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唐建
摘 ?要:勞動范疇作為馬克思創(chuàng)立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其貫穿于馬克思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當中,成為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樞紐[1],在馬克思整個理論大廈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學術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重視程度都頗高,因此科學掌握馬克思勞動范疇相關理論的發(fā)展動態(tài)是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內在需求[2]。當前學術界對馬克思勞動范疇相關理論的研究從內涵、形成過程、內在邏輯,以及屬性和外延的拓展上應更加清晰,并且要著重從馬克思的相關文本出發(fā)兼顧哲學以及政治經濟學領域對現代人工智能社會發(fā)展背景下的勞動范疇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范疇;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0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2-000-03
由于國內傳入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時間較晚,并受當時國內改革開放的巨大影響形成了當代中國理解馬克思勞動理論的特殊價值訴求,基于此學者們開始對勞動范疇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從內涵到形成過程,從內在邏輯、本質屬性到外延的拓展全方位地對勞動范疇進行分析,但由于缺乏從馬克思的文本當中對其進行研究從而無法科學準確地把握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形成以及發(fā)展過程。面對全球經濟與科技發(fā)展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對馬克思的勞動范疇提出了新的要求,馬克思的勞動范疇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應當對其理論解釋力進行相應的拓展,從而使勞動范疇更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
一、關于馬克思勞動范疇內涵的研究
學術界關于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內涵一直存在爭議,國內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一般性的界定,從不同角度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并在討論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成果。例如,王博倫在《財富與精神:關于經濟學基本問題的哲學思考》一書中認為對于勞動范疇的界定需要從狹義與廣義的角度,其具有三個方面的規(guī)定,第一個方面是最普遍最一般的人類勞動,涵蓋所有勞動形態(tài)。第二方面是廣義的勞動是永恒的范疇,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第三個方面是,廣義的勞動是不分階級的,而狹義的勞動則是具有技術特征和社會特征的勞動形態(tài)。錢津在《〈資本論〉科學界定勞動范疇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一文中認為馬克思對勞動范疇的界定是具有整體性的,是人類勞動客觀存在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交流過程。國外學界對馬克思勞動范疇內涵的討論既有繼承也有批判與轉化,正如哈貝馬斯在《重建歷史唯物主義》一書中他既肯定了馬克思對勞動的重視,同時也對馬克思的勞動范疇進行了批判,認為必須用交往對勞動進行置換,很顯然哈貝馬斯對馬克思勞動范疇做了片面性的理解[3]。肖恩·賽耶斯在他的《勞動概念:馬克思和他的批評家》中認為馬克思的哲學理論需要從黑格爾哲學的角度來理解,因此他批判到馬克思有“產品主義”勞動模式的勞動范疇觀點是錯誤的,“非物質”勞動的范疇是不健全的[4]。
二、關于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形成研究
對馬克思的勞動范疇形成過程的研究是正確把握馬克思勞動范疇內涵的關鍵步驟,也是深入理解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發(fā)展的重要步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國內學者李洪君在《勞動范疇論析(上)》中闡述道,馬克思的勞動范疇形成是一個過程。早在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不僅肯定了黑格爾對勞動的一般見解,認為黑格爾在其《精神現象學》中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5]。此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手稿》中主要從自然的觀點出發(fā)去規(guī)定人,規(guī)定人的勞動過程。而到了《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對哲學體系進行了全面的審視,徹底與德國古典哲學劃清了界限并深刻揭示勞動的本質規(guī)定[5]。因此他認為馬克思對勞動范疇的研究是經歷了一個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發(fā)展過程。對勞動范疇形成論述中還有一位學者采取了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證,楊韌在《勞動范疇的演變與〈資本論〉邏輯》③一文中認為勞動范疇的演變是指勞動范疇由抽象到具體的升華過程,是對勞動的質的規(guī)定的蹭限定過程。他從《資本論》當中馬克思對勞動范疇的使用上來闡述勞動范疇的變化發(fā)展過程。而國內另一位學者,任琳在《對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再認識》一文中這樣總結勞動范疇的形成過程,她認為馬克思對勞動論題的解讀思路是不斷拓寬的過程,對勞動范疇的認識越來越達到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6],從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作為勞動范疇的本質規(guī)定,又從馬克思與動物之間的區(qū)別角度對勞動范疇作出科學的界定,再到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角度考察了勞動的實現和現實的勞動,揭示了勞動是物質規(guī)定性與社會規(guī)定的統(tǒng)一[6]。顯然任琳是從馬克思的論述邏輯方面考察勞動范疇的形成過程。
