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克慰
孤獨的黑背燕尾
必須承認,它們不是一種美艷的鳥。但必須承認,它們是一種優(yōu)雅且有氣質的鳥。
黑背燕尾,其實它們的背并不黑,黑只是一種象征。我看到它們時,更多的是那線條型的白色斑塊。用一個詞來形容黑背燕尾,是再也恰當不過的。那個詞叫:黑白分明。
我喜歡黑背燕尾,是從喜歡它單調的羽色開始的。它們的羽毛,上面的黑白相鑲,白色的額頭,頭頂?shù)奖巢亢谏瑥难块_始至尾部,羽毛黑白相間,呈橫斑塊狀至尾稍。腹部純白,無雜色。我的描述,似乎不太詳細,但基本是準確的。整體看,黑背燕尾色彩鮮明,體形修長,羽毛細密光滑,獨具個性,讓人過目不忘。
常??匆娝鼈?,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那時候老家的山坡上,長滿了郁郁蔥蔥的樹,松樹、刺槐、柞樹、還有灌木叢。沒有大樹的山坡上,長滿了栗毛,也叫柞樹叢,類似于灌木叢,一墩一墩的。柞樹叢可以用來養(yǎng)蠶,就是柞蠶,蠶絲可以織布,蠶蛹可以食用,高蛋白,很美味。我老家南召,就是全國出名的“柞蠶之鄉(xiāng)”。
每年春天,山坡上綠油油的。長大樹的山坡綠,上面綠的是樹,下面綠的是灌木叢,一層層的綠。不長大樹的山坡,就長栗毛,一米距離一墩,春天時枝條叢生,墩與墩之間,就沒有了縫隙,密密麻麻的綠。老家的山坡,就被一片又一片的綠色覆蓋,你很難看到一片裸露的土地。山坡,就是連成一片的綠色。山坡上樹多鳥就多,麻雀、百靈、云雀、斑鳩、鵪鶉飛來飛去,幾十種鳥在山坡上“嘰嘰喳喳”叫,當然也有黑背燕尾。
黑背燕尾似乎不與它們搭群,也很少在山林里棲息。山坡上綠油油的林子,它們并不喜歡,你很少看到它們在樹林里活動。但是,有樹就有水,那時的山溝里,溪水淙淙,四季不斷,依山的河流,河水清澈,水草葳蕤,河里魚蝦成群,吸引了很多水鳥前來覓食、嬉戲。
總是在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在有水的地方,看見黑背燕尾。它們不是水鳥,但與水有著不解的緣分。山澗的小溪里,蜿蜒的河流里,它們常在你不經意間,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有時候是一只,有時候是兩只,在小溪邊、河流里覓食。不吃東西時,有的站在水中突出的石頭上,有的蹲在岸邊的樹枝上,還有的留在淺水里歇息。
我曾看到過在一條小溪里的兩對黑背燕尾,它們相距四五十米,各覓各的食,各戲各的水,從不往一塊湊,也從不相互打招呼,彼此是那么的陌生,陌生得像兩個物種。偶爾也會看對方一眼,但只是匆匆的一眼,很快就扭過頭去。它們不像麻雀,集聚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說著話,看到食物一哄而上,甚至為爭食物相互撕打。黑背燕尾,它們總是給人一種高冷和孤傲的感覺。
