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路
元代西夏遺民研究取得很大成績,學者在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都發(fā)現(xiàn)了西夏遺民蹤跡。濮陽西夏遺民楊氏家族因保存祖?zhèn)魑募妒錾萍芳啊短曝9肥潭鵀閷W術界所知。學界對于這支西夏遺民在元代的活動考證頗詳①何廣博主編:《述善集研究論集》,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近年相關研究主要有彭超、徐希平:《一個多民族文學融合互動的范本——〈述善集〉文學文獻價值考述》,《民族學刊》2016年第5期;楊富學、胡蓉:《從〈述善集〉看宋元理學對濮陽西夏遺民的影響》,《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胡蓉:《〈述善集〉多族士人圈及其文化傾向》,《西夏研究》2018年第1期等。,但關于唐兀楊氏在元明鼎革之際的活動,則多未留意。本文以留存史料較多的楊崇喜(唐兀崇喜)、楊冀安叔侄的行蹤為線索,考察唐兀楊氏在元明鼎革之際的政治轉(zhuǎn)變。不當之處,請方家教正。
一
元朝統(tǒng)一以后,“命宗王將兵鎮(zhèn)邊徼襟喉之地,而河洛、山東據(jù)天下腹心,則以蒙古、探馬赤軍列大府以屯之”②[明]宋濂等:《元史》卷九九《兵二·宿衛(wèi)》,中華書局,1976年,第2538頁。?!昂勇濉⑸綎|”所設“大府”,一為山東河北蒙古軍都萬戶府,一為河南淮北蒙古軍都萬戶府,目的在于控馭南方?!妒錾萍肪硪弧渡扑拙怼ぷ孕颉窋⑹鰲钍隙ň娱_州濮陽縣的原因,說“大事既定,來開州濮陽縣東,官予草地,偕民錯居”③焦進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9頁。。平宋戰(zhàn)爭結束后,唐兀楊氏家族定居于開州濮陽縣,屬山東河北蒙古軍都萬戶府的探馬赤軍軍戶。自唐兀臺至楊崇喜,楊氏居此已經(jīng)四世。他們創(chuàng)鄉(xiāng)約、建書院,雖門第不高,但在當?shù)匾阉阃濉?/p>
楊崇喜國子生出身,但因?qū)佘娂?,后回鄉(xiāng)任百戶。鄉(xiāng)居期間,他繼承祖志,最終建成了書院,購置了學田。至正十六年(1356)七月,天下離亂,楊崇喜亦自愿“出粟五百石,草一萬束,并不愿除授名爵,關請官錢”①焦進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8頁。。至正十八年(1358)四月,中書省禮部表彰其節(jié)義,賜號“崇義書院”。元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很快波及河北,至正二十七年(1367)三月楊崇喜撰《〈述善集〉自序》,序載:“至正十一年(1351),盜起穎亳,又七年,延蔓河北,兵爨之際,避地京師,又十年矣?!雹诮惯M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0—51頁。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張以寧撰《〈述善集〉序》中有“時象賢避地,自澶淵來京師”③焦進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頁。。大概楊崇喜自至正十八年(1358)始避亂于大都。
楊崇喜曾為國子生,對大都并不陌生。張以寧《〈述善集〉序》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作于大都,文中說:“記、序、碑名(銘)、字說、雜著,凡為篇二十九?!雹芙惯M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頁。這二十九篇為楊崇喜到大都之前《述善集》的規(guī)模,說明他在居家期間已經(jīng)開始《述善集》的編訂。現(xiàn)存《述善集》共七十五篇,除去作于明代的十余篇外,尚有六十余篇,較至正十八年(1358)張以寧作序時多出一倍。在《述善集》卷一《善俗卷·自序》⑤此序被編入卷一《善俗卷》,但從行文語氣看,此序似為全書序言,恐原編排有問題。中,楊崇喜稱:“謹繕寫三先生所著暨元約于卷端,伏惟省、臺、館、閣、成均之鉅公,四方游居在京之士大夫,賜之題詠,以為教勉?!雹藿惯M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1頁。省、臺、館、閣、成均的儒士,四方游居在京的士大夫,都是楊崇喜在大都結交的對象。他們在元末的序跋題詠,是《述善集》內(nèi)容的重要來源。