國外對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形成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經濟學方面。例如,里卡多·貝洛菲奧雷在《馬克思的勞動觀》一文中主要通過闡述抽象勞動的形成過程來對馬克思的勞動范疇進行研究④。 他認為馬克思在對勞動范疇進行闡述時在一定程度上獨立于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因此可以說西方對于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形成存在片面性,這需要從馬克思原生語境當中找到其形成發(fā)展的過程。
三、關于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內在邏輯研究
對于馬克思勞動范疇內在邏輯的研究是科學把握馬克思勞動范疇形成規(guī)律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把握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內核的必然要求,因此關于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內在邏輯的討論就成為學術界的熱點問題。
關于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內在邏輯方面,學者們研究的角度眾多且富有創(chuàng)新性,例如楚永生、王玉萍在《馬克思的勞動范疇及其層次性分析》一文中將馬克思的勞動范疇內在邏輯進行層次性劃分,他認為馬克思對勞動范疇的分析也如在《資本論》中的分析一樣運用從簡單到復雜、從抽象到具體的論述方法,因此勞動范疇應該從勞動的一般到生產性勞動再到商品生產勞動三個層次[7]。他通過對勞動范疇進行三個層次的劃分有利于準確把握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內在本質。而馮溪屏則在《勞動范疇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核心地位》一文中,對勞動范疇進行了二維劃分。他認為勞動范疇的二維結構是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內在邏輯,一方面是指從人與自然的區(qū)別,勞動是人的本質體現了勞動的內在性[1],而另一方面,在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上,勞動作為一種謀生手段而不視為自己的本質則體現了勞動的外在性。這種自身的矛盾性,是馬克思勞動范疇形成的內在邏輯[8]。任林在《勞動范疇新解——兼論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中的觀點是馬克思的勞動范疇是歷史唯物主義邏輯起點,因此對于勞動范疇的邏輯分析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生成的邏輯分析,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已經邏輯地包含在馬克思勞動范疇的物質規(guī)定和社會規(guī)定的統(tǒng)一中[6]。
四、關于馬克思勞動范疇屬性方面的研究
關于勞動范疇屬性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學術界存在著不少的爭論,有學者認為從《資本論》中的相關表述來看勞動范疇應該具有政治經濟學屬性,而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及《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有關勞動范疇的表述來看勞動應該具有哲學屬性。因此馬克思的勞動范疇屬性到底是哲學還是政治經濟學在學術界存在一定的爭議。
首先是關于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哲學屬性方面的研究,張建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語境中的“勞動”與“實踐”范疇辨析》中通過闡述勞動是人自由自覺的類活動來闡述勞動范疇的哲學屬性,總結了勞動范疇的哲學內涵,即勞動是具體的、可以感知的現實活動,是運用物質手段直接改變現實事物、獲得能夠滿足需要的人工產品的活動過程,是滿足人的自然欲求的物質生產活動,其中物質生活需要的生產活動是勞動的核心內涵[9]。王穎在《“勞動”范疇的哲學解讀》中通過批判勞動范疇僅僅從政治經濟學視角進行研究,對勞動范疇闡述并不全面,也不準確,還應從哲學領域出發(fā),他強調勞動是人類主體形成的基礎,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10]。其次是關于馬克思勞動范疇的政治經濟學屬性方面的研究,國內對政治經濟學屬性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資本論》的解讀。宮敬才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勞動范疇的性質》一文中對勞動范疇的一系列屬性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從而闡釋了勞動范疇在政治經濟學方面的屬性,但他同時也強調,要完整地再現馬克思勞動范疇中的豐富內容是一項浩大艱巨的任務,因此他變通的辦法是梳理馬克思對勞動性質的揭示,以其證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范疇中勞動范疇內容的豐富程度[11]。
五、關于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對勞動范疇外延的拓展研究
國內對人工智能時代勞動范疇外延的拓展研究在近幾年逐漸興起,學者們開始思考人工智能以及社會經濟帶來的生產要素的變化的同時,也在思考馬克思的勞動范疇的外延能不能囊括當前新型的勞動方式的變化。吳靜在《智能化生產條件下對“活勞動”范疇之反思》一文中提到,馬克思雖然在經濟與技術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卻是以得出抽象隱喻式機器概念為代價,這一概念很難同高度發(fā)展的工業(yè)階段的現實相吻合[12]。因此她認為在智能化環(huán)境下應該把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智能化設施和數字系統(tǒng)納入勞動范疇。梁玉秋在《馬克思勞動范疇從狹義到廣義的延伸》一文中提到,馬克思對勞動范疇的認識是一個從狹義到廣義逐漸延伸的過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狹義的勞動已經延伸到馬克思所研究的廣義的勞動中,即一切創(chuàng)造商品價值的社會勞動[13],而狹義的勞動包括了創(chuàng)造物質商品的勞動、提供活動形式的商品的勞動、創(chuàng)造文化商品的勞動、科技勞動、管理勞動等[13]。
