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榮
【2022年中考作文備考金題】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遠方。那里,或許是長途跋涉以后終能抵達的地方,或許是心靈渴望抵達的夢想所在的地方。遠方,可能承載著一段記憶,可能寄寓著一個希望,走向遠方,最終將是一次心靈之旅。
請以“遠方,不遠”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寫作,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校名等。
【思路導引】
我們活在當下,可又不僅僅活在當下,因為我們的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總有一個要抵達遠方。
這是一道思辨性考題,解讀的關鍵點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遠方”的內涵??梢詮摹皶r間上的遠方”和“空間上的遠方”展開思考。這兩者可以獨立,可以融合?!斑h方”可以是一個具體的真實存在的地點,比如一座山、一個國家;也可以是一個抽象的象征性事物,比如渴望到達的一個高度、渴望獲得的一個榮譽,尚未抵達,滿心向往。寫好關于“遠方”的細節(jié),表達出對“遠方”的渴慕,就可以很好地突出中心。
第二:“不遠”的內涵。遠方 “不遠”,那就一定可以抵達。抵達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真實意義上的乘坐各種交通工具的抵達,可以是抽象意義上的親情的維系,可以是眾人團結一心、凝心聚力的追求和奮斗。只要開始行動,邁開腳步,就可以抵達遠方——在文章的最后,一定要把這個意思表達清楚,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綜合以上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思路展開:
思路一:重溫一段親情。比如遙遠的老家,那里有想起來就充滿溫暖的親情或是友情。在回憶中展開對久違的親情的描寫,展現(xiàn)情感的美好與溫馨,表達對情感的懷念與感恩。
思路二:關于夢想的追求。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夢想,是自己的內心朝向的地方。這個夢想,可能是自己思慕已久的某一所大學,可能是自己早就期盼的一個舞臺,抵達那里,需要付出艱辛和努力。
思路三:開啟一段思想之旅。可以穿越時空,去往心靈的遠方,去拜訪自己的偶像。時空兩隔,我們依然可以借助閱讀、觀影、看紀錄片,走進一個名人的世界,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成就,走進他的精神世界。
【推薦素材】
素材一:浩瀚的星空,是夢開始的地方。張玉花是“天問一號”探測器系統(tǒng)副總指揮。31年的職業(yè)生涯里,她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從載人航天的300公里到火星探測的4億公里,張玉花跨越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測三大領域,成功將玉兔一號、嫦娥四號、天問一號等送入太空。她說:“人不會永遠躺在地球的搖籃里,為了自己的求知欲,為了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我們將會走得更遠,幸福是‘奔’出來的!”
素材點撥:“遠方”是所有中國人矚目的“宇宙”,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前赴后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中國人以自己的行動證明,當我們開始努力,眾志成城,“遠方”并不遙遠。
素材二:我國近代著名的國畫大師——徐悲鴻給人們留下了“一洗萬古凡馬空”的駿馬圖。他的一生,勤勉向上,一心為國。他9歲起正式從父習畫,技藝長進很快。但他的目光始終注視著遠方。17歲時,徐悲鴻便獨自到上海賣畫謀生,考入震旦大學。
后來,日本又成了徐悲鴻心目中的遠方。在獲得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的資助后,他深刻領悟了日本畫家會心于造物的精神。
他又來到了更遠的地方——巴黎美術學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開始接受正規(guī)的西方繪畫教育。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斷學費,徐悲鴻被迫轉至消費水平較低的德國柏林。雖然這個遠方的抵達有些被動,但在那里,徐悲鴻仍然不放過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他求教于畫家康普,到博物館臨摹倫勃朗的畫作,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體、風景為主題的優(yōu)秀的素描、油畫作品,如《撫貓人像》《持棍老人》等,贏得了大家的高度贊譽。