其中有具體日期可考者,劉文房《詩一首并序》前小序說:“《濮陽亦樂堂記》,至正戊子(1348)前集賢學士潘公之所作也,詳述百夫長唐兀氏父子建義塾之美意。戊子及今十三年(1361)矣,想書房講室已為兵燼焚蕩,尚赍《堂記》,求詩縉紳間,題贊者更紛然無斁?!雹呓惯M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3頁。張以寧《賦一首》作于至正庚子(1360)四月⑧焦進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2頁。;張翥《五言長詩》作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四月;張以寧《濮陽縣孝義鄉(xiāng)重建書院疏》作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一月⑨焦進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7頁。;曾堅《龍祠鄉(xiāng)社義約贊》作于“至正二十有八年(1368)歲次戊申二月十有八日己未”⑩焦進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3頁。??梢娫诖蠖计陂g,楊崇喜廣交士大夫,繼續(xù)編訂《述善集》。
在大都期間,楊崇喜念念不忘的另一件事,即興復崇義書院。張以寧撰《濮陽縣孝義鄉(xiāng)重建書院疏》記載:“書院重建于唐兀氏敦武公,三世始完。近兵爨,一朝遂廢,茲重孫崇喜象賢,乃心繼述,重經(jīng)營,未免苦于獨力,端望好義之士樂相其成者。”①焦進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7頁。崇義書院經(jīng)唐兀楊氏三代人的努力建成,元末毀于兵火。楊崇喜欲修復書院,但經(jīng)濟上有困難,希望有識之士助一臂之力。此篇《疏》作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十一月,可見此時楊崇喜正積極籌措資金,復建書院。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以寧《送楊象賢歸澶淵序》載楊崇喜自述其志說:“仆不武,先祖敦武公洎考忠顯公,自夏來澶,于茲六葉,自力于善,購地買田,即居傍便近地建先圣廟學;效藍田呂氏法,為義約,以淑其鄉(xiāng)。歷三世,乃克有成,恩賜以‘崇義書院’之名,匪一手烈乎?今不幸毀于兵,蕩為瓦礫。言瞻遺趾,戚然痛心。今之歸詎,惟上世之瘠田,敞廬之念,實亟于復舊規(guī)以述先志是求,庶其獲鳩族閭、奉前約,使異時有以白吾祖考于地下,是吾志也?!雹诮惯M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9頁。至正二十七年(1367)春三月楊崇喜《自序》記載:“今亂略既定,將挈家復業(yè),裒友朋耆宿,續(xù)為前約,務農(nóng)興學,重建崇義書院,以酬平生之志,誠所愿也?!雹劢惯M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1頁。從這些史料可見,楊崇喜一直在為復建崇義書院而奔走。