黑背燕尾,它們是那么的優(yōu)雅,站有站相,蹲有蹲相,吃有吃相。就是在覓食時,也不緊不慢,踱著方步,動作輕盈,姿態(tài)萬方。那種與生俱來的淡定和穩(wěn)重,顯示出大家氣象。在河流與小溪,它們不時把頭伸進水中,總以為它們是在捕魚,但沒看到它們捕到魚兒。其實,它們是在水草中、石塊下尋找水生昆蟲,靜靜地覓食,靜靜地享受著時光。時不時地,它們會翹動著長長的尾巴,很愜意的樣子。我想,一上一下扇動的尾巴,可能是它們覓食時的習慣動作,或者是捕捉到食物時興奮所致。
它們是靈敏的,也是機警的。那怕是輕微的響動,它們都能感受到。此時,受到驚動的黑背燕尾,會迅速停下來,頭和尾巴同時翹起,觀察是否有危險。如果遇到危險,或者是受到干擾,立即扇動翅膀起飛,同時發(fā)出“吱—吱—吱”的鳴叫聲。它們飛行時,飛得很低,幾乎貼著水面,但速度緩慢,飛行距離也不遠,有時幾十米,有時上百米,然后落下來,蹲在石頭上觀察。感覺沒有危險了,繼續(xù)在水中覓食或者歇息。
現(xiàn)在,黑背燕尾在我們家鄉(xiāng),已是稀罕的品種,原來常見的一種鳥,如今卻難得一見。2015年春夏之交,我去信陽南灣湖,在臨湖的小山坡上,意外地看到兩只黑背燕尾??拷?,感覺就是黑背燕尾,但又覺得不太一樣。想來想去,終于想起,這鳥,不是黑背燕尾,是我在云南當兵時,多次見過的白額燕尾。
是的,是白額燕尾。白額燕尾是生活在南方的鳥,北方很少能看到它們。我剛去云南時,看到白額燕尾,還以為是家鄉(xiāng)的黑背燕尾?;腥灰咽嵌嗄?,我再次把它們弄混淆了。確實,它們長得太像了,就像是一對雙胞胎,很難分清。如果不仔細分辨,它們的區(qū)別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白額燕尾頦及胸黑色,腰及腹白色。而黑背燕尾的頦胸腰腹全部白色。其他的地方也幾乎一摸一樣。甚至生活習性,性格特征,食物選擇等方面都毫無二致。
我從云南退伍回來,看到黑背燕尾,總是想起白額燕尾,也多次尋找過白額燕尾。但在我的家鄉(xiāng),只看到過黑背燕尾,卻從未看到過白額燕尾。我有點奇怪,生活習性,性格特征,食物選擇都一樣的鳥,但在生存環(huán)境的選擇上,卻差別如此巨大。意想不到的是,在距我家鄉(xiāng)300公里的信陽,卻意外地看見了久違的白額燕尾。
白額燕尾,家鄉(xiāng)是沒有的,從我記事起,就沒有看到它們的影子。而黑背燕尾,倒是常見。在山澗小溪,在清澈的小河,不經意間,你會看到它們孤獨的身影。當然,這是90年代以前。再后來,逐年減少。再再后來,就越來越稀少,難得一睹芳顏。
我一直覺得,我的家鄉(xiāng)民風淳厚,質樸善良,鄉(xiāng)親們對生命始終心懷敬畏之心。在那個缺少食物的年代,他們也從不獵食野生動物。至于山中的小鳥,很少有人食用。在鄉(xiāng)村,喜鵲是吉祥鳥,黑卷尾(吃杯茶)是報曉鳥……這一種種鳥,就是一個個鄉(xiāng)村文化符號,成為鄉(xiāng)村人情感生活的組成部分。
在鄉(xiāng)村,吃鳥是被人瞧不起的,是遭人唾棄的,人們也一直堅守著約定俗成的淳樸民風。然而,僅僅幾十年,在我們的家鄉(xiāng),鳥成了美味,成了人們賺錢的交易品,捕獵鳥類,手段用盡,無所不用其極。很多的鳥被大肆捕獵,有的數(shù)量銳減,有的慘遭滅種,還有的慘叫著離開它們曾經生活過的家園。山坡上的鳥,越來越少。
