(jīng)驗方,不僅制酸止痛力迅,經(jīng)大量實驗研究表明,此方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此外患者47歲,月經(jīng)已半年未潮,處于圍絕經(jīng)期。此期內分泌紊亂,且兼有烘熱汗出,夜寐欠安,易醒多夢,為陰陽失調之證,選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及桂枝湯以調和陰陽,安神定志。燒心反酸為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常見癥狀,可選用旋覆代赭湯為基礎方進行治療。然其病機不盡相同,切不可一概而論,當分清虛實,辨證施治。

      1.4 主喉咽腫痛

      1.4.1 方藥 常用配伍:苦酒、麥冬、人參等。代表方:苦酒湯、麥門冬湯。肺朝百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咽喉之部血絡豐富,為肺胃之門戶,故此處為氣血、經(jīng)脈聚集之處,且肌腠薄弱,因此容易受到邪氣侵襲,出現(xiàn)喉咽紅腫疼痛的癥狀。半夏主下氣,可止火氣之上逆,氣降則火不聚,辛開散其氣之郁結,故可治療喉咽腫痛。苦酒湯主治“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之痰郁火結之咽痛證,方中以半夏散痞結,消痰郁;雞蛋清清熱潤燥;苦酒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三者合用則痰火得降,咽痛得消?!督饏T要略》云:“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狈街懈蕽欀湺c辛燥之半夏同用,一潤一辛,使?jié)櫠荒?,行而不燥。潤可滋補肺中陰液,辛可散其滋膩之性,從而消除斂邪之顧慮[10],配伍粳米、炙甘草、人參以上行滋養(yǎng)肺金,肺主為胃行其津液,肺臟安和,則宣散水谷精微于周身。中焦脾胃痰濁阻滯,母病及子,則肺金通調水道不行,津液無上行滋養(yǎng)之路。故以半夏配伍大棗,滌痰除飲,通行水道。潤燥相依、剛柔并濟為麥門冬湯之處方配伍特點,且運用苦燥藥不可一味地閉門造車,巧妙配伍才能發(fā)揮其最大治療作用。

      1.4.2 醫(yī)案 女,53歲,2001年7月8日就診。主訴:咽喉干燥不利1月余?;颊哐屎砀稍锊焕?,口干欲飲水,胃脘隱痛,燒灼感,饑不欲食,大便2~3日一行,質干,解之費力。舌質紅瘦,苔少小裂紋,脈細數(shù)。

      處方:麥門冬湯、百合烏藥湯、增液湯。組成為麥冬35 g、清半夏5 g、太子參10 g、生甘草10 g、山藥10 g、烏藥10 g、百合20 g、生地黃15 g、玄參15 g、大棗5枚,7劑,水煎服。復診:咽喉不利幾無,胃脘燒灼感見輕,大便日一行,質不干。

      按語:《傷寒發(fā)微》所言:“咽喉為肺胃之門戶,肺主皮毛而胃主肌肉……咽喉干燥,則肺胃精液,本自虧損?!被颊呖诟裳试铮屎聿焕娚嗉t少苔裂紋之象,析其病機為肺胃陰虛,故以麥門冬湯養(yǎng)胃潤肺、潤燥。其中麥門冬湯原方粳米以山藥代替,山藥歸肺、脾、腎經(jīng),為氣陰雙補之佳品,其功效與粳米類似,可滋陰潤肺,養(yǎng)陰益胃?!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一方,張錫純認為,白虎湯中加人參,又以山藥代替粳米,既能養(yǎng)陰潤燥、生津止渴,又可于氣分中托邪外出,共奏標本兼治之功。胃脘隱痛,灼熱感,饑不欲食,結合舌象可判斷為胃陰虛之證,故選用百合烏藥湯滋陰養(yǎng)胃、行氣止痛。方中百合滋肺養(yǎng)胃,烏藥行氣止痛,兩藥相伍,胃痛自止。大便2~3日一行,質干,解之費力,為津液缺乏,腸道失濡之證,故選用增液湯以達增水行舟之效。