但迫于形勢,楊崇喜只能長期稽留大都?!端蜅钕筚t歸澶淵序》載:“至正丁未(1367)夏四月,唐兀楊氏象賢將歸大名開州之濮陽,謁予而言別。蓋君自河北避地于京師,十有余年矣?!雹芙惯M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9頁。《述善集》收錄《五言長詩一首》后題“至正丁未(1367)臘月四明程徐呵凍書。八十二翁河東張翥題”⑤焦進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9頁。,曾堅《龍祠鄉(xiāng)社義約贊》篇后題“右送唐兀君象賢歸濮陽重修鄉(xiāng)校、鄉(xiāng)約二美事。至正二十有八年歲次戊申二月十有八日己未,宗圣公孫臨川郡曾堅書于京師昭回里之寓,曰北圃軒”⑥焦進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3頁。。楊崇喜自至正二十三年(1363)計劃回開州,直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二月仍在大都。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元明鼎革之時,楊崇喜是否仍在大都不得而知,但他興復書院的愿望可能一直未能實現(xiàn)。
明洪武五年(1372),楊崇喜出現(xiàn)在明朝都城南京。《述善集》卷三《送楊公象賢歸澶淵序》載:“今天下既平,象賢與其昆弟、宗族,雖異居,尚有無相通,以給食。其猶子曰大本,仕禮部侍郎,戒諸弟,使奉母居開州,而身居京師,竭力以治官事,所得俸祿,歲時具甘旨奉母,又推以與其族人。茲象賢之來,奉養(yǎng)之敬,事之無怠無忽,載酒肉、遺糗糧,靡有不至。其自奉旦夕蔬食,泊如也。余以是知象賢德修于身,教行于家,而化及鄉(xiāng)人,可謂能力于為善者矣。君子樂道人之善,庶聞者有所感發(fā)而興起焉?!雹俳惯M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3—214頁。楊大本“身居京師”,指明初的都城南京。楊崇喜元末曾避兵居大都多年,明初又短暫投從侄至南京?!端蜅罟筚t歸澶淵序》后收錄七位詩人的九首詩歌,作者均明初人,內(nèi)容多為送別之作,應即《送楊公象賢歸澶淵序》中所說:“象賢行,與大本為同僚者,咸歌以送之?!边@些詩中多“耕釣何妨老晉紳”“隱居別業(yè)在澶淵”“白頭歸隱真奇事”“好遂龐公耕隱志”之類,可見楊崇喜在明初的政治態(tài)度是歸隱。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楊崇喜最晚的文章,是作于洪武五年(1372)的《勸善直述》②焦進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8頁。,此時他已經(jīng)是七十三歲的老人③《報效軍儲》為楊崇喜為獻草粟給濮陽縣的呈文,寫于至正十六年(1356),其時他“年五十七歲”?!秳裆浦笔觥纷饔诤槲淙勺樱?372)二月朔,則此時他已七十三歲。?!妒錾萍分性贈]有比其更晚的文章,大概此后不久,楊崇喜即逝世了。
明朝定鼎,開州楊氏不再屬于特權階層?!冻苫觏樚旄l(xiāng)試錄》記載楊紹為第二十一名④龔延明主編:《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鄉(xiāng)試錄(一)》,寧波出版社,2010年,第69頁。?!都尉搁_州志》卷七《選舉》記載庚子科舉人有楊紹,但“未仕”;楊聰,直隸開州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第三甲第六十四名進士⑤朱寶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77頁。?!睹駠匦蘼〉驴h志》卷三《名宦》載:“楊聰,直隸開州人,進士,宏治間任?!雹蕖吨匦蘼〉驴h志》卷三《名宦》,《中國方志叢書》,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245頁《嘉靖開州志》卷七《選舉志》載:“楊聰,知江都縣,調(diào)陜西隆德。公賦性剛毅,疾惡過甚。初馮某者橫恣于里,公撻之幾死;后隆德視學,以學官慢己,遂又毆之,已而其人竟以訟于當路,遂以落職。年八十卒?!雹摺都尉搁_州志》卷七《選舉志》,《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上海書店,1981年。清乾隆三十年(1765)重序錄《楊氏家譜序》載“大明正德十三年,呈奉上司,委差前兵科給事中、知開州事山陽潘公,考察歷代功臣入鄉(xiāng)賢奉祀,考得崇喜祖有功,送祖入州祠?!雹嘟惯M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1頁。留在濮陽的唐兀楊氏家族在明代出了一位舉人、一位進士,正德十三年(1518)楊崇喜入鄉(xiāng)賢祠,這些都說明唐兀楊氏重視文化產(chǎn)生了效果,在失去了元朝所有的社會地位之后,仍靠文化保持家族的聲譽不衰。