每次看到他們,我就覺得,它們是那么的孤獨。是的,是孤獨,常常單只或成對一起,在山溪、河流邊活動,常常孤獨地流連在水中。它們生性膽怯,看見人迅速飛走,邊飛邊“吱—吱”地鳴叫,一副驚慌失措的樣子。
黑背燕尾是不是被獵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它們已經成為了稀有種群。稀少不代表看不到,只要黑背燕尾在我們家鄉(xiāng)生活,就能相見。2016年春天,一位南陽文友去南召,我和縣里的文友陪同一起去山里玩,經崔莊鄉(xiāng),過塔寺村,沿著一條依山的小溪進山。在山中小溪里,一只鳥在小溪中覓食,走近看,驚喜地看到一只黑背燕尾。確實是一只黑背燕尾,背部黑白相間的羽斑,黑白分明,尤其是額頭上的白色斑點,格外地耀眼。我往前靠了幾步,想再湊近一點兒看,也許是輕微的腳步聲驚動了它,它抬起頭,翹起尾巴,忽扇了一下翅膀,“吱”地一聲,沿著小溪向前面飛去。
南陽文友走過來問:“這么漂亮的鳥,剛看一眼,怎么就飛走了。多可惜!”我說:“它和人一樣,在遇到危險時,唯一自救的辦法就是躲開,躲得遠遠的。”“現(xiàn)在逮鳥的人很多,聽說有人進山網鳥,還有激光打鳥的,鳥被逮怕了。哎……”南陽文友說,長長地嘆一口氣。
黑背燕尾生性膽怯,不像麻雀那樣大大咧咧,走到它們跟前了才飛走。我看它們,總是保持在30米開外。如果沒有遮掩物,幾乎是見人就飛。去年在白河上游的一個支流,看到過黑背燕尾,感覺距離很遠,它們就發(fā)出“吱—吱”聲,然后騰空而起,迅速飛離。只看到它們腹部雪白的羽毛,一閃而過。
確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很強的鳥,從不與人接近,那怕是一點點的危險。就連它們的巢,也很隱蔽,很多年來,我從沒看到過。我一直在懷疑,它們根本就不在我們家鄉(xiāng)繁育后代。但有人看到它們的巢,說它們的鳥巢一般筑在臨水石壁的巖縫中,也有的在石堆的空隙中筑巢,不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不細心尋找,很難發(fā)現(xiàn)。鳥巢用苔蘚、草根編織而成,巢內鋪墊枯葉、荒草。一般一窩孵化三五只小鳥。究竟是不是,沒有見過,無從查實。但我認為,從目前的種群數(shù)量來看,黑背燕尾很可能不在我們的家鄉(xiāng)繁育后代。如果它們在我們家鄉(xiāng)繁育后代的話,種群數(shù)量應該不會寥寥無幾。我想是這樣的。
其實不只是黑背燕尾,還有很多過去常見的鳥,有的已從家鄉(xiāng)的山野上消失;有的偶爾還能看到,但這樣的機會總是不多。昔日成群結隊的鳥,如今影單形只,成了我們家鄉(xiāng)的珍稀鳥類。還有的因為環(huán)境的變化,離開了它們曾經生活的土地,尋找新的家園。
我一直在想,那些成片的林子哪去了?那些干凈的土地哪里去了?那些清澈的河流哪里去了?那曾經蔚藍的天空哪里去了?就幾十年,幾十年吶,我們的家園變得那么的陌生,除了一些人,一些房屋,再找不到它們過去的影子,甚至找不到回鄉(xiāng)的路。
我不知道,是家園拋棄了我,還是我拋棄了家園。