國外對馬克思勞動范疇的理論拓展研究主要體現在對馬克思勞動范疇原有理論基礎上的批判或突破,其中英國杰出的學者斯蒂安·??怂钩霭媪恕稊底謩趧雍涂枴ゑR克思》的專著,該書利用數字勞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創(chuàng)新性地建構了馬克思主義的數字勞動批判理論體系,揭露了數字勞動資本對數字勞工的剝削本質[14]。哈利·科寧和羅洛夫·霍圖拉努斯在《走向異化的勞動概念》一文中認為勞動范疇的研究應當考慮當前的時代背景,將有償勞動之外的勞動拓展到勞動的范疇當中[15],可見國外對馬克思勞動范疇拓展主要體現在與現實社會相結合的上面。
六、對馬克思勞動范疇相關理論文獻研究進行評述
從國內外對馬克思勞動范疇的研究來看,國內是從1983年楊韌發(fā)表的《勞動范疇的演變與〈資本論〉的邏輯》一文開始,到2003年李太淼發(fā)表了《芻論勞動范疇》⑤一文對勞動范疇的研究領域進行拓寬,其中涉及勞動范疇的哲學屬性,再到2007年王穎發(fā)表了一篇名為《“勞動”范疇的哲學解讀》⑥的文章,進而對勞動范疇的哲學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對勞動范疇的研究主要是從五個方面進行,即關于馬克思勞動范疇內涵、形成過程、內在邏輯、勞動范疇的屬性以及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對勞動范疇外延的拓展方面的研究。從這五個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國內對馬克思勞動范疇的研究在內涵上目前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在形成研究上更多的是從單個文本入手,缺乏整體性思維。馬克思的思想發(fā)展體現在他各個時期的文本當中,因此在研究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形成過程時應將其放在各個時期的文本中加以研究。在馬克思勞動范疇屬性方面應當兼具哲學屬性以及政治經濟學屬性,而不能僅從單方面的屬性進行研究。最后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勞動范疇的外延拓展方面的研究上,國內主要是從政治經濟學視角進行研究,從哲學視角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國外對馬克思勞動范疇的研究較早,從盧卡奇⑦到漢娜·阿倫特⑧的理論可以看出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的勞動范疇存在許多誤解,到了現代西方對馬克思的勞動范疇主要是從政治經濟學領域進行研究,對于勞動范疇的形成發(fā)展涉及較少,因此在勞動范疇的形成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七、結語\
從整體上看,學術界對馬克思勞動范疇相關理論的研究重視程度較高,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為了使勞動范疇相關理論的研究越來越全面,需要將勞動范疇置于哲學以及政治經濟學雙重領域中進行研究,并且為了使勞動范疇相關理論的研究更具有科學性,應當在馬克思的相關文本中對其進行探索,從文本中科學地掌握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形成過程以及深入理解馬克思思想的形成過程。此外,面對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科技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勞動范疇也應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拓展新的研究領域,這是馬克思的勞動范疇相關理論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當前人類面臨的一系列現代性問題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馮溪屏.勞動范疇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核心地位[D].黑龍江大學博士論文,2009.
[2]錢津.《資本論》科學界定勞動范疇的理論與實踐意義[J].韶關學院學報,2020,41(7):1-7.
[3]王斌龍論哈貝馬斯對馬克思“勞動”范疇的轉換[D].廣州大學碩士論文,2012.
[4]Sean Sayers.The Concept of Labor: Marx and His Critics,Science&Society[J]Science&Society,Volume:71, Issue: 4,2007:431-454.
[5]李洪君.勞動范疇論析(上)[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4(1):124-128.
[6]任琳.馬克思勞動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新解及其現實意義[J].實事求是,2013(2):5-9.
[7]楚永生,王玉萍.馬克思的勞動范疇及其層次性分析[J].理論探索,2004(4):44-45.
[8]馮溪屏.勞動范疇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核心地位[D].黑龍江大學論文,2009.
[9]張建云.馬克思主義哲學語境中的“勞動”與“實踐”范疇辨析[J].求實,2016(2):34-39.
[10]王穎.“勞動”范疇的哲學解讀[J].唯實,2007(5):12-14.
[11]宮敬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勞動范疇的性質[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51-59.
[12]吳靜.智能化生產條件下對“活勞動”范疇之反思[J].南京社會科學,2020(10):40-48.
[13]李文俊.新時代大學生勞動觀培養(yǎng)研究[D].遼寧大學博士論文,2021.
[14]克里斯蒂安·??怂?數字勞動與卡爾馬克思[M].周延云、閆榮秀,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15]Matthew T. Huber、Syracuse University.Value, Nature,and Labor: ADefense of Marx,Capitalism Nature Socialism ,Volume:28, Issue:1,2017.39-52.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