二
唐兀楊氏另一支楊冀安元末遷居靈璧縣。據(jù)《唐兀公碑》記載,唐兀楊氏從二世祖閭馬定居濮陽,閭馬有四子,其中“當兒,府君之第四子也。娶馮氏,早卒。子一人帖睦,娶乃蠻氏,子四人。長冀安,以軍功除固始縣達魯花赤,娶高氏”⑨焦進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1頁。。楊冀安為楊崇喜從侄,元末曾任固始縣的達魯花赤。楊冀安在元末的其他活動,因史料闕如,我們不得而知。
但在元明鼎革時期,楊冀安較早投降農(nóng)民軍。明代雷禮《國朝列卿紀》卷六四《國初工部左右侍郎行實》記載:“楊冀安,字□□①此處原為墨丁。楊崇喜所立《唐兀公碑》稱“冀安”,自然是其名;洪武五年(1372)陶凱《送楊公象賢歸澶淵序》(《述善集》卷三)中稱其為“大本”,屬于同僚之間稱呼,自然是其字。所以此處墨丁應為“大本”二字。道光五年(1825)平昇《楊氏重修家譜序》記載:“五世祖諱大本,字冀安。”應為后人編修家譜時誤記。另外,《金蘭集》收錄參與耕漁軒雅集的詩人“楊大本景和”詩作二首,此人名大本,字景和,頗懷疑其與楊冀安不是同一個人。,直隸鳳陽府靈璧縣人,吳元年(1367)以才行舉,太祖試以事,稱旨,授參幕官,勤恪小心。洪武元年(1368)設六部,拜工部侍郎,與安仁調(diào)度經(jīng)營,事不擾而工以敏成。二年(1369)以北平初平,擇腹心大臣扶綏,命知河間府,有惠政及民,五年(1372)云南阻兵,出使曉瑜,尋卒于途,賜祭葬?!雹冢勖鳎堇锥Y:《國朝列卿紀》卷六四《國初工部左右侍郎行實》,《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06頁。萬斯同《明史·楊冀安傳》記載:“楊冀安者,靈璧人,以才行舉參幕府,小心勤恪。洪武初為工部侍郎,與安仁調(diào)度經(jīng)營,事不擾而公速辦。出知河間府,有惠政。招諭云南,道卒?!雹郏勖鳎萑f斯同:《明史》卷一七三《楊冀安傳》,《續(xù)修四庫全書》第32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6頁。這兩條材料是關于楊冀安相對完整的史料,可知他在元末較早進入朱元璋的麾下。
朱元璋重視人才的選拔,《明太祖寶訓》卷五《選賢》載:“吳元年(1367)十一月戊戌,太祖謂侍臣曰:“吾昨觀輿地圖,所得州縣,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得材識賢俊之士布列中外,佐吾致治,吾以一心統(tǒng)其紀綱,群臣以眾為贊襄庶政,使弊革法彰,民安物阜,混一之業(yè),可以坐致。古語云:國無仁賢則國空虛。爾等其各舉賢才,以資任用。”④《明太祖寶訓》卷五《選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第340頁?!睹魇贰肪硪弧侗炯o一》記載吳元年(1367)“冬十月甲辰,遣起居注吳琳、魏觀以幣求遺賢于四方”⑤[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一《太祖本紀一》,中華書局,1974年,第16頁。《述善集》中收錄一首魏觀詩作。?!秶星浼o》中說楊冀安“吳元年(1367)以才行舉”,《楊冀安傳》記載楊冀安“以才行舉參幕府”,都是與朱元璋求賢思想相呼應的?!妒錾萍分惺珍浳河^詩作一首,說明楊冀安與魏觀交往甚密,他有可能就是魏觀所薦舉。楊冀安在被薦舉后得到朱元璋賞識,洪武元年(1368)在明政權初建時,任工部侍郎。
上述兩則材料都提到“與安仁調(diào)度經(jīng)營”,安仁應為單安仁?!睹魇贰肪硪蝗恕秵伟踩蕚鳌份d:“單安仁,字德夫,濠人。少為府吏。元末江淮兵亂,安仁集義兵保鄉(xiāng)里,授樞密判官……聞太祖定集慶,乃曰:‘此誠是已?!时姎w附……洪武元年(1368)擢工部尚書,仍領將作事。安仁精敏多智計,諸所營造,大小中程,甚稱帝意。逾年改兵部尚書?!雹蓿矍澹輳埻⒂竦龋骸睹魇贰肪硪蝗恕秵伟踩蕚鳌罚腥A書局,1974年,第3971—3972頁?!侗境质∪宋锟肌肪硎濉赌现彪`鳳陽府二》載:“吳元年(1367)丁未,閩浙中原漸平,營建城闕、宮殿,修朝享服御、儀物,廷議可任其責者,遂奏安仁為將作卿。