我還想,是鳥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拋棄了鳥們。
憂傷的噪鵑
這是一種有故事的鳥,只是我不善于講故事。我想,我的敘述,或多或少地讓你了解到一只鳥的前世今生。
我要告訴你的這種鳥,名字叫噪鵑。聽到它們的名字,你就知道,這種鳥,呱噪。就是喜歡“嘰里呱啦”地亂叫。確實,它們的叫聲噪雜,“哥好—哥好—,”鳴叫聲由低到高,由慢到快,響徹天空。它們鳴叫的聲音有點凄涼,好像在訴說著一種幽怨。有些時候,它們的叫聲就變成了“我餓”。在鄉(xiāng)村,人們聽到它們的叫聲,就說:“這鳥是餓死鬼托生的,整天‘我餓—我餓—我餓’地叫喚,好像從來就沒吃飽過。”
噪鵑,黑色的鳥,雌雄羽色不同,雄鳥丑,雌鳥漂亮,跟其他的鳥正好相反。大多數(shù)的鳥,要么雄鳥羽色艷麗,要么雌雄相似。但是,噪鵑不是,雄鳥通體黑色,閃著藍色光澤。雌鳥上半身暗褐色,具有金屬綠色光澤,布滿白色小斑點,均勻整齊地排列著。胸部及下半身羽毛白色雜以黑色斑點,尾部羽毛黑白相間,呈橫斑狀排列。色彩搭配合理均勻,形體飽滿,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我在鄉(xiāng)下時,常常把雄鳥當作烏鴉,確實,它們像烏鴉,有點丑陋。雌鳥遠看像斑鳩,也有點像鷹。但后來發(fā)現(xiàn),雄雌兩鳥,既不是烏鴉,也不是斑鳩和鷹,它們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眼睛血紅。最初的一段時間,我不知道它們就是噪鵑,臨時給它們起了個很有個性的名字:“紅眼鳥?!?/p>
這得說說有關噪鵑的傳說。傳說古時有姑嫂二人相依為命。小姑心靈手巧,善繡百花,唯有楊梅花尚未學會。因為楊梅花期極短,又是在半夜三更才開,天亮前早已凋謝。有一年,楊梅花開的時節(jié),小姑在半夜的時候上山觀察楊梅花的形狀,不幸卻被老虎所害。嫂嫂等到天亮,見姑姑未歸,便上山尋找,遍山呼喊:“姑姑——”后見楊梅樹下有血跡,方知姑姑已被老虎吃掉。悲傷的嫂嫂哭干了眼淚,哭得眼睛鮮血直流,悲傷而死。嫂嫂死后化為青鳥,繼續(xù)悲慘地叫“姑姑、姑姑……”因此,噪鵑也叫嫂鳥,眼睛也變成了紅色。
噪鵑的叫聲響亮,連續(xù)不斷地大叫聲,十分煩人。但它們卻喜歡鳴叫,白天,正在干活的農人,常被突然而來的鳴叫聲嚇得一抖;夜晚,當你在似睡非睡之時,突然傳來一聲稀奇古怪的鳴叫,嚇得人們膽顫心驚。每年的3至7月份,是噪鵑的繁殖期,嘹亮的求偶聲,不分晝夜,響徹天空,尤其是風雨交加的夜晚,它們的叫聲顯得更加凄慘動人,吵得人們心煩神燥,無法安睡。
噪鵑,一種很神秘的鳥,只聞其聲,不見其影。曾經,我在鄉(xiāng)下時打過這種鳥。打噪鵑,既不是好玩,也不是為吃肉,就是嫌它們煩。一般是轟攆,聽到它們的叫聲,就循著叫聲,用石塊一陣亂投,嚇得它們“嘰哩嘎啦”驚慌而逃。也用彈弓打過噪鵑,聽到它們的叫聲后,偷偷溜過去,找到它們后,用彈弓瞄準再打。當然,這種鳥一般都躲藏在大樹的枝葉間,常常不是打在樹干上,就是打在樹枝上。在我的印象里,從沒打到噪鵑。因為,你根本就看不到它的身影。每次都是興沖沖去,垂頭喪氣回來。
