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偉 _ 北京市朝陽區(qū)興隆小學
最近,遇到幾位準一年級學生的家長,他們紛紛提出:“孩子上學前要不要上銜接班?”“要不要把一年級的知識都學了?”“孩子上學后能坐得住、聽得懂、學得會嗎?”……
幼小銜接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把握學生身心發(fā)展階段特征,注重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的學段銜接。學校如何破解幼小銜接的誤區(qū)?幼小銜接究竟銜接的是什么?如何協(xié)同家長開啟自然的銜接?
首先要明確,在孩子的成長中,開啟比開發(fā)重要,發(fā)現(xiàn)比灌輸重要,激發(fā)比給予重要。然后要確認幼小銜接的定位在于滿足孩子開啟正式學習的需求。學生需求什么?學校如何開啟?蘇霍姆林斯基將影響兒童教育的六個方面排序為:家庭、教師、集體、自我教育、書籍、社會環(huán)境,其中家庭教育是第一篇章。由此,學??梢詮募议L教育開啟幼小銜接的系列課程。
第一階段:在孩子辦完入學手續(xù)后,首先開啟“家長入學”課程。因為孩子的身份變了,家長的視角也必須發(fā)生變化,目光所及看到的是有著學生身份的孩子,還要看到孩子即將走進的學校,要從認識學校到認同學校,這是教育的一致性原則所必須的。“家長入學”課程里有一份孩子上學的物品清單,指導家長和孩子一起準備,給這些物品分類,分辨物品用途,學會管理。重要的是在具體的情境中用起來,用中學、學中想,想象學校里會有怎樣的場景用到這些物品。這種憧憬、懵懂的感覺是孩子走向學校的情感銜接。
第二階段:開學前的“自適應”階段。課程內容之一是一份習慣養(yǎng)成清單,有詳細的養(yǎng)成方法,適度的養(yǎng)成進程。其中包括對孩子生物鐘的調節(jié),讓孩子的身體狀態(tài)和學校的學習節(jié)奏吻合,狀態(tài)好、情緒好,學習效果自然就好。同時附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測評標準,培養(yǎng)孩子終身鍛煉的習慣。讓孩子動起來,鍛煉骨骼、增長力量、提高靈敏性。能在任何情形下控制好身體的孩子,會更自信、更勇敢,更積極向上,因為人生不是百米賽,而是馬拉松。這是意識、習慣、行動上的銜接。
第三階段:開學后的“童蒙養(yǎng)正”階段,要做交往上的銜接。孩子走進班集體,向伙伴、老師介紹自己,讓大家認識“我”,確立存在感,再來認識大家,建立集體感。第一學期每個月都有養(yǎng)成展示,通過體育比賽、藝術表演、勞動制作、科學實驗等活動課程,開啟學生們的浪漫學習之旅。這里的“浪漫”指的是廣泛的開啟,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宇宙”,他們需要在廣泛的開啟中,煥發(fā)天性、激發(fā)潛能,讓優(yōu)勢更優(yōu),弱勢不弱,這是品性的銜接。
幼小銜接的密碼是讀懂,銜接是對規(guī)律的尊重。教育不應該是制造一個我們想象中的完美人,而是要幫助孩子實現(xiàn)自我塑造。感謝孩子們,讓我們有機會和他們一起走進一年級,守護好每個孩子的自然起跑線!