精敏多智,凡所程量,皆中法不茍。明年戊申,是為洪武元年(1368),上即皇帝位,升嘉議大夫、工部尚書,仍領將作事。二年(1369)夏,改兵部?!雹伲勖鳎葸^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一五《南直隸鳳陽府二》,《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3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8頁。單安仁先任將作卿,洪武元年(1368)為工部尚書,仍領將做事。明初政權初建,營建都城等事必不少,楊冀安作為工部侍郎,輔助單安仁工作,應是居功甚偉。
洪武四年(1371)四月,楊冀安轉(zhuǎn)任禮部侍郎。《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六四載:“洪武四年(1371)夏四月癸未朔……楊冀安為禮部侍郎?!雹凇睹魈鎸嶄洝肪砹模氛Z所刊本,1962年,第1211頁?!妒錾萍肪砣端蜅罟筚t歸澶淵序》載:“今天下既平,象賢與其昆弟、宗族雖異居,尚有無相通以給食。其猶子曰大本,仕禮部侍郎,戒諸弟使奉母居開州,而身居京師,竭力以治官事,所得俸祿,歲時具甘旨奉母,又推以與其族人。茲象賢之來,奉養(yǎng)之敬,事之無怠無忽,載酒肉、遺糗糧,靡有不至。其自奉,旦夕蔬食,泊如也。余以是知象賢德修于身,教行于家,而化及鄉(xiāng)人,可謂能力于為善者矣。君子樂道人之善,庶聞這有所感發(fā)而興起焉。象賢行,與大本為同僚者,咸歌以送之,授首簡,俾余為序。余辭不獲,遂書以為序云。洪武五年(1372)三月朔日,瓊臺山人陶凱序?!碧談P《送楊公象賢歸澶淵序》寫于洪武五年(1372),楊冀安在洪武四年(1371)四月開始任禮部侍郎。
楊冀安后來任河間知府。雷禮《國朝列卿紀》卷六四《國初工部左右侍郎行實·楊冀安》載:“楊冀安……二年(1369)以北平初平,擇腹心大臣扶綏,命知河間府,有惠政及民?!雹郏勖鳎堇锥Y:《國朝列卿紀》卷六四《國初工部左右侍郎行實》,《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06頁。這則材料記載楊冀安洪武二年(1369)知河間府,是不準確的。上文論述洪武四年(1371)時其任禮部侍郎,則不會在洪武二年(1369)任河間知府?!睹魈鎸嶄洝酚涊d洪武九年(1376)二月“甲辰以河間府知府偰斯為戶部郎中”④《明太祖實錄》卷一〇四,史語所刊本,1962年,第1748頁。,則楊冀安仁河間府知府的時間應在洪武九年(1376)二月。
但這則材料所說“以北平初平,擇腹心大臣扶綏,命知河間府”,則是有可能的。楊冀安從投明開始,受到朱元璋的賞識,官位晉升很快。河間府是京南巨郡,又臨近元大都即明代的北平城,有必要派心腹之臣鎮(zhèn)守,楊冀安即擔負起這樣的職責?!睹魈鎸嶄洝肪碇灰黄哂涊d洪武十一年(1378)三月“丁丑河間府知府楊冀安等考績來朝。上命吏部曰:考績之法,所以旌別賢否,以示勸懲。今官員來朝,宜察其言行,考其功能,課其殿最,第為三等,稱職而無過者為上,賜坐而宴;有過而稱職者為中,宴而不坐;有過而不稱職者為下,不預宴,序立于門,宴者出,然后退,庶使有司知所激勸”⑤《明太祖實錄》卷一一七,史語所刊本,1962年,第1916頁。。明太祖將參與考績的官員按政績分為三等,給予不同的待遇?!洞竺魈娓呋实蹖嶄洝芬运鳛榭伎兊拇?,楊冀安在河間府任上必是“稱職而無過者”,《國朝列卿紀》說他在河間府“有惠政及民”,當不是虛言。惜在《嘉靖河間府志》中沒有關于楊冀安的任何記載。
洪武十五年(1382),楊冀安由河間知府轉(zhuǎn)任云南府知府?!洞竺魈娓呋实蹖嶄洝肪碇凰钠咻d:“(洪武十五年八月丁丑朔庚子)以前河間知府楊冀安為云南府知府?!边@是與明朝的云南邊疆平定相聯(lián)系的。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元順帝從大都退回草原,明朝政權占有中原。但云南在梁王把匝剌瓦爾密的統(tǒng)治下,仍奉北元正朔。明朝在中原的統(tǒng)治穩(wěn)固后,于洪武十四年(1381)出兵平定云南。《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一四二載“(洪武十五年二月辛亥朔)乙卯置云南布政使司,改中慶路為云南府。”云南新平定,楊冀安作為明太祖的心腹之臣,又被派到剛剛平定的云南府做知府。這與他被任命為河間府知府的經(jīng)歷相似。