現(xiàn)在想想,就覺得可笑,哪有鳥不叫的?只不過鳴叫聲大小不同而已。就是人,有的慢聲細語,有的粗喉嚨大嗓門,有的悶聲不吭,有的喋喋不休,總不能把他們的嘴縫著吧!再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鳥也一樣。
鳥類都善于鳴叫,因鳴叫聲宛轉悠揚,深受人們的喜歡。我覺得,鳥的鳴叫聲是音樂、是歌曲、是琴聲、是笛聲、是箏聲、是簫聲……賞心悅耳,百聽不厭。但是噪鵑,它們的叫聲卻是那么的古怪,聽著有一種無法說清的不安。有時是“喔哦—喔哦—喔哦—”有時是“冤哦—冤哦—冤哦—”也有時是“苦哦—苦哦—苦哦—”還有時是“哥好—哥好—哥好—”聽起來有點凄厲,有點悲傷,也有點恐怖。
噪鵑喊冤,還衍生出一個傳說。古時候,有個黑心的地主,家中收養(yǎng)個小童養(yǎng)媳,干的是重活,吃的是粗食,總嫌她吃的多干的少。有一天,他家的肉丟了,黑心地主冤枉她偷吃了肉,被活活毒打致死。小童養(yǎng)媳死后,被裝于壇內埋在后山。后來家人來找,打開壇子,一只黑鳥從壇中飛出,凄慘地大叫:“冤啊—冤啊……”因為這個故事,在民間,噪鵑又被稱為“冤魂鳥?!惫适麓_實悲慘,故事里的童養(yǎng)媳確實很冤。讀這故事,心里忍不住有點酸酸的感覺,一種莫名的悲傷涌上心頭。
“哥好—哥好—”這樣的叫聲,也包含著一個辛酸的傳說:古時候,有一對兄妹,年幼時父母相繼離世,與心狠手辣的姑婆一起生活,姑婆一心想霸占他們的家產,于是,就百般虐待這兄妹倆。那時窮,人們都靠上山挖山薯度日。那些山薯生得很深,要挖很深的洞才能得到,而且是一段酸一段甜的。哥哥每次都吃那段酸的,讓那段甜的給妹妹吃。
老姑婆一心想害死兄妹倆,一天她趁侄兒不在家時對侄女說:“你太笨了,你吃的那段山薯并不怎么甜,你哥哥吃的那段才是最甜的,他是想用這個辦法餓死你啊!”天真的妹妹信以為真,就說:“那我怎樣才能和哥哥換著吃呢?”老姑婆說:“辦法倒有一個,明天你哥哥挖山薯時,你把他推到洞里,他上來后就會把那段甜的山薯給你吃?!?/p>
天真無邪的妹妹聽信了姑婆的話,在哥哥俯身挖山薯的時候,妹妹對著他的屁股一推,哥哥掉落洞內了??墒牵绺鐓s沒有再上來,無論她怎樣叫喊,善良的哥哥再也沒有上來。最后,她也餓昏了,跟著掉在坑中死了。死后,她變成了一只鳥,整天圍著大山悲傷地叫著“哥好!哥好!”這鳥,就是噪鵑,俗稱哥好鳥。
噪鵑的三個傳說,都與女人有關,都有一段悲慘的身世。上天是公平的,在她們化為青鳥之后,上天為它們縫制了一身美麗的衣服,在它們黑色的羽毛上,染上白色的斑點,端莊靚麗。而雄鳥則披上一身黑衣,變得丑陋一點。就像人,一個長得有點丑的男人,娶了一個漂亮的老婆,能不寵嗎?大自然就是這樣設計的,讓它們世世代代被雄鳥寵愛。
說實話,噪鵑鳥雌雄確實有點不相配,一丑一美,有點不搭。但是,它們的相處,是那么的和諧。我曾看到過這樣的場景:雌雄二鳥結伴而行,它們蹲在樹梢上,“嘰里呱啦”地鳴叫,好像是在討論什么?突然,雄鳥從樹上飛下來,在草地上尋覓,然后叼著一只蟲子,飛到雌鳥身邊,把口中的蟲子送到雌鳥的嘴邊,雌鳥不屑地扭過頭,雄鳥趕緊跳過去,再次把蟲子送到雌鳥的嘴邊,雌鳥吞下蟲子后,高興地大叫,然后一前一后飛到另一棵樹上,歡快地鳴叫??吹竭@樣的場景,我隱隱地覺得,在雄鳥面前,雌鳥的地位很高。