最終,徐悲鴻的目光又望向了自己的祖國。這個“遠方”就是中國,就是他要以自己的努力來報效的地方。他投身于國內美術教育工作,培養(yǎng)了大批美術人才,為中國的美術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
素材點撥:在徐悲鴻的眼里,“遠方”一直是他心之所向,是他實現(xiàn)夢想、施展抱負的地方。從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再到后來的一心報國,徐悲鴻始終在追隨著自己的夢想,始終注視著自己的“遠方”,始終以自己的行動走向“遠方”。所以,他的遠方,都能夠抵達。
佳作示例
遠方,不遠
山東省威海市城里中學? ?姜智
老家粗糙的圍墻旁,靜靜地倚著一輛老式自行車,像一個垂暮的老者倚在那里,靜靜地看飛來飛去的燕子。車子很大,只剩孤零零的一只腳踏,車身滿是鐵銹,金屬的光澤已被歲月磨蝕殆盡,小鈴鐺發(fā)出的聲音,沉悶且低啞。
我再也找不見它先前的模樣。但我還記得車后座上曾載著我的木制小板,載著我最純粹的快樂,永遠記得。
是的,現(xiàn)在想起,故鄉(xiāng)里的這一切,清晰如昨。
遠方不遠,親情永在。
兒時同奶奶一起生活,最喜歡與奶奶騎車兜風。那時自行車還健壯得很,奶奶天天擦,天天擦,擦得锃亮,只有兩個轱轆黏附著泥土。我坐在后面,摟著奶奶的腰,緊緊靠在奶奶的背上,有時盡管天很冷,但我似乎察覺不到,我的快樂就像陽光,哪里都是。每每遇到燕子,奶奶總會唱起:“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奶奶的聲音不高,卻是潤的,很中聽。我也會跟著唱起,我的聲音脆而亮,就像那到處撒播快樂的陽光。燕子叫了一聲,我想它也在唱這獨屬于它的歌。伴著清脆的鈴鐺聲,這歡快的合奏回蕩在金黃的田野上,回蕩在緩緩的流水旁,回蕩在無垠的藍天里,回蕩在我心深處的記憶中。
之后到市里上小學,離開了老家。每逢周末,我都會和父親一起,伴著清晨第一縷朝陽,乘坐大巴車回老家。每次回到家,都要騎車在村頭的那段土路上瘋上一陣。奶奶反復叮囑我多加小心,她的嗓音有些沙啞,卻依然中聽。我騎車在土路上縱橫馳騁,汗珠飛濺在干燥的黃土里;奶奶在家里的灶膛邊忙碌,汗珠落在屋里的泥地上。滿頭大汗回到家里的時候,飯菜早已坐好,屋子里彌散著飯香。我低頭狼吞虎咽,奶奶就在旁邊坐著看我?!暗饶慊貋怼?,這四個字緩緩落在我柔軟的心湖上,倒映出一片幸福與知足。
再到后來,一周一回成了兩周一回,甚至幾個月一回。父親開上了汽車,市里與老家之間修了高速公路,甚至開通了動車……卻不知何時,“太遠了”變成了不回老家的借口。由于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在家中待了半年多。等當地疫情有所好轉,我迫不及待地跟著爸媽回到故鄉(xiāng)。
到了奶奶家,家中卻沒人,正疑惑時,卻聽到爸爸的聲音:“媽,慢點!”回頭,見到了奶奶,騎著那輛自行車,慢慢地減速,右腳略顯笨拙地一抬,從車座上繞到左腳邊,再慢慢探到地上,左腳順勢落地,終于停穩(wěn)了。我忽然就一愣。印象中的奶奶喜歡騎自行車,說到哪兒去都方便??墒乾F(xiàn)在我所見的一切,如此陌生,連奶奶也變得有些陌生了,雙鬢白了許多,額頭上的皺紋也明顯多了。看看那輛自行車,真的很舊了,舊到令我心酸。
沒容我多想,手就被奶奶拉住了:“這么快就回來啦!今天自行車又掉了一次鏈子,剎車也不緊了。這不,才買完菜,飯還沒做,先進屋歇會兒?!边呎f,邊把車靠在墻上,提著菜,準備進堂屋。微冷的風吹過,凌亂的白發(fā)遮住奶奶的臉頰。奶奶和車子一起老了,那些曾經的快樂回憶,就這樣湮沒在時光里。
我多久未回到故鄉(xiāng)了?我問我自己。
現(xiàn)在,每逢周末,我都會抽時間回家,彌補我近些年來的虧欠。我會和奶奶回想起童年時光,唱起“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
我知道,我所認為的遠方,其實并不遠,因為連接兩地之間的,是親情。
遠方不遠,親情永在。
【評點】
故鄉(xiāng)是一個極美的意象。在很多人心中,故鄉(xiāng)是溫暖和愛的代名詞。在本文中,作者巧妙借助“自行車”這一意象,串聯(lián)起“我”的經歷與感受,串聯(lián)起關于“奶奶”從年輕到衰老的記憶,在一種飽含深情的回憶中,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對奶奶的感恩之情和自己深深的愧疚之情,深刻闡述了這樣的主題:“遠方”并不遙遠,只要用心去回報、去感恩,這個世界所有美好都會一直在?!靶⊙嘧印钡母柚{平添了文章的感染力,也讓結構更為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