楊冀安在云南的政績,史料記載頗簡略。雷禮《國朝列卿紀》卷六四《國初工部左右侍郎行實》載:“楊冀安……五年(按:應為十五年)云南阻兵,出使曉瑜,尋卒于途,賜祭葬?!雹伲勖鳎堇锥Y纂輯:《國朝列卿紀》卷六四《國初工部左右侍郎行實》,《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06頁。萬斯同《明史》卷一七三《楊冀安傳》載:“楊冀安者……招諭云南,道卒?!雹冢勖鳎萑f斯同:《明史》卷一七三《楊冀安傳》,《續(xù)修四庫全書》第32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6頁。似乎楊冀安在到云南后不久即卒。但明初龔敩《鵝湖集》卷二《聞喜歸朝為云南太守楊大本題》載:“近分旌斾守藩維,強把征袍換綠衣。越巂北來天路遠,牂牁南下客船稀。黃堂酒散燈花落,鈴閣香銷蟢子飛。遙想杏花春雨里,鵲聲爭報遠人歸?!奔尉浮端拗葜尽肪砦濉度宋铩份d:“楊冀安……使云南,有異跡,卒于官,賜葬祭,云南立祠祀之?!雹邸都尉杆拗葜尽肪砦濉度宋铩?,《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上海書店,1981年。龔敩為楊冀安自云南回朝作詩,《宿州志》說他“使云南,有異跡”,可見楊冀安在平定云南中做出的貢獻,可能并非在使云南時“卒于途”“道卒”。
楊冀安一支遷居靈璧的原因,史籍記載含混?!短曝9份d唐兀閭馬“置產(chǎn)于宿州靈璧縣東南蘆溝村,以為別墅”④焦進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8頁。,因而唐兀楊氏早就在宿州靈璧縣置有別業(yè)。洪武五年(1372)《送楊公象賢歸澶淵序》中稱:“凡先世之田廬,祖父之封塋,其在開州濮州及南宿臨濠者,皆無恙也?!雹萁惯M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3頁?!傍P陽府。元濠州,屬安豐路,太祖吳元年(1367)復升為臨濠府?!雹蓿勖鳎輳埻⒂竦龋骸睹魇贰肪硭氖兜乩碇尽?,中華書局,1974年,第912頁。臨濠府下轄宿州,領有靈璧縣,可見洪武五年(1372)時楊冀安一支已經(jīng)遷居靈璧。同文中又稱:“今天下既平,象賢與其昆弟、宗族雖異居,尚有無相通以給食。其猶子曰大本,仕禮部侍郎,戒諸弟使奉母居開州……”可見楊冀安奉母居開州,尚未完全離開濮陽。清道光二十年(1840)⑦《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作道光五年,實際應為道光二十年。平昇《楊氏重修家譜序》載:“六世祖諱和尚,系五世祖冀安府君之次子,隨任遷居南宿州靈璧縣居住,兄弟三十有一人?!雹嘟惯M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4頁??芍獥詈蜕袨闂罴桨泊巫?。似是因為楊和尚在元末任靈璧縣尹,楊冀安一支才最終遷居靈璧的。但前文論述唐兀楊氏早在元末就在宿州靈璧縣置有別業(yè),《楊氏重修家譜序》寫作時間較晚,當不可信。
綜上,濮陽楊氏本是賀蘭山的西夏人,元代隨軍定居濮陽縣,屬于山東河北蒙古軍都萬戶府世襲探馬赤軍軍戶。元末各地起義不斷,至正十六年(1356),楊崇喜向官府獻糧草①焦進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8頁。,楊氏家族是擁護元政權的。兵亂之后,元末唐兀楊氏的兩支楊崇喜、楊冀安南北分途。明朝定鼎之后,楊冀安在新朝任高官。張以寧《送楊象賢歸澶淵序》載:“而君獨以胄監(jiān)老生,辭榮不仕,翩然遠舉,托于輦轂之下,全身及家,豈不真明哲燭幾之士哉?”②焦進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9頁。一個戎馬疆場的西夏家族,在經(jīng)過幾代浸染之后,漢文化達到較高的水平。在元明易代之際,楊氏家族非勛貴、無官累,根據(jù)政治形式做出了明哲保身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