也可能,我被這些傳說感染,從而出現(xiàn)判斷上的失誤。這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據(jù)我的觀察,噪鵑一般不結伴而行。它們常常獨來獨往,在森林、在丘陵、在城市,只要有樹木的地方,都有它們的存在。但是,你只能聽到它們的叫聲,看不到它們的身影。有一種說法,噪鵑因害死哥哥,羞于見人,常躲在枝繁葉茂的大樹中鳴叫。這似乎有點迷信,但是,我真的很少看到它們成雙成對,更看不到它們成群結隊。從某種角度上說,這樣的說法,似乎不無道理。
在一些地方,也有把噪鵑稱作苦惡鳥。 似乎是源于噪鵑“苦哦—苦哦—”的叫聲。但噪鵑并不是苦惡鳥,它們既不是一個目,也不是一個科,形體色彩也有很大的差別。它們的相似之處在于叫聲,噪鵑的叫聲有時候是“苦哦—苦哦—苦哦”,苦惡鳥的叫聲是“苦哇—苦哇—苦哇”,十分接近,聲音凄涼。再者,噪鵑與苦惡鳥都喜歡在夜間鳴叫,就是白天,也都躲在暗處,只聞鳴聲,難覓其影。
我總覺得,噪鵑是憂傷的,不僅是叫聲。它們的憂傷,更多來自于生存環(huán)境破壞,森林的消失、農藥的泛濫、過度的捕獵、水質的污染等等,都在擠壓它們的生存空間。很多年,我很少看到它們的身影,聽到它們的叫聲,似乎從我們的家鄉(xiāng)消失了。直到多年以后,我才再次聽到它們的鳴叫。但愿,隨著人們生態(tài)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噪鵑出現(xiàn)在我們家鄉(xiāng)。
噪鵑是一種很奇怪的鳥,我在老家時,從未看到過它們筑巢繁育后代。那時候我就納悶,不筑巢,怎么繁育后代?不繁育后代,哪來那么多的噪鵑?長大后才明白,這種鳥是懶鳥,從不筑巢。它們繁育后代的辦法很奇特,就是寄生,把鳥蛋下到八哥、椋鳥、藍喜鵲等鳥的巢中,讓其代為孵卵、育雛。
記得小時候,我和小伙伴們在山上傻乎乎地尋找它們的鳥巢。找噪鵑的鳥巢,不是想養(yǎng)鳥,而是好奇,想看看它們的巢和鳥蛋的樣子。為了找到它們的鳥巢,我們聽到它們的叫聲,就循聲而去,把噪鵑趕走,然后在它們活動的地方,反復地尋找,但始終找不到它們的巢。我知道它們的繁殖方式后,忍不住一個人傻笑起來。
我把噪鵑寫的這么的不堪,僅僅是因為它的丑陋,它的呱噪,它的懶惰?并非如此。我只是真實地記錄一只鳥的過去和現(xiàn)在,沒有任何偏見。
在余下的筆墨中,我會告訴你,噪鵑是益鳥,以昆蟲為食,如松毛蟲、毒蛾、蝗蟲等害蟲。尤其是松毛蟲,對森林的危害很大,全國各地的松林、云杉林、冷杉林、側柏、灑金千層柏、龍柏、刺柏等樹木都有它們的身影。據(jù)說,這種害蟲很多鳥都不敢獵捕食用。但對于噪鵑等杜鵑科鳥類,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因此,噪鵑稱得上是森林衛(wèi)士。
關于噪鵑,我所知道的,僅此而已。
責任編輯 李大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