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榕花
筆者聽了很多位教師執(zhí)教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23課《“諾曼底號”遇難記》的時候,都對學生說哈爾威船長最后與船沉入大海,是因為船在人在,船亡人亡,船長要堅守到最后一刻,必要時還要作出犧牲的準備,這是古老的海事傳統(tǒng),也是古典的榮耀。
筆者不贊同教師把這種思想、觀點帶進課堂,一是這種說法缺乏事實的依據(jù),沒有確切的材料可以證明這篇小說的原型就是根據(jù)“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海事傳統(tǒng)創(chuàng)作出來的,更無法確定雨果先生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為了歌頌和宣揚這種古老的海事傳統(tǒng)。即便是有“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古老海事傳統(tǒng)存在,但也不是所有的船長都能做到在生死存亡之際,堅守自己的崗位,把生的機會留給船上的其他人員。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災難發(fā)生時依然有船長會選擇獨自逃生,并不是所有船長都能做到忠于職守,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誰都想活下來,這是人的本能。雖然這是作者創(chuàng)作出來的小說,并不是真實的故事,但是如果我們和學生說哈爾威船長之所以與船同沉,是因為船長的職責就是必須堅守到最后一刻,船在人在,船亡人亡,那么學生會產(chǎn)生這樣理解:只要船還在,船長就在;船不在,船長就不在。也就是說,船長必須與船同沉,這是他們的職責。
教師這樣指導學生理解哈爾威船長與船同沉的行為,反而削弱了小說的感染力,讓學生覺得哈爾威船長也不算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也不是很偉大、很崇高,這本來就是他作為船長的職責,他只是盡到自己的職責而已。這個說法不僅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哈爾威船長的英雄壯舉,反而讓學生更加不理解,“諾曼底號”沉了,哈爾威船長就一定要和船一起殉葬?否則他就不是一位真正的船長?
二是教材主編、教師參考用書從來都沒有提及哈爾威船長的死與這種古老的海事傳統(tǒng)有關(guān)。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科書的執(zhí)行主編陳先云在《長文短教 難文淺教——用好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幾點思考》中提到《“諾曼底號”遇難記》要怎么教。
陳先云主編建議教師們教學應該將著力點放在通過人物語言、動作來感受人物品質(zhì),可以適度滲透情節(jié)、環(huán)境等描寫,為感受人物品質(zhì)服務。課后練習第二題緊扣單元語文要素:“‘諾曼底號’遇難時,哈爾威船長是怎么做的?你從中感受到他怎樣的品質(zhì)?”教學可以聚焦這一關(guān)鍵問題,分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一是結(jié)合哈爾威船長和船員們的對話,感受船長的臨危不懼、冷靜果斷;二是品讀對話,體會他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品質(zhì);三是研討交流,所有人都獲救后,哈爾威船長卻選擇與“諾曼底號”輪船一起沉入海底,從船長的行為中明白了什么。哈爾威船長的行為主要體現(xiàn)在鎮(zhèn)定地指揮大家撤離的過程中他與乘客的不同表現(xiàn),以及平靜地與船一起沉入深淵。這樣完成課后第二題的學習任務,既緊扣了語文要素,又能體現(xiàn)長文短教。
從陳先云主編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統(tǒng)編教材把這篇小說編寫進來,并不是要和學生宣揚“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海事傳統(tǒng),而是讓學生在哈爾威船長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當中,感受到他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zhì)。在災難來臨時,他并沒有驚慌失措,選擇獨自逃生,而是鎮(zhèn)定自若地指揮大家撤離,把生的機會讓給了其他人。雖然最后他與船同沉了,但并不是因為船不在,他就要和船一起沉下去,而是他把救援的機會都讓給別人了,自己堅守到最后一刻,船沉了,他也沒有機會逃生了,他是為了救人而犧牲的。所以雨果先生在文中多次贊揚哈爾威船長,歌頌他的靈魂是偉大的,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義,哪里也會有悲壯的舍己救人,在英倫海峽上沒有任何一個海員能與他相提并論,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對死亡,他又踐行了一次英雄的壯舉。而且課后的最后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談談面對哈爾威船長的壯舉,讓你對生命有了怎樣的體會。這道題的設(shè)計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哈爾威船長是為了救人而犧牲的,而不是因為船沉了他就要與船殉葬。
雨果先生創(chuàng)作的這篇小說,并沒有在宣揚“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海事傳統(tǒng),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船長都能做到在災難來臨時把生的機會讓給別人,堅守到最后一刻的,否則雨果先生也不會說在英倫海峽上沒有任何一個海員能與他相提并論。如果每個海員都能做到“船在人在,船亡人亡”,這篇小說也不會這么震撼人心,因為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英雄。
教師必須認真深入解讀文本,解讀教材。如果我們向?qū)W生宣揚“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思想,那么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英雄形象就很難深入人心,甚至讓學生覺得這是他理所當然的,這本來就是他的職責所在,他也不算很偉大、很崇高,不但沒有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反而讓他們的價值觀產(chǎn)生了偏差。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陳先云主編在《語文教學應當輕裝前行—統(tǒng)編教科書使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說過:“就語文教材來說,編者的意圖、課文傳達出來的理念、教師傳授的思想,都在塑造著學生的價值觀。語文課堂不能偏離了正確的價值導向,帶到課堂上的給學生補充閱讀的文章或文學作品也需要慎選,不能有價值取向問題?!?/p>
教師傳授的思想都在塑造著學生的價值觀,教師一定要把正確的思想傳遞給學生,不要讓把錯誤的思想帶入課堂,讓他們的價值觀產(chǎn)生偏差。哈爾威船長的靈魂是偉大的,他把生的機會讓給別人,這不是所有海員都能做得到的,所以不能和學生宣揚“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思想,否則學生根本無法理解為什么哈爾威船長的行為是壯舉,更無法體會生命的含義。因此,沒有確鑿的事實依據(jù),教師不能隨意引用資料進課堂,背離教材編者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