      1.5 主胸張、咳逆

      1.5.1 方藥 常用配伍:干姜、瓜蔞、黃連等。代表方:小青龍湯、小陷胸湯。痰飲內盛,停于胸脅、胃脘則脹滿不舒,甚則疼痛,上逆于肺則咳逆上氣。小青龍湯主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之外寒內飲所致咳喘證,此方主要以半夏與干姜、細辛、五味子配伍,消痰飲,降咳逆。張錫純贊譽半夏可降氣開痰,其所著之書《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痰涎壅滯胸間,甚不能息;覺胃口仍有痰涎堵塞者,多加清半夏數(shù)錢。”[11]因此,凡是胸中水飲以及心下痰飲均可應用半夏,如小陷胸湯?!秱摗け嫣柌∶}證并治》云:“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毙〗Y胸病乃由痰濁水氣與熱邪交阻于心下胃脘處所致。半夏之辛配伍黃連之苦,一者辛可祛痰濁,苦可清熱邪;二者痰熱阻滯于心下,必用辛味開其滯,苦味降其逆,以復心下氣機升降之司。瓜蔞藥勢驅下,導痰熱下行,通過腸腑而逐除。此三藥合用,清熱滌痰,通達氣機。凡以痰熱阻滯、氣機不暢為主要病機,屬中上焦的疾病,如咳嗽、胃痞、吞酸、嘔吐等,均可應用此方[12]。

      1.5.2 醫(yī)案 女,37歲,2021年5月13日就診。主訴:胃脘痛1年余?;颊邿o明顯誘因出現(xiàn)胃脘脹痛,按之則痛甚。噯氣頻,噯后舒,納呆,食欲欠佳。胃脘及食管燒灼感,夜間明顯。口干喜飲涼水,夜寐佳。二便調。舌暗,邊尖小瘀點,苔中根黃厚膩,脈沉滑。

      處方:小陷胸湯、外臺茯苓飲、丹參飲。組成為黃連6 g、半夏9 g、瓜蔞10 g、茯苓10 g、黨參10 g、生白術10 g、陳皮6 g、枳實10 g、檀香(后下)6 g、丹參20 g、砂仁(后下)6 g,14劑,水煎服。復診:胃痛大減,噯氣漸緩,納轉佳。

      按語:疼痛分虛實,一般來說,喜按為虛,拒按為實。此患者胃脘脹痛,不喜揉按,按之痛甚,且并見胃脘及食管燒灼感,舌苔黃膩,舌證相符,為實證胃痛。同時切合《傷寒論》中“正在心下,按之則痛”,故選用小陷胸湯清痰熱、化痰結。此患者因病情日久,舌暗邊尖小瘀點,為瘀血停于體內。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液運行緩慢或停滯不前,則進一步影響氣機運行。故合用丹參飲行氣活血止痛。胃脘脹滿,噯氣頻,納差,食欲不佳為外臺茯苓飲證,以“消痰氣,令能食”。

      1.6 主頭眩

      1.6.1 方藥 常用配伍:生姜、茯苓等。代表方: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頭眩是指頭暈目眩,暈是指頭部暈沉甚則自我感覺外界環(huán)境和物體旋轉不停,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灰黑。引起眩暈的病因很多,且各醫(yī)家的觀點亦不盡相同,然而一致認同“風、火、痰、瘀、虛”是引起眩暈的主要原因,而痰飲是引起眩暈的最關鍵因素[13]。仲景方之半夏麻黃丸主治心下悸,尤在涇言此方治療飲氣抑其陽氣者,故其病機為水飲內停,陽氣被郁。《金匱要略淺注補正》云:“蓋水氣凌心用麻黃者通太陽之氣以泄水也,此用半夏是從胃降水以抑其沖氣?!保?4]因此半夏具有滌痰逐飲的作用?!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云:“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彼嬐>塾谛仉踔畠?,胸中陽氣不振,震懾無力,故水邪乘虛上泛至頭目,清陽被遏,則頭暈目眩。因此方中應以滌痰除飲為大法,選用半夏與茯苓、生姜配伍,導痰除飲,引水下行,以平眩悸?!镀⑽刚摗费裕骸白闾幪地暑^痛,非半夏不能祛,眼黑頭眩,非半夏不能除。”由此可以看出,半夏在痰飲上擾清陽等病證方面有不可小覷的作用。

      1.6.2 醫(yī)案 女,48歲,2020年12月21日就診。主訴:頭暈2月余。患者頭暈,眼花,食后即惡心嘔吐??诟刹挥嬎?,口苦,納不多,食欲不佳,夜寐酣,大便2日一行,質干,解之費力,小便調。舌淡胖大,苔水滑,脈弦滑數(shù)。

