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表示“行走”和“腳步”,古代都用“步”。
“步”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像一上一下兩只腳,腳趾朝上,表示雙腳前后相隨行走。有的字形中還增加了表示道路的“行”,進一步強調(diào)在道路上行走的意思。小篆字形是一正一反兩個“止”,仍然表示兩只腳。到了楷書中,上面的“止”保持不變,下面則是在小篆的反“止”基礎(chǔ)上進一步演變而來的。
“步”最初的意義是“行走”。《戰(zhàn)國策·趙策四》:“乃自強步?!币馑际怯谑亲约好銖娮咦呗?。又《戰(zhàn)國策·齊策四》:“安步以當(dāng)車?!币馑际且詮娜莸牟叫衼泶娉塑嚒?/p>
“步”強調(diào)的是慢慢地走,與之相對的是“趨”,即快步走。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步徐,趨疾?!薄夺屆罚骸靶煨性徊?。疾行曰趨?!标U釋的都是“步”和“趨”在意義上的區(qū)別?!肚f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意思是說,老師慢走,學(xué)生就慢走;老師快走,學(xué)生也跟著快走。本來是說學(xué)生向老師學(xué)習(xí),后來人們則用“亦步亦趨”來比喻由于缺乏主見,或為了討好而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
跟“亦步亦趨”截然不同的是,“獨步”由獨自一人行走,進而表示超出同類、無人可比的意思?!稌x書·王坦之傳》:“江東獨步王文度?!薄逗鬂h書·逸民傳·戴良》:“我若仲尼長東魯,大禹出西羌,獨步天下,誰與為偶!”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并獨步當(dāng)時,流聲后代?!?/p>
雙腳一前一后各邁出一步為“步”,也就是說,古代的“步”跟今天的“步”并不相同:古代的“步”相當(dāng)于今天的兩步;而今天的一步,在古代則叫作“跬”?!盾髯印駥W(xué)》:“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薄磅筒健笔枪糯陌氩?。如果不半步半步地積累,就無法達(dá)到千里遠(yuǎn)的地方。反之,也就意味著即使前進得再緩慢,只要不怠惰,終能遠(yuǎn)行千里,取得成功。
“步”在古代用作長度單位,但是具體標(biāo)準(zhǔn)歷代不一。比如,周代以八尺為一步,秦代則以六尺為一步?!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輿六尺,六尺為步?!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盎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p>
“步”又泛泛地指“腳步、步伐”。《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纖纖作細(xì)步”,形容女子輕盈的步伐?!稑犯娂つ吧仙!罚骸坝剑饺礁汹?。”描寫的是一位男子輕緩地踱著方步,從容地出入官府的樣子。
“步”由雙腳一前一后行走,又發(fā)展出“跟隨、追隨”的意思,比如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一詞于1957年在《詩刊》發(fā)表時,附有一“小序”:“一九五〇年國慶觀劇,柳亞子先生即席賦《浣溪沙》,因步其韻奉和?!?/p>
就像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一樣,事情也是一步一步完成的,于是“步”又能表示“事情進行的程序或階段”或“處境、境地”等意思,這就是“初步”“下一步”“地步”等詞語中“步”的意思的由來。
南朝梁任昉所著《述異記》記載:“瓜步在吳中,……吳江中又有魚步、龜步,湘中有靈妃步?!边@里的“步”在意義和用法方面都相當(dāng)于“埠”,表示水邊停船的地方。唐代韓愈《柳州羅池廟碑》中也有類似的用法:“宅有新屋,步有新船?!苯裉欤谟行┑貐^(qū)的地名當(dāng)中仍然保留了這個字,比如,廣東的船步、鹽步,廣西的社步等。
韓愈《柳州羅池廟碑》(局部),其中有“宅有新屋,步有新船”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