      處方: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湯、大黃甘草湯、枳術湯。組成為姜半夏15 g、茯苓15 g、柴胡15 g、黨參10 g、黃芩10 g、熟大黃(后下)10 g、炙甘草10 g、枳實10 g、生白術30 g、生姜4片、大棗5枚,7劑,水煎服。復診:頭暈目眩大減,嘔吐緩解,大便通暢,口苦幾無。

      按語:水飲停聚于中焦,上冒清陽,故患者出現(xiàn)頭暈眼花,惡心嘔吐,舌苔水滑;水飲停于內,脾胃升降失司,津液上乘不能,故口干;因體內水液過剩,雖口干而不欲飲。以小半夏加茯苓湯和胃降逆止嘔,定眩止悸。該患者嘔吐特點為食后則吐,如《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言:“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鼻泻洗簏S甘草湯之病機??诳?,納呆,不欲飲食符合小柴胡湯證。體內津液輸布失常,致使水液停聚,水病則氣亦病,氣機失暢,日久則氣機阻滯,故大便欠暢,質干,解之費力,以枳術湯行氣導滯。

      1.7 止汗

      在《傷寒雜病論》中,并沒有以半夏為主藥的方劑來治療汗證。但是當少陽有邪,郁熱在里為水飲所遏時,水與熱互結,熱邪欲宣散外出卻為水飲所制,頭面為諸陽之會,故熱邪上蒸于頭面而汗出者,可用半夏配伍柴胡。柴胡與半夏相伍,和解少陽,透邪外出,使郁熱得以宣散,則頭汗止。因半夏獨特的生長采摘之時,認為其可交通陰陽,調和營衛(wèi),從而起到止汗的作用[14]。

      2 結語

      《本經(jīng)》的中藥理論闡述為張仲景遣方用藥的指導思想,研究張仲景運用半夏的規(guī)律,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條文簡單且精煉的《本經(jīng)》,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本經(jīng)》中半夏的功效,為后世學者的臨床實踐提供用藥方法。清代醫(yī)家徐大椿在《神農本草經(jīng)百種錄》提到:“漢末張仲景《金匱要略》及《傷寒論》中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遺法,其用藥之義,與《本經(jīng)》吻合無間,審病施方,應驗如響?!保?5]兩者相互對照學習,條文互參,可以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先賢的處方思路以及用藥規(guī)律,從而拓展我們的中醫(yī)思維能力。中醫(yī)之路漫漫,參透經(jīng)典、守正創(chuàng)新、知常達變,實為中醫(yī)發(fā)展之根本,吾輩將窮竭一生為之奮斗!

      猜你喜歡
      神農本草經(jīng)胃脘柴胡
      從《神農本草經(jīng)》論述干姜在經(jīng)方中的應用
      王生義治療胃脘痛的臨證經(jīng)驗
      核桃柴胡間作技術
      河北果樹(2020年4期)2020-11-26 06:05:18
      胃脘痛應該怎么貼敷?
      HPLC法同時測定柴胡桂枝湯中6種成分
      中成藥(2018年10期)2018-10-26 03:41:02
      10 種中藥制劑中柴胡的定量測定
      中成藥(2017年6期)2017-06-13 07:30:35
      《神農本草經(jīng)》中與神志相關的藥物歸類分析——胡隨瑜教授《神農本草經(jīng)》講記(四)
      柴胡治療豬感冒癥的臨床觀察
      傣醫(yī)林艷芳老師臨床診治胃脘痛經(jīng)驗
      張志明教授治療胃脘痛經(jīng)驗
      昔阳县| 德格县| 新闻| 孝昌县| 体育| 玉环县| 视频| 江西省| 烟台市| 图木舒克市| 巨野县| 广安市| 聂荣县| 仁布县| 高阳县| 辽中县| 洞头县| 安平县| 砚山县| 宿迁市| 富锦市| 定州市| 霍山县| 浦东新区| 大理市| 龙南县| 互助| 开封县| 孝义市| 富民县| 衡南县| 庆安县| 利川市| 云南省| 东方市| 城口县| 文化| 亳州市| 淳化县| 东阿县| 星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